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新聞跌宕起伏,尤其是前半周,房產新政、百度被黑、穀歌退出、海地地震,樁樁件件拿出來做頭版頭條都是綽綽有餘。不過,從個人感受而言,還是穀歌這一樁最有深長意味。
在我的所見所聽中,中國民眾對穀歌此舉的看法有相當大的差異。文化圈裏的人多為欽佩,讚賞這家美國年輕公司為了“不作惡”不惜放棄中國市場的擔當,而這也與他們一貫以來對中共管製政策的不滿一脈相承,特別是過去一年以來,中國政府公開或秘密地展開了一係列針對互聯網表達的整肅,逼近自由派人士忍受底線。但另一些商界朋友或許是看慣了生意場上的爾虞我詐,他們多半認定,穀歌此舉不過是一個討價還價的策略,不可能放棄中國市場。當然,網絡上也有大量發言判斷此乃美國對華政治攻勢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希拉裏與穀歌創始人的餐會就是明證”。
這些那些,其實都是我們這些局外人的猜想,“陰謀論”不見得就比信穀歌更高明。不過,在對這個第一眼看到就能明白是禁忌話題的報道中,中國大陸媒體人表現出的傾向性,在更強硬的宣傳指令到來前,已經十分明顯。
在穀歌聲明考慮退出當晚,以都市報為代表的時政社會紙媒表現得比網絡媒體更加激進。這有可能是因為宣傳官員管理係統不同,比如說,對網媒所下的管製命令當晚尚未完全傳達到傳統媒體。但以對傳統媒體主編們“心中有政治”的一貫要求來說,他們不可能在看到穀歌聲明措辭和當日網媒表現(包括人民網“穀歌撒嬌”一文)後,還不能判斷出這裏蘊含的風險。
所以,當1月14日各家報紙的電子版公布後,我有一個強烈感受:人心向背。
一般來說,對中國政府批評最激烈的人出現在高校等文化學術機構中,媒體人雖然也可以歸入文化圈,但由於不那麽“象牙塔”,或者有所顧忌,多數表現得更為溫和婉轉,不直接上陣挑戰威權。但在1月13日晚間,這些媒體人通過筆端表現出來的對穀歌的同情、支持,乃至讚賞,已經超越了他們的平均尺度。
南京《東方衛報》上,編輯記者們寫滿排比句,除了提前懷念Google諸項便捷功能之外,一開篇就暗諷央視會因為以後無需報道穀歌中國涉黃而“肯定寂寞”。自由派色彩濃厚的南方報刊就更不用說,《南方都市報》與《信息時報》都提供出大篇幅報道,對百度的嘲笑和“非法獻花”的現場圖片一個不少。
最出人意料的恐怕還算是《環球時報》。這份被自由派人士視作忠於中國執政黨的“愚民”報紙,麵對過往類似事例,最標準的基調就是“西方反動勢力亡我之心不死”。但在1月14日的社評欄目中,除了表達對穀歌退出的惋惜之外,更花了近半篇幅,不算委婉地批評了中國網絡管理者行政手段的陳舊粗放:“沒有安全當然不會有通暢,但安全倘若造成阻塞,那就失去了高速的意義”。同時,在這份《人民日報》子報的當天頭版文字中,對穀歌的火藥味也遠沒有往常那般強烈。
肯定有一些記者編輯在那一夜是真心地被穀歌“不作惡”的赤子之心感動了,他們像閭丘露薇一樣,為這個公司的信仰而擊節,為多姆德副總裁說出了他們對信息管製一直以來的鬱悶而叫好。當然,也不排除有一些人隻是被穀歌先進的產品感動了,他們更擔心的是以後無法享受到全世界最好的網絡服務,他們單純地希望穀歌與中國政府的叫戰不要“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但不管是靠價值觀還是產品線,穀歌的確贏得了多數中國媒體人的心,尤其是那些受益於信息流通的市場化媒體。工作性質決定了媒體人是整個社會中對外界形勢最為敏感的一群,是能夠很大程度引導普通民眾觀感的議題設置者,如果有針對他們的投票,2009年 1月14日中國各地的報紙版麵就是結果。
穀歌事件在媒體精英和意見領袖中的人心向背如此明顯,或許中國的高級宣傳官員也沒有完全料到吧。Google畢竟不是Youtube、Facebook,得到了再讓人失去,這樣的打擊足夠讓人衝動一次。
當然,這種傾向性隻在1月13日晚得到了比較充分的表現,1月14日晚就已經是另一番風向了。網絡媒體繼續保持謹言慎行,而《環球時報》的排版電腦上,由人大教授金燦榮署名的“穀歌到底想幹什麽”也已經出現,“刪除了數千假票”後的投票結果稱,超過75%的投票者認為中國政府不應接受“沒有審查”,超過 67%認為穀歌的做法構成對中國政治主權的侵犯——這份暢銷報紙回到正軌,中國媒體的整體導向回到正軌。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 徐達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