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不聊生:好事還是壞事 中國官員的網絡恐懼症(圖)

來源: aTouchofZen 2010-05-07 10:51:09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56271 bytes)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hv1/88/82/514/33443848.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中國官員的“網絡恐懼”

官員是否懼怕網絡

“喂喂,好兄弟,麻煩請你盡快找人把××網上的帖子幫我們刪掉,我們這裏沒有疫苗的問題,他們是瞎編的,但我們說不清呀,事鬧大了,我可是麻煩了,請你幫幫我。”某晚深夜12點,某地宣傳部長打來電話,電話中透著十分的急切與明顯的恐懼感。

一段時期以來,不少地方黨政官員向人民論壇記者反映,現在很多官員對網絡都有不同程度的“恐懼”心理。有的擔心個人隱私被曝光,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有的擔心工作疏漏等不良現象被曝光,影響前途;也有官員擔心網絡監督混淆是非、顛倒黑白,讓人有口莫辯……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當前,有多少官員患有“網絡恐懼”症?恐懼到什麽程度?最恐懼什麽?哪一級別的官員最怕網絡監督?針對以上公眾關注的問題,人民論壇雜誌展開了廣泛問卷調查,結果顯示:70%的受調查者認同官員患有“網絡恐懼”症;高達88%的網友認為官員“網絡恐懼”是“好事,說明社會進步了”。

信息時代的到來,使得網絡監督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儼然一張群眾監督的“天網”。在看到和承認網絡監督有著積極作用的同時,我們也應當防範網絡被一些不懷好意的人所利用,惡意誣告、誹謗官員。在深入問卷調查的同時,人民論壇雜誌還約請專家從政治、文化、輿論生態、如何監管等多個層麵進行深入分析,研討對策建議。

我們相信,隨著公民自我責任意識的強化和網絡管理的完善,網絡將是一個更加健康多彩而有序的公共空間,這個空間需要每個人參與,需要每個人維護。

多少官員患有“網絡恐懼”症

——當代中國官員“網絡恐懼”問卷調查分析報告

作者: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

閱讀提示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民主參與度、信息公開度越來越高,仿佛一切都被置於放大鏡下。據了解,不少官員有很多怕,但最恐懼的是網絡。最近,一些地方官員向人民論壇記者反映,現在地方許多幹部都有不同程度的“網絡恐懼”心理,擔心個人信息、工作疏漏或違規行為會被網絡曝光而一發不可收拾。

這種擔憂並非沒有道理,從當前網絡上的熱點事件來看,大多和官員有關,比如近期的廣西煙草局長日記事件等。網絡的及時性、草根性、互動性等傳播特性,能使一件事情在短時間內被極速放大,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讓人圍觀,反應稍慢或處理不當,就可能演變為公共事件。

當前,有多少官員患有“網絡恐懼”?哪一級別的官員最怕網絡監督?“恐懼”表現在哪些方麵?官員“網絡恐懼”如何調適?如何規範網絡監督?等等。針對以上公眾關注的問題,人民論壇雜誌在人民論壇網、人民網等做了關於“當代中國官員的‘網絡恐懼’”問卷調查,受到廣大網友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短短3天裏,共有5943位網友參與。同時,人民論壇記者還通過發放書麵問卷和隨機采訪的形式,調查幹部和普通群眾共計300人。本次調查總計參與人數6243人。

·70%的受調查者認為,當代中國官員患有“網絡恐懼”症

·排在前兩位的是,60%的受調查者表示“擔心工作疏漏等不良現象被曝光,影響前途”;28%的受調查者表示“擔心私人信息被曝光,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

·88%的受調查者表示官員的“網絡恐懼”是“好事,說明社會進步了”

問:多少官員有“網絡恐懼”

答:70%的受調查者表示“有”;“縣處級”幹部最擔心

您認為當代中國官員患有“網絡恐懼”症嗎?本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70%的受調查者表示“有”,22%的受調查者表示“沒有”,8%的受調查者選擇“說不清”。

從調查結果看,七成的網民認為當代中國官員患有“網絡恐懼”症。這說明,一方麵目前網絡監督在網民(包括官員)心目中的重要位置,網絡輿情已成為幹部監督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麵,網絡監督的火爆也反襯出其他媒體監督缺失的尷尬。正所謂“大道不通小道通”,如果傳統媒體不能做到讓某些官員恐懼的話,或許媒體監督的職責讓位於網絡就再正常不過了。

“哪一級別的幹部最怕網絡監督?”人民論壇雜誌問卷調查中心對300位黨政幹部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選擇“縣處級”這一選項的占47%,列第一位。而根據記者采訪發現,宣傳部長和縣委書記這兩個群體的官員最怕網絡監督。

江蘇省某縣宣傳部長坦言,宣傳部長和縣委書記這兩個群體之所以最怕網絡,是因為宣傳部長的職責就是要抓好宣傳工作,宣傳工作搞得好不好直接關係著當地的形象和本人工作業績。而縣委書記作為地方一把手,當地形象好不好、發展得如何,直接關係著一個地區的和諧發展與穩定。他表示,當前網絡防不勝防,許多負麵信息一不留神就被人弄上了網絡,這帶給了他很大的壓力。他曾因為本地失實負麵消息同不少網絡媒體打過交道,雖然主流網站在他們的要求下刪了帖,但不少博客和地方論壇也對該負麵消息進行了轉發,他都不知道找誰去刪帖,隻得隨它去了。“雖然是個失實消息,但網友不知道是假的,已對地方形象造成了不良影響”。

問:官員“網絡恐懼”最擔心什麽

答: 60%的受調查者“最擔心工作疏漏等不良現象被曝光,影響前途”

您認為“網絡恐懼”表現在哪些方麵?調查結果顯示:“擔心工作疏漏等不良現象被曝光,影響前途”(占60%);“擔心私人信息被曝光,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 (占28%);“擔心網絡輿論隻看錯誤不顧成績,斷章取義、以偏概全”(占17%);“擔心網絡監督混淆是非、顛倒黑白,讓人有口莫辯”(占16%); “擔心一些不良分子借網絡監督為名,行敲詐勒索之實”(占11%)。

從調查結果看, “擔心工作疏漏等不良現象被曝光,影響前途”高居榜首,說明網絡監督更多地集中於官員公權力的行使。對於官員來講,尤其是高級官員,你的職位越高,掌握的權力就越大,你的影響力範圍就越大,公眾對你的楷模形象要求就越高,那麽你就越趨近於公眾人物。而作為公眾人物,你本身已經從社會中獲取了比普通百姓更多的利益(當然不僅僅是物質利益),你的部分隱私被公開也是現代社會的正常現象。正因為如此,在西方民主國家,公眾對政府高官,甚至是知名企業老總的道德水準要求比對普通百姓的要求要苛刻許多。

“您認為‘網絡恐懼’已到了什麽程度?”選擇 “有壓力”等選項的達55%,其中10%的受調查者認為“壓力很大,讓人提心吊膽,嚴重影響正常工作開展”;有35%的受調查者認為“沒有壓力,該幹嘛還是幹嘛”。這說明從一定程度上看,網絡監督盡管在信息披露方麵起著極大的作用,但在事件查處和官員的處理方麵仍然麵臨“短板”,這也說明網絡監督能起一定的威懾作用,但不能起全部的作用。

另外,也有一部分網友認為,“官員如果不做虧心事,履行好自己的職責,多為百姓做實事,網絡反而還能起到正麵宣傳的作用呢!”

