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年,上海準備好了嗎?從水晶宮到黃浦江(圖)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catchpic/8/8C/8C59A29F0AAE17C44ADB44CED624DAFF.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2009年12月30日晚,上海世博工地“一軸四館”燈火通明,黃浦江畔世博各主場館進行燈光調試。這是進行燈光調試中的中國館陽光穀。


[導讀]2010年,全球共此涼熱。上海世博會是在國際金融危機肆虐的大背景下舉辦的。2010年,人類能否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為此,上海世博會能提供怎樣的幫助?

《瞭望》文章:中國世博年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中國代表團獲得金牌總數第一;同年,中國經濟總量登上世界領獎台,位居第三;2009年,中國經濟總量有望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緊接著這一係列曆史性時刻,世界博覽會將於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上海舉辦。這是由中國政府主辦、上海市承辦的一屆全人類盛會,也是第一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辦的國際展覽局注冊類世界博覽會。

目前,上海世博會已確認參展的國家和國際組織為創紀錄的242個。此前世博會的最高參展紀錄,是德國漢諾威世博會的176個。

黃浦江畔,5.28平方公裏的世博園區,將見證中國人在2008年奧運會之後的又一個百年夢圓——早在1894年,鄭觀應就在《盛世危言》一書中提出中國舉辦世博會的主張,而且,“欲籌賽會之區,必自上海始”。這一刻,終於到來了。

繼北京奧運會之後,上海世博會將再次書寫東西方相遇的宏大敘事。

2010年,全球共此涼熱。上海世博會是在國際金融危機肆虐的大背景下舉辦的。2010年,人類能否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為此,上海世博會能提供怎樣的幫助?

1851 年,萬國工業產品博覽會在倫敦水晶宮舉辦時,人類正告別田園詩般的鄉村生活,城市裏相繼聳立的煙囪所代表的工業化進程勢不可擋;2010年,世博會來到上海黃浦江畔時,工業化及其相關人類活動所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正空前遭到質疑,被認為可能是導致世界末日的元凶。

為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提交展陳方案的一位設計師,曾試圖以“海平麵上升淹沒上海”為題,表達他對人類命運的憂思。

世界的未來,因大氣層的急劇變化,變得撲朔迷離。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的爭吵,代表著人類對工業文明的持續反思,並為我們觀察上海世博會開辟了一個視角。

這一屆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正切合當下人類的一件大事——在中國持續三十年的高速城市化過程中,2007年,人類半數以上人口已寓居於城市;2010年,寓居於城市的人口可望達到55%。

人類正處在一個嶄新的城市時代,這一時刻的意義,如同七千多年前,人類最早的城市出現在兩河流域。

人類的祝福與欲望,在空前成長的城市裏交織、角力,讓人摸不準方向。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加美好嗎?這一聲疑問,飄蕩在地球的上空

《瞭望》文章:上海準備好了嗎

“上海,‘上’,就是追求卓越,‘海’,就是西方碰到東方,海納百川”


2009年12月22日晨8時許,上海世博會協調局工作人員章永哲給本刊記者打來電話,說他被困在地鐵內,不能與記者一同前往預定采訪地點。

這天上午,日客流量逾百萬人次的上海地鐵1號線,突發電路故障,兩輛列車碰撞,造成全線運營“癱瘓”4小時以上。這是上海地鐵運營以來最嚴重的事故。事故列車內,乘客被困數小時,所幸沒有重大傷亡。

“上海地鐵十七年,碰撞第一次(發生),連續發生地鐵事故,是不是還有其他一些原因呢?(分析原因)不能太簡單化。”12月23日,上海市市長韓正口氣嚴峻地表示。他要求成立第三方調查組查明原因,向社會公布。

同日,上海市交通港口局局長孫建平在上海市政府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地鐵相撞事故發生後,相關應急預案啟動及時,但處置過程存有不足;將進一步改進措施,提高突發性事件公共交通應急處置能力。

上海地鐵隨即開展安全“大檢查、大反思”活動。檢查中發現,人民廣場等車站的變電設備存在過載服役問題。經專家評估後,實施了預防性更換。

2009年12月底,上海軌道交通9號線二期、11號線北段一期開通試運營後,上海地鐵路網增至10條線路,運營總裏程約330公裏,它將接受4個月後湧至上海參觀世博會的7000萬人流的考驗。

“最後10米衝刺”

7000萬人流,是預計參觀總人數,它超過了世博會發源地英國今日的人口。

上海世博會在城市中心舉辦,這是它和往屆世博會的不同之處。在世博會運行周期內,平均每天參觀的人流量為40萬,最高峰80多萬。這相當於每天在大都市的中心搬入搬出一個大型城市的人口,並且要連續搬184天。

2010年上海世博會總規劃師、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吳誌強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我們的基本思想就是公交主導。近50%的參觀者是地鐵進來,35%左右是地麵公交,5%~8%通過船運水上公交。世博會原則上拒絕私人交通工具進場。”

12 月25日,上海世博會永久性建築“一軸四館”中的世博中心竣工。同日,上海中環線主線高架路浦東南段、內環主線高架路浦東段、華夏高架路主線通車,“兩環一道”是浦東新區25項世博配套工程的重點,三項工程投資總額為242億元。其餘新區世博配套項目也進入最終掃尾階段。

“各國展館建設基本順利,大麵上越來越有自信。”吳誌強對本刊記者說。

12月24日,本刊記者在世博園現場看到,中國館已竣工並已布展。世博演藝中心、世博主題館、企業館、城市未來實踐區,凡由中國方麵負責施工的,都已竣工或將近竣工。在世博園A片區,其他國家的自建館大部分還在緊張施工。

國際金融危機是否對世博會各國展館的施工建設產生影響?

