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釋為何不能預報:玉樹、汶川地震存在一定聯係

 4 月21日,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發生裏氏7.1級地震後的第7天,是中國傳統喪葬習俗的“頭七”。上午5時29分,北京天安門廣場上空鉛雲壓城,國旗在36名國旗護衛隊官兵的護衛下隨著國歌升至旗杆頂端,然後緩緩滑落至1/3處停止。

  這是天安門前的國旗第二次為哀悼普通民眾的生命隕落而降半旗。兩年前的5月19日,這裏也曾降半旗,向汶川大地震遇難者致哀。

  玉樹地震的核心區域離汶川大地震的空間直線距離不到600公裏,在地震研究的範疇,這是一個非常短的距離,因為往往一次大地震,其直接波及的範圍都常常達到數百公裏以上,有時它所形成的地表斷層甚至超過二三百公裏。

  記者了解到,汶川和玉樹同處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地塊的邊界範圍,此次地震發生在巴顏喀拉地塊南邊界上的西金烏蘭湖-玉樹斷裂帶的南端,而汶川地震則發生在其東邊界的龍門山斷裂帶上。

  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副所長鄧起東在接受《北京科技報》采訪時說,由於受到印度板塊向北推移擠壓,青藏高原出現了強烈變形和活動,在印度板塊的擠壓及歐亞板塊的自身運動中,青藏高原內部發育了一係列大型活動斷裂帶,這些活動斷裂帶把青藏高原劃分成了一些活動的地塊。

  鄧起東告訴記者,青藏高原地震區內部可以分成多個活動地塊,除高原西北角和東南部以外,在中部由南向北就有拉薩地塊、羌塘地塊、巴顏喀拉地塊、東昆侖 -柴達木地塊和祁連山地塊五個地塊。

  從上個世紀90年代後期到現在,青藏高原內發生的一係列大地震都與巴顏喀拉地塊的活動具有很大的關係。鄧起東說,比如1997年11月,西藏瑪尼的 7.5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地塊南邊邊界的西段,2001年,該地塊北部邊界斷裂上的昆侖山口西再次發生了8.1級地震。另外,在2008年3月,新疆、西藏交界處的於田7.1級地震,也發生在該地塊西北邊界的附近地區。但是,由於這些地震基本都發生在無人或人口不多的區域,造成的傷亡和損失相對較小。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學忠博士認為,玉樹地震的發生和汶川地震存在著必然的聯係。汶川地震時青藏高原板塊衝擊了大致包含我國華南東部、四川東部,長江沿線及其以南地區的揚子板塊,而此次玉樹地震屬於青藏高原板塊中巴顏喀拉地塊的回彈。

  陳學忠的觀點也得到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所研究員許紹燮的認同,他對《北京科技報》表示,汶川地震為逆衝型地震,這種地震發生時會導致地震的兩個地塊如同汽車迎麵相撞,衝撞的一方在以後會發生回彈從而引發地震,目前是比較常見的事情。但本次回彈以後,巴顏喀拉地塊是否會達到一種穩定的平衡狀態,目前並不清楚。

  另外,鄧起東表示,汶川地震和玉樹地震與整個歐亞地震帶的活動也具有很大的關係,它們是以2004年印尼地震為核心的該地震帶上的一個地震係列。

  鄧起東和許紹燮均表示,地球的地震活動有相對活躍期和相對平穩期,2004年12月,印尼9.0級地震發生以後,汶川地震、海地地震、智利地震、和玉樹地震等一係列地震相繼發生的跡象表明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已經處於相對活躍期。

  “這兩個地震帶漸趨活躍可能是受到了印尼這次特大地震的衝擊,因為印尼區域剛好位於地球上兩條最活躍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的交界之處。”鄧啟東說。

  跡象表明在印尼大地震以後,這兩個地震帶由平靜期變成了活躍期,“並且2009年以後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出現了更加趨於活躍的動向。” 鄧起東告訴記者尤其是今年1月海地發生7.3級地震,在一個月以後智利又發生了8.8級強震,隨後以智利地震為核心,環太平洋地震帶又發生了一係列地震。而在玉樹地震以後,在4月18日7時15分到19日4時28分,不到24個小時的時間內,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的巴布亞新幾內亞、墨西哥、多米尼加和位於歐亞地震帶上的阿富汗4個地區就接連發生地震。

  鄧起東表示,由於地震活動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研究人員既要把目光盯住青藏高原地區,也要放眼全國,關注其他一些區域。

  許紹燮告訴記者,青藏高原地震區和全國其它地震帶的活動也存在著內在的聯係。目前,中國地層主要包括青藏高原板塊、塔裏木板塊、華北板塊、揚子板塊和華南板塊,由於受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推擠,國內這些亞板塊之間所形成地震帶的地震活動一直比較頻繁。在汶川地震以後,地震聚集的巨大能量突然間釋放,能量沿著板塊裂縫傳遞,對各板塊進行擠壓,對其他一些地震帶都帶來了一些影響。在本次玉樹地震以後,全國其他一些地方會受到什麽樣的影響,目前還有待觀察。

  不過鄧起東認為,在一些地震帶及其附近地區,偶爾發生幾次5級以下的地震倒是很平常的事情,因為在地球地震的活躍期,這些現象隻是地球地震周期的一個正常反應。

  (輔文)

