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7日,胡錦濤在上海考察工作,王岐山、俞正聲、韓正等官員陪同。
新年伊始,國家主席胡錦濤親臨上海視察,駐留4日的胡總特意贈言:利用國際金融危機形成的倒逼機製,堅定調結構。專家解讀,此番話的弦外之音,是要上海走出一條新的發展之路。
過去的上海,依靠政府的大手筆投資和超常規引資,創造出連續16年GDP雙位數高速增長的奇跡,然而隨著全球金融海嘯的到來,這一經濟奇跡輝煌不再,同時就業、社會矛盾等民生問題也日漸凸顯。
上海應當何去何從?2010年,上海正處在胡總點出的轉型的曆史關頭。以俞正聲為首的申城領導層,將以怎樣的思路為上海“調結構”?已成為國人關注的一大重點。
文匯報報道,在經濟學家看來,上海此番轉型甚至有更深層次的意義,因為“上海模式”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內地產業的縮影。上海的轉軌,對於尋求騰飛新動力的中國經濟,無疑具有先導意義。
2007年底,中央政治局委員俞正聲從湖北調任上海市委書記。此時的上海,已經連續16年保持內地經濟增長“火車頭”的地位。然而,世界經濟的波譎雲詭,讓坐擁內地“首富”席位的上海,在俞正聲上任半年後,由“首富”變成了“負翁”。外貿的低迷,讓上海在2008年首現16年來GDP個位數增長,2009年首季,GDP更一下子退至倒數第二。麵對經濟發展的“失速”,俞正聲在去年打了一場“驚心動魄”的“保速”戰。伴隨著抗擊金融海嘯的塵埃漸次落定,俞正聲適時首次提出:今後上海的發展求質不求量。多年來以增速為傲的大上海,這次看來真的要“慢”下來了。
16年高於全國增長中止
上海經濟受挫的端倪,出現在2008年中。上半年上海市GDP數據為6,530.73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10.3%,不但沒有延續連續16 年高於全國約2.2個百分點的水平,還罕見地低於全國平均10.4%的增速。對此,上海市統計局總經濟師蔡旭初當時認為,上海經濟增長率略低於全國是“短期的、暫時的”現象。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自2008年第三季度始,上海各項經濟指標急轉直下,上半年增幅還達到25.7%的財政收入,8 月份後的月增幅分別僅為0.4%、 0.1%、2.1%,到了11月,財政收入首現-9.5%的負增長,且自此連續6個月見紅;上海關區外貿月度進出口從 10月開始,連續12個月下降;工業總產值從11月開始連續7個月負增長……2008年全年,上海GDP增速為9.7%,是上海17年來首次隻有個位數的增長。“最壞的時刻”,更於 2009年第一季度到來。當季GDP增長隻有3.1%,在內地各省市中倒數第二!
專家認為,上海當務之急是盡快讓金融業成為撐起經濟增長的支柱。
大基建提前上馬保增速
上海經濟步步下行,俞正聲急呼:“天上下雨了,趕緊拿傘。問題是你的傘張得及時不及時,你的傘管用不管用。”上海自2008年開始撐起了一張 “大傘”:為保證經濟增速,提前實施“十二五”期間(2011年至2015年)的部分基礎設施項目,總投資在 1,700億元左右。俞正聲還罕見地出席了市郊嘉定工業區52個工業項目的集中開工儀式。同時,觀察家發現,有關鼓勵消費的一係列新提法,寫入了200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包括:住房、文化娛樂、教育培訓、體育健身、社區商業、物業、家政、節假日和會展消費等。
救急應局乃非常之法,究其根本,俞正聲特別提醒:“克服當前國際經濟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上海要把調整經濟結構放在第一位。”盡管GDP增速減緩、俞正聲堅稱上海“不救樓市不減稅”,“不要害怕某些數字暫時下降,下降也得發展。隻要經濟結構是好的,金融危機過後,我們會發現上海的工業結構是抗得住風險的。”上述表態,為上海轉型“新模式”定下了基調。
爭取四個中心 力保一哥地位
為鼓勵“內地經濟火車頭”率先轉軌,中央領導以鮮見的頻率親臨上海“打氣”。2008年11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到上海,他指出,在困難麵前,要盡快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積極支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不到一個月,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也來上海考察。他指出:上海要應對危機擴大內需,抓住時機推動改革,創新方式擴大開放,麵向市場調整結構。他還指出,上海作為長三角的龍頭和重要的國際大都市,要在東部率先發展中有更大作為。
中央領導人 頻繁巡申城
