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糧油巨頭搶灘中國 建立鐵路專線全產業滲透

從食用油到米麵業……

秉承“全產業鏈滲透”戰略,外資糧油巨頭在中國糧食市場正“步步為營”。

4月23日,在河南深耕十年的世界糧油巨頭——新加坡豐益國際有限公司(下稱“豐益國際”)投資的“益海嘉裏”糧油項目,正式落戶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這是已位居“中國最大食用油生產商”的豐益國際,在進軍國內米麵加工業戰略中的“河南篇”。而此刻,國內“大豆產業集體淪陷”的切膚之痛尚未愈合。

搶灘中原麵業市場

豐益國際的上述項目由益海嘉裏(鄭州)食品工業有限公司(下稱“益海嘉裏”)具體操盤。項目一期投資3000萬美元,投產後將形成日加工小麥製粉2400噸和日灌裝350噸中小包裝食用油的生產能力。

在河南布局搶灘糧食加工領域,對豐益國際來說並非是剛剛開始。

早在2001年9月,豐益國際就已深入中原腹地,與河南省周口市供銷社合資興建了益海(周口)糧油工業有限公司,豐益國際持有89%的股權。2005年底,豐益國際又在此基礎上成立益海(周口)小麥工業有限公司,其業務範圍亦從傳統的大豆加工拓展到小麥加工領域,麵粉加工能力達到了日處理小麥2400噸。

2009年4月,豐益國際挺進素有“豫北糧倉”之譽的河南安陽。目前,其投資2.1億元,日加工小麥1200噸、年產40萬噸的益海嘉裏(安陽)食品工業有限公司項目已經開工。

此外,與該項目呼應、總投資1.36億元的鐵路物流項目亦同時啟動。

《中國經濟周刊》在采訪中了解到,上述項目由益海嘉裏、鄭州拓普物資儲運有限公司、鄭州鐵路金林實業開發公司共同組建的河南益嘉鐵路物流有限公司投資建設,項目涵蓋四條鐵路專用線和一個高檔貨品倉庫。其中,一條鐵路專用線為益海嘉裏項目專用。

“這意味著豐益國際在河南從糧食加工到流通環節整個產業鏈條的不斷完善,已經為他們在糧食加工領域迅速擴張增加了砝碼。”中國糧食行業協會的一位專家向《中國經濟周刊》坦言。

事實上,豐益國際在國內食用油領域,通過打通供應鏈,集采購、加工、倉儲、配送為一體,已擁有“金龍魚”、“口福”、“胡姬花”等多個著名品牌,其產品目前已占我國食用油市場50%的份額。因此,豐益國際2005年開始的向國內米麵業擴張戰略,被業內人士解讀為“掌握國內食用油話語權之後的新一輪跑馬圈地”。

豐益國際2009年年報顯示,該公司目前在國內已有12家麵粉加工企業。除鄭州之外,其在小麥主產區之一的山東還有德州、青島兩個項目正在建設之中。此外,豐益國際在麵粉主銷區浙江,亦有項目建設。

全產業鏈滲透

不過,整個麵粉加工行業目前的利潤並不樂觀。那麽,豐益國際跑馬圈地圖的是什麽?

“河南不僅是小麥產量大省,也是小麥加工大省,麵粉企業可謂是星羅棋布。由於小麥價格上漲和競爭激烈,麵粉加工企業利潤率僅為3%~5%,有的甚至就是掙個加工費。”河南省食品工業協會秘書長陳振傑說。

不過,這對意欲打造糧食全產業鏈條的豐益國際而言,麵粉加工目前的微薄利潤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一點,從其欲爭奪國內食用油話語權,不惜從大豆種植到食用油終端市場的整體控製中可見一斑。

河南,顯然是豐益國際在逐漸掌控國內食用油話語權後“觸角延伸”的首選。作為國內小麥的重要主產區之一,河南已連續六年豐收。2009年,河南小麥產量在3000萬噸左右,約占全國小麥總產量的四分之一。

“無論是從資源,還是就位置而言,河南的糧食加工都具有一定的優勢。”陳振傑坦言,糧食巨頭布局河南是必然選擇。

麵對“食用油”話語權爭奪戰中國內油脂企業幾近“全軍覆沒”,“狼來了”讓河南小麥加工企業有了危機感。

“目前,河南的麵粉加工企業小而分散、實力不強,缺少規模和品牌企業,麵粉加工業加工能力過剩。”河南省豫豐糧油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培幹認為,國際糧商憑借其資本和品牌效應,必將對整個行業的整合及終端控製產生影響。

這也引起了業內人士的關注和警覺。

“我們擔心國際糧油巨頭對糧食加工的滲透會像‘大豆危機’一樣,控製加工和流通領域,直至對中國糧食領域的安全構成威脅。”楊培幹坦言。

僅有糧食豐收是不夠的

“外資的進入,使國內糧食種植機械化程度大大提高,他們帶來了先進的技術、設備、工藝以及研發隊伍,對國內糧油企業技術進步、提高國內農產品生產、加工和流通環節的效率和附加值產生了較大的促進作用。”河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楊鄭生認為應當“辯證的看待國際糧油巨頭在國內的擴張”,認為國內要實現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亦需借力外商這條“鯰魚”。

不過,業內人士認為,糧油巨頭的擴張“威脅中國糧食安全”一說並非無據。

2009 年,中國海關總署發出“外商投資企業在我國糧食領域的控製力正在加強”的預警。其中,以ABCD(ADM、邦基、嘉吉和路易達孚)四大國際糧商為代表的外資企業,利用並購、參股、合資等形式,已經控製了中國近60%的油脂企業。而國際糧商在掌握了國內大部分植物油壓榨能力和銷售終端渠道後,又向米麵粉加工和銷售領域延伸,就糧源在國內“跑馬圈地”。

“外商之所以青睞中國市場,看中的正是國內龐大的糧食生產和消費能力。它們的擴張布局是戰略性的,之所以從最初的擴大市場份額到現在的向產業鏈各個環節滲透,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爭奪中國市場的定價權。”楊鄭生解讀說。

“國際糧商正在打造完整的產業鏈條,而國內糧食產業化、集約化程度還遠遠不夠,尚無真正的大企業與之抗衡。”楊培幹建言,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大對外資和進口的監管力度,同時加大國內企業的扶持力度,避免這一領域的骨幹企業落入外資手中。”楊同時認為企業亦“當自強”。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