  玉樹前震為何不能預報

  據國家地震台網中心公布,4月14日7時49分的7.1級玉樹大地震來臨之前,就在此前的5點39分,這裏就曾經發生過一次4.7級地震。

  鄧起東表示,大地震爆發前的異常多種多樣,有的大地震爆發前沒有任何小地震,有的是在小地震以後才出現大地震,而目前世界大多數地方平時一直小地震不斷,但是卻沒有後繼發生大地震,因此這給地震預報帶來了極大的難題。

  據《21世紀經濟報道》,  就在4月10日前後,中國地震局曾經收到一張“非主流”地震研究者的預報卡,預報卡說,2010年7月14日7 點,在西藏當雄將發生7.9級地震,震中位於北緯31度、東經91度。

  另據《新聞晨報》報道,此前,山西省地震局侯馬地震台工程師餘向紅也曾預測,今年4月14日到17日之間,在北緯32.7-33.7度、東經 95.8-96.8度的範圍內,青海玉樹附近,將發生5.0-5.5級地震。玉樹地震發生的前一天,他在地震預測卡片填上了一份短期地震預測的報告上報國家地震局。餘向紅的預測時間與地點接近,隻是震級相差比較遠。

  雖然每年國家地震台網中心都會收到100多份短期或臨震方麵的預報卡,但預報卡的判斷存在很大的差異。在這樣的條件下,地震預報部門常常難以作出準確判斷。

  據了解,目前我國的“地震預報卡”由國家地震台網中心統一負責管理,其使用對象為全國各地專業地震機構及工作人員和非專業單位及個人,其填寫的內容主要包括三個要素,即某月某日至某月某日、在什麽地域、可能發生幾級地震。預報卡填寫以後,填寫的單位或者個人既可通過各省區市地震局上報,也可直接寄傳該中心。

  “國家地震台網中心的專家會對‘地震預報卡’進行分析,在一些地震發生的危險地區,研究人員會對該地‘地震預報卡’上的預測和判斷結合其他一些信息進行會商,根據會商的結果才能決定地震是否要預報預警,如果需要預報預警,還需要將信息上報給政府由政府決策後進行發布。”許紹燮告訴記者告訴記者,按照國家防震減災法我國的地震預報有一套完整的程序,任何組織和個人包括地震局都無權發布猜測性消息。

  鄧起東告訴記者,中國地震界曾成功預測海城地震。1975年2月4日,遼寧海城發生7.3級大地震,給遼東半島東南部遭成巨大的破壞,但是由於海城地震前,我國地震部門曾經作出中期預報和短臨預報,有效減少了人員的傷亡。

  “海城地震有一係列的前震和其它一些前兆,並且呈現出規律性的變化,臨震前還有大量的其它異常現象,這都是觀測地震走勢一個非常有利的條件,也是預報的基礎。”不過,他對記者表示  ,“異常和地震並不存在一一對應的關係,有異常沒有地震,地震之前沒有異常的情況都存在,這就大大增加了地震預測的難度。”

  雖然玉樹大地震發生以前有一個幅度比較大的4.7級的地震,但是僅僅根據一次大幅前震就能夠預測出大地震是否發生的難度相當大。“它後麵是不是還有大的地震發生,地震的級別究竟有多大?什麽時候來?其實這都是很難一下子做出判斷和抉擇的問題。”鄧起東說。

  延伸閱讀:

  地震時空分布有規律

  地震具有一定的時空分布規律。從時間上看,地震有活躍期和平靜期交替出現的周期性現象。

  從空間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帶狀,稱地震帶。許紹燮介紹,根據地震在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板塊等地球六大板塊之間的發生頻率,目前世界形成了環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地震帶和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海底山脈之間的海嶺地震帶三大地震帶。統計資料顯示,環太平洋地震帶是目前全球分布最廣、地震最多的地震帶,太平洋地震帶幾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淺源地震(0千米~60千米),全部的中源(6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300千米),所釋放的地震能量約占全部能量的80%

  而從印度尼西亞開始,經中南半島西部和我國的雲南、貴州、四川、青海、西藏、新疆地區,以及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到地中海北岸、一直還伸到大西洋的亞速爾群島的歐亞地震帶發生的地震則占全球地震的15%左右。

  中國的主要震區

  中國地震主要分布在五個區域:台灣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和23條大小地震帶上。

  這23條地震帶是:

1、郯城棗廬江帶,即從安徽廬江經山東郯城至東北一帶。
2、燕山帶。
3、山西帶。
4、渭河平原帶。
5、銀川帶。
6、六盤山帶。
7、滇東帶。
8、西藏察隅帶。
10、東南沿海帶。
11、河北平原帶。
12、河西走廊帶。
13、天水棗蘭州帶。
14、武都棗馬邊帶。
15、康定棗甘孜帶。
16、安寧河穀帶。
17、騰衝棗瀾滄帶。
18、台灣西部帶。
19、台灣東部帶。
20、滇西帶。
21、塔裏木南緣帶。
22、南天山帶。
23、北天山帶。

所有跟帖: 

頂頂頂! -kankantw- 給 kankantw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27/2010 postreply 05:18:06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