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北京「兩會」,是一次沒有人事的常年例會,除了修訂選舉法外,幾乎沒有引人注目的特別議程。但是今年又是中國政經的特別之年,用官方的說法是「關鍵之年」,從各種?象看,有諸多不同尋常的變化,「兩會」就成了近距離觀察這種種變化的「最佳窗口」。
要說今年最大的變化,當然要數經濟方麵,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中央黨校的講話,吹響了內地調整經濟結構的「集結號」。距離兩會還不到一星期,各項配套措施接踵出台,「整體寬鬆下的重點收縮」已成了宏調的新手段,中南海在一眼盯?國際上退市信號,一眼盯?內地通脹預期,有保有壓,順勢調整經濟結構,已經扭轉了去年此時「保八」的主旋律,而調整之風,將貫穿整個「十二五」規劃(第12個5年規劃,2011至2016年)的製訂過程。
春節後甚囂塵上的「民工荒」,雖然是去年已有的現象,但今年卻被官方媒體刻意放大,人口優勢的喪失、人力成本的增加,背後既有為國際上的貿易保護主義降溫的味道,也有為經濟結構調整「背書」造勢之意。
經濟和社會的影響最終都要折射到政治上,距中共十八大還有不足3年時間,各種政治勢力的角逐也到了關鍵時刻。溫總的4萬億救市方案雖獲官方輿論肯定有力挽狂瀾之功,但對投資拉動政策的揚棄,標誌?李克強主導的新經濟政策的登場;薄熙來在重慶的掃黑雖獲一片叫好之聲,但他最近的沉寂低調卻引人注目;民工荒本該是廣東省委書記汪洋騰籠換鳥最佳時機,他卻出奇地沉默;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自去年未如預期般進入中央軍委後,由他在幕後主導的「足壇掃黑」最近卻摧枯拉朽。而在昨晚,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的頭條新聞竟是:《江澤民思想年編》、《江澤民文選》外文版出版發行。這一切提醒人們,今年的「兩會」不會枯燥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