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紫陽的下台--鄧小平時代無可奈何的落幕
付明泉
2010年4月27日
1989年的秋天,時任中共總書記的趙紫陽黯然下台了。趙紫陽在天安門廣場上的講話的場景是挺讓民眾難忘的,他的表情是傷感的,他的語言是真誠的。當然,趙紫陽的下台,並沒有在中國社會引起太大反響,因為當時的中國人也都知道,他並不掌權,中國真正的大權在鄧小平手中,這點,鄧小平也承認了這點,他後來也坦誠自己是第二代領導核心。
中國最高領導者時代的結束往往並非在他們去世或者辭職的時候,正如林彪的出走標誌著毛澤東時代的終結,而趙紫陽的下台,實際上也是鄧小平時代的結束。1989年夏天,當天安門廣場的學生運動引領起全國的反對腐敗運動的時候,鄧小平是憤怒的,這很可能讓他想起紅衛兵的時代,那對他來說最殘酷的政治冬天。鄧不喜歡“無法無天的”“激進的”中國青年的“運動”和“鬧事”。這不符合鄧的政治觀。而在文革時代,鄧小平對毛澤東發動的,周恩來和很多軍方緊跟毛澤東的將領們和政治人物支持的“天下大亂達到大治”的政治運動是沒有任何還擊之力的,鄧小平當時唯一能做的就是檢討檢討再檢討,或者對時局保持沉默。那時的紅衛兵得到毛澤東的支持,而毛澤東是中國當時不可撼動的領袖,毛澤東的任何一句話,就絕對可以決定任何將軍,元帥,還包括中央裏的最高級別領導人--很多是毛澤東當年提拔起來的政治委員--的任何政治命運前途。而毛澤東當時給鄧小平當時的定義是“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
趙紫陽在民間和海外,都被說成是因為“同情學生運動”而下台的,而在國內官方,則被定義為“犯了分裂黨(不是反革命)的錯誤和犯了支持資產階級自由化的錯誤”這實際上也可以解讀為趙紫陽沒有尊重“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的黨內規則,或說為他和元老或者和鄧小平的意見是相左的。
當鄧小平麵對1989年的學生運動的時候,鄧小平和文革時代不同了,鄧已經是中國掌權者,而趙紫陽是他1978年後逐漸一手提拔起來到中央總書記最高位置的鄧派改革人物,而趙紫陽對開始理性後來激進最後淪為鬧劇(這點連當時在場的廣場四君子之一的劉曉波博士也承認最後的廣場運動更像一個鬧劇)的學生運動的支持和所謂同情,顯然是不能被鄧小平所容忍的。這其中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當時學生運動的領袖也好,組織者也好,根本不能指揮和統領全體學生,哪怕僅僅是天安門廣場上的,更不要說全國的,除了前期,後期根本無法拿出一個統一的意見進行對話。在當時的總理內閣多天的拖延之後,趙紫陽也沒有拿出一個應對和解決的最好辦法,對話很多天,解決不了,而所有元老和保守派,改革的既得利益者,都害怕這場運動最後造成自己既得利益的損失和對自身的文革一樣的衝擊,這就造成鄧小平作為最高掌舵人,必然要出來全麵解決這一問題。
全國人民是同情這一運動的,這點不可辯駁。但是大家都不知道如何解決這場運動,如何結束這場運動,而這種乏力和無解決性,這也恰恰因為組織者的無力和總體的基本無組織無計劃,這事實也和後來官方定義的“有組織有預謀”是相矛盾的。趙紫陽試圖在這場全民支
持同情的反腐敗的學生運動中,實現中國走向一個大的政治變革,而非鄧小平掌權元老們控製的國家政體,這樣一個嚐試顯然是很難獲得成功的。
而趙紫陽的下台,從暫時上解決了內部的矛盾,確也讓鄧小平改革開放的最後一個擎天玉柱徹底坍塌,這也標誌著鄧小平掌舵,胡耀邦,趙紫陽發力的鄧小平時代的改革戰車失去了進一步前進的動力,實際上,在這場鄧式改革中,年輕的改革派胡耀邦和趙紫陽最後都是發現中國改革的關鍵在於政治改革,而且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但是由於鄧小平曆史觀的問題,即凡是自己參與的運動的都是對的,凡是有損自己曆史聲譽的運動都是錯的曆史觀,使得鄧小平無法做到這點,這就必然造成了趙紫陽胡耀邦和鄧小平之間的矛盾。鄧的中國特色,實際上是官僚顯貴特權政治+資本主義經濟方式+中國傳統封建特色的社會,這不僅僅是試圖建立理想社會主義社會的毛澤東等不能接受的,也是讓看到西方資本主義優點的改革派所不能接受的。最後就必然出現,鄧小平為代表的元老舉起右手橫掃堅持真正社會主義社會的所謂毛式“保守派”-----現在“特權精英”階層等一提毛澤東希望建立的社會就要拿文革舉例,實際上,文革隻是一個特殊政治運動時期,並非毛澤東時代的全部,也不是毛澤東要建設的理想社會主義的狀態,毛澤東實際是要建立堅決消滅特權官僚買辦資本主義,限製管理約束民族資本主義,實現全民所有照顧大多數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利益的社會和政府。----鄧小平最後也舉起左手橫掃提倡進行政治改革,學習資本主義政治的改革派。“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可鄧在進行了資本主義式的經濟改革後,依然希望保留所謂社會主義上層模式,這必然使得這個模式成為僅有官僚特權精英基礎,而失去工農聯盟和廣大知識分子聯盟基礎的空中樓閣。 盡管有後來鄧小平1992年的南巡的並有對他引領的改革的最後的講話,但從趙紫陽下台,已經是整個鄧小平引領的時代--鄧小平式的中國特色的改革時代的無可奈何的落幕。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