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苗生產過程存在一種“套號”現象,即廠家為了節省成本,通過做手腳,在一個批簽號下生產若幹批疫苗,實為問題疫苗
■ 疫苗作為一種特殊藥品,要求實行最嚴格的監管,但對於進入疾控係統後的疫苗監管,藥監部門很少介入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31605/31605641.jpe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江蘇延申、湖北福爾的狂犬疫苗,問題連連,到底是什麽監管環節出了問題? (CFP/圖)
被縱容的問題疫苗
繼山西疫苗案之後,問題狂犬病疫苗再度引起公眾強烈關注。根據國家藥監局去年12月份的公告,江蘇延申、河北福爾兩家狂犬病疫苗生產企業生產的7個批次21萬人份狂犬疫苗,產品質量不合格。
這是繼去年大連金港生產狂犬疫苗中違法添加核酸物質事件之後,中國疫苗生產領域曝出的又一醜聞,且此次危害之大、影響之廣遠超前者。21萬人份疫苗已經投向市場,絕大部分已被使用。而根據相關資料,狂犬疫苗一般應在人被狗咬後24小時內注射,過期則防病效果大大減弱,時間越久效果越差。這意味著注射上述問題疫苗的患者,如果真的感染了狂犬病毒,那將麵臨嚴重的後果——狂犬病至今仍是不治之症,一般在發病6天內死亡。
然而,事件的真相至今仍不清晰。在大連金港問題疫苗案中,所存在的問題是企業違法添加核酸,以通過藥監部門的檢測。不過,對於所添加物質是否以及多大程度上影響疫苗質量,在業內多有爭議。至於延申公司和福爾公司的疫苗究竟出了什麽問題,國家藥監局至今語焉不詳。根據國家藥監局的通知,延申公司與福爾公司的問題性質有所不同,前者已經涉及違法犯罪,企業多名人員涉案被抓。而福爾公司則僅是違規,未發現存在違法問題。
有業內人士認為,市場上的狂犬病疫苗存在各種質量問題,既有控製不力原因,也有故意造假行為。如果相關細節不公布,那麽人們無法知道疫苗究竟出了什麽問題,這是對社會公眾特別是20萬問題疫苗接種者的不負責任。
疫苗在我國實行批簽發製度,藥監部門在疫苗生產企業派有駐廠監督員,任何一批疫苗生產出來後,必須經過駐廠監督員抽檢到國家藥監局相關部門檢測方能上市。據業內人士介紹,江蘇延申和河北福爾的這批問題疫苗,同樣應該經過了批簽發抽檢,然而國家藥監局再度抽檢時卻發現了問題,前次的抽檢就相當可疑。
據悉,兩家涉案企業的查處均由地方藥監部門主抓。有業內人士對此提出疑問:疫苗的注冊、GMP認證、和生產後的質量檢驗、批簽發都由國家局負責,為何在出了問題後卻交給地方局負責調查?
事實上,去年12月即已曝出的上述問題疫苗案,近來之所以引起媒體關注,是因為有消息稱,涉及企業在叫停數月後,於近日即將複工。
種種跡象顯示,如果不是媒體進一步的曝光,這起影響重大的公共安全事件,將有可能不了了之。
問題疫苗怎樣出籠
今年兩會期間,中國疾控中心主任王宇在政協會議上公開承認,部分國產疫苗質量不達標,從而引起國人對疫苗質量的關注。事實上,疫苗質量問題此前早有暴露。
2007年,北京市大興縣曾發生一起因假狂犬疫苗造成的惡性事件:8月9日,大興區一村民李書齊被狗咬傷。為了防止感染狂犬病,李花了200元先後5次到不具備相關資質的村醫務室注射了狂犬疫苗。10月26日,李突然感覺身體不適。經北京佑安醫院診斷患上狂犬病,兩天後死亡。後經警方調查,村醫務室所用疫苗係從非正常渠道購買的假狂犬病疫苗。疫苗經銷商被判刑10年。不過,對於該經銷商上家是誰,假疫苗由誰生產,如何出籠,銷售了多少,卻一直未見報道。
