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2010歐盟或調整對華政策

中評社北京1月28日電(評論員 劉明禮)新年伊始,中國似乎就成為了歐洲輿論的討論焦點。法國《觀點》雜誌和《外交通訊》先後推出了長篇中國專刊,英國《泰晤士》、《衛報》等報呼籲重新考慮對華新戰略,再加上此前歐盟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問題上對中國橫加指責,以及英國籍毒販阿克毛問題在歐洲炒得沸沸揚揚,這些顯示出2010年如何同中國打交道可能成為歐盟的工作重點。

  不管從主觀上還是客觀上看,歐盟確實到了認真考慮其對華政策的時候了。此次金融危機爆發後,世界格局調整加快,中國地位明顯提升,“不經意間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心”,在應對經濟危機、氣候變化等重大國際問題上,中國的聲音日益重要。而歐盟進入21世紀以來,雖然規模擴大,但由於經濟發展緩慢和內部凝聚力下滑等因素,國際地位呈現頹勢。中歐發展勢頭形成鮮明對比,而歐洲國家的對華政策卻沒有隨著雙方實力對比變化做出調整。

  經過上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歐洲已經淡出世界權力中心,但歐洲人傳統大國的優越感似乎並未因此消失,至今沒有或者不願意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定位。歐洲人似乎可以勉強接受美國的“超級大國”實力和地位,但對於新興大國的崛起,顯然還沒有做好準備。中歐關係近期有兩次碰撞,一次是剛剛結束的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歐洲人一廂情願的拋出自己的想法,無視其他國家的利益和要求,儼然以“氣候變化領袖”自居,結果打了一場敗仗。另一次是在阿克毛案件上,歐洲國家肆意幹涉中國的司法主權,結果也是自取其辱。英國網民也表示,“英國必須意識到自己早已不是超級大國,布朗的表態讓我們看上去特傻”。中國一貫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論對方是大國、小國,中國都不會屈服於外來壓力,這在國力日益強大的今天更是如此。中歐建交已經30餘年,但歐盟的對華政策看上去還是有幾分幼稚,難怪歐洲煤體也呼籲“歐洲至今還不知道如何同中國打交道”。

  從當前形勢看,歐盟調整對華政策也是一個有利契機。這幾年歐盟可以說是困難重重,內部一個重要難題就是《歐盟憲法條約》和《裏斯本條約》屢遭挫折,外部的一個巨大挑戰就是應對新興國家崛起,內憂外患讓歐洲領導人應接不暇。2009年,《裏斯本條約》終於獲得通過並實施,歐盟終於結束了曆時8年的“製憲進程”,如願實施了機構調整,並誕生首位“總統”和“外長”,去掉了一塊心病,這為未來中精力應對新興國家崛起提供了給予。 
 
還有一個刺激歐洲調整對華政策的因素,就是“兩國集團”(G2)概念的提出。美國學者提出這一說法後,隨即成為中美關係的熱點議題。意想不到的是,中美之外的歐洲對這一概念十分敏感,不難看出其失落感和被邊緣化的感覺。歐洲向來視美國為傳統盟友,奧巴馬上台後也一度對歐美關係充滿期望,但此後雙方關係的發展並不盡如意,美國對歐洲加強國際金融體係改革的呼籲不屑一顧,歐洲則對美國增兵阿富汗的要求反應冷淡。G2概念的提出雖然沒有為中美官方所接受,但也反映出中美關係日益成熟和對國際問題影響力提升,而歐洲則被排除在國際權力核心之外,也不得不重新考慮對美國和中國政策。

  歐洲國家調整對華政策正逢其時,但也麵臨障礙,其中一個根本性問題是歐洲人並不瞭解中國,不瞭解中國的文化、決策機製、思維方式等等。與中歐關係相比,中美關係更為務實、成熟,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人更瞭解中國,美國政府高層有多人是“知華派”,智囊更是不乏“中國通”。而歐洲國家領導人對中國瞭解有限,研究中國的學者中能說漢語者寥寥無幾。中歐關係要順利發展,還要從加強交流的基本麵下功夫。

  歐盟麵臨的另一個難題是各國對華政策能否一致,這長期困擾歐盟。《裏斯本條約》生效後,歐盟外交政策協調性加強,但實質性權力仍然掌握在成員國手中,“總統”和“外長”能發揮多大作用還有待觀察。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聯合早報網: 網文/中國該如何扼製美對台軍售
  • 中國網民LTML:對美國向台灣軍售寫給奧巴馬的一封信
  • 美國:不支“獨”不得發,真支獨就得垮
  • 中國就歐盟對華皮鞋反傾銷措施啟動世貿爭端解決程序
  • 卡梅倫:《阿凡達》票房超出預想 可能拍續集
  • 所有跟帖: 

    這麽說來,是又想壞心眼了 -子英- 給 子英 發送悄悄話 子英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04/2010 postreply 08:45:50

    為什麽中國在這個世界上一個像樣的朋友也沒有呢?真搞不懂 ! -kx888- 給 kx888 發送悄悄話 kx888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04/2010 postreply 21:08:54

    文化所致.中國文化就是和世界文化不同. -爬牆黨- 給 爬牆黨 發送悄悄話 (18 bytes) () 02/05/2010 postreply 02:21:09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