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我國北極科學考察隊在海冰上進行觀測試驗
一段時間以來,全球幾大國爭奪北極的消息頻頻見諸報端,當然這些報道中還沒有扯上中國,因為中國對北極的研究局限在科考範圍。不過,最近瑞典一家研究機構公布的一份分析中國進軍北極動向的報告,引發了世界各大媒體的高度關注。路透社對此評論說,中國正加大努力,爭取在北極未來航運與能源開發等方麵發揮重要影響力;日本共同社甚至稱,為了開拓北極航線和開發資源,中國已開始建造最新型的破冰船。
“瑞典報告”隻是猜測
3月1日,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在評估“中國進軍北極”的報告中說,中國經濟依賴出口,如果通往歐洲和北美的航程縮短,可降低中國從非洲和美洲運輸原油和其他大宗商品的成本。報告稱,由於全球變暖,北極海域夏季大型船隻逐漸可以通行,如果穿過白令海峽的北極航線能夠開通,從上海到德國漢堡間的航行距離,將比途經蘇伊士運河的航線縮短約6400公裏,而且通過北極航線還可省去為防海盜而支付的高昂保險費。屆時,巴拿馬運河和蘇伊士運河再無用武之地,世界貿易重心將再次發生改變。
一些科學研究預測,從現在起到2060年,由於氣候變暖,北極西北的冰川會在夏季完全融化。瑞典方麵的報告稱,隨著北極冰川逐漸消融這一千古良機的出現,中國“正準備加入開發北極的爭奪戰。”
其實,這一報告對中國進軍北極隻是一種趨勢的分析,並沒有提供證據。不過,由於報告的撰寫者是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因此一經公布,就引發關注。英國路透社、加拿大《多倫多星報》、日本共同社等主流媒體都做了報道,雅虎英文網還曾把這條新聞放在了首頁頭條位置。
據報道,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創建於1966年,是一個獨立的國際性研究機構,但經費主要由瑞典政府提供。它主要研究國際和平與國際衝突。該所以其對全球安全問題獨立性的評估而著名。
軍事專家宋曉軍在接受《世界新聞報》采訪時表示,中國目前隻是在北極設有觀察站,瑞典方麵的報告隻是強調中國能源需求比較高,並以此反推出“中國要開發北極”的結論,事實根據不足。
北極競爭,中國處境不利
根據現行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北極不屬於任何國家,除俄羅斯、美國、加拿大、丹麥、挪威5個北極周圍國家外,很多國家都宣稱對北極擁有部分主權。目前,沒有一個極地國家有明確證據表明自己的大陸架延伸至北極,因此北極一帶被視為“國際範圍”,由國際海底管理局監督管理。
不過,有分析人士指出,與美國、俄羅斯和挪威等國相比,中國在確保北極權益方麵在國際法上處於不利地位。瑞典這份研究報告的作者琳達·雅各布森也說,中國擔心自己的“積極姿態會引起其他國家的警覺”,因而一直表現低調。報告引述中國海洋大學專家郭培清的話說,如果中國不加緊政治與專業方麵的研究,恐怕難以在北極事務方麵成為決定性力量。
眾所周知,北極是一個讓人垂涎三尺的寶地,世界上大約1/4尚未勘測清楚的燃料就隱藏在北極的地下。而美俄等國對北極的爭奪早已拉開序幕。目前,美俄兩國都有潛艇在北冰洋活動。
表麵上看,北極國家對其他國家是敞開的,他們都聲稱歡迎國際合作,但事實上,五國都想把其他國家拒之門外。中國從2007年開始向北極理事會申請成為觀察員,但到現在為止還沒有能夠獲準加入。目前中國隻在挪威所屬的斯瓦爾巴群島設置了觀測基地。
中國專家呼籲建北極智庫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專家王建忠說,北極的自然變化過程深刻影響著中國未來海上運輸,尤其是對中國與北美洲、歐洲國家的海上運輸影響巨大。分析人士指出,中國能源需求增大,對運輸航道的關注是理所當然的,如果能夠降低運輸成本,而且避免受到海盜的襲擊,合理利用北極這條通道也是無可厚非的。針對目前的狀況,有中國專家提出了一些具體的建議。
香港鳳凰衛視評論員石齊平認為,中國在這方麵要具有戰略思維和戰略戰術手段。首先是戰略方麵。中國可以成立一個北極工作小組,確定自己的北極問題戰略,然後可以成立一個“北極智庫”,專門研究跟北極相關的所有事情,包括天文、地理、資源、經濟、外交、國防、種族等問題。
其次是戰術方麵。北極有好幾種原住民,按照國際法,將來在聯合國真正具有話語權的是這些少數民族,所以中國如果跟他們建立較好的關係,將有利於中國參與北極事務。
相關鏈接 / LINK
中國行事謹慎而低調
英國媒體2日分析指出,北極開始成為中國“全球戰略利益”的另一塊目標地。此前,中國在非洲展開了投資,並在印度洋確立了自己的地位。分析還指出,由於北極地區具有夏季通航的前景,中國因此為極地研究撥出了更多資金,學術界人士也在敦促政府製定北極戰略。
不過,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專家認為,中國一再強調把尊重國家主權作為國際關係的基本原則,這阻礙了它去抗議北極國家對北極擁有的權利。北京清楚的是,鑒於它自身的規模和正在上升的“強權”身份,如果它在這一地區的活動太頻繁,勢必引起北極周邊國家的警覺和不安。
這位專家還說,盡管中國有自己的北極議程,包括推動修訂《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改革,並爭取在北極理事會獲得永久觀察員身份,不過中國還是主張謹慎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