“從整體來講對世博會沒有影響,個別的國家,是可能的。”吳誌強說,根據以往的經驗,沒有一屆世博會開幕時是完全建完的,即使是日本2005年世博會,也還有很多國家在開幕時沒有建完,“這不受控於我們。五一開幕,大麵上完成是沒有問題的。”

12月26日,日本館宣布竣工。此前的10月14日,美國館宣布鋼結構封頂,它是上海世博會最大的國家館之一,將從“可持續發展、團隊精神、健康生活、奮鬥和成就”四方麵來演繹“擁抱挑戰”。

“上海世博會的籌辦就像百米賽跑進入最後10米衝刺”,吳誌強認為,“前麵的工作都是在搭台。現在就是最後的展示,展示的好壞是世博最後的標誌。”

“求你們不要說上海話了”

12月23日晨8點47分,上海電台“動感101”《音樂早餐》節目直播。兩位主持人在播放音樂間隙,用上海話聊天。

一位聽眾給節目發來短信:“求你們不要說上海話了,我討厭你們上海人!”

主持人曉君在節目中回應:“這位聽眾,請你以一種,團成一個團的姿勢,然後,慢慢地比較圓潤的方式,離開這座讓你討厭的城市,或者討厭的人的周圍。”

這之後,“團成一團,圓潤離開”成為滬上論壇的“熱詞”,同時也引起中國內地網友的意見分裂。

一年前,上海財經大學教授陳信康根據一項調查結論提出:“上海市民素質偏低,排外現象嚴重”,要上海人自省以迎接世博會。

陳信康很快陷入到一場“口水風暴”中。針對“上海市民素質偏低,排外現象嚴重”這一觀點是否成立,新民網進行了一項民意調查,結果3029人次的投票意見中,51%的人讚成,41%的人反對。

2009年11月12日,上海世博會國際論壇召開,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國際展覽局名譽主席吳建民表示:世博會對國民素養的提高,會有很大的幫助。

他說,“北京舉辦奧運會之後,國民的素質在提高。我對此很感到自豪。我想世博會時間比奧運會長得多,它對國民素質的提高會有更大的影響。”

“上海人應學會俯視,而不僅僅是仰視。”作為上海人的吳誌強向本刊記者道出他的擔憂與希望,“假如非洲與美國客人同來,上海人的心態應該是一樣平靜的。這才是國際化大都市應有的心懷。”

吳誌強談到2000年的德國漢諾威世博會:德國人原本是冷靜與驕傲的,但他們在世博會期間“一反常態非常熱情”。

“現在軟件方麵讓我有所擔心。”吳誌強說,“應該有更大氣的上海。當然,我自己長在上海,也見過很熱情的上海人。”

“讓生活更美好”的上海注腳

12月24日,複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顧錚指著上海番禺路一家咖啡館外的塔樓,向本刊記者感歎,那棟樓的房價已經是7萬元一平方米了。

急劇攀升的房價,對上海人來說已不再是新聞。四年前,位於上海浦東最繁華的陸家嘴地區的“湯臣一品”以每平方米10萬元開盤,如此“天價”成為眾矢之的,可伴隨2009年的房價大漲,這樣的“天價”已不再稱奇。據中財網報道,截至2009年11月,“湯臣一品”賣出70餘套房子,其中有70套是2009年賣出的,銷售均價維持在10.2萬元/平方米。

“我不認為房價越高越好,雖然在有些地方,有些區域可能短期內是要漲的。但是我們的政策導向,一定要千方百計地使年輕人要有房住啊,這是我們的政策導向。”中共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2009年 11月就上海黨建接受上海主要媒體的聯合采訪時提出:上海的發展取決於人才,過高房價會阻礙人才進入上海。

2009 年10月14日,18歲的河南籍青年孫中界在浦東駕駛公司的麵包車,被一名陌生路人攔住,應其請求順道開車將其送至1.5公裏外的目的地,設想到遭遇了 “釣魚執法”,這位陌生路人是一位“執法人員”,他突將一張鈔票放在了副駕駛位置前的台麵上,孫中界善意的舉動,即被浦東新區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認定為 “非法營運”,遭到扣車、處罰。

孫中界一怒之下拿起菜刀,砍下自己的左手小指,以示清白。10月20日,上海浦東新區政府公布“核查結果”,稱孫中界案處理無誤,並否認有“釣魚執法”問題。隨即引發一場輿論風暴。10月26日,上海浦東新區舉行發布會,區長薑梁承認孫中界事件中存在“釣魚”式執法,區政府將依法終結此案,並向社會公開道歉。手纏繃帶的孫中界聞罷當場淚下。

俞正聲在媒體上發表意見,認為“釣魚執法”事件的發生,“說明我們,我和我們的同誌們,我周圍的同誌們法治意識淡薄”。

“作為一個上海市委書記,中央政治局委員,能在一個公開的場合說自已的法律意識淡薄,這是相當的不容易的,”在網易論壇上,河北邯鄲的一位網友寫道,“現在很多的小官發現成績都是自已的,有了問題都是下麵的,沒有一點承擔責任的意識!!!”更有網友稱讚:“避開虛偽,直麵真實,這樣的幹部越多越好!”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是上海世博會的主題。在“釣魚執法”事件中的公眾參與,以及上海市政府部門的正麵回應,為世博會的主題寫下注腳。