今年1月中旬,國家主席胡錦濤親臨上海。他指出,上海應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增強自主創新,推進節能減排和現代服務業,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突破。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upload/201001/29/101213320.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早在俞正聲新官上任之時就發現,上海若再不轉而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很難維持發展勢頭。在俞正聲主導下,上海市委、市政府針對上海轉型展開調研,希望透過建設國際金融及航運中心,作為上海發展的抓手。
2008年夏,上海正式將爭取建設“兩個中心”的文件呈交國家發改委。年底,恰逢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考察上海,俞正聲利用這次會麵,向李克強麵陳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計劃,獲李認可:“力度很大、要求合理”,為上海轉型的突破開了綠燈。
拓展服務業 不棄製造業
09年4月29日,中央首次以國務院文件形式,為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戰略定調。雄心勃勃的上海,並不滿足於“兩個中心”,而是希望再爭取成為國際貿易中心和經濟中心,進一步鞏固上海在中國經濟中的龍頭地位。俞正聲說:“經濟中心”是“貿易中心、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及整個經濟發展的一個“結果”。
上海全力建設“四個中心”,但吸取香港教訓,仍不放棄製造業。俞正聲說:“上海發展‘兩個中心’並不意味‘隻搞服務業不搞製造業’”,如果這樣“上海肯定要完蛋”。俞正聲稱,能否保持上海經濟在全國的影響力和帶動力,取決於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先進製造業的能級,取決於城鎮化的步伐。
三個“絕不能” 反思“舊模式”
上海經濟增長放緩,表麵看來是全球金融危機打擊的因素,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黃亞生認為,上海經濟減速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其經濟模式。這早在 2003年前後就表現出來了,特別是陳良宇案發之後,中央政府發現上海經濟存在下列問題:政府深度幹預、控製經濟,特別是政府大力發展房地產經濟,對外資的偏向性,對民營企業的歧視,盲目追求地區生產總值,而不注意家庭收入提高;隻追求經濟增長,不追求就業增長。
家庭收入增長 十年滯後
黃亞生說,這些問題在上海官方統計數據中也表現得非常突出,在過去10多年裏,上海的就業增長、家庭收入增長,一直比地區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增長慢。胡總書記在上海視察時特意提出,要注重改善民生,做好解民憂、惠民生工作,使經濟發展成果、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成效更好惠及廣大民眾。
對於這一模式的反思,俞正聲在上海經濟工作會議痛陳:必須痛下決心,狠下功夫,加倍努力,在率先轉變發展方式上取得實質性的新突破、新進展。這是上海未來發展的出路所在。
俞正聲用了三個“絕不能”,總結了從“上海模式”中取得的教訓:絕不能以犧牲環境和浪費資源為代價求得快速發展;絕不能以擴大社會矛盾為代價求得快速發展;絕不能以增加曆史欠賬為代價求得快速發展。
轉型重於增速 撐起金融支柱
在上海抗擊金融海嘯的得力措施下,上海經濟運行呈現逐季強勁回升的態勢。去年上海一季度GDP上升3.1%、二季度上升7.9%、三季度上升 9.8%,第四季度升11.2%。但經濟的複蘇,是否代表轉型見效仍待商榷。
2009年上海第一產業繼續受挫,下降1.1%;第二產業增3.1%;第三產業增12.6%。服務業看似上海經濟增長的火車頭,但有分析人士指出,這是由於第二產業嚴重受挫造成的比例下降,才令第三產業相對脫穎而出。
世博工程輸血 複蘇依賴房股
更重要的是,上海此輪數據複蘇,仍有賴於來自世博會工程的基建投資“輸血”。2008年上海市城市基礎設施投資自1至4月首次出現同比下降以來,增幅回升較快。1至8月城市基礎設施投資960.3億元,同比增長12.9%;1至8月市政建設投資 308.1億元,增長80.4%,成為拉動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增長的重要動力。
此外,股市和房地產飆升,為上海經濟貢獻不小,A股上證綜指全年漲幅近八成,房地產業增加值同比增30%。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國平認為,2009年上海經濟反彈的加速度高於內地總體水平,特別依靠兩市拉動,房地產貢獻可達25%。可見,上海雖可借“世博會”大舉鋪陳基建,撐起未來一兩年的GDP增長,但在世博效應消失後,上海怎麽辦?當務之急是要讓金融業應盡快成為撐起經濟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