人民論壇記者從采訪中了解到,許多官員不是怕監督而是怕被人斷章取義地將與個人相關的畫麵、錄音和文字放上網任人“評說”。另外,官員也擔心除工作以外的生活細節被網絡曝光。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南京市江寧區房管局局長周久耕,因為一包煙一塊表而下了台。在庭審時,“網絡太厲害”一語道破了周久耕的心聲。

問:官員害怕網絡,是好事還是壞事

答:88%的網友認為是“好事”

“您認為官員的‘網絡恐懼’是好事還是壞事?”88%的受調查者認為是“好事,說明社會進步了”;6%的受調查者認為是“壞事,不利於幹群和諧,社會穩定”;有6%的受調查者選擇“不好說”。

從調查結果看,官員的“網絡恐懼”是好事得到高度認同,說明做人做事要“心有畏懼”,才能明白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該做。在當代社會,網絡的草根性代表了更廣泛的民意,因此“網絡恐懼”也就是對民意的關注和尊重,當然是一種社會進步。

調查中一些公眾和網友也普遍認為,這些害怕網絡的官員無論是何種怕法,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害怕監督害怕曝光,是因為他們本身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官員。“在網絡時代或許評價官員的標準之一就是看是不是害怕網絡。”“我們的官員任何時候都可以坦然麵對網絡了,那將是社會之進步、民眾之幸事。”人民論壇網網友表示。

“您認為網上披露事件的可信度有多大?”調查結果顯示:78%的受調查者認為“大部分是真實的”、19%的受調查者認為“真假參半”、1%的受調查者認為“大部分是虛假的”、2%的受調查者認為“說不清楚”。

這個調查結果,一方麵說明網絡已成為普通百姓獲取社會信息的主要渠道,也說明大家對網絡的日趨依賴,因為網絡的便捷性和即時性的確是其他信息傳播渠道難以比肩的。當然,網絡存在著虛假信息也是不爭的事實,但謠言止於智者,我們應該相信廣大網民群體對於厘清真實信息的智慧和能力。在一個信息透明的社會,最終假的真不了,真的也假不了。另外,目前網絡上的大量信息,尤其是新聞信息,仍然主要來源於紙質媒體,如果紙質媒體的公信力不喪失的話,網絡虛假信息就不會有市場。

問:“人肉搜索”等網絡監督如何規範

答: 43%的受調查者認為“建立暢通的表達機製,保證傳統監督渠道暢通”

“您認為目前‘人肉搜索’等網絡監督的缺陷是什麽”,58%的受調查者認為“相關法律不健全,可能會侵犯當事人名譽或隱私”;23%的受調查者認為“網絡聲音不夠理性,缺乏真實性,容易受表麵信息鼓動”;22%的受調查者認為“隨意性大,給社會治理帶來難題”;16%的受調查者認為“對監督人的限製不夠,他們可能捏造事實,隨意發帖”。

“人肉搜索”在諸如通緝疑犯、披露侵犯公共利益的行為、官員腐敗等方麵的確發揮了非常好的作用,但“人肉搜索”確實應該在一定的法律框架下行使。網民的群體力量也是一種事實上的公權力,公權力的過度使用甚至濫用,甚至出現“網絡暴力”現象,也是對社會民主法治的侵害。民主是個好東西,但必須有法治來保障,對目前的人肉搜索行為,的確需要健全我們的法律法規,不是禁止,而是引導。

網友認為,“人肉搜索”可以披露醜惡事實,幫助人民尋找答案,但也會被人利用,如:混淆黑白來提高知名度,侵犯人的私隱。信息時代,在每個人都能憑借互聯網成為信息的接受者和傳播者而彰顯出平民力量和社會正義的同時, “人肉搜索”又恰恰造成權力濫用,導致惡意誹謗、挖人隱私等網絡暴力行為的發生。此外,不少網友認為不論利弊,“人肉搜索”改變了人們對互聯網的觀念,讓網絡變得不再虛擬。

“如何規範‘網絡監督’”,調查結果顯示:選擇“建立暢通的表達機製,保證傳統監督渠道暢通”(占43%);選擇“加強立法,使網絡監督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占40%);“建立網絡實名製”(占10%);選擇“網站管理者加強監管和調控”(占3%)、選擇“其他”(占4%)。

網絡為社會提供了一個自由表達、聚集民意的平台,但網絡不能等同於製度建設。民主法治社會下對政府的監督是一項多元主體參與、多種形式並存的全方位係統工程,其中,網絡監督的作用越來越大,但也有利有弊。這裏有一個需要和其他監督方式如何相互補充和銜接的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施傑表示,網絡監督目前總的來說還是利大於弊。關鍵是怎麽引導、怎麽規範的問題。另外他還建議建立網絡舉報長效機製,取消網絡實名舉報限製。第一,應該降低網絡舉報的門檻;第二,應該設立一個專門的機構來收集、甄別和處理各種網民所反映出來的信息;第三,應該設立一個專職的網絡發言人;第四,應該保護網絡的有效信息;第五,應該規範網絡各種相關措施。

麵對網絡,我們的官員不應該僅僅是“恐懼”,更不該試圖控製“網絡”,甚至采取刪帖、隔離等非正常手段逃避網絡的監督。在現代社會,政府部門如何與網絡媒體打交道,如何與網民正常互動交流,應該是各級政府官員的一門必修課。


“網絡恐懼”八大症狀剖析

什麽是官員“網絡恐懼”症呢?似乎現在還找不到一個明確的可以使大家認可的定義,有人指出,網絡恐懼感是人們麵對網絡迅猛發展所產生的一種不適應感。本人認為“網絡恐懼”可能不僅僅是不適應,而應當是對網絡的害怕和躲避的心理現象。從網絡熱點事件來看,當前官員“網絡恐懼”症狀不同,“病理”也不同,大多是因為自身有問題,被網絡這個“放大鏡”照了出來,也有因為網友的偏見而讓人“被動”恐懼的。總結近年來熱點網絡事件,具有以下幾種類型。

囂張型:“天價煙局長”周久耕

典型案例:被一些網民稱為“天價煙局長”的周久耕於去年10月份被江蘇省南京市中級法院以受賄罪一審判處有期徒刑十一年。而周的出事和“落馬”很大程度應當歸功於網絡的威力。先是周的關於房價的不當言論被人在網絡上猛批,接著是周在公眾場合所吸的價格上千元一包的所謂高檔香煙和所戴的一塊名表被細心的網民發現並搬到網上,之後是有關政府部門啟動對周的違法行為的調查和處理,最後是司法部門的依法判決。在整個過程中,網絡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點評:可以想象到,周久耕們對網絡肯定是充滿了害怕的心理,也肯定會有躲避的願望。這些少數官員,由於有著各種違法行為,既害怕黨政部門的監督,也很害怕新聞監督,但最怕的是廣大群眾通過互聯網的檢舉、揭發和擴散。

好色型:煙草局長韓峰

典型案例:“這個局長有意思,日記啥都寫。”2010年2月28日,廣西煙草係統幹部韓峰的日記在網上廣為流傳。網友“含仙子”在天涯社區發帖展示的“局長日記”,共計145篇,每篇一般幾十字,記載了韓峰與多名女下屬、同事淫亂,收受賄賂等內容,被稱為新的“官場現形記”。這段“香豔日記”從2009年 11月開始在小範圍流傳,經過三個月發酵,在今年2月引起公眾關注。官方迄今沒有披露日記是如何泄露的,來賓市警方曾稱,最早的發帖地點位於廣東。有網友對日記真實性提出懷疑,認為日記如此私密的東西,不太可能外流,但也有網友相信是真實的。2010年3月1日,官方宣布紀檢部門對韓峰立案調查,3月9日韓峰被移交南寧市檢察院立案調查,13日廣西自治區檢察院批準對韓峰進行逮捕。

點評: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進入互聯網時代,一切醜惡都可能暴露於網絡的“光天化日”之下。

庸官型:“十不知道局長”

典型案例:2010年3月14日,河南省新密市東興煤業有限公司發生重大安全事故,造成25名礦工不幸遇難。次日中午,新華社記者在礦難現場,向新密市安監局局長王某問了10多個關於礦難的問題,其中有10個他大都回答“不知道”,網友叫他“十不知道局長”。這個“一問十不知”的庸官在網上被猛批後,3月 17日就被新密市委下令免職。

點評:對這些混日子的官員來說,最好是沒有網絡,這樣不負責任的對話就不會影響自己的官運了。你說,他們能不怕網絡嗎?