2009 年12月21日,俞正聲在上海市經濟工作會議上再提“釣魚執法”事件,要求各項執法工作應更正確、更規範、更細微、更周到,為上海人民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為上海企業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使上海成為法治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這既是社會和諧的要求,也是率先轉變發展方式的條件。”

上海黃浦江畔的白蓮涇小區,地處2010年上海世博會會址規劃區,有3000多位居民。在上海申辦世博期間,小區居民一起動手做了一艘大紙船,裏麵撒滿了 3000顆晶瑩透亮的幸運星。居民們說:“如果上海世博會申辦成功,我們就要搬離這兒。但白蓮涇的明天會更加美麗,我們的生活也會更好。”

2005年4月10日,白蓮涇居民的動遷揭開序幕。2006年底,白蓮涇及浦東世博規劃區域的居民搬遷完畢。

吳誌強說,現在的世博園區原來很大一塊是棚戶區,住戶很多是解放前來上海打工的人,他們的生活條件較差,借世博會的機會可以改善這些人的生活條件。

但為維持成熟社區中1萬多戶人家的安定生活,世博園的規劃做出了調整,在邊緣讓出了八片區域,使這1萬多戶人家不必拆遷。

“老百姓很開心,這一舉動也得到了多方的理解。”吳誌強說,拆與不拆,都是為了體現上海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個主題。

“和諧城市”規劃理念

1893年夏季,美國芝加哥世博會開幕。13歲的雙目失明的女孩海倫·凱勒出現在展館,她的指尖掠過一艘船的模型、一塊南非鑽石、一部電話機……

40年後,她在激勵了無數讀者的自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寫道:“博覽會上度過的這3個星期,使我的知識有了長足進步,從童話故事和玩具邁到了對現實世界中真實而平凡事物的熱愛。”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古典世博會期間,科技發明是世博會展示的重要內容。從電燈、電話到電影、汽車,工業文明的成果令人目不暇接。

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電視紀錄片《百年世博夢》首席學術顧問錢乘旦對本刊記者說,時至今日,世博會在人類交流與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上,仍有意義。但伴隨著世界人口的不斷增長,人類開始對工業化生產與消費方式帶來的問題進行反思,人們覺悟到環境破壞對人類生存質量的負麵影響。

回顧世博會的曆史,“1915年盛行樂觀的英雄主義,1939年則提倡振興主義,1958年布魯塞爾世博會熱烈迎接原子能時代的到來,1964年紐約世博會則揭開汽車時代序幕。然而從1974年斯波坎世博會到1998年裏斯本世博會,再到2000年漢諾威世博會,世博會開始關注環境的價值,這已經成為一種趨勢。”阿爾弗雷德·海勒在《文明的進程——世博會的發展與思考》一書中寫道。

什麽是更好的城市?吳誌強與同事們對上海世博會的主題仔細推敲,在東方智慧“和而不同”中找到了“和諧城市”的本意。2004年,吳誌強代表世博會主題演繹團隊向國務院匯報時,提出了“和諧城市”是上海世博會規劃的主題。城市不是與自然對立的,人類也不應以挑戰自然為己任,“和諧城市”的主題為實現人類文明的可持續提供了“中國智慧”。

12月22號,本刊記者在世博園E區,看到以南市發電廠舊址為標誌的“城市最佳實踐區”。在這裏,展館大都竣工。展館負責人張誌煜告訴本刊記者,他所負責的台北城市館將以影像方式展示先進的垃圾處理方式。

“城市最佳實踐區”是上海世博會的首創,它將在兩個街坊內總結過去30年全世界生態城市的最佳理念與做法。吳誌強說:“過去曆史上世博會不是沒有城市參展,但像上海世博會這樣讓世界上的城市集體登場,以這樣的規模,這在全人類曆史上是第一次。”

他說,“最佳實踐區是提供一個平台,大家來唱這台戲。有這麽多城市都來展示未來的理念:怎樣使人類城市未來的生活更美好。匯聚與展示的是比較完整的人類思考。”

曆史上著名的世博會,往往會有標誌性的建築留給世界。為舉辦1851年的第一屆世博會,英國人以當時最先進的玻璃和鋼建造了水晶宮;為迎接1889年世博會,法國人建造了當時世界最高大的建築——埃菲爾鐵塔。

吳誌強說,如果本屆世博會還沒有確定一個標誌性建築,那麽整個世博園區將成為未來和諧城市的一個標誌性樣板。“世博會緊緊抓住了節能減排的幾大要素,來創造可持續發展的園區,這個園區5.28平方公裏,是一個未來城市的全盤實驗和示範。”

金融危機背景下

1994年,在上海城市發展戰略優秀青年論文頒獎儀式上,一位老者親手頒給34歲的吳誌強一本簡裝本《辭海》,並說,“小吳要準備世博會。”這位老者就是上海市的老市長汪道涵。

