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經濟增長連續8年全國第一: 不求速度求轉變

  內蒙古再發力:不求速度求轉變

  2002年以來,內蒙古經濟增長速度連續8年在全國保持第一,但內蒙古各區域間發展不平衡、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等問題依然突出。2010年,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區政府做出決定,將不再追求GDP增速,而把著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調整作為了發展目標——適時提出“富民強區”戰略。

  “我們不再追求速度,追求的是轉變。”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胡春華如是說。

  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分析,內蒙古不再保“第一”並不是不要GDP,而是在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前提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調整。

  “增速老大”的隱憂

  據統計,2000年到2009年,內蒙古GDP年均增速達18.7%,在西部12個省市區中,內蒙古增速最快,遠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雖然內蒙古近年來的經濟發展令人注目,但產業結構中能源、冶金、農畜產品比重高、市場風險大的問題早已被人熟知。豪華數據難掩內蒙古的尷尬,內蒙古的基本區情依然是“欠發達”。依靠資源、能源起家的內蒙古,在國家節能減排、優化產業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大背景下,麵臨著與全國經濟格局極不相符的窘境。同時,內蒙古區域發展很不平衡,各盟市之間的發展差距明顯。

  針對內蒙古人均GDP高而人均純收入低的現狀,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工業與社會發展處李靖靖分析:“從需求上講,內蒙古的經濟發展方式屬於投資帶動型,投資的貢獻不言而喻;從產業結構上,內蒙古屬於工業主導型;從資源、能源方麵講,內蒙古主要依托重型工業的發展,資源主導型特征明顯;從區域帶動關係分析,呼包鄂(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經濟發展速度快,占據全區GDP的半數,對全區經濟帶動作用巨大。”

  “而且,內蒙古的發展實則是一個大積累、大發展的過程,這就是為什麽內蒙古的人均GDP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但是農牧民人均純收入低於全國水平的原因。”李靖靖認為,下一步內蒙古亟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全麵協調發展之路。

  如何實現煤炭資源的合理配置,落實節能減排目標;推進傳統資源型產業深度開發和精細加工;推進農畜產品加工、冶金、裝備製造等產業延伸升級,發展非煤產業特別是裝備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保持農畜產品加工等傳統產業的優勢,盡快改變“一煤獨大”局麵,形成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產業體係—— 這些正是內蒙古亟待解決的問題。不再追求GDP增速,成為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和政府的共識。

  統籌協調是“十二五”主線

  內蒙古求變效果如何,關鍵要看如何做到全區12盟市的協調發展,如何定位自身發展方向和優勢。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資源分布不同,人文環境各異,不可能用一種模式發展,也不可能完全照搬一個地區的發展模式來指導另一個地區,更不可能在全區範圍內形成一個統一的經濟區域。目前,是否可以重新劃分經濟區域的論證正在進入決策者的視線,記者從內蒙古發改委了解到,正在製定的《內蒙古“十二五”總體規劃》也正在對經濟區域規劃(三區兩圈一帶)做調研,而統籌區域經濟社會全麵協調發展,是其規劃的主線和基調。

  近年來,呼包鄂崛起成為全區的經濟增長中心,但與沿海發達省市相比,還有明顯差距,需要進一步加快發展;東部盟市盡管也取得了較快發展,但總體看,無論是發展的速度、質量還是效益都不高;各盟市之間發展水平參差不齊,都麵臨一個全麵發展的問題。

  在談及內蒙古如何實現發展方式轉變,保持較快經濟增長,真正實現富民強區的問題時,李靖靖認為,內蒙古的未來發展方向應該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三產協同發展”轉變,重視乳業等傳統優勢特色產業的改造和提升,在戰略新興產業、現代製造業等領域給予更多的政策、資金扶持。同時注重科技投入,不斷提升勞動者素質,加強企業的管理水平,實現經濟社會的多元發展與多級支撐。

  各地依托優勢謀轉變

  隨著呼包鄂“金三角”作為內蒙古經濟增長中心位置的確立,以及東西部盟市經濟的快速崛起,可以說內蒙古經濟社會正在迎來全麵協調發展的最佳曆史時期。

  從長期發展看,阿拉善—烏海—巴彥淖爾經濟發展區(阿烏巴經濟區)將借助鄰近寧夏銀川、甘肅酒泉、張掖、金昌等地的區位優勢,通過加強經濟聯係與合作發展區域經濟。

  而在專家眼裏,錫林郭勒—赤峰—通遼經濟發展區(錫赤通經濟區),憑借該區域豐富的煤炭、有色金屬和優越的交通條件,依托北京、天津,加強與河北張家口、承德,遼寧朝陽、阜新及吉林省有關地市的經濟聯係與合作。由於這裏有著得天獨厚的發展新型資源能源型企業、重型裝備、物流等產業的優勢,很有可能成為內蒙古下一個經濟增長極。