醉酒型:深圳海事局原黨組書記林某

典型案例:2008年10月的一天,有網友爆料,一位自稱北京來的高官的中年男子在深圳市某酒樓猥褻一名11歲女孩子,帖子發後立刻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有正義感的網友很快就指認出,這名男子時任深圳海事局黨組書記、副局長林某某。在事件發生兩天後,深圳海事局緊急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林某某已被停職。

點評:林某某這樣的領導幹部可能平時工作是很不錯的,很有工作能力,功勞和苦勞也可能都不少,為人處世都很合乎社會規範。但是在酒後亂性,發生了正常情況下不會發生的嚴重違法行為,應屬於醉官行為。

“被動”恐懼型:“最年輕市長”周森鋒

典型案例:2009年6月,29歲的清華大學畢業生周森鋒,無疑是網絡熱點人物。6月21日,他以全票當選湖北宜城市市長,成為湖北省目前年齡最小的市長。 “最年輕市長”的消息一出,頓時引發網絡熱議。“後生可畏”還是“後台可畏”? “幹部年輕化”會不會在“拔苗助長”?選任程序是否公正?是否符合幹部任用規則?等等一係列問題,成為媒體和公眾關注的焦點。周森鋒的家庭背景、在學校的表現、穿衣戴帽、生活作風、工作成績,被全麵關注。年輕市長以沉默應對“全民考核”,媒體評論29歲市長在質疑聲中前行。

點評:這一類幹部往往“木秀於林”,具有“非常”特征。“最年輕市長”遭遇網絡風暴,充分展現當前網絡的非規範特征,對於那些具有“非常規”特征的官員來說,隻要自己坐得正、行得端,那就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僵化型:不願接受新事物

知識不足型的“網絡恐懼”症,這種情況可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就是許多不愛學習新鮮知識,不愛接受新鮮事物的官員們,由於自己不會上網,不會使用網絡學習和交流,因此有點討厭互聯網。這些官員之所以不喜歡網絡,因為網絡給他們壓力了,不學習就不會用,可以將他們歸結為信息時代邊緣化群體,對網絡具有內在的恐懼感。

沉默型:悶聲才好發大財

那些擁有特殊利益和小團體利益的部門的官員,由於不願意上級部門和公眾知道自己的過高收入和福利待遇,因此厭惡網絡,恨不得所有新聞媒體都消失才好。去年網上曾流傳過中石化天價吊燈,還有大批低價團購住房的事件,都引起了網民的關注。這些壟斷性企業崇尚的是“悶聲發大財”的理念,極少主動披露這些信息。因此,可以推斷,凡是具有特殊利益的行業和政府部門的官員,是比較恐懼網絡的。

一些政府部門以各種理由不願意公開財政信息,就是有“難言之隱”。如果公開財政信息,那些領導幹部怎麽能夠經常更新八成新的豪華轎車呢?

官員“網絡恐懼”三種表現


近年來,官員們已被無情地扔進了互聯網的汪洋大海,不免使一些官員產生“網絡恐懼”,呈現出各種表現。

表現一:漠視網絡監督,打擊報複網絡舉報人。由於網絡監督的主體合法性尚不明確,監督手段缺乏或受到限製,網絡監督信息不可避免地帶有局部性和片麵性,一些被舉報的政府部門或官員便抓住這些把柄,想方設法逃避責任,甚至掩蓋自己的嚴重錯誤,用手中的權利迫害網絡舉報人,引發網民激憤情緒,導致事件升級。

表現二:反應滯後,喪失引導網絡輿論的主動權。由於濫用網絡監督權現象的存在,有人利用網絡打著監督的旗號,誇大事實,散布謠言,侵犯他人合法權益,宣泄對社會的不滿情緒。這種攻擊輕則危害他人的權利,毀謗名譽,重則可能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和安全,引發網民情緒失控。對此,一些政府部門和官員采取回避或置之不理,害怕引火燒身,以至嚴重損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表現三:視網絡監督為洪水猛獸。通過網絡曝光,大量違紀違法官員和腐敗案件受到查處,使許多官員被震懾。然而,這隻是網絡監督的一個方麵,無處不在的目光不僅對官員檢點自身言行,而且對於官員的決策、管理水平都是一種挑戰,網絡監督不僅要捉蛀蟲,還要維護大樹肌體的生態健康。這對任何官員都是嚴格的考場。譬如,2008年歲末周久耕事件發生後,南京市的許多官員似乎一夜之間換了一身“馬甲”:高檔名牌服裝不穿了,名牌手表不戴了,高級轎車不坐了,天價香煙也消失了。


官員心聲:在網絡中的擔憂與坦然

擔憂

在網絡裏,黨政官員是“弱勢群體”

在當前的網絡中,官員很有可能成為“弱勢群體”。

網絡是個虛擬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裏說話可以不負責任,這很可怕。我們不是怕老百姓的監督,我們希望傾聽民聲,但現在網絡上有一種不良現象,黨政幹部尤其是縣委書記隻要有一點不妥,哪怕這隻是謠傳的,就可能被網民群起攻之,無限放大,讓人受不了。

應該說我們政府工作的公開化透明化也在推進,我們有正常的體製機製的渠道,有信訪辦,有書記的公開信箱,有“一把手”接待日。這都是渠道,有些信息確實是通過那些不正規的渠道散播的。我們必須承認當前在網絡上,理性還是很缺乏。

——河南某縣縣委書記

“媒治”讓官員恐懼網絡

網絡信息往往魚龍混雜、真偽難辨,既浪費了社會資源,又幹擾了被舉報官員的正常生活。官員也是公民,也有隱私權。尤其是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還會借助網絡,散布虛假信息,誹謗政府官員,這更影響了一個官員的清白,也會影響到工作 。

目前有一種說法:中國社會不是人治,也不是法治,而是“媒治”。許多懸而未決、“查無實據”的事件,在網絡上曝光後,其處理力度之大、速度之快、態度之堅決,與曝光之前形成天壤之別。

網絡作為媒體的一種,其快捷性、公開性以及草根性,使它具備其他媒體不可比擬的優勢。網絡存在這樣的現象,在現實社會中越強勢的群體,在網絡上往往處於弱勢。因此,官員患上“網絡恐懼症”也是順理成章。

——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某辦公室副主任

“不幹淨”使官員變得“懦弱”

當官員麵對不實言論、誹謗之詞時,完全可以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將此種言論的製造者繩之以法。可惜,絕大多數官員明明知道是假,卻采取找關係、托人情、花錢擺平的方式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豈不知這是對網絡犯罪的慫恿,鼓勵“刁民”的存在。一些網絡“刁民”就認為所述情況是事實,反而變本加厲、肆無忌憚。難道執法者不懂法嗎?不是!而是擔心訴諸法律引來其它方麵的問題,說到底,還是自己不幹淨!正是這種“不幹淨”使處於網絡輿論風口浪尖的官員變得“懦弱”,更甚者是“妥協”。久而久之,就成了標準的“網絡恐懼症”。

——山東新聞網濟寧新聞中心主任 華中領

怕的不是個人監督,怕的是損害當地形象

說實在話,從本人接觸到的網絡事件來看,也存在這種情況,大家往往隻注意到一兩次網絡揭黑的事件,其實在我們的調查中也發現有不少人通過網絡散播謠言,達到報複等目的。而這些事件大都捕風捉影,缺乏證據,網友往往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這給當事人造成的負麵影響倒是小事,更重要的是對當地的形象造成損害。

——江蘇某縣宣傳部長

網絡有時也會被一些不懷好意的人所利用

在看到和承認網絡監督有著積極作用的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由於虛擬世界的不負責任,網絡作為一把“雙刃劍”,有時也會被一些不懷好意的人所利用,一些惡意誣告、誹謗官員的虛假信息,不時在網絡上傳播,嚴重擾亂公眾的視聽,從而使得網絡這一反腐渠道的作用大打折扣。目前,不少官員遇到網上的負麵信息,往往手足無措,更多選擇回避或失語。

——江蘇省泰州市委組織部研究室主任陸彩鳴

坦然

有人給你造謠,肯定也有人給你辟謠

網絡是個好東西,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我在基層工作幾十年了,當縣領導也有十幾年了,老實說,接觸網絡也是最近幾年的事。聽到通過網絡監督而落馬的官員的事更是最近一兩年。這對我們來說確實是個新課題,網絡在促進經濟發展方麵的成果是明顯的,這是有目共睹的。總的來說,我還是認為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我的工作是每天要麵對基層,隻要你跟群眾生活在一起,你的一言一行讓大家看得到聽得到,有人給你造謠,肯定也有人給你辟謠。那些網絡的事情不就不攻自破了嗎?