上世紀80年代,汪道涵被任命為上海市市長。1983年到1987年,他三次訪問日本,參觀了大阪、築波、衝繩三場世博會舊址,感到上海很有必要舉辦一屆世博會。

原上海市經濟研究中心工作人員於品浩說,汪道涵的想法,是要通過舉辦世博會把浦東新區搞起來,再通過浦東新區,把整個上海逐步建設成國際大都市。

1985年,上海市科委發展預測處對上海申辦世博會的可行性進行了專題研究,提出世博會選址應該在浦東。

l992年春節,88歲的鄧小平來到上海,他一下火車就說:“我到上海來,是要看南浦大橋的,早就想看大橋了。”他登上50米高的南浦大橋,在江風吹拂中,遙望大江兩岸。

20世紀90年代之前,浦東還是大片的農田、漁村。1990年,國家實施開發開放浦東戰略。今日,浦東已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和上海現代化建設的縮影。

2001年5月2日上午9時,中國駐法國大使吳建民代表中國政府向國際展覽局遞交中國申辦2010年世博會的申請書。

2002年12月3日摩納哥時間下午3時8分,國際展覽局主席諾蓋斯站在一麵五星紅旗前宣布:2010年世界博覽會舉辦地——中國上海!

這意味著,世博會在其150多年的曆史上,將第一次在一個發展中國家主辦。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席卷全球,在此背景下舉辦的上海世博會,如同1933年在大蕭條背景下舉辦的芝加哥世博會。

芝加哥世博會以“科學”為主題,展出了當時最先進的科學工業成果,如新式汽車組裝線、輪船製造技術……憧憬未來理想住宅的“明日之家”展區,激勵著人們的夢想。

這屆世博會給經濟危機中的芝加哥帶來了經濟效益,也傳遞了世界人民戰勝經濟危機的勇氣與信心。

12月9日,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國平表示,從GDP總量上看,2008年上海超過了新加坡,2009年將與香港持平,2010年有望超過香港。

周國平說,2009年是浦東開發開放以來上海經濟發展最困難的一年,2009年上海經濟反彈的加速度高於中國總體水平。

亞洲開發銀行日前發布報告,認為中國2009年和2010年的經濟增長率將超過8%,將成世界經濟複蘇的“領頭羊”。

吳誌強在一份報告中詮釋了即將迎來的世博會的“上海意義”:“上海,‘上’,就是追求卓越,‘海’,就是西方碰到東方,海納百川。”

他對中國智慧將給世界帶來的啟示充滿信心:“中華民族在重塑新的文明模式,不是簡單的承傳,而是繼承傳統的優秀部分,直麵世界未來的問題。中國智慧一直在認真向世界的先進文明學習。同時,溫暖、關懷,這些中華文明的優秀部分,正是全世界所需求的。”


《瞭望》文章:中國館揭秘

“改革開放三十年,這麽一個中國元素強烈的建築並不多見,許多老外,對中國館讚歎不已,並產生了對中國曆史的崇敬之感”


“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人和我說,‘中國館一點都不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說,這讓他頗感欣慰。

在世博會的曆史上,不乏驚世建築之作。1889年巴黎世博會給世間留下300米高的埃菲爾鐵塔,成為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代的裏程碑。

1905年,流亡歐洲的中國思想家康有為來到巴黎,三次登臨鐵塔,憑欄四顧,留下詩作:“浩浩淩天風,高標卓碧落。邈邈虛空中,華嚴現樓閣……俯視下界人,城市何莫莫……問此何都市,巴黎稱霸國。”

1889年,是普法戰爭後的第十九年,法國,這個在普法戰爭中戰敗的國家,需要一次世界博覽會鼓舞民眾、重振國威,不僅要在工業化的潮流中追趕領先的英國,還要與德國、比利時等國家競爭。聳入雲霄的埃菲爾鐵塔,承載著法蘭西民族重新屹立於歐洲大陸的信念。

中國館被譽為“東方之冠“、“中國器”、“天下糧倉”,它承載著怎樣的信念?何鏡堂說:“看到同樣的事物每個人的觀點會各自不同。作為中國館設計者,我認同它宣示了中國精神。一百年中國被人欺負的日子結束了,莊嚴、繁麗的鬥拱造型,給人以中國上升與自豪的感受。”

何鏡堂如履薄冰

高度69米、總建築麵積16萬平方米的中國館,其上大下小的倒金字塔造型,曾經引起了爭議。其實,它取法的是中國古建築的一個經典構件:鬥拱。

鬥拱通過力學原理,將梁對外挑屋簷的受力傳輸到立柱,從而解決了大麵積挑空屋頂的受力難題。鬥拱向外出挑,使建築物出簷更加深遠,造型更加優美、壯觀。在中國古代,鬥拱是區別建築等級的標誌,越高貴的建築鬥拱越複雜、繁華。

2007年4月25日,中國館建築方案向全球華人公開征集。截至這一年的6月15日,共收到344件應征方案,經層層篩選,最終2件作品脫穎而出。

評委們對“東方之冠”和清華大學的方案難以取舍,找到何鏡堂,問他是否可以跟清華大學聯合設計。

“我覺得設計‘中國館’已經不是哪一個設計師的榮譽問題,這是國家利益,因此我同意聯合設計。”何鏡堂說,最終由他領銜,並結合清華大學的方案精華,設計成了今天的中國館。

2007年12月18日,中國館正式開工建造,其設計方案也首度公布於眾。

中國館由國家館和地區館兩部分組成,國家館和地區館的整體布局隱喻天地交泰、萬物鹹亨。國家館為“天”,宛如華冠高聳、天下糧倉;地區館為“地”,如同基座延展於下,寓意“社澤神州、富庶四方”。

