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革命老電影《地雷戰》
電影《地雷戰》劇照
小資料: 地雷戰
地雷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山東民兵最重要的作戰方法之一,地雷是當時最重要的作戰武器。抗戰時期,地雷大顯神威,不僅在山東海陽人民的革命鬥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而且在膠東抗戰史上塗上了濃重的一筆。1962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電影《地雷戰》是一部經典之作,影響甚大。
拉發地雷命中率高
電影《地雷戰》是我國經典的抗戰題材影片。作為八路軍在華北抗戰中的重要戰術之一,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等膾炙人口。但曆史上地雷戰的真容,卻一直不甚為人們所了解,甚至一度有人撰文,稱《地雷戰》是“科幻影片”,真實的曆史上地雷戰對日軍幾乎沒有威脅,反而常常誤傷自己人雲雲。
之所以產生這樣的怪論,一方麵是因為隨著時間的流逝,今天的人們對當年的戰爭漸漸失去感性認識,於是有人便借機來“打扮曆史”。
另一方麵,地雷戰與平型關這樣的一次性戰役不同,它的戰果分散,每一次給敵方造成的殺傷有限,不大可能被記入對方戰史,因此難以證實。缺乏敵方史料對戰果的證實,是地雷戰真相難明的一個重要因素。
然而,如果看過直接和八路軍周旋作戰的日軍下層官兵的回憶錄,就能夠比較清楚地理解他們對於地雷的恐懼。原日軍獨混第5旅團第12獨立警備隊衛生曹長桑島節郎,無疑就是這些日軍下層官兵中的一員。
1942年,桑島被征召入伍到山東作戰。1945年日本戰敗時,桑島等日軍從八路軍的重圍中拚命殺出,沿膠濟線撤退到青島,並從青島乘船回到日本,1946年複員。他所作的戰時回憶錄《華北戰紀》中,多處談到了八路軍地雷戰的威力。
他自述第一次遭到八路軍拉發地雷攻擊是在昭和18年,即1943年4月11日(日本兵喜歡記日記的習慣提供了準確的時間),地點是招遠縣栗下林家。有專人控製的“拉發地雷”比埋下去就沒法管的“踏發(壓發)地雷”命中率高,負責控製拉發地雷的八路軍戰士或民兵,有一個專門的稱呼叫“拉雷手”。對桑島來說幸運的是八路軍拉雷稍早,他在尖兵後麵的部隊中行進,所以沒有受傷。
還有1943年4月,日軍獨混第5旅團以17、19兩大隊為主力,討伐八路軍5旅第14團(即山東縱隊第5旅第14團,團長梁海波)。桑島隨隊18日偷襲據說暗藏八路軍部隊的萊陽縣薑家莊,結果因為向導帶錯了路,到達時八路軍已經轉移。桑島作為衛生班長,記錄這次行動毫無戰果。
“雖然向遠處轉移中的八路軍發射過迫擊炮彈、動用過重機槍,但雙方沒有實質性的交火。敵方遺棄的屍體一具也沒有,討伐隊卻有兩人重傷,可以說日方損失更大些。”兩名重傷者之一是第17大隊第4中隊一個一等兵。他看到老鄉家有一筐雞蛋,便伸手去拿,不料卻觸發了雞蛋筐底下設置的地雷。當即被炸斷一條手臂。
黑色幽默
而一雷炸死炸傷9名日軍的戰鬥,則發生在1943年5月。5月21日,日軍第17大隊命令桑島所在的第1中隊(柏崎與二三中尉指揮)從招遠移駐棲霞縣塞裏,以此作為青煙公路上的一個警備據點。青煙公路是當時橫穿山東半島的唯一公路,也是獨混第5旅團的機動大動脈。塞裏則是這條公路去往蓬萊、大辛店的岔路口,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棲霞、蓬萊兩縣山地縱橫,八路軍十分活躍。
桑島寫道:“青煙公路在蓬萊和棲霞境內的山區,高出地麵六七米,風景令人心曠神怡。在山峽之間可見點點村莊,一片和平景象……而這些全部是八路軍控製的村子!”