——浙江某縣縣委書記

多一點主動,爭取網絡“麥克風”

網絡的發展是大勢所趨,這誰也否認不了。網絡正處在這樣一個高速發展但是極不穩定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很多人,不僅僅是官員,都有可能被網絡傷害。有些同誌在以前沒有這方麵的經驗,加上又看到一些官員因為網絡曝光落馬,就是沒有問題,也害怕一時說漏了嘴。

可是官員必須有麵對這種挑戰的勇氣,少一些抱怨,少一些牢騷,多一點主動,爭取網絡“麥克風”,占領輿論的製高點。其實,有些恐懼的狀況和心理也是很正常的,要不是搞宣傳工作,我對網絡也有些發怵。可是,網絡是挑戰,怎麽能逃避呢,必須接受,敢於應戰。這是工作的要求。要逐漸開始由躲避媒體變為主動與媒體接觸,重視網絡。

——河南某市委宣傳部長

有些黨政官員應該“開竅”了

其實,網絡並不可怕。但是,卻總有一些黨政官員害怕網絡、反感網絡,對網絡恐懼不已、抵觸不盡。究其原因,不外有四:一是心中確實有鬼;二是信息公開意識不強;三是執政為民意識不強;四是很少上網。

網絡不是洪水猛獸,民意的暢通傳遞也不是洪水猛獸!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等黨政高官們經常上網,主動親近網民,也應該使有些黨政官員“開竅”了。

——江蘇省洪澤縣信息化辦公室主任倪洋軍

對網絡“恐懼”未必是壞事

官員對網絡“恐懼”未必是壞事,反而有助於監督官員更加謙虛謹慎、廉潔自律,心中時刻牢記勤政為民,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事情上。作為一名現代官員,一定要用一顆平常心來對待網絡監督,要以積極的態度去對待它。麵對網民的責難也好,意見也好,你得從他們的意見中找到反思,目前是否還有工作沒做到的地方、沒達到的地方,想著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盡可能一切都做到。

——甘肅省委辦公廳調研處副處長張濱


誰是“網絡風暴”幕後推手

作者:陳陽波

“網絡風暴”是如何形成的?有沒有幕後推手?

人民論壇“特別策劃”組通過對2009年涉及官員的網絡熱點事件跟蹤分析,發現不少網絡熱點事件大都沿著“網絡(論壇)載發—版主推薦—網民關注—傳統媒體記者介入”這樣的循環鏈條不斷擴散傳播,其幕後也有職業化的網絡信息“搬運工”進行操作。

據對幾起涉及官員的網絡熱點事件形成過程解析,相對穩定的網絡信息“搬運工”群體為網絡編輯(論壇版主)、新聞“線人”(公民報道者)、媒體記者,他們往往是網絡熱點事件的幕後推手,真正起到關鍵作用。

新聞“線人”是網絡幕後推手的重要一環

新聞“線人”(或稱公民報道者)是網絡幕後推手的重要一環。據了解,新聞“線人”往往為自由職業者或兼職人員,他們或者對新聞傳播比較喜愛,或者以前從事過媒體工作,大多以“公民報道者”身份出現,不僅是各大網絡論壇的常客,而且在各大網站設置“博客”,不時“報料”。新聞“線人”一般與幾家或幾十家媒體的記者有聯係,一旦得到投訴材料或者新聞線索,便第一時間發給各自聯係的記者朋友,同時在網絡發帖,從而使其能快速傳播。

一位資深媒體人指出,根據相關法規規定,不在傳統媒體擔任采編工作的人士申領不到記者證,而互聯網的發展又為他們傳播信息與新聞提供了便捷,所以,在當前傳媒生態裏,新聞“線人”這一邊緣化群體的影響正越來越大。

2009 年年底被網絡廣泛關注的成都女子唐福珍拆遷“自焚”事件當中,“公民報道者”李根不得不被提及。李根現為自由職業者,曾在報刊與網絡媒體中任職,與記者圈聯係廣泛,兼職充當不少媒體的新聞“線人”。據李介紹,唐福珍拆遷“自焚”事件在他沒有介入前,已有媒體關注,但沒有報道出來,他了解到這個情況後,在自己博客裏發帖,並在上百個記者“QQ群 ”裏推薦這條新聞“線索”,從而使這一事件在網絡裏“引爆”。

新聞“線人”群體的不斷發展不僅與網絡技術的發展有關,同時也是媒體競爭加劇的結果。當前,由於媒體市場化競爭加劇,每個媒體都希望做出獨家選題,這使許多媒體的記者都麵臨著重大的選題壓力,於是,如何培養好信息源及找到獨家選題成為了記者的首要任務。因此,不少媒體的一線記者想在競爭中取勝,不得不培養自己的新聞“線人”。

一位資深“線人”表示,隨著網絡的發展,當前新聞“線人”製造輿論熱點的能力可能比一般媒體的普通記者都強,他說:“因為我們不受單位約束,可整合利用傳統媒體,也可利用網絡新媒體優勢。”

“唐福珍事件”的擴散印證了這一觀點。李根透露,唐福珍“自焚”後,曾有多家媒體派記者前往采訪,但稿件被“和諧”,北京一家媒體記者不甘心,把未在本單位刊發的稿子發給李,李通過網絡不斷熱“炒”此事,從而使“唐福珍事件”成了關注焦點。

網絡編輯:“沒有我們的努力,網絡熱點事件可能要減少90%以上”

許多網絡編輯對“幕後推手”這個詞並不反感,並在一定程度上認同。

人民網強國論壇是當前最有影響力的時政類網絡論壇之一。該論壇一位資深版主告訴記者,在主流論壇,網絡版主一般對網友的各類帖子有推薦、審核的權力,如果把一個帖子推薦到論壇的主要位置,其點擊量可能會成千上萬倍地擴大,因此不少網絡熱點事件與他們如何推薦關係重大。

新華網一網絡主管透露,現在各大主流網站及論壇大多相互競爭,都想爭取更多網友及點擊量,因此各個論壇裏如果有點擊量稍高的帖,版主一般會主動推薦到網絡頁麵醒目位置或加“熱”、“酷”等標誌,使網友更加關注。另外,他們都互相盯著同類競爭的其他論壇,如果對方推薦的內容網友很關注,那麽自己所負責的論壇也會很快換上同類帖子。這樣,一個事件可能在各個論壇間迅速傳播,影響幾何級擴大。

天涯論壇一位女性版主直言不諱地說,“沒有我們的努力,網絡熱點事件可能要減少90%以上”。她除了在自己負責的頁麵推薦熱帖外,每天還把一些有新聞價值的帖子群發給各媒體記者,“這一舉三得,不僅宣傳了自己的網站,也給一些媒體提供了新聞線索,還使網友的舉報得到了更多的關注”。

因為網絡媒體的互動性特征,網絡編輯的引導往往能與網友形成循環的互動,這常常能充分展現網絡編輯製造輿論的能力,發揮“推手”作用。

“結盟”趨勢漸顯,“網絡風暴”越來越多

除新聞“線人”與網絡編輯的努力外,傳統媒體記者的介入往往使熱點事件“火上澆油”,越燒越旺。而QQ、MSN等即時通訊工具的廣泛使用,使這三類群體可以通過QQ群、MSN群等互通信息,輕鬆“結盟”。

一個名為“小刀”的QQ群曾聚集起國內許多市場化媒體的一線調查記者、主流網站編輯及知名新聞“線人”,高峰時達200人。該群發起人為某雜誌首席調查記者,以揭黑和批評報道聞名業內。“不少網絡熱點事件,在網絡熱炒以後,因為傳統媒體介入而使事件有了結果,因為在當前,傳統媒體更具專業性、權威性,可信度高。” 他強調。

