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美國“80後”暴力犯罪分析zt

來源: rouserrun 2010-01-12 15:47:53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436 bytes)
凶猛的美國“80後”

  在前幾年的美國,隻有校園槍擊案才多與青少年有關,但今年很多社區、超市與大街上發生的槍擊案,其行凶者很多也是不超過30歲的年輕人,屬於標準的“80後”。

  最引人注意的是,兩起“最嚴重”的槍擊案,其行凶者都是“80後”一代:

  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槍擊案,造成包括凶手在內的33人死亡,堪稱美國曆史上最嚴重的槍擊案,並被美國《時代》列為“年度十大新聞”之一。其凶手、23歲的趙承熙,是標準“80後”。

  美國內布拉斯加州東部城市奧馬哈一座商場的槍擊案,成為美國最嚴重的商場槍擊案,造成包括槍手在內的9人死亡,另有5人受傷。調查證實,凶手是19歲的青年羅伯特·霍金斯,更是年少“80後”代表,其行凶動機是“我要時髦一回”和“我要出名啦”。

  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槍擊案的惡劣影響,甚至還擴展到全球。11月7日,芬蘭校園槍擊案以造成9人喪生、10人受傷而引發芬蘭以及歐洲震驚。調查顯示,凶手是奧維寧,18歲的學生,他是在網絡上看到有關弗州理工大學槍擊案的報道後,才模仿策劃了芬蘭校園血案。

  另外,因圖謀持槍血洗校園被捕的14歲美國男孩科西,曾與奧維寧進行過網聊,兩人討論的話題居然是1999年美國哥倫拜恩高中槍擊案。分析認為,全球青少年槍擊案存在如此高的關聯性令人震驚,青少年通過網絡交換暴力信息的現象值得警惕。

  “80後”關鍵詞:網絡、自我、好鬥

    美國“80後”一代,最充分享受到了信息網絡帶來的種種便利,也深受信息網絡的影響。“80後”是在使用家庭電腦、觀看500個頻道電視的環境中長大的第一代;是使用音樂手機、MP3武裝自己的第一代;是頻繁觸網,從網上下載音樂和即時聊天的第一代,是一個個被網絡緊緊聯係在一起的全球社區的小公民。

  這些20多歲的人隻想做有意義、有用處的事,對個人成長期望很高,並認為他們是“不太安分”的一代。正麵解讀“不太安分”是:美國“80後”工作喜歡自主創業、喜歡頻繁跳槽、願意從事多種誌願者工作。但“不安分”的反麵則是:他們太有自尊意識,太網絡化,太容易“說翻臉就翻臉”。

  美國3月份的一項調查表明,美國“80後”更多以自我為中心。對此,美國西北大學學新聞的大四學生紮克·薩姆森也是“Y一代”中的一員。他指出:“我們生活在一個強調個人力量的社會裏。因而,我們這一代被認為很自我的原因是顯而易見的。”

    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轉變,絕不僅僅意味著在美國Youtube等視頻網站上的公開自我展示。參與研究的作者說,研究表明美國“80後”普通缺乏同情心、無法與他人建立適當關係,甚至比這還更糟糕。研究課題的負責人、聖迭戈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瓊·特文格說:“研究表明,受到侮辱或威脅時,以自我為中心的人都比較容易激進好鬥。他們在控製衝動方麵容易出問題,因此更容易嗜賭成性或犯各種"白領罪"(指白領在工作中所犯的詐騙、挪用公款等罪行)。”

  美國“80後”記者丹尼爾·布魯克的判斷是:美國“80後”麵臨著“早衰”危機,更注重物質追求。他認為,美國夢在“漲價”,過去可輕鬆實現的中產生活,現在變成了不容易達到,當白領簡直成為“80後”唯一的現實選擇;在競爭激烈的美國,背叛精神上的理想,去做一個多掙錢的“變節者”,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

  對“80後”的“早衰”現象,布魯克分析稱,與處於他們這個年齡的父輩相比,如今的年輕人工作時間更長、掙得更少、福利更差,他們迫於現實不得不把物質考慮高置於精神信仰之上。

  廣州端掉“黑龍會”

  14骨幹13個“80後”

  本報綜合報道暴力犯罪低齡化也是中國正麵臨的社會問題,在廣州,最典型的可謂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的“黑龍會”案件。

  “黑龍會”指使各組骨幹成員將組織勢力滲透到廣州市白雲區竹料地區的中小學校,強迫利誘多名在校學生入會,並利用、引誘加入該組織的在校學生從事違法活動,稱霸白雲竹料一方、強取豪奪,掠走三條人命。

  “黑龍會”除“大佬”馮誌希是1978年出生以外,其餘被告都屬於“80後”,最大的23歲,最小的才17歲,其中,馮某文、馮某峰、馮某傑三人在犯罪時還未滿18周歲。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