這次移駐過程頗為艱難。5月21日,桑島隨第一中隊從招遠出發,在一個叫郭家店的村子附近,日軍發現路中央豎起了一塊高兩米、寬20厘米的木牌,上麵寫道:“山本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已在南太平洋戰死”。
有日本士兵想去移動木牌,被有經驗的中隊書記官桂曹長製止:“別碰它!”他猜到木牌下必有地雷。桂曹長從路邊的水溝摸過去,靠近木牌,用繩子將其拉住,從安全的地方一拖,果然“轟”地一聲,如他所推測的那樣發生了爆炸。
桑島寫道:“山本長官昭和18年4月18日因密碼泄露,在從拉包爾前往布幹維爾島布因基地時,遭到美軍戰鬥機的伏擊,飛機被擊落而戰死。這件事當時在日本國內都沒有公布,當然討伐隊的官兵們更是一個人也不曉得。”用這種方式知道在軍中深孚眾望的山本大將之死,對獨混第5旅團的官兵們來說,頗有些黑色幽默的味道。
一雷炸死炸傷9名日軍
25日,日軍第1中隊開始在塞裏東側一公裏處建造炮樓。與此同時,為掩護這一據點的建設,日軍17大隊派出第3中隊(中隊長近藤大尉)、第4中隊(中隊長柴山茂中尉)和第1中隊攜手,由近藤大尉指揮,在塞裏周圍連日進行掃蕩。八路軍則回避正麵戰鬥,但不時以冷槍冷彈襲擾日軍。
桑島的衛生班也隨討伐隊行動。他這樣回憶5月31日夜間出動時發生的事情:
連續參加討伐已達到了兩個月,這次作戰漸近尾聲。5月31日夜裏3時,部隊再次從大辛店向西南方出發。我因為過於疲憊,在行軍中居然睡著了,而且在昏昏沉沉的狀態中走了大約一個小時。
突然,“轟”的一聲巨響把我從夢中喚醒,驚異中抬頭看去,正看到眼前一根10米高的巨大火柱騰空而起。與此同時,我感到身邊有人倒地並發出叫聲。但黑夜中我無法看清他們。三木衛生軍曹急忙從軍醫背囊(日軍衛生士官的偕行裝具,用於放置搶救和應急處置的醫療用品)中取出手電,光線下可以看到約有10名官兵倒在地上痛苦掙紮。經過確認,無線電通信班所有人員,包括北拮班長以下9人均為地雷所傷。
在黑暗中,依靠僅有的一支手電的微光進行搶救之困難簡直無法想象。與槍彈傷、刀傷不同,地雷不規則的破片造成的傷口異常複雜,處理起來可不是簡單的事情。匆忙中,盡其所能地給所有受傷的官兵注射了破傷風血清和壞疽血清。9人的情況全部清查處理完畢,東方的天空已經放亮。此時,才能夠從附近的村子招來保安隊並弄來一些門板充當擔架,由兩個小隊護送傷員到大辛店。
由於這一事故(譯者注:日軍總是把遭到地雷的攻擊稱為“事故”,而不視為作戰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這兩個小隊返回之前,整個討伐隊隻能留在原地休息。這樣又足足等待了3個小時。僅僅兩三名八路軍,就把一個大隊的討伐隊折騰得狼狽不堪,真是不知如何形容才好。
這次事故遇到的不是普通壓發地雷,而是拉發地雷。使用拉發地雷,是八路軍作戰效率很高,而日軍甚為恐懼的一種戰術。這種戰術主要是民兵使用,但華北的日本軍隊因為這種戰術產生的死亡者比比皆是。
這一戰術的作戰模式大致是這樣的。夜間,監視並發現日軍討伐隊從宿營地出發,八路軍會派出兩三名奔跑迅速的民兵,預先趕到日軍進發的前方線路上等待。他們在路上埋設地雷並蓋上偽裝網,布置拉火索。
