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你的愚蠢我永遠不懂 楊開亮

來源: 天愚 2010-01-27 07:26:37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5792 bytes)
教育部,你的愚蠢我永遠不懂


                            楊開亮

教育部此次“給祖國母親拜大年”活動,可謂鋪天蓋地,聲勢浩大,有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從時間和空間來看,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於今,上下覆蓋中華五千年,甚至可以追溯到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的神話時代。一拜壯美河山,二拜炎黃始祖,三拜曆代英傑,四拜革命先烈,五拜英雄模範,六拜億兆黎民。這一拜硬是要拜出一個“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空前絕後。如果沒有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理想抱負,很難靈機一動策劃出如此恢宏的創意。

但根據文件的行文語氣和“幫八股”文風來看,此策劃組成員多半是受教於或成長於“文革”的那一代。假而大,大而空,大而無當。遙記“文革”時代,中央幾乎每年都要發一個文件,號召革命群眾過一個“革命化的春節”,落實中央文革小組的“戰略部署”,利用春節“掀起”學習毛主席著作的“熱潮”,向偉大領袖表忠心。今日教育部文件的措辭及造句格式都是“文革”語言的傳承,隻是把“革命化的春節”置換成了“愛國化的春節”。援引幾句以正視聽:“給祖國母親拜大年”的目的是,“為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戰略部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融入傳統節日活動之中,在春節期間營造歡樂喜慶、文明祥和、溫馨和諧的節日氛圍,掀起全民愛國熱潮”。前後對比,讀者不難發現二者的異曲同工,套用一句“文革”時代的流行語,“何其相似乃爾”。 不同的是,那時革命化春節的對象是“革命群眾”,秀才們的手還沒有伸到“革命學生”,更沒有伸到“ 全國各級各類學校”。

如今時代不同了,教育部部長幾番易人,卻是換湯不換藥,把學生的腦袋當做垃圾桶,想裝什麽就裝什麽,想怎麽折騰就怎麽折騰,動輒來個“三進”——進課本、進課堂、進大腦,加上現在的“進大年”,計有“四進”之多,把學生折騰得恍兮惚兮,所以直到今天連個諾獎的影子都摸不到,可謂成效顯著。但與“梁效”“羅思丁”比較起來,如今的秀才班子文采和水平確實有點“稍遜風騷”,不僅有違文化風俗,也缺失起碼的常識。

拜年與拜祭不分。作為中華民族傳統風俗,拜年是民間辭舊迎新、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禮儀。傳統“拜年”是向長者問候拜賀,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康等,或同輩親友,施禮道賀,恭喜發財,表達的是一種祝福,氛圍是喜慶愉悅。而革命英烈等已屬陰陽兩隔,怎麽去拜?見麵說什麽?將本該祭奠的內容放在拜年中,豈不荒唐?

春節與清明不分。“給祖國母親拜大年”活動頗有不合傳統之處。炎黃二帝,乃中華人文始祖,理應祭拜,但擇日以清明為宜,此乃曆代定製,沿襲至今。曆代英傑及革命英烈的祭掃,也在清明節舉行,怎麽可以放在煙花爆竹聲中進行?春節乃喜慶之節,清明俗稱鬼節,怎能不分青紅皂白放在一起亂來?

家祭與公祭不分。拜壯美河山,查官史野史,民間無此傳統。老百姓也拜山,但拜的是山神,山根有廟,廟裏有神,號曰山神,老百姓為趨吉避凶,焚香叩拜,祈求山神保佑,此民間習俗,隻是未知靈驗不靈驗,更與愛國不相關。真正的拜山是帝王代表國家的公祭,規模浩大,到周代就形成了一整套禮儀製度。秦始皇泰山封禪後,此傳統發揚光大,曆代不衰,用意自然是求救天地神鬼保佑萬年基業。君王為抬高身價,維護其統治,又編出天地君親師 “五尊”,把自己置於天地之下,親師庶民之上,封自己為“真命天子”,宣揚自己當皇帝是“皇天”、“地袛”所賜,為表謝恩與祈求護佑,遂有拜謝與祈禱天地神之禮儀。但那些王朝最終都灰飛煙滅了,可見用拜山保佑江山萬代,效果也不太明顯,所以袁世凱以後就無人模仿了。今又重提恢複周禮,不知何意?