在以前,除個別主流媒體的重點報道偶爾能引起廣泛關注外,一般媒體的報道往往影響有限。而現在,因為網絡的發展,一個地方小報的報道也可能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這大大刺激了一些媒體記者與網絡編輯“結盟”的欲望;而另一方麵,網絡因為內容來源缺乏,也需借助傳統媒體的專業內容,雙方各取所需。

這種“結盟”往往能使一個熱點被急劇放大。在市場化競爭下,每個群體要在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必須擁有足夠的資源,相互“結盟”不僅是一種可能,更成了一種需要。這或許是“網絡風暴”越來越多的深層動因。

謹防“幕後”交易蔓延

不斷的“網絡風暴”,讓網友一次又一次看到了網絡的威力,也使官員們感受到了網絡的陣陣“殺氣”。而在網絡勢力壯大的同時,不少“幕後”交易也在蔓延。

一個不良現象是,個別人為了私利故意發布不實信息製造熱點,使網友在感受所謂的自由和民主時,不知不覺地被幕後“推手”控製,真假不辨、善惡不分,群情激奮之下,對問題的解決形成一邊倒的“先驗性”結論,誤導公平的裁決和正義的伸張。比如,在媒體圈內,一些“公民報道者”收取投訴者“宣傳”費的不良行徑被不斷曝光,暴露了這一群體的負麵形象。

另一不良現象是,為了讓主流網站刪除相關負麵帖子,不少地方政府部門不得不展開“公關”行動,相關網站逐漸成為“糖衣炮彈”的重點目標。而一些網站在體驗到這塊“市場”的甜頭以後,在市場化逐利本性的推動下,又有意識地去製造更多的“風暴”。在調查過程中,有官員曾表示有時深夜求助於相關朋友,委托其處理相關網站的負麵內容。

這些不良傾向若得不到有效管理與規範,並加以製止,很可能異化網絡生態,值得警惕。

資料鏈接

網絡集群行為過程解析

樂國安

一件網絡突發事件可以引起眾多網民的關注和參與,其由網絡輿論發展為網絡集群行為中間必定經曆了一個發展壯大的過程。

首先是議題的產生與發展。伴隨著網絡討論的不斷深入,議題從最初事實層麵上的探討上升到價值層麵,表現出強烈的泛政治化的傾向。接著是信息在群體暗示與群體感染下迅速傳播。

在網絡傳播過程中,任何事件的闡述與評論都存在情緒性甚至成為部分網友情緒發泄的平台,有可能讓事實本身變得麵目全非。在暗示與感染機製作用之下群體成員相互模仿,網絡群體猶如處在現實狀態下集合的群體,每一個個體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很快形成群體意見。

然後是信息持續地立體傳播。網絡群體已經衝破單純利用網絡進行信息傳播的局限,將傳統與新興的各種媒體充分調動起來,形成立體式傳播,將傳播效果最大化,並促使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網絡討論。最後是議題不斷被強化,並最終可能轉化為實際行動。


“官心惶惶”背後的輿論生態

“日記門”、“短信門”等“涉官”事件,受到網絡的熱炒,多與受賄、性醜聞相關。這類“門”事件所折射的政治文化含義是深刻的,網絡傳播的“洶湧”反映了廣大網民的“政治無意識”和某種心理期待與訴求,有其積極的合理性。但在魚目混珠的無序中,也會有人乘機借“勢”,為自己的私利張目,混淆視聽,這反映網絡管理內容上的“失控”和監管的不到位,引起深思的是各種“門”事件的傳播機製和社會心理以及網絡的“失控”顯示出的多重意味。我們看到網絡時代,網絡信息發布門檻低、成本低、速度快、效應大,但管理的成本與難度卻很大。

虛擬的網絡空間中形成的“民間網絡輿論場”,是一個新的公共空間,如何引導已成時代課題

隨著我國傳媒業特別是新媒體的迅猛發展,我們已進入“傳媒社會”的新時代。新媒體引導下的時代是一個泛在的時代。泛在時代的傳播特點,往往是點對點或一點對多點的傳播方式,具有網狀和彌散性特點,充滿了諸多的不確定性和無序性,傳播速度呈“爆炸”式,極易迅速產生集聚與放大效應,形成網民情緒高密度的輿論場,這已然改變了中國的輿論生態。

係列“門”事件顯示,相對於傳統媒體的可控,網絡媒體的泛在傳播方式具有不可控性,輿論場的形成具有不可預測性、不確定性和突發性特點。當新媒體憑借技術強勢遭遇新的民眾心理期待時,就會發酵為新興的能夠引起極大震動的輿論場。這個輿論場以新媒介為平台,以BBS、博客、播客(視頻分享)、微博(http://t.sina.com.cn)、手機短信等形式,以用戶自己生產的媒體內容為重點,在虛擬空間中以網絡意見領袖、公民記者、網絡寫手、隱性的匿名專家和廣大網民互動為存在方式,以與傳統媒體的互應,不斷形成新的輿論熱點,甚至延伸到現實生活中成為關注的焦點,並深刻影響著當下的社會現實和文化消費。

虛擬的網絡空間中形成的“民間網絡輿論場”,是一個新的公共空間,它已影響到社會現實的存在境遇,其中民間力量占據了主導地位,而如何引導其從蕪雜的狀態走向良性健全發展,已成為一個具有挑戰性的時代課題。新媒體並非傳統媒體的簡單延伸,而是在發展中形成了新的格局:與傳統媒體並存、互動,其力量越來越強勢。

其實,網上的各種“門”事件是現實問題、文化問題的“折射”和“投影”,是廣大網民對現實問題的理解和態度的顯現,體現了網民的願望和訴求。另一方麵,我們欣喜於現代民眾越來越勇於和善於利用傳媒監督和維護權益,實現公平訴求。但也有個人網民假借互聯網的特點,製造虛假信息謀私利。一方麵,現實文化的多元必然顯現於網絡文化消費趣味的多元,現實中的道德滑坡、價值失當和信仰真空必然顯現於網上的無聊和價值混亂與平麵化;這裏既關乎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和素質教育;也關乎對官員的官德教育、素質教育,麵對民意的反映和廣大網民的監督,教育黨員幹部要有操守和責任;還關乎對名人的社會責任、倫理底線教育。說到底這些都是現實中的文化出了問題,價值導向出了問題或者說主流文化引導不力的網絡顯現。

我國現已成為全球上網人數最多的國家,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加快了大眾文化時代的到來,網絡新媒體已成為當下文化傳播和文化消費的重要平台,麵對新媒體引導輿論形成的新格局,我們要持一種理性的認知態度,熟悉、把握互聯網的發展規律,積極應對、有效利用使之成為民情民意的健康、順達的反映通道,同時積極加強內容的引導和監管,通過主流文化的力量引領網絡文化的發展方向,在網絡文化的發展中融入應當的社會價值觀,樹立好的風尚,淨化網絡環境。

網絡新媒體改變了輿論生態,也成為解讀現實社會的重要“索引”

網絡文化並非“洪水猛獸”和“怪胎”,網上輿情、網絡事件是現實問題的“放大”映射,網絡文化總體上是積極健康的。對於個別價值觀扭曲的網絡“門”事件、惡搞事件,要通過網絡內容的引導來糾偏。網絡引導是一種“軟引導”,它不是某種辯護,而是以事實、以理性、以思想的力量發揮影響力,以提升素質和意識達成共識,不是傳統媒體上的如何“指導”,但也不要無能為力地被網上輿情牽著走。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的生成有其積極意義,網絡新媒體擴大了公民的知情權、填補了公民監督的空白,改變了輿論生態,成為民意民情的重要表達路徑和方式,也成為解讀現實社會的重要“索引”。新的文化公共空間的建構還有利於推動社會積極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人人都被置身網絡監督之下,也有利於培育公民道德的自覺和潔身自好。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網絡的蕪雜和失序帶來低俗、惡俗現象的蔓延,以及對社會主流價值理念的腐蝕和侵蝕。對網絡媒體新格局我們要有清醒的認知,在洞悉特性的基礎上積極引導網民的有序參與,善於傾聽網民的心聲和民情,堅決抵製和批判失實、低俗信息的傳播,使網絡空間成為社會核心價值傳播和弘揚的場域,使網絡空間與現實社會形成良性互動。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文史部教授)