中國館外部要使用中國紅,中國紅是北京皇城牆的紅,還是國旗上的紅?為了找到能代表國家形象的顏色,何鏡堂領導的團隊費盡周折,最終找到中國美術學院色彩研究所。他們一同研究並挑選了四種相近的紅色,使中國館外表從上到下的顏色整體格調統一,又略有變化。

2009年12月10日,中國館竣工,其屋頂麵積140米乘140米,足有兩個半足球場大。

“在中國館從夢想走向現實的路上,我都如履薄冰,擔心大家不認同。”何鏡堂坦言,“現在我稍微放心了。中國館大家一看就是中國的,宣示了中國人向上、自信與充滿希望。現在整體上效果不錯。這是上上下下集體智慧的結晶。施工上曾遇到難題,上海建工集團想了許多辦法,最終解決了這些問題。”

“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

中國國家館空間展示麵積15800平方米,是上海世博會所有展館中最大的,也是中國在參與世博會曆史上,從未有過的場館麵積。

2007年12月10日,中國國家館展示設計工作啟動。上海世博局向國內外公開征集“中國國家館展示設計概念方案”。2008年12月23日,中國館籌備領導小組通過概念設計方案。

中國館的展示主題,經全國各領域專家研究論證,確定為“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展示設計方案由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領銜主持。

上海世博會事務協調局中國館部部長錢之廣告訴本刊記者,“中國館展示設計團隊集聚了中華民族最優秀的人才,團隊來自各地,其中包括來自台灣的設計師。”

中國館展示設計團隊成員原來分別屬於不同的團隊,各有所長,後來經自由組合形成目前的團隊。來自台灣的設計師同時參與中國館與台灣館的展陳設計。

中國館共有三層展區,從上到下分別為49米層核心展區《東方足跡》,41米層體驗展區《尋覓之旅》,以及33米層功能展區《低碳未來》。

與此前公開披露的信息不同,第三展區的命名作出了調整。“這是要強調人要與自然和諧,堅持未來城市發展走可持續的發展道路。”錢之廣說,“低碳未來,是中國智慧的傳承,師法自然的現代追求,取之有道、用之有節、返璞歸真。原來這部分也有環保的內容,現在是更加聚焦。”

限於中國國家館特殊的建築構造,如果工程全部完工,一些大的布展構件就難以從電梯運上。中國館部意識到這個問題,各方召開了一個調研會,一些大的布展構件,提前兩個月進場,解決了這個難題。

2010年5月1日世博會開幕後,如果你進入中國國家館,乘電梯直達上層核心展區,非常規設計的“影院”將先聲奪人。8分鍾的影片將以一種詩話方式,展現中國當代城市化的進程。

走出“影院”,你儼然走在了宋朝最大城市汴京熙攘的街道上。5米多長的張擇端名作《清明上河圖》,被放大至128米“鋪”滿整麵牆壁,畫中人物還會以鮮活的動感方式呈現於眼前。

錢之廣介紹,觀眾首先要看到的時長8分鍾的電影正在拍攝,攝製人員分赴各地拍外景。現在是兩個攝製組在同時拍攝。“這樣是為了形成競爭態勢,如果兩部影片都拍得較好,不排除交替放映的可能。”

這部電影並不是在一般意義上的影院放映,除使用前、左、右三麵銀幕,還增加了穹幕,以給觀眾更多的視覺感受。

在展覽的第二站,41米的體驗展區《尋覓之旅》,觀眾將乘上軌道遊覽車,進入一片夢境天地,穿越千年城市營建軌跡,對話古今,解讀中華智慧傳承底蘊。

33 米層展區《低碳未來》,將聚焦以低碳為核心元素的中國未來城市發展理念,通過一場低碳的體驗,展現中國應對環境和氣候變化的認知和努力,展示中國人如何通過“師法自然的現代追求”,來應對未來的城市化挑戰,凸顯中國的民族精神和價值觀,為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式的回答”。

“東道主館,是會非常讓人關注的。”錢之廣總結,中華智慧有傳承,要對現代人麵對的問題提供啟發和答案。

他說,“中國的改革經驗,也會給世界以啟發。中國的發展使兩億人脫貧,將近50%的中國人生活在城市,這樣的奇跡需要總結與向世界傳播,但中國經驗也不應誇大。”

能否成為標誌性建築

2005年11月,上海曆史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在英國倫敦發現了一幅近七米長的1851年倫敦萬國工業產品博覽會的全景畫。

畫麵上一塊小小的匾額標示著“CHINA”字樣,匾額下是“水晶宮”內中國展室的簡陋情景。由於中國官方沒有參與這屆博覽會,英商便越俎代庖,簡單設置了“中國展覽”。

1982年5月1日,2000平方米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館在美國田納西州諾克斯維爾世博會上亮相,這是新中國第一次參加世界博覽會。世博會籌備之初,美方提出由美國設計師為中國館進行整體設計,中國方麵最終還是決定自己著手。

一位多年研究世博會的設計師對本刊記者說,曆屆世博會中國館的形式都不太能令人滿意,多是一個傳統的東西放在那裏,缺乏創新。

“今天的中國館的鬥拱造型,是中國傳統智慧的現代體現。”錢之廣說,“改革開放三十年,這麽一個中國元素強烈的建築並不多見,許多老外,對中國館讚歎不已,並產生了對中國曆史的崇敬之感。”

