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魯鄭:中國“精英”移民的得失 zt

來源: 3528 2010-07-21 18:00:57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7028 bytes)
移民或留學,是全球化時代極為正常的人才流動現象。然而,美國媒體近日推出“失敗國家”指標,不僅把“人才流失”作為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單獨列出,而且得出中國比印度更為失敗的結論。事實上,現在移民美國前三位的國家是墨西哥、菲律賓和印度(都是公認的民主國家),中國僅排第四。考慮到中國人口世界第一,僅僅從總量上進行比較,並不客觀。如果采用人均移民標準的話,中國恐怕要排到一百多名以後吧。

不過唯一不同的是,來自中國的移民,比其它移民的教育水平高,也較少窮人,幾乎半數中國出生的移民,具有學士或以上學曆,擁有自宅的比率,也高於他國出生的移民。如果了解中國重視教育、勤奮的國民性,這實屬正常。但作為一家美國媒體,則極有可能從中得出中國是精英人才流失的結論。

不過這個排名,再次引發了全中國對移民的關注。特別是所謂精英階層的移民。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一共出現三波移民或留學高峰。一是開放之初。這一時期以公派留學為主。許多留學生學成之後在所在國繼續發展。所謂新移民,就是從這一代開始的。第二波移民或留學潮發生在鄧小平南巡之後。其情況和第一波類似。第三波則出現了相當大的變化。一方麵大量愈來愈多高學曆的留學生、華人無法在西方找到理想的工作,便選擇回國發展;而另一方麵,一些富裕的大陸人正在積極的辦理美國、加拿大投資移民。根據美國國務院提供的資料,2008年中國申請人得到的投資移民綠卡占總數的五分之一左右,這使中國成為美國投資移民的第二大來源國,僅次於韓國。但從簽證獲批數量的增長速度上看,中國已經超過任何一個國家,位居榜首。另一個移民大國加拿大公布的數字是:2009年吸收全球投資移民目標數為2055名,中國占了1000人。而這些富人,就是現在被稱為“精英流失”的群體。

應該說,從人數上講,這些“精英移民”遠遠無法和現在龐大的留學大軍相比,但就是由於其“精英”的身份,反而引起不成比例的關注。

事實上,一個國家的精英包括三個部分:知識精英、政治精英和商業精英。前兩類精英移民的極少。因為在異國,這兩類精英往往無法得到在國內的發展空間、成就和地位(獲得諾貝爾獎的都是極少數,而且獲獎後往往選擇回到母國。如台灣的李遠哲,大陸的楊振寧。九位獲獎華人中有三位出生於美國,不屬移民之列。文學獎和和平獎具有特殊政治色彩。)隻有商業精英,可以基本不受地域的限製,甚至由於獲得發達國家的居留權,更有宜於事業的發展,比如全球出入境的自由(特別是對於浙商)。這應該是理解目前“精英”移民的背景。當然也有不少商業精英擔心自己原始積累不規範時期獲得的財產安全性,或者憂慮中國“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傳統仇富文化而選擇移民,這就另當別論。不過就是這種移民,財產在海外漂過之後,仍會用於自己在國內的事業中。隻不過這時已經變成外資罷了。

當然從生活的角度講,西方的環境保護,輕鬆的中小學教育、食品、藥品安全,完善的法製,都具備很強的吸引力。不過相對完備的社會福利,恐怕不會對他們有什麽正麵作用。相反,他們還要通過稅收首先成為西方社會福利的提供者而不是享受者。
至於國內認為可以享受西方的民主,實是相當然。海外華人一般不去投票,也無錢、無心去辦報紙和組黨(《新聞周刊》這樣全球享有知名度的報紙都破產拍賣,其門檻之高可想而知)。而且由於西方這種選票式民主,沒有選票或者選票數量達不到一定規模的群體,其利益和相關訴求必然被政治所忽視。否則,今年一向以忍耐和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巴黎華人就不會罕見的起來遊行,抗議針對華人的暴力事件了。就是魏京生這位“民主鬥士”,到了美國後也屢屢指責美國政府監視他,迫害他。事實上,這些精英在國內由於掌握更多的資源,更能享受到普通民眾享受不到的保護。

這些精英移民的後果,是否就是負麵的或者中國的人財兩失,卻未必。世界銀行的研究顯示,一個發展中國家向外輸出移民的數量每增長10%,便能使貧困人口減少2%。一些經濟學家指出,國外匯款是發展中國家最可靠和來源最廣泛的一種金融支持,是一種有效的新型海外援助。印度移民寄回的外匯總額高達150億美元,甚至超過了該國負有盛名的軟件產業所創造的外匯收入。墨西哥從海外匯款的收益都大於《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中國和加拿大之間也有一個數字:加拿大平均每增加一千名中國移民,中加之間的貿易額就會上升7億加元。

