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教育改革進行了這麽多年,到底取得了多少成效呢?我感覺收效甚微!每一次教育改革方案的出台都會帶給我們新的期待,但是到最後都一樣的無果而終。目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還“一如既往”的向社會各界征集意見和建議,我認為這是毫無作用的,隻要改革方案不從根本上解決教育不平等問題,什麽樣的討論都是沒有意義的前提下進行的。
“教育不平等”包括很多方麵,像城鄉不平等、貧富不平等、地區不平等等等,這些“不平等”中一個最容易解決也是對教育改革其重要重用的就是“地區不平等”,因為前兩個“不平等”的解決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的形成也不是一代人、兩代人的問題,所以解決起來需要時間,而“地區”不平等應該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是我們的改革方案對此都是避而不談、避重就輕。例如,《規劃綱要》三部分第十二章“考試招生製度改革”中關於“完善高等學校考試招生製度”內容規定:深化考試內容和形式改革,著重考查綜合素質和能力……完善統一命題和分省命題方式,保證國家考試的科學性、導向性和規範性。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試的辦法,探索實行社會化考試……完善招生錄取辦法,建立健全有利於專門人才、創新人才選拔的多元錄取機製。高等學校普通本科招生以統一入學考試為基本方式,結合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擇優錄取……”整章內容都是“紙上談兵,空談理論”,就目前中國的教育現狀還何談“綜合素質和能力”?太不現實了,高考指揮棒下的學生怎麽會有時間鍛煉自己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更不要說在這種“教育不平等”框架下弱勢地區的學生!這幾年出現的高考問題很多都是和“地區”不平等聯係在一起。家長為了孩子能上好的大學,費盡心思把孩子戶口遷到北京、上海、天津等考學容易的地區,這樣就出現了很多“高考狀元”戶口不合法問題,所以政府一再出台應試學生戶口限製政策,但是愈限愈烈,每年高考過後全國還會出現考生戶籍問題的熱點,這怎麽就沒有引起《教育規劃綱要》製定者的注意呢?如果高考在全國範圍內是平等的,怎麽會出現這種問題呢?如果大學的招生比例是按照各個省份的人口比例來分配的話,像山東、河南、四川等人口大省的孩子家長也不至於鋌而走險把孩子戶口遷至北京、上海等地了。同樣付出了努力,同樣生活在一片藍天下,為什麽這些地方的孩子要被不平等對待呢?像這些人口大省,每年分配上北大、清華的指標甚至還沒有北京一所學校的多,這公平嗎?難道這些地區的教育水平就是沒有北京、上海高嗎?還以因為北京、上海是全國的政治、經濟中心,這裏的孩子就應該“高人一等”呢?這和《規劃綱要》中所說的“教育平等”是不是背道而馳?所以不解決這種實質上的“教育不平等”,再怎麽征求意見和建議也是徒勞。
總之,要解決中國目前的教育問題其實並沒有那麽難,隻要務實一點就夠了,空談理論救不了中國的教育,“紙上談兵”的《教育規劃綱要》也解決不了中國愈演愈烈的教育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