資料鏈接

“觸媒”時代:走向善治的契機

網絡是一個虛擬社會,具備社會的一般特征。公共治理是社會治理的有效方式,治理本身並不排斥管理,它超越的是作為“唯一”的“管理”。

網絡是現實的影子,社會轉型期,矛盾複雜多發,網民對財富和權力分配問題敏感,必然會通過網絡發泄。道德、情感、利益敏感的事件最易傳播,有了網絡這一“觸媒”,“如同幹柴遇上烈火”,一點就著。在群眾關心的問題上,建立網絡輿情收集民智、民意,使公眾的意願通過合法渠道轉化為國家意誌,能真正體現人民當家作主。在涉及群眾利益、公共權力的使用、社會良俗維護等問題上,要具備政治敏銳性,做到未雨綢繆,防止使“案件變成事件”。

網絡民意並不是一種破壞性的力量,網絡表達與政府監管之間存在著共同利益及共同合作的可能,網民與政府之間也存在著大量可以共建卻未共建與共治的領域。以公共治理的方式處理公共事務,有助於社會的互動與和諧,培養網民參與社會管理,將有助於中國公民社會的形成,網絡時代帶來的並不是洪水猛獸,或許是走向善治的一個契機。 (作者單位:嶽陽市委黨校)

網絡“高壓閥”的政治價值


係列公權機關和官員個人的醜聞事件,如“躲貓貓”事件、鄧玉嬌案、周久耕事件以及2009年的官員“雷人”話語等,都對各地各級黨政機關的內外部管理形成了巨大衝擊波。

“網絡曝光”已經成為高壓閥和約束工具

“網絡曝光”和“網絡監督”已經成為普通人民群眾針對黨委和政府機關改進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作風與質量的高壓閥和約束工具,成為整治官場作風腐敗的有力推手。

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網絡的作用是巨大的,隻要秉持基本的倫理道德,真正是出於憂國憂民、利國利民和為人為己的正當利益追求,網民們完全可以借助於網絡平台,充分發揮自己參政、議政、監政的重要作用。

就網絡的特性而言,其虛擬性和空間的穿透性,簡直就是一個人獲得叢林自由的通行證,它可以隱去自己的真實情況,可以繞過現實當中的重重障礙,讓人無所顧慮地去表達自己的想法,發表內心的看法,一個人隻要想,他幾乎就可以進入個體100%的意誌表現狀態,少了現實世界的許多幹擾。

這當然是一把雙刃劍:其消極方麵是,如果一個人缺乏倫理道德,缺少行為規範和法規意識,他可能會在網上說出不負責任的話語,做出損人利己甚至是損人不利己的惡行,他會破壞應當存在的隱私世界的神聖性和完整性,“人肉搜索”會把每一個人的家底搞得讓他人一覽無餘;而其積極方麵是,網絡平台的虛擬化,網絡的快捷、透明和信息的全角度和全空間傳播,可以提供給網民社會一個參政、議政、監政的強大工具,讓每一個網民都有機會成為忠實於自己意誌的真實“代表”。

執政黨和政府可以借助於這種監督,來建立與社會之間的良性互動關係

與成堆的黨政監督文件和監督手段的效率低成本高形成對照,網絡的發展和網絡的特點,正在把過去說易行難的權力監督變成掌握在普通群眾手中的工具。盡管公權力作為強大的一方,有不少方法進行“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博弈,但是互聯網還是給公民們留下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作為空間,更遑論黨中央和國務院是支持和期待網民在反腐廉政中發揮更大作用的。也正是為此,有一些黨政機關和官員患上“信息公開恐懼症”。

新興媒體和信息技術的空前發展,讓部分站在時代對立麵和公共利益對立麵的政治經濟權力和保守的意識形態權力,必然去阻撓新興網絡媒體的成長,設法逃避社會大眾和新聞媒體的監督,維護其既得利益和地位,某些地方政府和官員明暗兼有地玩起“躲貓貓”也不在少數,甚至收買網絡公司和通過專職網絡人員來監視、跟蹤和混淆網民所曝光的對自己不利的事實。

實際上但凡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一個真正依法執政、民主執政和科學執政的服務型政府,是不會懼怕網絡和網絡監督的。正好相反,執政黨和政府可以借助於這種監督,來建立與社會之間的良性互動關係。

比如,執政黨和政府可以創建網絡環境下政府與民眾信息交互模式,健全和完善政府與民眾之間的溝通機製;可以加大政府信息網上公開力度,讓民眾擁有更多的知情權,通過信息公開來主動接受網絡的監督;可以強化政策法規與敏感事項的網上征求民意程序,讓民眾擁有更多的參與權,根據各種意見認真完善方案,提高執政者和政府管理者的公眾支持度;可以建立發帖、跟帖、定期上網對話的機製,創造讓民眾充分表達意見和建議的條件,通過網絡與民眾直接交流,化解矛盾,促進官民之間的和諧;還可以製定及時分析處理網民意見的法規和程序以及辦法,與網民監督建立內外應答、官民呼應,相互配合,促進廉政的健康機製。隻有這樣,網絡參政、網絡議政和網絡監督才不會被當做異己甚至是敵對因素,而成為幫助執政黨提高執政水平和促進政府提高管理質量的重要推動力量。 (作者為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網絡“圍觀”的社會心態

局長日記門、局長財產“公示”門……為何各種“門”事件你方唱罷我登場,好像沒有停止的跡象?為何圍觀人數也是越來越多?

觀察和理解中國互聯網現象的文化與社會基礎

互聯網帶來了信息化社會,同時也帶來了兩股看似相互矛盾的浪潮:一股是全球化浪潮,它似乎要抹平一切差異,使世界變得同質化、扁平化;但是另一方麵,被全球化浪潮所裹挾和吞沒的每個人、群體、乃至於民族國家又麵臨著失去自我的焦慮,不甘於這樣的結果,於是開始拚命尋找新的自我身份的認同:如果大家都一樣了,那麽“我”是誰?“我們”又是誰?正是這種尋找自我的願望幻化為各種形式並成為現在的熱門話題,比如知識產權、隱私權、國家利益、公平正義等等,以多元化的價值與聲音表達出來,並失去了判斷是非的統一標準。因此,隻有同時看到價值全球化與身份認同碎片化的並存,看到兩者此消彼長、相互滲透所形成的社會與價值地貌,才能更準確地理解這個時代。世界從總體上看似乎是平的,但仔細一看卻布滿了深深的鴻溝與裂痕。這是我們觀察和理解中國互聯網現象的文化與社會基礎。

當我們的身份認同無法從正麵獲得建立的時候,就隻好采用了“否定的邏輯”

這種矛盾的趨勢與中國特殊的文化社會現狀疊加在一起,使中國的互聯網顯現出別樣的景觀。

我們同處全球化潮流之中,也要尋找自己的價值認同,但是人們在社會高速發展與變革中失去了可以憑借的心理依托,找不到一葉可以在疾風巨浪中安身立命的價值小舟,隻好伸手去抓那些漂流在身邊的任何一根脆弱的稻草聊以喘息。

總體上看,我們的文化傳統中沒有宗教基礎、綱常倫理也在各種衝擊之下風雨飄搖、政治價值又無法一下子回應和解決所有巨變中產生的問題,因此,當我們的身份認同無法從正麵獲得建立的時候,就隻好采用了“否定的邏輯”:既然無法從“我們讚同什麽”中找到自我,隻好從“我們反對什麽”中去尋找。

