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無大師 文學需要遠大理想

來源: 談天說地 2010-07-07 09:22:29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481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談天說地 ] 在 2010-07-07 09:22:29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by 馬建輝

  1938年4月,毛澤東在延安給魯迅藝術學院提出了“要造就有遠大的理想、豐富的生活經驗、良好的藝術技巧的一派藝術工作者”的目標。他說:“中國近年來所以沒有產生偉大的作品,自然有其客觀的社會原因,但從作家方麵說,也是因為能完全具備這三個條件的太少了。我們的許多作家有遠大的理想,卻沒有豐富的生活經驗,不少人還缺少良好的藝術技巧。這三個條件,缺少任何一個便不能成為偉大的藝術家。”

  70餘年後的今天,經濟社會條件和曆史時代境遇都發生了很多變化,然而成為偉大的作家藝術家的這三個條件依然不可或缺。不同的是,當今的作家們,大多不再是缺少良好的藝術技巧,而是缺少遠大的理想。遠大的理想是一種強烈而真摯的精神向往,它來自於人們對於美好未來的堅定信念。優秀的作家必須具有一種憧憬“將來”的熱情,因為“沒有對將來的理想的追求,就不能鼓舞人們前進”。對於文藝工作者來說,這遠大的理想應包括三個層麵或維度,即社會的維度、人生的維度以及藝術的維度。其中,社會維度是基礎和前提,因為有了社會維度,人生和藝術的維度才會有所附麗。

  對應這三個維度,成功的文學創作或優秀的文學作品就會發生三個基本效益,即社會效益、人生效益和藝術效益。首先,文學創作是社會的公共事業,優秀的文學作品作為一種公共精神產品能發揮自身優勢,有力地鼓舞、激勵、凝聚讀者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產生積極的社會效益;其次,文學創作也是個人的事業,它是個體人生的自我實現和本質力量的文本體現,優秀的文學作品不僅有益於讀者,也發展著作家個人本身,為其贏得自信和榮譽;再次,文學創作還是關乎文學藝術的事業,這必然會要求其藝術效益,即文藝作品要對藝術本身發生效益,使藝術的方式和蘊涵因為該作品的存在而有所創新、墾拓和擴展,這實際上也就是優秀文學作品必然具備的藝術史意義。可以說,作家們的遠大理想正是這三個基本效益能夠最終實現的精神支撐和內在動力。

  伏尼契說:“一個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純潔。” 從某種意義上說,理想決定著一個人的精神生活的質地、方向和方式。當前,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有的作家缺乏遠大的理想信念,個別人甚至唯市場邏輯馬首是瞻,把崇高的精神性矮化成日常生活中的庸俗的物質性,並以“還原人性”的名義解構遠大理想的崇高性和超越性。有的作品隻以展示作家個人所理解的生活與“人性”的“原生態”為能事,有的作品則為一些人膨脹的物欲和所謂的“人性的弱點”張目,這些作品中的文學形象有的遠離現實生活,有的又過於拘泥於現實生活,其共同特點是作者缺乏遠大理想,無以照亮現實。發展眼光的缺失、深度思考的缺失、探索人類社會發展和藝術發展前景的意識的缺失。

  毛澤東在70年前對“中國近年來所以沒有產生偉大的作品”的原因進行的分析,在今天仍是迫切需要作家們深長思之的,就當前我國文學創作的實際來看,作家要有遠大的理想這一條又是最為要緊的。

( 原發《 人民日報 》2010年05月11日 24 版《文藝點評》)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