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失業率到底是多少(轉帖)

本文內容已被 [ blue_shadow ] 在 2010-07-07 09:22:45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中國的失業率到底是多少?似乎永遠是個謎,官方公布的統計數據跟百姓的實際感受似乎總是相差甚遠。而且不同的機構有不同的數據結果,結果差異之大讓人莫衷一是。按照近幾年來國家人口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的官方數據,即便在危機發生後的2008年和2009年,中國的城鎮登記失業率也始終保持在5%以下。

  但是,很多半官方和民間的研究機構根據自己調查的數據對中國失業率進行了估算,實際的調查結果遠沒有官方部門那麽樂觀。例如,2008年12月16日中國社科院公布的《社會藍皮書》稱,中國城鎮失業率約為9.4%,這一數字是保障部統計數字的兩倍還要多。

  而且同樣是“官方”代表身份的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3月22日會見出席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的外方主要代表時,透露“中國的失業人口多達2億人。”

  此言一出,更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似乎揭開了長期以來官方有關部門統計數字的那層美麗的麵紗,隱隱讓人感覺到失業率數字統計隻不過是“看上去很美。”

  之所以出現這麽大的偏差,主要的原因在於統計方法的偏差。換句話說,保障部失業率的統計方法並不能真實的反映實際的失業情況。首先這一數據沒有涵蓋廣大的農村人口,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的發展,進程務工的農民工和剛剛通過城鎮化變為“城市人”的城郊人口都沒有納入到統計的範圍;

  其次,即便以現有人口管理製度下所謂的“城鎮人口”來說,“登記失業率”又將大批無業城市勞動人口排除在統計數據之外,因為多數高收入失業人群和短暫失業者一般不去失業救濟部門登記,畢竟這種登記手續羅嗦而且救濟很難拿到。

  再次,90年代國企改革導致的大批下崗人員,按照官方的統計方法,也不屬於政府定義的“失業”人員,因為這部分人與原單位名義上的雇傭關係依然存在。而在目前的狀況下,“下崗”和“失業”實在看不出有什麽根本性的差別。有人曾經做過測算,如果當下美國采取中國統計局和社會保障部的統計方法,美國現在的失業率大概為2.9%,遠遠低於其官方統計的約10%的數字。

  在城鄉勞動力流動頻繁的今天,割裂城市和鄉村的失業統計恐怕很難對中國適齡勞動人群的就業狀況作出全麵的估算。下麵我們嚐試粗略地對中國時下的就業狀況做出一個估計。

  以2008年底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失業及返鄉的農民工約2000萬人計算,加上2008年未就業的大學生約400萬人,2009年的新畢業大學生630萬人,加上同等數量的未經大學直接從高中走向社會的年輕人,2009年全年未納入社會保障部的實際未就業人口就高達3260萬人。如果這個數字加上社會保障部2008年底官方的保守的3200人,以中國現有適齡勞動力人口8億作為基數,2009年中國的實際失業率絕對不會低於8%。

  而如果以中國科學院2008年底城鎮7680萬人替代保障部的數字,中國去年的失業率將高達14.2%,這一數字遠遠高於美國和歐盟9%左右的水平。如果將14.2%折合成實際的失業人數,大約為1.13億人。由於上麵的估算均為“保守”的估算方法,如果嚴格地將農村中存在的巨大隱性失業人口、廣大在城市謀生而沒有當地戶後的流動人口等包括進來,溫家寶總理所說的的2億失業人口倒是更接近真相。

  由此看來,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直到現在,中國的失業狀況並沒有隨著經濟的高增長有大的改善,反而有惡化的趨勢。可能有人會說,今年年初不是各地都爆出了“民工荒”的問題嗎?是不是就業狀況隨著經濟的複蘇而有所改善?我覺得這種結論作出的有些倉促。

  眾所周知,中國近年來的經濟高速增長是建立在出口導向和政府投資的基礎上的,前者的基礎是勞動力成本的低廉和整個國民經濟在全球市場中世界工廠的地位,但隨著金融危機爆發後全球市場需求的低迷,使得中國更加依賴後者。天量投資背後的支撐是政府過度寬鬆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實際的效果之一就是我們看到的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和居民生活成本的提高。

  從企業的角度而言,在外部需求低迷和生產資料成本上升的雙重擠壓下,企業難以提高勞動力的成本,而通脹背景下居民生活成本的提高使得農民工的所得進一步減少,外出打工的動力不足。因此上說,“民工荒”問題深層次上反映的並非農民工本身的短缺,而更多的反映了在現有市場價格體係下,企業和工人難以在勞動力市場價格上找到一個交集和平衡點。出現這種問題,更多的說明了國家在應對危機時出台的刺激政策盡管對經濟增長數字有效,但對企業減負的缺失、流動性過剩造成的通貨膨脹,無形中卻惡化了中小企業和勞動者的生存空間。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