為了達到“一擊必殺”的目的,他們借助遮蔽物在不過10米遠的地方隱蔽,其目標通常選擇騎馬的日軍軍官。他們會在目標踏上地雷的一瞬間,拉發地雷並伴隨著爆炸一躍而起,如狡兔般脫離。由於他們熟悉地形,要想抓住他們並非易事。但是,這種任務,如果不是特別敏捷和矯健的人也無法完成。
順便說一下,這次被炸的無線電通信班並非騎馬的,而是步行的。當時的行軍序列是這樣的:尖兵,即第1中隊(指揮班,一個機槍分隊,兩個小隊),隨後是本部,最後麵是第3中隊(指揮班,一個機槍分隊,兩個小隊)和第4中隊(指揮班,一個機槍分隊,兩個小隊)。
八路軍放過了作為尖兵的第1中隊,目標直指本部的騎馬軍官們。但是,因為操作上可能有點遲延,地雷在緊隨軍官背後行軍的無線電通信班腳下爆炸。我則正走在無線電通信班後麵,要是走得快恐怕也難免受傷,卻是幸運地躲過了一劫。爆炸現場在大辛店西南數公裏處的山東省蓬萊縣尚家莊。
這次事故之後,5月31日下午3點,在塞裏進行了這次掃蕩行動的結束儀式。在部隊要解散時,近藤大尉發表了講話,說:“長時間的作戰,各位辛苦了。”但是話說得有氣無力。如果能在討伐中取得出色的戰果,當然大家都會有精神,在最後一天卻一下傷亡了9個人,沒精神,是很正常的事情吧。
“由此,也可以看到和八路軍作戰的困難了。堅壁清野加上八路軍巧妙的閃避戰法,讓日軍兵器和戰術上的優勢完全無法發揮出來。”桑島總結道。
從敵人的眼中所見的地雷戰,桑島的經曆,也許正是華北抗戰的一個縮影吧。
背景資料: 電影《地雷戰》簡介
抗日戰爭時期,膠東抗日根據地邊緣村莊趙家莊和附近幾個村莊,經常遭日偽軍的襲擊和“掃蕩”,損失慘重。為此,區武委會雷主任和趙家莊民兵隊長趙虎依靠群眾,想出了對策。他們一方麵把幾個村莊的民兵組成聯防,壯大了武裝力量;一方麵用土造的地雷封鎖了附近的日偽據點,從而有力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
為對付地雷陣,日軍中隊長中野特地從青島搬來了工兵,攻入趙家莊,大肆燒殺搶掠。趙家莊的民兵總結了教訓,不斷改進地雷技術,使敵人的工兵無法起雷。麥收季節,日偽軍乘聯防民兵搶收麥子的機會,又一次偷襲了趙家莊,擄走一部分村民。他們讓被俘村民在隊伍前踩地雷,再次進攻趙家莊。趙虎領導民兵巧擺地雷陣,用子母雷、連環雷、釘子雷、碎石雷、鐵夾子雷、頭發絲雷等各種各樣的土造地雷打擊敵人。
在八路軍主力部隊的配合下,經過一場激烈的戰鬥,終於解救了被俘的群眾,全殲進犯之敵。 本片采取了教學與敘事雙重敘事的技巧,現在看來很是有些先鋒意味。1942年,是抗日戰爭期間最艱苦的年月。本片所描寫的,是當時在膠東抗日根據地發生的事情。那時候,日本強盜不斷地向我抗日根據地進行蠶食、掃蕩。軍區為了粉碎敵人的蠶食政策,加強邊沿地區的對敵鬥爭,特地從主力部隊抽調一批幹部,來組織和領導各地的民兵武裝;同時,還集訓了一批民兵骨幹,學習使用地雷的本領,號召人們對日本強盜展開地雷戰。
影片劇情的組織生動、感人,導演以黃村民兵在威震敵膽的地雷戰中大顯身手的史實為素材,處理得質樸而靈活。民兵英雄的勇敢、智慧、不屈不撓與日寇的狡詐、凶險和殘酷形成尖銳的對峙,並在反複較量中展現出各自的形象特征。該片還較好地烘托了膠東農村的地方風貌,不僅帶來了一定的審美價值,同時也對體現人民戰爭的思想起到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