在一位業內人士看來,李書齊死亡案充分表明,我國狂犬病疫苗從生產到流通再到接種過程中,存在嚴重問題。據其透露,在疫苗生產過程存在一種“套號”現象,即廠家為了節省成本,通過做手腳,在一個批簽號下生產若幹批疫苗,實為問題疫苗。但由於經銷商無法識別,遂流入市場,一旦出現問題,廠家則堅決否認生產過該批次疫苗,該問題疫苗的出籠也隨即成謎。此外,在這位業內人士看來,即便李書齊注射的是真的狂犬疫苗,他可能也難逃一死,這是因為對於被狗咬傷較重的患者,如果真的感染了狂犬病毒,除了打狂犬疫苗外,還必須注射免疫球蛋白才能起到作用。但是,由於免疫球蛋白費用較高,很多低收入者打不起,因此隻打狂犬疫苗以求心安,但事實上無法起到作用。
2008年,衛生部、農業部曾經聯合發文,透露從2004年至2006 年,全國共報告狂犬病死亡人數8403人,高居各種法定傳染病報告病死亡人數之首。值得一提的是,有報告顯示1996年國內狂犬病發病總數僅為159例。十年增長二十倍,而在這期間,作為收費疫苗的狂犬病疫苗銷售卻一直增加。沒有人知道,狂犬病死亡患者中究竟有多少像李書齊那樣接種過狂犬病疫苗。
相互推諉的監管責任
疫苗作為一種特殊藥品,名義上實行最嚴格的監管。但是,無論是法律上還是現實中,事實情況卻均非如此。南方周末記者查詢2001年新修訂的藥品法發現。該法雖將疫苗定性為藥品,但整部法律中沒有一條提及疫苗。隻有第一百零四條規定,國家對預防性生物製品(包括疫苗,南方周末記者注)的流通實行特殊管理。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製定。2005年6月,國家院頒布實施《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方使得疫苗監督有法可依。不過,有業內人士認為,由衛生部門主持製定的這部條例,在疫苗質量監管上力度明顯不夠。
事實上,如果說疫苗在生產環節的監督存在漏洞的話,那麽在流通環節的問題可能更大。按照《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衛生主管部門負責預防接種的監督管理工作,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負責疫苗的質量和流通的監督管理工作。然而,“預防接種”與“質量流通”之間究竟如何劃分卻存有疑問,一位藥監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稱,通常所說的“流通”主體是指生產企業與經營企業,疫苗進入疾控係統之後,實際上就到了政府手中,進入“預防接種”環節,藥監部門不宜介入。
這種說法被衛生係統人士指為藥監部門“推托責任”,因為疫苗即使是到了疾控部門,隻要尚未接種,都屬於“流通”環節。
不管誰對誰錯,事實情況是,藥監部門很少介入已進入疾控係統後的疫苗監管。按照舉報人陳濤安對南方周末記者的說法,藥監部門根本不敢封存疾控部門的疫苗, “它要這麽幹,疾控部門隻要說一句影響‘疫情’控製,藥監部門馬上就沒了脾氣”。
在山西疫苗案中,山西省藥監部門一直未曾介入,而國家藥監局,也是經衛生部協調方才抽檢檢測疫苗質量。但是,對脫離“冷鏈”管理的疫苗,是本著對人民健康負責的態度予以銷毀,還是經抽檢認可質量後繼續使用,卻在業內引起極大爭議。
從公益到牟利
河北省一名前疾控係統工作人員稱,隨著收費疫苗的出現,曾經作為公益機構的防疫係統,事實上卻成為疫苗的分銷商……
中國的計劃免疫工作始於上世紀70年代。其特點是,利用行政力量強製推廣疫苗接種,帶有強烈的計劃色彩,因此稱為“計劃免疫”。中國的計劃免疫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比如成功消滅了天花和小兒麻痹,獲得世界衛生組織的高度評價。
