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名美國司局級官員剛剛結束了在清華大學的一周培訓。這些負責對華政策製定和實施的美國官員,想了解中國什麽?與中國老師麵對麵時,又會有哪些交鋒?
好奇挺多,爭論挺少
一個接一個,老外們手拿名片,排隊走到中國老師跟前,薛瀾教授微笑著跟他們寒暄,時不時爆發一陣西式的爽朗大笑。“你的學術研究如果有需要,我們可以給你提供資金支持。”一位老外對薛瀾說。
這是清華園裏一堂課的尾聲,意猶未盡的學生,在向老師虛心討教。學生是來自美國政府的17位“司局級”官員,老師則是深諳國情的中國教授。
美國官員們開會,內部通知對中國記者謹言慎行。他們也不願正麵照片出現在中國媒體上。 (南方周末資料圖片/圖)
每一堂課,美國官員都圍著教室的大投影儀坐成一圈,各種型號的星巴克咖啡杯擺在麵前,他們一邊喝美式飲料,一邊聽中式講座。
這些美國官員是第一次聽中國的課,事實上,他們的提問更多出於好奇,而課堂上少有不同觀點的辯論。
“美國有政治任命的官員和普通的文官,中國的公務員又是如何劃分?”一位美國官員這麽問薛瀾。薛瀾是清華大學公關管理學院院長,他正講到中國龐大的公務員隊伍。
“中國從體製上沒有這種正式劃分。”薛瀾解釋說,“在一定級別以下,中國的官員像美國的文官,但是到了一定級別,可能就由上級組織任命,類似美國的政治任命。”
為講述中國公共政策出台過程,薛瀾將中國政黨體製、國家行政體製,以及人大、政協組成形式,通通講給美國人聽,這在美國人看來,好像一下子深入到了“敵後”。
“媒體到底屬於黨的,還是獨立的?"麵對這麽直接的問題,薛瀾解釋,確實有像《北京日報》這樣屬於黨領導下的媒體,但也有像《北京晚報》這樣的市場化媒體。“這是中國轉型過程中的現實。”薛瀾說。
除此之外,包括“五年計劃”、“國家發改委”這些詞匯,歪著腦袋的美國官員們有點不知所以。而對於“中聯部”、“中央編譯局”這樣的機構,他們無一例外地一臉茫然。
“我搞不懂外交部和中聯部的區別。”美國海軍部的官員邁克爾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這些機構,到底各自負責怎樣的職責?”
對這些大多第一次來中國的美國學員來說,授課內容裏有關中國的政治體係、全球戰略、軍事發展等話題,都新鮮十足。他們對中國的了解,也往往從最基本的“中國特色”開始。
在第一天的課上,就有人問授課老師孫哲教授:“中國式民主是什麽?”
“多數人的民主。”孫哲回答。他從清朝將民主作為點綴說起,介紹了五四運動追求西方式的民主和科學、孫中山的民主設計、毛澤東的民主理論,“用美國人能聽懂的政治學語言,闡明民主在中國還是一個過程和追求”。
美國官員直接問孫哲:“在美國,如果父母是洋基隊隊員,他們會鼓勵自己的孩子長大後加入洋基隊。那麽在中國,如果父母是黨員的話,會不會鼓勵孩子加入共產黨?”