除此之外,還有“人才流轉”現象。中國台灣和新加坡、韓國甚至是一些發達國家,也曾出現過精英外流的移民潮----事實上,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入籍美國的外國生力軍才由歐洲轉向美洲(今天澳大利亞首位女總理就是1966年4歲時移民到澳大利亞的)----但是,後來通過“人才流轉”反而又大為獲益。中國近五千萬海外華人在曆史上所起到的積極作用同樣有目共睹。現在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當年留學並定居的華人紛紛回國創業也同樣是一例。具體到這一波號稱“精英”的移民,他們來到國外,也仍然離不開自己在國內建立的商業平台,仍然通過互利的方式為自己的國家做出貢獻。

以我在法國的觀察,一個國家的移民甚至可以對所在國的外交產生直接的影響。2003年法國堅決反對美國入侵伊拉克,除了追求自己多極化的戰略利益外,還與本國六百萬穆斯林有關。如果華人在法國不是五十萬,而是五百萬甚至一千萬,法國總統薩科奇是否還會見達賴?(誰敢冒犯中國,就可以把誰選下去)以色列得到美國全力的支持就與在美國的猶太移民有著莫大的關係。

我2000年赴法留學前工作於山東某市的發改委。如果套用所謂的社會分層標準,也算是體製內,屬於中產。有人講八十年代出國有盲目性的一目,九十年代則相對理性。現在第三波是綜合理性。但對於我來說,仍可歸於八十年代的盲目性。當時的想法很簡單:樹挪死,人挪活,出去了,肯定有更好地發展機會。但顯然自己完全低估了出國留學的艱辛程度。記得在出國三年後,有一次聚會。大家感慨:出國最大的收獲知道出來是錯的。當然在度過磨合期後,中國人憑著勤奮和特有的聰明,迅速在法國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法國隻要有一份工作,雖然不會大富大貴,生活就會無憂。

法國作為一個老牌的發達國家,對外來人才還是有相當吸引力的。比如良好的自然環境、便利的基礎設施、較少的人口、民眾整體的高素質、食品、藥品的安全、不鼓勵競爭下產生的輕鬆生活氛圍(這一點西歐和美國皆然相反。另外和中國文化不一樣的是,父母不必負擔孩子的高等教育、結婚和住房開支,都由年青一代自理。而“累”—身累、心累,是許多精英選擇離開中國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近幾年,越來越多的留學生不再選擇留在法國,許多八十年代留在法國的知識精英群體(以理工為主)開始懊悔自己當初的選擇。原因不過有三:一是外國移民在法國永遠是弱勢群體,事業上升空間有限。而當初留在國內的同僚,事業早已如日中天。二是中法之間的經濟差距已經大為縮小,已不值得付出太多代價、艱辛而留在法國。事實上,越是有背景的家庭,越是選擇回國。而且在許多地方,由於勞動力成本的高昂,許多服務(享受多少服務也是財富的組成部分)都遠遠達不到國內的水平。比如出租車、家庭保姆。三是法國不鼓勵競爭、殺富濟貧式的福利政策迫使越來越多的精英----包括本國精英紛紛流失。許多商業精英抱怨國內政府部門違法行政,婆婆多,不透明。從法國的角度看,除了透明和依法行政,其幹預卻遠比中國多的多。現在正成為法國焦點的歐萊亞集團,就因為涉嫌非法把大量資產轉移到國外。另外民主製度下企業要想發展壯大,必須進行政治獻金。當然這也都是以合法的名義進行的。

如果說今日中國移民為了孩子----包括一個快樂的童年、健康的環境,或者為了養老,不妨可以選擇移民發達國家。但如果是為了進入西方體製內發展事業,則必然會失望。除非能夠在東西方之間找到一個合適的結合點。事實上,現在隻要能夠在國內找到令自己滿意的工作和位置的話,絕大多數海外華人都會選擇回去。我是2009年開始產生回國念頭的。除了自己國家的進步,還與2008年中法關係風波有關。別看平時法國人和你都是朋友,到了這個時候簡直和陌生人一樣。

最後回到美國媒體這個“失敗國家”排名來。事實上,誰都知道,印度和中國的差距越拉越大,不管是人民生活水平、醫療水平、教育水平、種族平等、男女平等等方麵都是整體上落後於中國。就是它用來對比的移民這一項,印度總人口在比中國少兩億多的情況下,移民數仍然多於中國。但之所以媒體仍然得出這樣的結論自然和中美是競爭對手、印度是民主國家有關。這個排名是符合美國利益的政治排名,並無什麽學術意義。事實上,這也是眾多移民要選擇回到自己國家的原因:不願意生活在一個不顧事實、刻意汙名化自己國家的氛圍中。

所有跟帖: 

隻要GCD沒有移民海外,任何人移民都無損中國的實力。看老宋的標題,就知道他想說什麽。 -諸葛無忌- 給 諸葛無忌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7/21/2010 postreply 19:27:36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