中國館能否成為上海的標誌性建築?何鏡堂說,這要由實踐和時間考驗,要由全國人民來考驗。

何鏡堂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引入了很多外國好的建築形製,這種海納百川的做法,促進了中國建築水平的提高,“現在,中國到了這樣一個時刻,中國人應該認識到自己完全有這個能力,在引進與吸收的基礎上,走出自己的道路。外國人有一些優勢,但對中國文化不夠了解。中國自己的特色,在學習國外好的經驗的同時,也要堅持。”

2010年,上海世博會預計將有7000萬人來到現場參觀,這不但會打破世博會的曆史紀錄,也將是人類曆史上創紀錄的最大規模聚會。根據有關部門的最新測算,參觀人數有可能突破一億。

錢之廣有些擔心中國館設施的承載能力,“不是人越多越好,這是一個矛盾”。

中國館布展將於2010年3月底全部完成,4月試運行。錢之廣說,從布展創意、設計到實施,是從理想走向現實的過程,因為客觀限製,每一步都會有一些落差。他的任務是盡量減少落差,甚至在過程中不斷優化、提升。

“如何在實施中超過設計預想,這是我思考的問題,”錢之廣說,“最後看到的是實施的成果,現在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瞭望》文章:世博園巡禮

英國國家館

主題:“讓自然走進城市”

造型亮點:“種子聖殿”

整個建築最大的亮點,是它的核心部分:“種子聖殿”。它是6層樓高的立方體結構,周身插滿約6萬根透明的亞克力杆,這些亞克力杆向外伸展,隨風輕搖。白天,光線透過透明的亞克力杆照亮“種子聖殿”的內部;晚上,它們內含的光源能點亮整個建築。

參觀者在進入“聖殿”之後會發現,6萬根亞克力杆每一根裏都含有不同種類、形態各異的種子,它獨特地展示了英國在全球自然資源保護上所起的領先作用,同時也向公眾展示了生物多樣性在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所能給我們帶來的創意和其中蘊含的巨大潛力。

展館試圖說明:正是通過種子來發掘和利用大自然的力量,人類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的未來和生活的環境。

墨西哥國家館

主題:傳承曆史,麵向未來,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造型亮點:風箏廣場

風箏廣場是墨西哥館的核心。風箏是連接墨西哥文化和中國文化的一個要素。由風箏組成的森林代表著墨西哥人對未來的期待。廣場上的人造綠草表達了墨西哥人對城市綠地的關注。人們可以在綠地上進行各種活動,諸如讀書、野餐,或是在陰涼處隨意地休憩;綠地上空,風箏在飛翔。

日本國家館

主題:“心之和、技之和”

造型亮點:“太空堡壘”

展館名稱:紫蠶島

日本館形成一個半圓形的大穹頂,宛如一座“太空堡壘”,其實,這是一層含太陽能發電裝置的超輕“膜結構”。這讓日本館成為一座會“呼吸”的展館。

日本館在設計上采用了環境控製技術,使得光、水、空氣等自然資源被最大限度利用。展館外部透光性高的雙層外膜配以內部的太陽能電池,可以充分利用太陽能資源;展館內將使用循環式呼吸孔道等最新技術。

在展示方麵,日本館融合了日本傳統特色與現代風格兩種形態,通過過去、現在、未來三部分的講述,讓參觀者在視覺、觸覺、聽覺的感受下,了解一個真實的日本,以及可持續發展的21世紀新型城市生活形態。

澳大利亞國家館

主題:“暢想之洲”

造型亮點:雕刻的弧形牆、豐富的紅赭石外立麵

澳大利亞館既展現澳大利亞強大而富有活力的經濟,也有體現澳大利亞技術優勢的創作,展示世界一流的研究和教育機構、豐富多彩的澳洲文化和自然美景、澳大利亞城市的優質生活。

澳大利亞國家館想給所有參觀者呈現一個“世界上最適宜居住地”的城市形象,並探討如何締造城市建設和自然環境之間可持續發展的和諧。

美國館

主題:“歡慶2030年”

美國館展示空間裏,一位美籍華裔青年將帶領遊客徜徉於未來時空,親身體驗2030年的美國城市,讓參觀者通過感性遊曆,領悟“可持續發展、團隊精神、健康生活、奮鬥和成就”這四大核心理念。

非洲聯合館

造型亮點:強烈非洲元素

非洲聯合館建築麵積2.6萬多平方米,占地規模相當於3個半標準足球場,4個外立麵的麵積總計9500平方米,是上海世博會11個聯合館中規模最大的一個。展館室內淨高9米,館內各國家的占地麵積均為250平方米,共有42個非洲國家和1個國際組織(非盟)進行展示。

樹木、沙漠、海鷗、動物、建築……這些富有強烈非洲特征的元素,將呈現在展館外立麵上,勾勒出非洲大陸多樣性的獨特風貌,展現非洲的古老文明和勃勃生機。

世博軸

位置:浦東世博園區中心地帶

功能:大型商業、交通綜合體

後續利用:永久保留

世博軸是世博園區最大的單體項目,是園區空間景觀和人流交通的主軸線。

世博會期間,這裏是世博園區的主入口,從空中平台和地下聯係四大場館,還與橫穿浦東世博園區的高架步道連通,參觀者進入浦東園區後可由此通達不同的場館,很像是城市環線交通的概念。

世博軸地下兩層、地上兩層,為半敞開式建築,是一個由商業服務、餐飲、娛樂、會展服務等多功能區組成的大型商業、交通綜合體。

主題館

位置:B片區世博軸西側

造型亮點:世界最大的生態牆

後續利用:永久保留

主題館造型圍繞“裏弄”、“老虎窗”的構思,運用“折紙”的手法,形成從二維平麵到三維空間的立體建構。地上建築總麵積8萬平方米,地下建築麵積4.9萬平方米。建成後將成為一座綠色、節能、環保的展覽場館。

