建人才強國須衝決官本位籠罩 zt



新華時政 > 正文
建人才強國須衝決官本位籠罩
2010年05月28日 15:11:24  來源: 羊城晚報

  官本位體製機製及其意識形態,會給社會帶來一個極直觀然而幾乎是災難性的影響,那就是未來社會的主人很多都對仕途趨之若鶩。多年以來,大學生報考公務員熱居高不下即是明證。人才或準人才呈現如此流向,必然導致人才的結構性失衡。這就像戰國的蘇秦、張儀憑三寸不爛之舌可以名重榮顯,又有幾人肯下功夫去“究天人之際”呢?而紛紛進入官場的青年,經過幾年磨練,雖然曾有學術理想或遠大抱負,最終不“泯然眾人”的怕也不多。

  5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舉行的全國人才工作會議,確立了2020年進入世界人才強國行列的人才發展總體目標。從現在算起,實現這一宏偉目標的時間隻有十年。從曆史和現實來考察,可說這是一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要素,古往今來的競爭,都可以歸結為人的競爭。中國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人口大國,最不缺的就是人。照理說,這樣一個人力資源極為充沛的國家,向來又十分重視人才工作,不應當有人才匱乏之虞。但事實卻非如此,創新型人才、應用型人才不足敷用,拔尖人才奇缺,某些領域裏的尖端人才更是隻能靠引進。不缺人卻缺人才,人力資源大國沒有成為人才強國,原因可以說出成百上千,但我以為最根本的一條,還是官本位作祟。

  一個人要成為人才,除非極少數天才,無不需要經過精心培養;而培養的責任,在一般意義上,自是由教育來擔當。但教育又何嚐能獨立於社會?在官本位籠罩中,教育也被官本位化。“為什麽我們的學校總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錢學森提出的這個著名問題,很多人都從不同側麵做了回答,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解決方案,是教育的去行政化。學校若成了衙門,教師都熱衷於當官,資源按行政級別配置,學術成果由權力裁判,在這樣的土壤和氛圍中,隻能生出形形色色的怪胎,如何能培養出傑出的人才?培養人才要舍得投入,但隻要看一看基礎教育的投入現狀,比較一下這現狀在世界範圍內所處的位置,真不免使人氣短。財政大權掌握在行政長官手中,公款吃喝、出國考察從來不缺錢,但一到教育投入,往往就“捉襟見肘”、“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評價一個人是不是人才,自然要以專門人士的意見為準。但現在,恐怕還是以所在單位領導說了算居多。說你是人才,不是也是;說你不是人才,是也不是。這種現象目前雖不能說普遍,但還有相當市場,“白衣秀士”、武大郎一類的人物也不能說已經絕跡。在有些“官迷”的眼中,像錢學森這樣的人才,其價值也未必比得上自己的頂頭上司。

  在人才使用中,官本位的消極影響同樣深重。引進一個人才,恨不得一年半載就能出有轟動效應的成果,否則,你就可能隻是偽人才。如果科研規律服從長官意誌,為人才服務的權力成為支配人才的絕對力量,那麽,草包便易成“人才”,人才倒成了“草包”。據研究人員介紹,上海市科協課題組曾經對當地 1100位海歸人才做過訪談,結果顯示,高達56.36%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的能力發揮一般。可見,在人才使用方麵,存在的問題著實不少。有時為了表示對人才的重視,就獎勵領軍人物一個“官”做。殊不知,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世上多了一個平庸的官僚,卻可能少了一個有前途的專家學者。

  官本位體製機製及其意識形態,會給社會帶來一個極直觀然而幾乎是災難性的影響,那就是未來社會的主人很多都對仕途趨之若鶩。多年以來,大學生報考公務員熱居高不下即是明證。人才或準人才呈現如此流向,必然導致人才的結構性失衡。這就像戰國的蘇秦、張儀憑三寸不爛之舌可以名重榮顯,又有幾人肯下功夫去“究天人之際”呢?而紛紛進入官場的青年,經過幾年磨練,雖然曾有學術理想或遠大抱負,最終不“泯然眾人”的怕也不多。

  以上所列弊端,主觀上沒有、事實上也不可能否定30年來人才工作取得的進步和成績。但筆者以為,屆時躋身世界人才強國行列目標的實現,在一個很重要的維度上,也即是這十年間衝決官本位籠罩的完成。(滕朝陽)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俄羅斯國歌 zt
  • 鄧 麗 君 - 春 在 歲 歲 年 年
  • 老杜讚
  • 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才旦卓瑪
  • 懷念戰友 - 電影原版
  •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