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中國人“英語過熱”的現象,全國政協委員朱世增給出了“退燒”良方,他建議:在小學教育中,取消外語教學,以傳統文化教育為主。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變得更像一個地球村。為適應這一形勢,中國教育部門加強了外語教學。有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有4億多人在學英語,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3。專家預測,再過幾年,中國學英語的人數將超過英語母語國家的總人口數。
朱世增委員介紹說,從本世紀初開始,中國的小學開始全麵開設外語教育,目前大部分地區都是從小學三年級起開設外語課,也有的地區是從一年級開始。除此,很多幼兒園往往也開設外語課。更有甚者,很多家長在孩子上學之餘,還花大把的錢送孩子到各種外語培訓班繼續學習,這一做法被稱為“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在高度重視外語教育的同時,中國傳統文化的培養、教育卻被忽視。朱世增舉了一個極端的例子。“某大城市一幼兒園,放學時統一用英語‘拜拜’打招呼,當問及‘再見’、‘再會’的含義時,竟有1/3的小朋友不解其意。長此以往,我們的下一代還能不能保住自己的‘根’?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誰來擔起?”
他指出,有人認為,外語越早學習越好,是有一定道理的,然亦有例外者。“馬克思、豐子愷等是到了中年以後再成功地學習英語的。中國進入近代史以來,許多致力於富國強兵的有識之士紛紛到日本、英、美、前蘇聯等地學習考察強國救國之路,都是在不斷接觸學習中學外語,且多為學貫中西的大家。”
他認為,小學教育的根本,是引導孩子健康自由地發展,所以他建議,在小學教育中,取消外語教學,以傳統文化教育為主,增進孩子對祖國的熱愛,樹立起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
其實,“英語過熱”的現象並非“專屬”中國,東亞地區都存在著“全民英語熱”的情況。韓國有懷孕婦女聽網絡胎教課,首爾英語胎教公司就有10餘家;日本人也提出了“從0歲開始就應學習英語”的主張。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周寧分析指出,是東亞社會強烈的“現代化情結”造就了這些國家對英語的狂熱。東亞國家屬於瘋狂學習性的民族,他們用這種學習精神來應付英語、外語學習,所以就顯得很瘋狂。
英語專家、留英學者胡敏認為,“英語熱”並不是壞事,但也沒有必要“全民學英語”。普通百姓見了老外隻要會說“你好”、“歡迎來中國”、“再見”等簡單的用語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