因此,中國互聯網上的價值與身份認同,在“輿論監督”的麵紗之下,以不斷尋找否定與批判對象的形式建立起來。當對外的敵人出現,這種認同就以民族主義的麵目出現;而沒有外在敵人的時候,就以批判時事政治、倫理道德、官員行為的麵目出現,就像臨時抓起的救命稻草,由於不具有穩定性,需要不斷地去抓,反而會不斷加深自我的不安全感。就像用於止痛的藥物,每一次藥效過去,下一次都隻能使用更大的劑量。這就是為什麽這些年來互聯網上的熱門話題,從公款旅遊、高價煙酒名表,到強奸嫖宿、日記豔照,越來越火爆、刺激、不堪入目。不是這些事情從前就沒有,隻是現在,隻有這樣的事情才能與人們心理不斷提高的興奮點合上拍,從而浮出人們的視線。

對於林林總總的互聯網現象,把它看作與現實無關的虛擬空間,或是現實危機的來源皆不可取,互聯網不過是現實社會與公眾心理的延伸、拓展、承載與反映。隻有社會為人們提供了足以安身立命的建設性的正麵價值,互聯網才不會成為單純的破壞性與否定性價值的載體;隻有社會的現實機製理順了,人們擁有了正常的問題反映與解決途徑,互聯網才不會成為賭博般吸引眼球的話題引爆點;隻有現實中的法律規範有效延伸與適用於互聯網,每個人才會在互聯網上如同生活中一般檢點和規範自己的言行。


“官不聊生”與網絡法治


互聯網絡改變的不僅僅是信息傳遞方式,它同時還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任何人拿起攝像設備,都可以將自己所看到的情形拍攝下來,並且通過互聯網絡傳播出去。那些作奸犯科者,再也無法躲避人們的窺視;那些擁有權力的人,再也不能通過傳統的方式,消除或者屏蔽有關信息。

從本質上來說,官員懼怕的是互聯網絡背後的權利與權力

一些官員之所以懼怕互聯網絡,不僅僅是因為互聯網絡為公眾表達提供了載體,互聯網絡作為一個信息的平台同樣可以被屏蔽。官員之所以懼怕互聯網絡,是因為執政黨已經改變了執政理念,中央領導習慣於借助於互聯網絡發現社情民意,並且通過互聯網絡披露的蛛絲馬跡,追查貪官汙吏。

因此,從表麵上來看,官員懼怕的是互聯網絡,但從本質上來說,官員懼怕的是互聯網絡背後的權利與權力。因為公民可以通過互聯網絡充分滿足自己的表達權、評論權,所以,官員才會有所忌憚,不敢肆意妄為;因為執政黨通過互聯網絡發現問題,並且采取切實的手段解決問題,所以,官員才會心生恐懼。

當然,互聯網絡監督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複雜性。單靠互聯網絡監督官員,並不足以解決問題。在有些情況下,互聯網絡會成為少數人結黨營私、黨同伐異的工具。對於互聯網絡上的信息應當采取慎重的態度。不能因為互聯網絡上刊登了一些揭發類的信息,而興師動眾,雷厲風行;也不能因為出現了互聯網絡虛擬的民憤,而不問青紅皂白,痛下殺手。

互聯網絡作為一個表達意見的平台,之所以受到人們的重視,就是因為在許多情況下人們通過正常的渠道,無法實現正義。但是,互聯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在增加社會透明度的同時,可能會侵犯公民的隱私權。

期待我國的互聯網絡基本法

最近一段時間發生的互聯網絡新聞事件,從正反兩個方麵說明,互聯網絡曝光行為,有助於執政黨反腐倡廉。但是,由於一些互聯網絡的使用者缺乏法律意識,所以,在揭露犯罪的同時,傷及無辜,損害了普通公民的權利。因此,我們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在現有立法基礎上,盡快總結經驗,製定我國的互聯網絡基本法。

未來的互聯網絡基本法應當在充分保護公民言論自由、出版自由的同時,著重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麵的關係:

第一,必須處理好公眾人物與普通民眾之間的關係,禁止任何互聯網站經營者隨意披露普通民眾的信息,禁止對普通公民發起人肉搜索;但是,為了滿足公眾的知情權,應當允許而且鼓勵公眾借助於互聯網絡監督公眾人物的行為,防止他們濫用公權力或者社會資源,損害國家利益、個人利益。

第二,應當處理好互聯網絡使用者與互聯網絡經營者之間的關係,如果互聯網絡經營者明知信息構成侵權,仍然加以傳播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如果互聯網絡經營者接到投訴,不及時刪除有關信息的,也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三,應當處理好權利與權力之間的關係,嚴格限製國家權力機關濫用權力,幹涉互聯網絡傳播行為,除非法律有明確的禁止性規定,否則,國家公權力機關特別是互聯網絡信息管理機關不得隨意要求互聯網站刪除有關信息。

第四,應當處理好互聯網站經營者與市場主體之間的關係,如果互聯網站的經營者出於商業目的,刪除不利於市場主體的信息,或者有意識地轉移視線,掩蓋事實真相,那麽,應當追究互聯網站經營者的刑事責任,決不允許互聯網站的經營者借助於現代互聯網絡隨意屏蔽損害公民人身健康的信息。

總而言之,未來的互聯網絡基本法應當充分滿足公眾的表達權和知情權,禁止國家公權力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隨意幹涉互聯網絡傳播行為,禁止互聯網絡的經營者借助互聯網絡損害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合法利益

延伸閱讀

官員隻享有“有限”隱私權


網絡之刃,既紮破了原來很多不合時宜的厚厚籬笆,讓人們看得見透明的政府、“赤裸”的官員,更方便地監督政府,也引起了人們對此種曝光是否會侵犯相關人員隱私權的議論。

官員是否享有隱私權,涉及到公共利益與個人權利的衡量。隱私權根源於個人精神上的獨立和自主。對個人隱私權的保護,是現代法治為保障個人尊嚴和獨立人格而建立起來的一項基本權利製度。任何人都應當得以享受私人生活的安寧和內心的平靜,官員自然不例外,其隱私權同樣受法律保護。官員同樣需要有一個私密的空間來處理與公眾無關的個人事項。不管是身體病痛,還是情感糾葛,或者其他,這樣的權利應該得到人們的尊重。

但是,官員不同於普通公民,作為公共權力的執掌者,官員的一言一行皆關乎公共利益。權力更讓官員們時時刻刻處在各種誘惑之中,利用權力謀取非法利益的危險無時不在他們四周環繞。自古以來,官員們就被要求應具有較高的道德水準,要清正廉明,兩袖清風,講的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們現在要求的是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為防止官員們管不住自己,現代政治文明用法律的方式在官員們背後設置了一雙雙眼睛,緊盯著他們,監督著他們,讓權力的享有者更加透明,讓權力的運作過程更加透明。這些都隻有一個目的,就是讓官員更好地服務於人民、服務於公共利益。

恩格斯說:“個人隱私一般應受到保護,但當個人私事甚至隱私與最重要的公共利益——政治生活發生聯係的時候,個人的私事就已經不是一般意義的私事,而屬於政治的一部分,它不受隱私權的保護,應成為曆史記載和新聞報導不可回避的內容。”因此,官員的隱私權與普通老百姓不同,是有限的。官員不能夠以隱私權為由,拒絕公開自己的財產,不公示自己的年齡、學曆、經曆等情況;也不能借口隱私,拒絕說明自己老婆孩子的從業等信息。因為這些信息都能夠說明他們是否正確地運用了手中的公共權力。即使是官員在私生活中的表現,也有助於人們了解他們的道德操守能否成為一個可以信賴的領導者。隱私權的限製是官員執掌公共權力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官員所享有隱私權的內容應以相關公共利益為度量分界。隻要是涉及公共利益的信息,都應該曬在陽光下,接受公眾的監督。與公共利益相關度越高的官員,其隱私權範圍應該就越小。因此,不同的官員的隱私權也不能一概而論。往往隱私權所受到的限製會與官員的職位成正比。越是位高權重的高官越需要向公眾公開自己的私生活。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校政法部)

奧巴馬普京們的“網事”

——國外政要如何直麵網絡監督


網絡潮流,浩浩蕩蕩。國外政要都是弄潮兒,當今世界政治名流中,無論是美國總統奧巴馬,還是俄羅斯總理普京,以及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總統薩科奇等,各自都有引人矚目的“網事”

