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阿凡達”打擂台的“孔子”拍的如何?
由胡玫導演,周潤發、周迅、陳建斌和任泉等領銜主演的電影《孔子》將於1月22日開始在全國上映。該片近日在北京舉行了看片會。《北京娛樂信報》的記者觀影後感覺,就像陳凱歌拍攝的《梅蘭芳》被批中規中矩、束手束腳一樣,胡玫“不敢戲說、遵循正史”的《孔子》,似乎也陷入了“過於沉悶,缺乏衝突”的窠臼。
故事有點悶
周遊列國像流水賬
《孔子》講述了孔子51歲出任中都宰,直到73歲病逝的經曆,全片分為兩部分:一開場就是意氣風發的孔子,在夾穀之盟時屢屢建功。因此,影片前半段戰爭場麵多,情節也很激烈,凸顯了孔聖人在官場上的才能,讓人看得很過癮。不過,在影片後半段,隨著孔子被削權,開始周遊列國,電影節奏變得緩慢。
此前引發爭議的“孔子會武功”和“孔子談情說愛”的情節,記者在看片後發現並不存在。片中,孔子並沒有厲害的武功,隻是射箭水平很高,堪稱百步穿楊。此外,他的駕車技術也不錯,還彈得一手好琴,屬於全能型人才。至於“孔子跟南子談情說愛”純屬瞎傳,片中的南子很像孔子的紅顏知己,而且她的戲份並不多,更像客串角色。
很多記者表示,《孔子》很有誠意,難得在國產曆史題材電影裏看到如此嚴謹的作品。可惜由於題材局限,故事的戲劇衝突全部集中在前半部,後半部以記流水賬的方式講述周遊列國,顯得非常沉悶。不過,片中還是有一些情節很感人,特別是孔子決定離開魯國一段,臨行前夜大雨滂沱,孔子跪在雨中,令人唏噓;另一段是孔子抱著弟子顏回,眼見他死去而落淚,觀眾大多很動情。
演員很出彩
不見發哥隻見孔子
自從宣布由周潤發飾演孔子起,反對的聲音就沒停過。一向“活寶”的周潤發每次提及《孔子》,也笑說“我不懂孔子,不讀《論語》。”不過,從影片來看,戲外“癲狂”的老戲骨周潤發,戲內堪稱有功力——全片不見發哥,隻見孔子。
其實,周潤發為演活孔聖人下了很多工夫,除學習禮儀、琴技等“表麵功夫”外,還花心血拿捏孔子不為世人理解的內心世界。已近天命之年的周潤發,這次的表現不負眾望。
至於周迅飾演的南子,則延續了她一貫嬌美、精靈的風格,遺憾的是戲份太少。而陳建斌、任泉的表演也都受到了認可。
場麵不算亮
戰爭戲份細節偏少
片方在宣傳中曾說《孔子》的戰爭戲是一大亮點,但這點並沒有得到觀影記者的認可。片中的戰爭場麵很宏大,主要是以人海戰術營造出千軍萬馬的壯觀,但戰爭細節很少。
盡管是一部人物傳記片,但《孔子》還是使用了不少特效手段。比如在夾穀之盟中,黎大夫談判失利後惱羞成怒,在高台上手一指,鏡頭就隨之進入山穀,出現特效製作的齊國軍隊;在之後的墮三都之戰中,公孫狙率軍兵臨曲阜,孔子讓人將他們引到高台下,推出事先準備好的火油點燃油桶沿高台潑下,導演通過特效渲染了這場火攻的場麵。其實,這些特效場麵算得上製作精良,但對於剛看了《阿凡達》的觀眾而言,《孔子》的特效又顯得比較小兒科。
台詞玩混搭
文白夾雜植入自然
上一次編劇《赤壁》,陳汗許多大膽的台詞受到質疑。但這一次,每一句台詞、每個橋段他都很謹慎,“《赤壁》是商業大片,可以天馬行空,但《孔子》是文藝大片,必須寫實。”
影片拍攝前,陳汗就表示,《孔子》的台詞會文白夾雜,也會出現《論語》的段落,如今看來的確如此。比如孔子與人辯論或闡釋觀點時,大都有《論語》詞句夾雜其中。比如“君子正其衣冠”、“未見好德如好色者”等。這種說話方式雖然古典,甚至有些拗口,但植入得很自然。(唐雪薇)
《孔子》北大試映 學者多數認可
據新華社電 國產史詩大片《孔子》日前在北京大學試映,觀看影片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十多位著名學者中,多數對該片基本認可,同時也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見。
中華孔子學會會長、北大哲學係教授湯一介看完後認為,影片對於孔子的“禮”給予了很高的重視,這是許多現在寫孔子、說孔子甚至研究孔子的人所忽視的重要內容。影片中各色青銅禮器與莊重禮節緊密結合,每個細節都滲透著禮樂文明的莊嚴肅穆。