百姓與黎民不分。百姓是上等人,今謂之“主人”,是為尊稱,也符合該詞原意。教育部官員非要稱之為“億兆黎民”,以示學問龐大,反而弄巧成拙,彰顯大愚若智。殊不知“黎民”是“奴隸”之意,是為蔑稱。還得從炎黃講起,這個故事我曾經給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講過:很久很久以前,黃河流域集中著幾個勢力較大的部落,其中有黃帝族、炎帝族、夷族和九黎族等。經過多年的征戰,黃帝、炎帝聯手組成多國部隊,戰勝了九黎族。該多國部隊由大約100個氏族構成,統稱“百姓”,而在戰爭中抓到的九黎族俘虜就稱作“黎民”。百姓與黎民,意味著奴隸主與奴隸的區別。到了西周奴隸製時期,百姓成為貴族的通稱,與黎民形成了互相對立的兩個階級。春秋末期,隨著宗族世襲製的衰落,百姓的地位逐漸降低,不少人最後也降到黎民的行列中來。因此,後來才將黎民與百姓混在一起了,但地位仍是最低的,所以黎民又稱“庶民”,語雲“貶為庶民”就是這個意思。共和國的“主人”怎可貶為“黎民”?

以上為正名,以下幾個問題請教育部不吝賜教,以便遵照執行:

一、這個年怎麽拜,祖國母親位居何處?三叩九拜,還是頂禮膜拜?

二、拜年需喜慶,祭祀要肅穆,川劇沒有“進課堂”,學生不會瞬間變臉,怎麽辦?

三、學生本屬“億兆黎民”,世界上豈有自己給自己拜年的禮數?壯美河山怎麽拜,方位、時辰有沒有講究?

四、邊遠山區,農家清苦,上學尚且發愁,焉有電腦?如果老師強行組織孩子們進城上網 ,十八歲未成年人又不得入內,怎麽拜?

五、拜名山大川和炎黃始祖,涉及宗教崇拜和民族信仰,教育部此舉是否涉嫌違反憲法?

六、愛國是一種情感,而情感是不能組織的,尤其難以“掀起熱潮”,如此大規模地突擊愛國,是否南轅北轍,偏離初衷?

七、教育是公共資源,教育部有沒有權力把億萬學生當做構築政績工程的螺絲釘?

八、違反民俗,動用行政權力將民間節日政治化,是否有傳承“文革”遺風之嫌?是否有違中華民族的善良國風?

九、提供幾條網民評論作為民調,教育部可否考慮將方案改寫重發?

全國學生網上拜年 到底拜給誰看?

愛國心不是“拜祖國”拜出來的。

為什麽現在你教育部以這種形式號召,卻是反對聲一片呢?請從根本上找原因吧。

作為教育部以這種形式號召“應急愛國”真是讓人肉麻,無趣,愛國是自發的,不是你號召就能號召出來的,當覺得有可愛之處時不用你號召,自發的就愛國了,當覺得你不可愛時,最多應付你一下。

對於教育部***,我做為一個學生對你們感到悲哀!你們解散算了,養群豬還可以賣些錢!中國的語言無比精深都不足以形容你們的無恥。

教育部的指令太過頻繁,“樣板戲”進學校、組織學生跳集體舞、讀經、60周年長跑……,還有些什麽,太多,不記得了。這隔三岔五的指令好像都沒能善終,流產了,但學校一次也未逃過幹擾,最終是學生遭殃。

祖國——養育了中華民族的地方。是不需要拜年的。請不要褻瀆了這兩個字。

就轉帖這幾條吧,何去何從,看自己的悟性了。

年關將至,楊老作為學生家長,積極響應教育部的偉大號召,先給教育部袞袞諸公拜年,並行三稱三拜大禮:

一拜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二拜早日實現教育的公平。
三拜不要破釜沉舟折騰花朵,給國家留下點諾獎的種子。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