主題館西展廳為矩形超大跨度無柱空間,建築麵積約2.5萬平方米,淨高14~21米,南北跨180米,東西跨126米,將分割為2號展廳和3號展廳,分別展示“城市·生命”和“城市·星球”主題。主題館東展廳即1號展廳,將展示“城市·人”主題,內部還將設置殘疾人館和公眾參與館。

主題館屋麵大麵積鋪設太陽能板,采用並網發電運行方式,將太陽能發電傳回城市電網中,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單體麵積太陽能屋麵。太陽能板麵積達3萬平方米,年發電量可達250萬度,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2500噸。

主題館東西立麵設置垂直生態綠化牆麵,麵積達5000平方米,建成後將成為世界最大的生態牆(日本愛知世博會生態牆麵積約2500平方米)。

世博中心

位置:盧浦大橋東側世博園區B片區濱江綠地內

造型亮點:全景建築與綠色建築

後續利用:永久保留並轉型成為會議中心

世博中心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建築布局充分利用沿江景致,通過設計,使建築的大部分功能空間獲得最佳的景觀視野,成為真正意義的全景建築。世博中心的建築造型揉合了現代建築視覺理念,在排列方式上由西向東高低錯落,表達出一種既有整體秩序而又不失變化的韻律美。設計師利用沿江景致及世博園區寶貴的景觀資源,形成晶瑩通透的內部空間和外部形態,同時體現節能和生態要求。它也將成為真正意義的綠色建築,一座充滿智慧的建築。

世博演藝中心

位置:世博會園區浦東B片區,世博軸以東

後續利用:永久保留,成為上海國際文化交流中心

世博演藝中心造型呈飛碟狀,在不同角度和不同空間會呈現出不同形態。白天如“時空飛梭”、似“藝海貝殼”;夜晚則夢幻迷離,恍如“浮遊都市”。建築以盧浦大橋作為底景,以集中式布局、柔和的建築形體,融於濱江公園綠地之中;力求與世博慶典廣場有機結合、形態交融,與西側的世博軸、世博中心和南側的中國館呼應、協調

《瞭望》文章:王錦珍:世博會將留下什麽遺產

“我非常相信若幹年後,世界人民將積極評價上海世博會對克服國際金融危機所發揮的作用”

上海是王錦珍出生和長大的地方。2002年上海申辦世博會成功之後,王錦珍出任中國政府駐國際展覽局首席代表,經常回到上海,“親眼見證了上海這些年建設國際大都市,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偉大曆程。”

2006年12月,王錦珍擔任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副會長。他還兼任2010年上海世博會組織委員會委員、聯絡小組常務副組長。

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王錦珍說:“從城市麵貌來說,上海和美國紐約、英國倫敦、日本東京這樣的國際大都市已經沒有什麽明顯的區別了。”

幾十年前,上海最美的景區是外灘,最高的建築是24層樓的國際飯店。現在,金茂大廈、環球金融中心等5000多幢高層建築在上海如雨後春筍建成,“東方明珠”塔周圍的“景點”連成了“景區”,“景區”延伸成了“新城”。

自1982年,新中國重返世博舞台,參加美國諾克斯維爾世博會後,中國貿促會已代表國家參加了12次世博會。就2010年上海世博會相關事宜,王錦珍2009年12月28日接受了《瞭望》新聞周刊專訪。

今日之“看世界”

《瞭望》:早在1894年,鄭觀應就在他撰寫的《盛世危言》中提出,中國一定要自己舉辦一屆世博會,而且,一定要選在上海。清末一代知識分子的世博夢說明了什麽?

王錦珍:從1851年開始,中國官方和民間商人以實物參展、派員或組團參觀等形式,先後多次走進世博會,令許多中國人眼界為之大開,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了近代文明的洗禮,進而萌發學習西方、追趕西方的強烈使命意識。世博會是工業文明的產物,也是推動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強大動力。

世界博覽會,其實就是“看世界”。說起“看世界”,我們自然想到了一百多年前,我國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人——晚清著名思想家王韜。不少記載認為,他是第一個親身體驗“炫奇會”(清末中國人對世博會的稱謂)並加以記載的中國人。

提出在上海舉辦世博會的第一個中國人是廣東香山人鄭觀應(1841~1923)。作為早期改良主義思想家,他在其代表作《盛世危言》中的“賽會”一篇,集中表達了他對世博會的理解,文章不僅明確闡述了賽會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而且第一次提出了在上海舉辦世博會的主張——“欲籌賽會之區,必自上海始。上海為中西總匯,江海要衝,輪電往返,聲聞不隔”。由此,舉辦上海世博會成為幾代人的夢想。

此後上海人陸士諤在幻想小說《新中國》、梁啟超在小說《新中國未來記》、吳研人在小說《新石頭記》中也想像了在上海舉辦世博會的情景,渴望自己的祖國“睡獅破濃夢,病國起沉屙”。但是,舊中國國力衰弱,外侮頻仍,鄭觀應等有識之士舉辦世博會的設想和建議,隻能是一個遙遙無期的夢想。

《瞭望》:中國取得2010年上海世博會舉辦權,是注冊類世界博覽會第一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行。在2008年奧運會成功舉辦後,2010年,中國人主辦世博會的夢想又將成為現實。你如何評價這個曆史過程?

