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傳統裏,地震被列為日本人“最害怕的4個東西”之首。僅在20世紀,日本則遭遇過10次死亡人數超1千人的大地震,關東大地震更曾奪走了10萬人的生命。正因如此,日本也擁有了世界領先的防災救災機製。雖然日本的經驗未必能被簡單借鑒,但在麵對地震之時,日本人表現出的對科學的嚴謹與對生命的尊重,卻對我們起到了重要的啟示作用。
放棄精準預報地震,隻作地震“預警”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cnews/2010/4/21/2010042123003139e02.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全世界約有20%的地震發生在日本。2005年,日本政府正式提出建立“全民危機警報係統”。這套係統由地麵數字電視、手機短信、入室警報設備等多個媒介組成,當地震儀器監測地震的初期微動、並且震級到達4級以上時,預報就通過電視等媒介發送出去。
研究地震預測不如研究地震機理
與美國類似,日本也曾經在上世紀60年代提出過以地震預報為目標的研究,還曾經實施了5個有關地震預報的“五年計劃”。但隨著國際地震學界在越來越多的討論中否認了地震能精準預測的可能性,日本對地震的研究重點也逐漸放棄了地震預測。
現在,日本負責監控地震的主要機構——國家氣象廳,依然在通過監測係統在24小時不斷地對地殼活動進行檢測,但更多地是為確保在地震發生的瞬間計算出震源、規模、是否引發海嘯並發出海嘯警報和預報。根據相關的法律規定,在一場地震被檢測到的時候,要馬上把有關信息第一時間傳遞到警察機構、通信公司、電視媒體、海上保安廳、消防機構等,並進一步發布至民宅、學校甚至船舶等地方。
哪怕隻提前10秒,也試圖作“臨震預警”
雖然日本氣象廳早已不再試圖精準預測地震,但他們始終沒有放棄地震的“臨震警報”,即在地震來到人身邊的幾十秒之內發出通知。根據日本的經驗,在地震襲來之前,哪怕能提前10秒預警,對於人們完成自我保護工作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2008年6月14日,日本東北部岩手縣和宮城縣發生7.2級地震。在這一次地震中,日本氣象廳在部分區域成功實現了由電視等媒體發布的“地震預警”。日本氣象廳提前10秒做了預報,並且在部分區域在電視等媒體發布了預警。東京非贏利組織“實時地震信息聯盟”的數據曾就此指出,如果主震區能提前2 秒獲得警報,其區域的死亡人數最高能減少25%;如果能提前5秒,死亡人數最多則可減少高達80%——因為人可以在最短5秒的時間內對自己進行基本的保護措施。當然,這套警報係統還遠不完美,日本氣象廳每年還在繼續加大這一項目的科研。
當地震來臨時,自救與“公救”並行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cnews/2010/4/21/2010042122564826dbc.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日本各縣的抗災誌願組織,定期會進行例行地震演習。
作為災害頻發的國家,日本提倡“自救”、“共救”、“公救”的理念。災害發生後,往往居民首先開始自救、然後是鄰裏社區共救、最後才輪到政府施行“公救”。在地震發生時,兼職救援隊員往往是首先到達救災前線的人。
消防團是由公民自願參加的組織,成員通過政府審查後,定期會被組織到消防學校接受培訓,合格者被頒發資質證,並獲得必要的設施和裝備。消防團成員平時依然有正常的工作,屬於應急救援自願者,雖然不是專職的救援人員,但人數眾多,常常充當了防災和互助的骨幹力量。不少日本的企業為了保護企業自身安全,甚至組建了自己的消防隊,在遇到緊急的情況下,他們也接受政府調遣。日本的明石市就有一支常設的1400人消防團,另外還有一個由家庭主婦組成的“婦女防火俱樂部”。
首相親任地震救援總指揮,行動始於震後6分鍾
在大型災害發生的時候,日本首相將設置“非常災害對策本部”,並親自領銜調度指揮。2003年,日本宮城縣東部發生7級地震,這一次地震救援的參與者向世界展現了“驚人”的一幕:震後6分鍾,首相官邸危機管理中心迅速成立對策室召開各部門緊急會議,指揮國土交通省、海上保安廳、總務省等部門開展工作;10多分鍾後,宮城縣警察總部直升機開始向首相官邸傳送災區圖像;1個多小時後,內閣防災大臣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政府救災措施。
抗震減災常態化,每個人都“時刻準備著”
日本的“赤十字社”(紅十字會)負責人也是“中央防災會議”的公共機構成員之一,在地震救災中扮演重要角色。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cnews/2010/4/21/2010042122360553c4f.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一所小學校門口前,牆上有明顯的“指定避難所”的銘牌,上麵用日文,韓文和中文寫明了用途和聯絡電話。2008年,日本文部省發布調查報告稱,超過4萬棟公立小學及初中的校舍抗震強度不足,占總數的34.8%。為此,日本政府決定動用國家款項,加大公立學校校舍的抗震工程。
官方定期公布最新地震動向研究報告
經曆過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重創後,日本政府開始不定期發布基於科研成果的“地震報告”。這些報告由“中央防災會議”根據地震專家最新研究成果製定,繪出7級地震發生後,甚至還勾勒出地震可能造成的具體死傷受災情況、標明可能發生的海嘯最先淹沒的地區,和火災最容易發生的地區。近幾年,日本政府曾不斷提醒日本國民,在以東京為中心的首都圈內,隨時可能發生裏氏7級地震。
紅十字會、媒體和電訊公司共同參與“中央防災會議”
負責向民眾公布預測報告的機構,是政府下設的最高決策機構——“中央防災會議”。這一機構的主席由日本首相親自擔任,成員由防災擔當大臣、內閣各部長、四家指定公共機構——包括日本電訊電話公司(NTT)、日本廣播協會(NHK)、日本銀行、日本紅十字會的負責人以及四名科學領域權威學者組成,專門負責製定全國防災基本計劃和審議有關防災的重要事項,其下設的“專門調查會”負責為會議出台報告提供各種資料。
避難所“星羅棋布”,儲備引用水可供1萬人喝3天
在日本,公立中小學今兒公園是常設的應急避難場所,與日本大多數城市的平均人口密度比起來,用“星羅棋布”加以形容並不為過。位於日本近畿地區中部的明石市,麵積僅50平方公裏、人口不到30萬人,卻有約42個應急避難所和10個防災公園。市內的每個應急避難所都由3名誌願者負責日常管理,在10個防災公園內都專門設置儲備倉庫和可供1萬人3天的飲用水的耐震型儲水槽,倉庫內儲備的專用防災食品保質期長達5年。
建築物抗震要求持續更新,校舍避難所定期加固
在阪神大地震中,公立中小學曾經在長達3個月的時間裏,為地震的幾十萬難民提供了安身之地。在日本人的理念中,學校體育館等設施能夠容納較多難民、周邊隔離帶又能防止一定程度防止火災等蔓延,是理想的避難場所,阪神地震之後,更加讓日本人對校舍避難非常重視。上世紀90年代開始,日本政府就實施了“校舍補強計劃”,根據這一計劃,全國各中小學校進行全麵的抗震檢查,不符合文部省(日本的教育部)最新抗震要求的學校需要立即進行鞏固性施工。
從1996年開始,日本政府把各類建築的抗震基準提高到最高水準,要求除木結構住宅外,尤其是商務樓要求能夠8級地震不倒,使用期限能夠超過100 年。每一次地震以後,國土交通省都會組織力量調查,根據調查結果提出對《建築基準法》的修改意見,阪神地震之後,這部法律已分別在1992、2000、 2006年經過三次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