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1月31日電(記者 何耀雄編譯報道)2009年,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美國總統奧巴馬被《福布斯》雙雙評選為全球兩大“最有權力人物”。踏入 2010年,中美關係走向卻似乎“並不對頭”。
美國著名政經智庫“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主席伊恩.布雷默(Ian Bremmer)昨日在《蘇格蘭人報》撰文指出,中美關係轉差,不但影響兩國,也為所有曾對中美寄予厚望、並期望兩國帶領各國應對金融、氣候和核武等危機的人帶來壞消息。
展望今年中美關係,“10”會是一個關鍵數字。中國今年GDP增長有望達至10%,美國失業率卻也升至10%,兩項反差經濟數據同期而遇:美國國內民粹主義抬頭,中國人則民族情緒高漲,兩者碰上恐會形成暴風。美國今年更會舉行國會中期選舉,政治氣氛將陷入狂熱,令全球最重要的中美關係迎來真正 “激流”考驗。
但中美領導人都深知,兩國必須相互依存,才能確保彼此經濟不致崩潰。美國需要中國來購買狂飆國債;中國也需要美國來購買產品,擴大內需政策需時,若欠缺美歐日消費者支撐,中國經濟也難以維持增長。
去年金融危機一役,沒受金融界有毒資產影響的中國政府推出了巨額經濟刺激計劃,拯救瀕臨倒閉工廠,保住工人就業,促進國有企業快速發展,讓經濟繼續增長;反觀美國卻仍然泥足深陷,在經濟比拚中再敗一仗。最近一份民調也顯示,44%美國人認為中國擁有“世界經濟領導地位”,隻有27%人認為美國經濟未退色。但大部份美國人均對未來保持樂觀,認為經濟最終必定複蘇。
即使美國年內複蘇,工作職位增長卻仍然會落後於經濟發展。10%的失業率數字引發國民憂慮,正密切部署著十一月國會中期選戰的民主、共和兩黨政客必會抓緊機會,鼓吹華府強硬處理對華貿易和人民幣匯率問題,爭取選民支持。
向來以“自由市場領袖”自居的美國已愈來愈傾向采取貿易保護政策,奧巴馬政府去年接連對中國製輪胎和鋼管產品實施貿易管製,中美今年紛爭更恐會擴散至貿易以外。
美國國會今年會就氣候政策展開辯論,預料會有部份議員提出實施碳排放貿易管製,也會有人乘勢質疑,“為何美國需麵對強製性排放限製,中國卻可拒絕接受?”北京當然不甘於成為國會山莊的代罪羔羊,手握洶湧民族情緒和雄厚經濟實力作後盾,外交辭令轉硬,中國氣候談判立場隻會更加堅挺。
除氣候問題以外,奧巴馬政府也會要求中國擔起更多國際領袖責任,敦促北京向伊朗、蘇丹和緬甸等與華經貿關係密切的國家施壓,逼使她們遵守國際決議。
中美今年未必會全麵爆發貿易戰爭,但兩國之間的互相指責卻不能避免,當中風險絕對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