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更需補什麽課

官員更需補什麽課
  據《南方周末》4月29日報道,2000多名司局級官員,被要求今年內在7所院校至少完成40個學分的“選課”任務。高校列出課程菜單供官員挑選,結果頗耐人尋味:受到追捧的講座為北大開出的“周易智慧”,“道家思想與老莊智慧”,“佛教禪宗與人生”以及黨史等課程;因選課人數不足而被淘汰的則為法律學、社會學、環境保護、心理學、係統科學等。如果是平民百姓表現出如此嚴重的偏科現象,這頂多算是一則新聞;但出現在我們的司局級官員身上,卻值得深究。可以想象,這些官員一般都會擁有本科甚至更高級文憑,但在他們的學曆教育中,是否已經全部覆蓋法律學、社會學、環境保護等課程,以至沒必要再補課深造,想必不大可能。如此說來,我們的官員更需補上的,究竟是各類虛無縹渺的“人生智慧”課程,還是紮紮實實的法律學、環境保護、心理學等社會科學內容?答案不言自明。
  就以法律為例。記得有段時期,我們倒是興起過一個全民普法運動,法律也已被列為高校必修課程。對於一個向來缺少法律精神的國家來說,普及法律知識實乃當務之急,但如何普及卻大有講究。遺憾的是,當時我們的普法課程大多著重於具體的法律條文,如婚姻法、遺產繼承法之類。倘使這樣的普法真正能夠深入人心,起到實效,恐怕一半律師就要失業了。然而事實上,普法更重要的不在於這些具體的法律條文,而在於抽象的法律精神。比如,of law(法製)與by law(法治)之間的區別就值得大講特講。記得美國情景喜劇《成長的煩惱》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傑生夫婦要出去度假,臨時委托長子邁克來管理家庭,並因此而授予邁克不少權力。結果引來妹妹卡蘿爾的抗議:不能讓邁克一人獨掌大權,權力必須分開才能不致墮落(大意如此)。當時的卡蘿爾隻是一個初中生,可見法製精神在美國早已是深入人心。反觀我們的情況,不少官員卻還是可憐的法盲。要不他們怎麽會理直氣壯地說出這樣的質疑,你是代表黨還是代表百姓?諸如此類的可悲可歎之事,不必再做枚舉。順便提及,中世紀的大學,最初僅有一個專業,即為神學,後來有了醫學專業,接著便是法律專業。法律的古老及其神聖,可見一斑。
  楊振寧教授曾有這樣的觀點:正是一部易經,阻礙了古代中國科學出現的可能。此言一出,引來不少爭議。要說易經具有如此遮天蔽日之功效,未免言過其實。但若說易經中至少不包括現代文明以及現代科學等智慧,則恰如其分。難怪當年魯迅曾有此言,要少讀中國書,多讀外國書。對於國人來說,這,絕不是偏激,而是忠告。或許多飲老莊之類的心靈雞湯,有助於清心寡欲,但如今的社會科學早有過硬的結論,對於權力擁有者來說,唯有陽光下的監督,才是杜絕貪婪的可靠之道。當然,易經、老莊、禪宗之類的國學,那就讓專家去耕讀好了。至於官員津津樂道這些“國學”,說穿了,這些智慧與人生無關,與治國更是無關,倒是與權謀術有些沾邊。官員不怕自己成為法盲,倒是熱衷於熟諳此道,隻能說明,人治,而非法治,依然在當下大有市場。

所有跟帖: 

強身健體 -好望角駱駝- 給 好望角駱駝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5/23/2010 postreply 19:12:0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