  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烏蘭察布經濟發展區(呼包鄂烏經濟區),以“金三角”開發為重點,加強與寧夏銀川、陝西榆林、山西忻州、朔州及京津冀的經濟聯係與合作,力求再一次肩負起內蒙古發展之重任。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薑月忠提出,內蒙古區域不均衡發展表現明顯,城鄉之間、東西部之間、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之間的二元經濟發展差距較大,呼包鄂的經濟雖然占到全區一半以上,但是並不能帶動全區各地經濟的發展。自治區政府應該實施多極化和城市化發展戰略,促進內蒙古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兩圈”,即以二連浩特市為中心的“蒙古高原經濟發展圈”和以滿洲裏市為中心的“滿洲經濟發展圈”。前者涵蓋錫林郭勒盟和烏蘭察布市部分旗縣市、包頭市北部地區,蒙古國的東戈壁省和烏蘭巴托市。後者涵蓋呼倫貝爾市全部,俄羅斯的赤塔市,蒙古國的喬巴山市。

  “一帶”是指呼倫貝爾—興安經濟發展帶,依托哈爾濱、長春、沈陽建立新蒙東“長三角”地帶。

  據了解,隨著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規劃的實施,內蒙古東部五盟市先知先覺,嗅出了大發展時期到來的機遇。

  以怎樣的方式和渠道融入東北振興的潮流中,更好地接受東北振興的輻射和帶動,是內蒙古當前最為緊迫的任務。

  現階段,內蒙古正處於資源大規模開發和加工轉化快速發展期,東部盟市在吸引中小企業的同時,緊緊圍繞東北三省已形成的機車、汽車、煤化工、飛機製造等產業進行配套。

  作為國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以及冶金、有色、建材等原料生產和輸出基地,內蒙古東部盟市工業重化工型特點突出,而這些也正是其融入東北三省的敲門磚。2010年3月,由國家旅遊局、國家發展改革委共同編製的《東北地區旅遊業發展規劃》發布實施。《規劃》涉及區域涵蓋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以及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和錫林郭勒盟,土地總麵積約145萬平方公裏。

  記者就《規劃》相關事宜致電內蒙古旅遊局規劃發展處,一負責人向記者透露說,內蒙古密切關注此事的進展,並已經著手對東部盟市的旅遊資源進行摸底,正在製定相關方案。

  2010年4月中旬,內蒙古與東北三省簽署25項合作協議,為東部盟市融入東北三省區域經濟發展鋪平了道路。

  在內蒙古中西部地區,以能源、化工、冶金為主體的重型工業,目前正在進行全麵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成為該地區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

  尋求可持續發展之路

  “在即將到來的‘十二五’時期,如何實現經濟的協調發展,成為擺在每個省市區麵前的頭等大事。隨著人們對區域經濟合作重要性認識的加深,區域內經濟合作不斷加強。不同的發展理念、發展思路都在為區域經濟體規劃建言獻策,不同形式的區域經濟體正在迅速整合形成,跨地區、跨省區的經濟合作是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趨勢。”李靖靖認為,內蒙古在謀劃區域經濟發展中大有潛力。

  他說,麵對行政區與經濟區極不統一和地域狹長影響地方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等問題,應該加快在改革的基礎上合理劃分各級地方政府之間以及政府與企業之間的事權、財權和經濟管理權,加快內蒙古各級政府職能轉換,提高政府行政管理能力,做好區域經濟的規劃、管理和調控,尤其要簡政放權,加強中心城市對區域經濟的管理和調控能力。

  “對於國內經濟與對外經濟發展不平衡、走出去戰略不順利的問題,要充分發揮內蒙古區位、資源優勢和18個口岸優勢,實施向北開放戰略和對外經濟合作戰略,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的經濟發展新戰略,全麵提高內蒙古經濟的對外發展和競爭能力。”薑月忠認為。

  雖然內蒙古在探索轉變發展方式、尋求全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中還麵臨很多問題,但是,對已經找到立足點和突破口的內蒙古來說,隻要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貫徹一切為實現富民強區的總戰略,就能甩掉多年來因GDP增速引發的幹擾影響,再現一個全新的內蒙古,並不遙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