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邱成龍研究出的作戰運用理論指導下,某部作戰部隊正在進行演習
∨打”小數點後推六位 “計算表”好用好比老相機 聚焦常規導彈奠基人邱成龍—— 二炮首次解密中國導彈檔案
2009年10月1日的國慶60周年閱兵式上,解放軍二炮部隊的百餘枚導彈高調亮相。
因為涉及機密,在國慶閱兵式上露個臉後,它蹤跡不留地消失了。除了外觀形象之外,絕大部分人不知道導彈是如何發揮功效,隱藏在導彈背後的人是如何工作的。
近日,二炮首次解密導彈作戰幕後的故事,並將導彈專家的精英代表人物邱成龍推上前台。
向小數點後六位挑戰
因為導彈的威力,從它誕生之日起就被蓋上了“絕密”的大印。
在中國戰略導彈“絕密檔案”中,有數以千計的“作戰運用方案”,上麵簽署著邱成龍的名字。
導彈的使用被稱為∨打”,也就是要通過一係列計算最終確定如何作戰運籌。
上世紀70年代,中國軍隊作戰計算使用的計算表操作複雜、耗時費力,計算一個數據需要三四個小時,算出來的數據還不夠精準,時常拖後腿。
1975年,作為導彈專業人才,邱成龍被選調到第二炮兵某研究所。
到研究所工作之初,邱成龍就與原版的“某計算用表”打起交道。
有一天,邱成龍找到領導提建議,“原計算用表中的參數,隻精確到小數點後四位數,嚴重影響到武器打擊精度、作戰效果。”
事實上,這個“小數點”是世界導彈武器作戰運用研究的“製高點”。外國計算表中的許多參數值都精確到小數後麵四位數,精確到五位數甚至六位數難度太大。邱成龍決定向六位數發起挑戰。
給戰士們的“傻瓜相機”
在那段日子裏,最難的是要進行大量運算,邱成龍演算數百萬組數據,草稿紙用了4麻袋。
後來,邱成龍獲準借用一家著名科研機構的巨型計算機,但隻能在人家下班後使用。他每晚騎自行車往返40多裏去借用。
用了3年時間,我國第一部《戰略導彈作戰運用計算表》麵世。計算範圍提高了兩個數量級,精確到小數點後第六位數,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
隨後,這個表迅速配發到戰略導彈部隊,成為必備工具書。
在當時情況下,世界先進國家的戰略導彈基層指揮都是高學曆,而指揮官一般都是大專以上學曆,而我國基層營連的指戰員初中畢業就是“高學曆”了,戰士大多是小學文化。一般戰士連三角函數、對數這樣基本的概念都不明白。
要他們根據初始數據進行快速計算,簡直是不可完成的任務。
邱成龍的計算表對於戰士們就好比“傻瓜相機”,他們在訓練或實戰中拿到這個表,根本不需要進行繁瑣複雜的計算,就可以直接得出需要的參數。
邱成龍就是導彈的“眼睛”
邱成龍是一個軍人,他眼中時刻瞄準的是勝利。邱成龍的任務是根據我國戰略導彈的型號、性能、布局情況等條件,向最高統帥部提供作戰計劃。
所以,在敵強我弱、後發製人的作戰條件下,如何提高導彈作戰運籌,是一項戰略性很強的工作。
中國工程院院士、總裝某研究所研究員喬登江介紹說,當年美國轟炸廣島和長崎,並沒有什麽預期。轟炸廣島,原子彈投下去,遇到廣島地形和天氣,殺傷威力極大,有一半人口都殺傷了。轟炸長崎的原子彈是一樣的,但威力就沒有這樣大。“我們國家的政策是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但這涉及到還擊的問題。如我們還擊能達到什麽樣的預期。在這方麵邱成龍做了很多研究。”
“導彈是硬件,邱成龍的作戰運用就是軟件。”喬登江說。
他解釋說:“沒有邱成龍的研究成果,二炮戰略武器很難發揮作用;如果沒有一個預期,不知道打出去以後會收到什麽效果,首長意圖能不能達到,這就需要有一個預測。這就是邱成龍這門學科的貢獻。”
我軍有了首個“戰役電子秘書”
一枚枚導彈拖著火苗騰空而起。沒有千軍奔騰,萬馬嘶鳴,一切如同在實驗室,布滿了計算機和儀表。
多個導彈操作人員在各自崗位執行任務,“作戰輔助決策報告”在信息化指揮平台無聲運轉。
上世紀90年代前後,在海灣戰爭中,常規導彈武器開始快速發展。麵對我國在非戰略常規導彈領域的落後,邱成龍帶領科研人員建立了常規導彈作戰運用模型方法體係。
邱成龍的目光,已投向了研製基於信息化平台的“戰役演習輔助決策係統”。
這個任務涉及到係統學、運籌學、工程學,以及光電、機械、網絡等10多個學科。邱成龍帶領的課題組為各作戰要素逐一建立作戰模型,開發作戰軟件,嵌入決策係統。
幾年後,這套係統運作成功。我軍有了第一個戰役級的演習輔助決策係統。
邱成龍被定性為“我軍常規導彈作戰運用奠基人”。
大型演習卻要減少導彈
1995年7月18日,新華社受權發布公告:7月21日至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向東海公海上進行導彈發射演習。
這則公告觸動了全球的軍事戰略神經。
在中國東南沿海,因眾所周知的原因,每一絲風吹草動都格外引人關注。給這個演習方案提供決策谘詢的,就是邱成
龍和他的戰友們。
一場大型演習拉開帷幕。由於導彈型號、打擊頻度、作戰要素難以掌控,第二炮兵首次成立演習輔助決策中心,邱成龍擔綱技術負責人。
可邱成龍一張嘴就嚇人一跳:根據毀傷模型計算和作戰仿真推演提出谘詢意見,某突擊頻度可以減少某型導彈×枚。
首長們相信了他的判斷。演習的結果證明,這個方案以最小的代價奪取了勝利。
邱成龍的“絕密生活”
2009年10月29日,邱成龍走完了69歲的人生。外界有機會了解他所代表的這個群體的工作生活。
因為涉密層次高,《戰略導彈作戰運用手冊》一直不為外人所知。而邱成龍和他的同事們也一直被隱藏在後麵。
邱成龍的生活和普通人無異,上班下班,做研究,但終究是有一些不同的。他不會和家人說起工作,也不會隨手丟棄寫著公式的紙張。
裝備研究院某所助理研究員田樹人在接受采訪時說,“一次,我參加了有關戰略導彈作戰運用的一個研製與改製項目,這對我而言是一個新課題。因為涉及密級比較高,許多東西沒有紙質或電子版資料可查,全憑人的大腦。這個時候邱老給了我最大限度的指導。”
邱成龍曾兩次入圍中國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選人,但因課題大多是輔佐高層決策的“國家機密”,導致評選委員會對其核心價值和重要意義知之甚少。“比如說彈道怎麽選擇,產生什麽效果,是不能說的,不好展開講。”中國工程院院士喬登江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