河北省被認為全國計劃免疫工作的發源地之一。據該省疾控中心一位前工作人員S介紹,最初的疫苗都是免費的,是國家為了提高人口素質實施的一項重要國策。計劃免疫主要針對兒童,省防疫站(疾控中心前身)每年根據新生兒數量作出免疫接種規劃,上報省政府,省財政全額撥款,防疫站向國內幾大生產製品所購買疫苗,通常是麻疹、卡介、小兒麻痹、百白破四種,然後通過防疫係統層層下撥。
據S介紹,國家當時對計劃免疫工作非常重視,上到國家主席,下至省委書記,都曾有親自給小孩喂糖丸的經曆。而為了提高預防接種率,防疫部門摸索出了一整套經驗,比如要求地方主要領導帶頭抓,宣傳、教育部門密切配合,製作預防接種本,將預防接種與小孩入托上學掛鉤。
防疫站工作人員則身處一線,當年的做法是,省防疫站的人要跑遍全省每個縣,市防疫站要跑遍每個鄉,縣防疫站要跑遍每個村。多年以來,中國的新生兒數量有三個數字,計生部門一個,公安部門一個,再一個就是防疫部門。“防疫部門的數是最準的。”這位人士說。
在幾十年的計劃免疫工作中,由省、市、縣三級疾控係統組成的計劃免疫係統也建立起來。S沒有想到的是,隨著收費疫苗的出現,作為公益機構的防疫係統,同時也成為一個收費疫苗的營銷網絡。
在S印象中,河北省大概從80年代中期以後開始對疫苗接種收費,最初僅僅用來是給接種醫生補貼,打一針三分錢,以鼓勵接種醫生的積極性。後來省防疫站一級在糖丸(脊髓灰質炎疫苗)接種上收取一毛錢接種費,結果到了市裏變成一塊錢,到了縣裏變成兩塊錢。再後來,疫苗本身也開始收費,有了“計劃內疫苗”和“計劃外疫苗”之分(即疫苗條例規定的一類疫苗和二類疫苗的前身,本報記者注)。其中最早的計劃外疫苗就是狂犬病疫苗。無論是計劃外還是市場內疫苗,均通過疾控係統網絡進出,而計劃外疫苗則成為各級疾控部門的“小金庫”
河北省某市前防疫站免疫科一位工作人員L如此回憶當年疫苗收費的過程:大概是1980年代末,當時一個鄰縣的防疫站兄弟來找我,問我這兒還有沒有糖丸,我這邊的活已經結束了,正好還剩一箱,我說你拿走吧。他問我要多少錢。我說這是上麵分下來的要什麽錢。他說我們那已經收錢了,我不能白用你的,給你二百塊錢吧。這個事也啟發了我。後來我就想,我們這兒是不是也可以借疫苗收點錢彌補一下防疫站的經費?後來就找下麵縣防疫站的科室負責人開了個會,結果我剛支支吾吾地提了一句,他們就猛拍大腿,說早就該收了!
S認為,在疫苗收費之初,確實一度能調動各級疾控係統疫苗接種工作的積極性,而老百姓也能接受,預防接種率甚至因為收費有所提高。“你不收錢,老百姓就以為不是好東西,不願打(預防針),收錢了,他覺得是好東西,反而會打。”
S承認,對於疫苗收費一事,曾有一批老防疫工作者激烈反對,但隨著市場經濟的興起,疫苗收費麵臨的阻力也越來越小。而“計劃內”與“計劃外”的界線也開始模糊。比如白百破疫苗,按理說是免費的,但無細胞白百破卻是收費的。值得一提的是,疫苗雖然開始收費,但此前政府推廣免費疫苗的強製免疫模式卻保留了下來,比如通過衛生主管部門發文,利用新聞媒體造勢,與教育部門合作,將疫苗接種與小孩入托上學掛鉤等。
據S介紹,收費疫苗出現後,疾控係統事實上成為疫苗的分銷商,而一些最基層的預防接種員,而成為疫苗的推銷員,想盡辦法讓接種者使用收費疫苗。比如,最常見的是強調二類疫苗比一類疫苗效果更好、更安全之類,事實上一類疫苗接種時如果出現了異常反應,是由政府負責,二類疫苗出了問題隻能由企業負責。基層對於二類疫苗的推廣有時到了鬧笑話的地步。他還記得當年在防疫站工作時,曾接到一個電話,說最近是不是流行鼠疫。他說沒有的事,省防疫站沒有接到任何鼠疫疫情信息。後來一問才知道,原來當地發生過幾例由老鼠傳播的出血熱,一些人為了推銷疫苗,就將出血熱說成鼠疫,嚇唬老百姓接種。
類似的例子還有麻風疫苗的接種,麻風疫苗是指麻疹、風疹聯合疫苗的簡稱,和麻風病毫不相幹,但在下麵就走了形,說不種麻風疫苗會得麻風病。老百姓不怕麻疹怕麻風,所以麻疹、麻風疫苗就以“麻風聯合疫苗”的麵目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