“整體而言,大部分最優秀的青年還是選擇加入共產黨,在黨的部門裏工作,所以發揮黨內民主、優化黨內資源是中國民主化的重要一步。”孫哲回答說。
“如果有人邀請你入黨,你可以說No,thank you,(不,謝謝)嗎?”有美國學生問。
“中國人的溝通方式中,會找別的更不傷和氣的推諉言辭。"孫哲回答道,“共產黨未來的挑戰不是 No,thank you,而是 I want it now(我現在就要)的獨生子女。”
“過去沒人用英文講黨的係統”
這次美國高官來華受訓,主要還是因為國務卿希拉裏。在她入主美國國務院後,對中國的興趣前所未有地增加,因此,她希望美國官員更多地了解中國。
美國聯邦行政學院與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共同籌備此次授課。去年本來有50名高官前來,由於中國甲流肆虐,不得不推遲到今年,也為了讓每一位學員有足夠的討論機會,孫哲要求美方將首次“求學”的人數減少為17人。
作為“全球領導力”培訓的一部分,來自美國的學員囊括了商務部、國防部、航空航天局、FDA(食品藥品管理局)在內的諸多敏感機構的高級官員。
這些官員都是由國會同意、總統任命的,所以,這些官員的職位不會隨著黨派輪換或總統更迭而發生變化,有些“終身製”的特點。正是這批職業官員保證了美國政府的政策連續性,也因此,加強與他們的交流,對日常的中美關係、以及未來的美國對華政策製定,或也更有價值。
負責這次活動具體規劃的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孫哲教授說,“課程是由我們初步設計,美方最後確認的。”不過,來到中國第一天,美方就告訴孫哲,要求增加中國“宇宙空間問題”的授課內容。“我們不得不在最後一天臨時加上了這堂課。”孫哲說。
授課老師除了在相關領域要有權威外,能流利地講英語也至關重要。從名單來看,除清華本校教授外,還包括了海軍少將楊毅、北大教授查道炯、央視主播田薇,他們也普遍具有海外工作或學習的背景。
講述“中國環境和能源戰略”的清華大學教授齊曄,在一周前接到授課通知時,剛從美國培訓國會議員歸來。他希望通過一堂課,告訴他們“中國目前麵臨的挑戰、我們現在所做的努力以及我們所取得的成果”。“我所引用的數據都是美國官方的調查結果,這樣更有說服力。”齊曄說。“過去我們沒有用他們能理解的語言表述出來,像我們黨的係統,沒有人用英文去講。”薛瀾教授說,“我上課的目標是把政策背後的、曆史的及社會的原因介紹清楚。”
當然,對於大多數未到過中國的美國官員來說,遊長城、逛故宮也是必要的“課程”。
“不像方便麵那樣馬上見效”
美國陸軍預備部官員陳克平30年前就學中文,這次中國之行被他視為“中國知識的更新”。
“我最感興趣的是關於中國崛起的話題,這對全世界而言是件好事,但不得不考慮到和平崛起對美國的影響。”陳克平說。
海軍官員邁克爾則覺得,美國和中國在政府組成上有不同,並不讓人吃驚,就好像“有一塊餡餅,你可以切成兩塊,也可以切成四塊、六塊”。不過,邁克爾認為“要了解中國的軍事意圖,就必須要了解中國政府,尤其是政府內部是如何運作的”。
從2008年底開始在中國工作的FDA官員克裏斯,在過去一年多的工作中接觸到的大都是單個中國政府官員,了解到的信息也較為零散,這次課程,讓他對很多中國問題有了係統的認識。
相比較而言,中國官員對於美國政府的認知開始得更早。1990年代後期,中組部便陸續派出各級別官員到海外——尤其是美國——接受專業學術機構的中短期培訓,最為著名的就是中國官員“哈佛培訓計劃”。
根據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和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簽訂的三方協議,2002年到2007年,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為中國培訓了300名廳局級以上官員,他們當中,不少人現在官居要職。
中國公務員到美國學習,從工作層麵看,提升了對美國社會的理解,在與美國人打交道中變得更有自信。而美國官員來華學習,卻從第一場中美師生碰撞中,顯示出美國人對中國社會基本常識的渴求。
“我不期望這像吃方便麵一樣馬上就有效果。”清華大學孫哲教授說,對於這次培訓美國官員的活動,“我們唯一考慮的效果是,期望他們在中國的培訓能給他們留下記憶,能讓他感受到中國人是這麽想的。”
而美國陸軍部官員陳克平則這樣評價這次課程:“如果你來中國一周,你會以為你很了解中國了,但如果在中國一年,你會覺得了解的中國如此之少。”
(應美方要求,文中美國官員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