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教授說,拍攝這類的影片,能夠對古代文化傳統與人物抱著“溫情與敬意”是最根本的原則,在這點上,《孔子》做到了。
長期從事影視美學等學科教學與科研工作的北大教授彭吉象站在影視藝術的角度對影片發表了看法。他表示,影片中數字藝術營造出的大場麵,提供了一個鮮活的曆史語境。他不同意部分學者提出的“此類影片最好不拍”的觀點,他認為:“拍些精品是有好處的,許多年輕人和海外的中華文化愛好者都需要直觀的藝術,而不僅僅是嚴謹的學術。”
影片中“子見南子”的這段情節,孔子與南子之間被演繹成知音的關係,影片也因其加入這段無史實根據的細節引發了一些人的質疑。對此,多位學者對電影藝術創作的需要表示理解和寬容。孔子後人、北大中文係教授孔慶東表示,在尊重基本史實的前提下,應允許藝術在曆史記載的模糊處做文章,這也是藝術與學術的不同。“無一字無出處”的電影隻能稱之為課件,而不是電影。電影要防“戲說”,也要防說教。
學者們還對影片的細節處理、史料運用等方麵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見。
《孔子》人物表
據新華社電 電影《孔子》主要講述了以下幾位人物的故事,其中一些內容為藝術加工,與曆史記載有出入。
孔子(周潤發飾):孔子51歲在魯定公支持下擔任魯國大司寇,攝行相事。隨魯定公與齊景公會於夾穀,用計使定公免遭劫持,並索回齊國侵占的魯國三城。為削弱卿大夫實力,提出“墮三都”主張,但受到孟孫氏家臣抵製半途而廢。後被季孫斯排擠離魯,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在衛國會見衛靈公夫人南子,雖為其知心而動容,卻以禮拒之。到陳、曹、宋、鄭、蔡、楚等國,曆經14年,多遭冷遇白眼,並困於饑寒。後受季孫斯之請返魯,專心教育及整理文獻事業,73歲在失意中逝世。
季孫斯(陳建斌飾):春秋諸侯國魯國三大權臣之首,不得已讓孔子出任大司寇,代理國相,接受孔子“墮三都”主張,但“夾穀會盟”中按兵不動,後迫使孔子出走。晚年意識到孔子的用途,臨終前囑其子季孫肥召回孔子相魯。
魯定公(姚櫓飾):春秋魯國君主,雖接受孔子政治主張,但懦弱無權,對季孫斯逼走孔子無能為力。
南子(周迅飾):春秋衛靈公夫人,衛國真正掌權者,幾分天真爛漫,幾分風騷妖嬈,主動要求召見孔子,可謂孔子的“紅顏知己”,向孔子曖昧表白,卻被以禮拒之,後死於衛國內亂。
顏回(任泉飾):孔門七十二賢之首,陽光樂觀,隨孔子參加“夾穀會盟”,支持其“墮三都”計策,後從孔子周遊列國,卻為撈救孔子書簡葬身冰河。
冉求(馬強飾):孔門七十二賢之一,曾抵抗入侵齊軍,並身先士卒,以步兵執長矛的突擊戰術取得勝利,又趁機說服季孫肥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
漆雕弓(劉峰超飾):虛構人物,孔門七十二賢之一,本為季孫斯家奴,不願殉葬其父而逃,為冉求、孔子所救,卻獨臂而殘。隨孔子周遊列國時隨冉求回魯國迎戰齊軍。
子路(李文波飾):孔門七十二賢之一,武藝過人,隨孔子周遊列國時到衛國做官,在衛國內亂中冒死拚殺,臨終前曰:“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係好帽纓,卻被斬為肉泥。
季孫肥(陸毅飾):季孫斯之子,孔子在魯時隨其父排擠孔子;孔子周遊時,為迎戰齊軍,召回孔子弟子冉求。後奉其父囑托,將孔子迎回魯國。
齊景公(馬精武飾):春秋齊國君主,“夾穀會盟”中欲劫持魯定公,卻被孔子化解,又丟失了曾占領的魯國三城。
衛靈公(畢彥君飾):春秋衛國君主,年老淫逸,寵幸夫人南子,一直未能獨掌政權。
ZT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