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煤改風聲越來越緊 煤老板或步山西後塵(圖)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k3vic1.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風雨欲來。

  河南煤礦整頓的風聲越來越大了。鄰省山西煤老板的出局,和炒得愈來愈熱的河南煤企整改,讓河南眾多煤老板開始坐臥不安。

  同樣焦灼的,還有煤炭中間商們。在謎底揭曉之前,他們也在猜測,作為同一個經濟鏈條上最直接的利益相關者,自己又將麵臨怎樣的命運?

  個案 一個煤炭零售商感慨“唇亡齒寒”

  “做了12年煤炭營銷,對這一行早就輕車熟路了。”王炎(化名)點起一支煙,有點激動,“誰想改行啊!但如果中小煤礦都關停,我們沒有了貨源,隻有死路一條。”

  早打算,早安生。這是王炎一貫的做事理念。

  1997年,王炎貸款12萬元買了一輛翻鬥貨車。利用同學在鄭州西郊一家電廠做主任的關係,成功進入這一行,開始為電廠供煤。

  “剛開始從小礦上買煤50元一噸,送到電廠價格是130元。煤炭最不景氣的那幾年,你去礦上拉煤都不說一噸多少錢,隻要說好一車的價錢,你能裝下,就隨便裝。”王炎說起那幾年的好光景,很是感慨。

  而現在,王炎的生意越來越不好做了。“從礦上現款650元一噸拉來的煤,賣到電廠不過710元,刨除運費和工人工資,你說還有什麽利潤可言?”王炎憤憤地說,“更別說這邊結賬還拖得厲害,一壓就是幾百萬,還怎麽運轉?”

  即使如此,如今連這樣的生意可能也沒法做了。在山西煤炭整合之後,河南也拉開了600多座中小煤礦整頓的大幕。

  唇亡齒寒,屆時自己沒了貨源,除了改行,也許別無他法。

  群體 做好改弦更張的準備

  王炎的看法充滿悲觀,應該說是河南數千家依賴中小煤礦生存的小零售商的共識。

  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負責煤炭經營資格證申報的一位姓李的工作人員介紹,現在在河南取得煤炭經營資格證的中間商大概有3000多家。

  這隻是官方登記在冊的數字。而在這3000多家之外,更多的是像王炎這樣掛靠在大批發商下麵的小零售商。

  從前年底中國平煤神馬能源化工集團的正式掛牌,到去年永煤集團主導的河南煤化工集團,注入新的血液。從鶴煤、中原大化和焦煤集團,進行更大力度的重組,到鄭煤集團和義煤集團的重組正式排上日程。隨著大型煤企的重組,不少小煤礦或將被淘汰出局。

  許多人猜測,河南中小煤礦的老板們,還有宛若同一條繩上的螞蚱的中間商們,是不是也要和出局的山西煤老板們一樣,就此消失?

  黑雲壓城的時候,不安的人都在尋找退路。王炎的供貨方,義馬一個小煤礦的老板,已經在等待政策出台,籌劃把煤礦脫手,“然後在當地開個五星級的酒店。”

  他的老鄉張海超(化名),一個年銷量千萬的煤炭中間商,一個月前在新密租下了一處六層高的新樓,“準備涉足洗浴,做高端洗浴行業。”而在澠池開煤場的老範(化名),因為本地進不來煤,隻得從鄰近省份的陝西榆林進煤。

  命運呼叫轉移的時候,也許順應潮流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掙紮 小零售商的生意越來越難做

  改行說起來容易,但那是一件容易的事嗎?

  去年下半年的時候,王炎把資金全部撤了出來。半年的時間,他考察過超市、快捷酒店、飯店,卻總是不滿意。“不是位置就是租金,總之,離開了自己熟悉的行業,一點底氣都沒有。”

  不是逼得沒辦法,沒有人願意離開自己駕輕就熟的領域。

  家住天下城的宣老板(化名)說起自己的生意,滿腹怨言。好日子似乎都在1999年之前。從1999年第一次煤礦安全整頓開始,小煤礦的日子就不太好過了。“2000年規定煤礦必須年產量6萬噸才有經營資格,2001年9萬噸,後來到15萬噸,一直到現在的30萬噸。”

  隨著一大批小煤礦的關閉,煤炭的價格也開始上升。“從100元到300元,一直到現在的600多元,跟坐了飛機一樣,漲得嚇人。”

  在宣老板看來,關閉小煤礦並不是解決煤礦頻出事故的唯一辦法。“賣方對市場的壟斷,結果是煤的價格越來越高,電廠的成本越來越大。”與之相應的是,宣老板的生意越來越難做。“現在再合並重組小煤礦,大礦上的煤直接對著電廠,我們這些小零售商直接被跳過去,你想不被PASS都難。”

  “但畢竟我們這些人也對活躍煤炭市場,推動經濟發展做出過一定貢獻。所以希望國家出台政策的時候,也能兼顧一下這些群體的利益,能有一些引導退出的輔助政策。”宣老板有些不甘地說。

  大批發商

  要麽做大,要麽轉行重新創業

  大浪襲來的時候,最早被掀翻的總是那些小舢板。

  相比起王炎這些小零售商,大批發商張明的境遇似乎要好些。他覺得這一次的整頓,對自己的影響不會有多大。“因為我們有抗風險的能力。”

  張明也是新密人,做煤炭貿易15年。雖然也是從汽車運煤開始,但與謹慎的王炎不同,因為敢冒險,他早就把生意拓展到很多領域。

  煤炭最不景氣的那幾年,國營煤礦積壓大批煤炭,“從熟人那裏一打聽價格,便宜得跟撿來的差不多。就在煤礦附近的農村租了一小片地,把那幾萬噸煤全盤了下來。”人走運的時候,擋都擋不住。一年後,煤價翻番,張明就在這一筆生意裏完成了原始積累。

  從這一年開始,張明從汽運進入火車運輸,從省內的電廠和熱力公司發展到江蘇、浙江等幾個省份。隨著銷量的增大,他有了自己的站台。

  2006年的時候,他有計劃地在一些效益好的熟人的煤礦投入股份。現在,張明的煤炭營銷公司年銷量已經達到一個多億。“去年上半年金融危機還未消散,工廠企業用電量比較少,我們的生意也受些影響。但從下半年開始,隨著經濟和工廠生產能力的複蘇,電廠發電已經開足馬力,所以我們這七八個月生意反倒好了。”

  雖然國家關停小煤礦,重組河南煤企的風聲越來越大,但張明對自己的生意還是很樂觀。他覺得自己有資金實力,有穩定的進貨來源和成熟的銷售渠道。即使關停了小煤礦,作為煤炭企業的常供戶,還有議價的權利。

  他說:“從1999年開始,我們也經曆了10多波安全整頓了,多少道坎都經過了,這一關也會過去的。”

  這位在業內浸淫10多年的“老煤炭”覺得,隨著國家經濟結構的調整,國家環保安全標準的提高,小煤礦的合並重組成為大趨勢,小煤礦老板和中間商退出曆史舞台成為必然。

  “分化幾乎是必然的。在我們麵前,路似乎隻剩下了兩條:一條是拓展各方麵的關係,通過聯合壯大自己,努力成為大的中間商;一條是壯士斷腕,轉行重新創業。”張明說。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