當權者不願意被監督,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願不願意是一回事,接不接受是另一回事。網絡的發展改變了當今的政治生態。麵對著時代潮流,背靠著政治傳統,身處在選舉體製之中,國外的政要們還是不能不直麵和接受網絡監督。

網絡傳播幾乎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外國政要也常常麵臨“網絡追問”

網絡潮流,浩浩蕩蕩。國外政要都是弄潮兒,當今世界政治名流中,無論是美國總統奧巴馬,還是俄羅斯總理普京,以及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總統薩科奇等,各自都有引人矚目的“網事”。國外政要觸網,一是利用網絡了解民意。作為一國之領導人,民意是有效執政的基礎。網絡提供了通達而節儉的民意新渠道。奧巴馬每天回複郵件,直接與民眾聯係,目的是“讓人民知道他在想什麽,以及讓他知道人民在想什麽”。普京開設了個人網站,網民可以發送電子郵件得到相關的回答。越南總理阮晉勇自己與網民聊天,並要求政府各部門和地方的負責人要經常性地與人民進行網上交流,隨時傾聽人民的呼聲。二是利用網絡獲取支持。奧巴馬在競選總統過程中,使用網絡積聚人氣,籌措經費。奧巴馬的競選資金中大約87%是通過網絡募得的。奧巴馬出任總統後推出了龐大的經濟刺激計劃。為了使計劃在議會順利通過,奧巴馬向1300萬支持者群發郵件:“親愛的朋友,我希望在未來數周內將經濟刺激方案寫進法律,但我需要你們的幫助!”

然而,網絡沒有免費的午餐,政要在獲得網絡利益的同時,也要接受網絡的監督。一是政策上的監督。奧巴馬剛入主白宮,一家報紙便收集了他在競選期間許下的約 500個承諾,並在網上設立“奧巴馬計表”,讓成千上萬的網民盯著奧巴馬是否兌現、何時兌現承諾。普京曾與網民對話,各地、各階層的民眾提出了鋪天蓋地的涉及到住房、勞資、衛生、社保等棘手的問題。二是操守上的監督。越南總理與網民議政,網民提出的最受關注的問題是越南當局對腐敗案件的查處進程。有的網民直截了當質問:“總理先生,為什麽查處腐敗案件的進展非常緩慢?這使人們對政府打擊腐敗的決心和能力產生了懷疑。您有什麽新辦法嗎?”美國官員貪汙、受賄之類的似乎不多見,但生活不檢點的問題常被網絡曝光。1998年德拉吉在自己的博客上報道了克林頓與萊溫斯基的曖昧關係,引起了美國乃至全球的巨大轟動,直接導致美國國會對克林頓進行彈劾。法國總統薩科奇平時滴酒不沾,然而在八國峰會上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會晤時破例喝酒,其有些醉態的視頻被百萬網民觀看,一些法國民眾質疑其給國家丟臉。

對於政要們來說,網絡曝光和網絡追問是令人不快的。網絡傳播幾乎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負麵消息往往不脛而走。美國有個所謂的“華盛頓寶貝”傑西卡·卡特勒,在網上發表了她與6個“國會山情人”幽會的日記,吸引了眾多的讀者,弄得國會臉麵無光。網民的構成三教九流,網民的愛好形形色色,有些網民刻意追問和發掘政要的隱私。普京開網上記者招待會,網民提問最多的竟是普京的個人生活問題,問普京為何親吻、何時初吻等。美國大選中的網絡辯論,有的網民問奧巴馬:“你夠黑嗎?”問希拉裏:“你是否有足夠的女人味?”很顯然,提問有些無聊,回答難免尷尬。正是如此,普京對網絡敬而遠之,奧巴馬有意規避網絡追問。然而,即使是貴為總統、總理,他們也不能動用權力封住網民的口,更不用說對網民進行懲罰了。因為就政治傳統來說,這些現象無非是信息的進一步公開,輿論監督的進一步延展,隻能接受。

在某種意義上,西方的政要們就是透明人,幾乎沒有個人隱私,互聯網隻不過讓這些公開的信息更容易獲取

信息公開是民主政治的常態。美國於1966年就頒布《信息自由法》促進政府信息公開,要求聯邦政府的記錄和檔案原則上向所有人開放。政府機構必須公開本部門的建製和本部門各級組織受理信息谘詢、查找的程序、方法和項目,並提供信息分類索引。公民可以向任何一級政府機構提出查詢、索取複印件的申請。官員財產申報和公開的內容包括工資收入、動產和不動產、饋贈和款待,以及個人的買賣交易和社會兼職等。在某種意義上,西方的政要們就是透明人,幾乎沒有個人隱私。互聯網隻不過讓這些公開的信息更容易獲取,受到更多人的關注和議論。隻要遵從信息公開的規製,就不能不接受網絡的監督。

一些政要更是利用互聯網主動增加執政的透明度,接受社會更廣泛的監督。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表示,如果俄羅斯能把政府工作情況放入互聯網當中,無疑將加強俄羅斯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從而使各種貪汙腐敗現象大為減少。美國總統奧巴馬把所有非緊急的立法提案先公布在網上,讓公眾評議,然後總統再來決定是否簽署。美國國會議員被媒體曝光有公款消費之嫌,消息披露後美國參眾兩院采取應對措施,在網上公示開支以接受民眾的監督。韓國政府還開設“民願處理在線公開係統”,市民通過上網提出民願,有關部門公務員在網上接到市民的民願後,必須把處理的每個過程、直至處理結果在網上公布,使市民能夠通過互聯網清楚地了解。該係統運行後,公務員的腐敗比過去有所減少,業務處理時間明顯縮短。

奧巴馬們不接受網絡監督,就隻能自毀網絡形象,就可能導致政治生涯的曲折和終結

輿論監督也是民主政治的常態。西方政要們除了受法律監督、權力製衡、政黨監督之外,還無時不受到輿論的監督。如今美國有線公共電視(C-SPAN)就終年全天候播放國會議員的國會議政情況,畫麵不經剪接和編輯,沒有旁白和評論,民眾可以原汁原味地看到政要的一舉一動。美國的傳媒被稱為第四力量,對政要不時地挑刺和揭醜。尼克鬆就是因為被媒體揭露出“水門事件”而下野。攝於輿論的監督,美國政要在任內盡量收斂自己,以免授人以柄。網絡具有快速、便捷、廉價、有效的特點,是輿論監督的新形式。盡管政要們有時對包括網絡在內的輿論監督感到不快,卻很難繞過和對之進行限製。美國著名的憲法“第一修正案”,明確國會無權立法限製言論自由。麵對無法控製的輿論,隻能任其言之。

政要們是否接受網絡監督,說到底取決於製度體製的安排。在選舉政治中,權力的基礎是民意、是選票。當權者為了選舉的勝利,不能不尊重網絡和網民。選舉是西方政要政治生命的關鍵。網絡日益影響選舉,形成了無“網”不勝的局麵。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美國民眾獲取的選情信息中,網絡已占3成,網絡已成為僅次於電視而超過報紙的第二大渠道,並且網絡的地位還在上升。馬來亞大學一位教授研究表明,該國70%的選舉結果受到了博客信息的影響。

網絡舉足輕重的地位,使得政要們不接受網絡監督,就隻能自毀網絡形象,就可能導致政治生涯的曲折和終結。有鑒於此,各國政要們紛紛借助網絡塑造親民形象。奧巴馬在大選期間刻意到年輕人的時尚潮流網站主動出擊,以拉近自己與年輕人的距離。結果30歲以下選民中有2/3人投票給奧巴馬,收效顯著。德國總理默克爾早在2006年德國舉辦世界杯期間,就在自己的網站中大談世界杯,為自己贏得了超常的人氣。她在自己的博客裏,不僅記錄例行的公務,還提供大量的生活照,營造軟性一麵的形象。甚至以強硬著稱的伊朗總統內賈德,也利用博客等與網民就一些敏感問題進行了直接溝通,改善了民眾的印象,還贏得了不少國際網民的好評。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