王錦珍:1982年,新中國重返世博舞台。1993年,中國正式加入《國際展覽公約》,成為國際展覽局第46個成員國。1999年,中國舉辦了昆明園藝世博會。2002年,中國成功獲得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舉辦權。

100年前,中華民族積貧積弱,內憂外患;100年後,中華民族走上了複興之路,終於要圓百年世博夢。當時的改良主義人士“看世界”是為了變法圖強,而我們今天到世博會上“看世界”,主要是向世界介紹改革開放的中國,與世界各國探討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二戰以後,舉辦世博會,成為步入經濟發達國家的門檻。由此誕生了人均GDP6000美元是舉辦奧運會的標準(2008年北京9085美元),而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才有能力舉辦世博會這一說法(2008年上海10529美元)。

可以說,舉辦世博會被認為是躋身經濟發達國家的過渡階段。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是我國在21世紀舉辦的兩大國際盛會,對我國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機遇。

金融危機影響有限

《瞭望》:舉辦世博會對中國與世界意味著什麽?

王錦珍:舉辦一屆成功精彩難忘的世博會,對中國和世界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中國來說,舉辦世博會不但說明了中國經濟三十年持續高速增長,標誌著國家的實力,而且也將推動舉辦地的經濟增長,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和創新,強化周邊經濟合作,推進城市建設和發展。

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世博會的籌備將成為推動上海及其周邊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一股強勁力量,促進上海都市圈躋身於世界第六大城市都市圈,還將促進全國各地城市經濟的發展,提高城市的對外開放度和國際化水平。

目前,全國各地正積極籌備參與上海世博會工作。世博會也為推介各地形象,擴大各地對外經濟科技文化合作,促進各地相關機構和企業參與提供了平台,並為各地乃至全國應對金融危機發揮了積極作用。

對世界來說,上海世博會也是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平台,通過這個平台,中國人民將比較全麵地了解世界新經濟和新城市的發展理念;世界各國人民也將親眼看到中國經濟、社會、科技、文化等各方麵的發展進步。尤其在當前全球經濟仍未複蘇情況下,世界人民將共同探討應對金融危機的措施和合作途徑。我非常相信若幹年後,世界人民將積極評價上海世博會對克服國際金融危機所發揮的作用。

《瞭望》:金融危機給上海世博會帶來了哪些影響?

王錦珍:金融危機對上海世博會有影響,但影響有限。首先,參展國方麵。由於受金融危機影響,部分參展國在籌集資金上遇到一定阻力,預算支出減少、建館規模相應削減。但截至目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和國際組織退展。更多國家願意利用參加上海世博會這個契機,展示國家形象與實力,提振信心。另外,中國作為主辦國,將提供相關支持與協助,幫助盡量縮減成本、提高效率。

其次,觀眾方麵。據估計,上海世博會期間將迎來7000萬以上人次的參觀者,金融危機的影響,有可能涉及海外觀眾,但這些觀眾隻約占參觀人數的5%。95%的觀眾來自中國,尤其是長三角地區,他們依然對上海世博會熱情高漲。

我們將一如既往與參展方加強合作、並肩努力,共同解決參展方在參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為共同舉辦一屆成功、精彩、難忘的世博會而努力。

《瞭望》:舉辦世博會對上海將產生什麽樣的前期與後續效應?

王錦珍:據估算,在世博會籌備期間,世博經濟每年對上海GDP增長的拉動約為2%,2010年將超過2%。門票、餐飲、旅遊紀念品等直接收入和交通、住宿等間接旅遊收入將達1000億元。世博會需要大量人才,也將帶來巨大的就業機會。

此外,世博會對上海的城市建設還具有較長的後續效應,對城市形象、設施和環境的改善具有綜合性和潛在性的影響,是上海寶貴的資產。

世博會能把一個時代的文明成果高度集中起來,通過一個主題思想加以完善化、係統化;展會期間,將推動科學技術與國際經濟交流與合作,其展示的最新科技成果,例如太陽能技術、新型環保交通工具、節能設備、節能生態建築,以及固體廢棄物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處理技術等,都將預示“科技世博、生態世博”的發展理念正在轉化為全社會的思維和行動趨向。

世博會遺產

《瞭望》:你如何評價世博會籌辦的進展?上海準備好了嗎?

王錦珍:目前,上海世博會各項籌備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推進,上海已經做好了迎接海內外遊客到來的充分準備。截至目前,共有242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確認參展。

世博會對上海乃至全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國民素質的提升,是難得的機遇。世博會期間,世界各國的參展者、媒體、官員以及大批遊客會湧入上海,我們可以借世博之機,讓世界更多的人看到中國的文明和開放,了解中國的社會文化、思想觀念、發展成就等,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

但另一方麵,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這種機遇背後的責任,特別是注重保護環境、提升國民素質。我也相信,屆時每一個到世博會參觀的中國人,一定會向世界展示我們中華民族熱情好客、文明禮貌的良好形象。

再過一百來天,世博會就要在上海舉辦了,我相信,上海世博會的舉辦必將進一步推動上海更好更快的發展,上海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瞭望》:奧運會為北京與中國留下了寶貴遺產,而世博會大多數建築都將拆除,它會給上海與中國留下什麽遺產?

王錦珍:正如你所說,根據國展局有關規定,上海世博會大多數建築都將拆除,僅留下一軸四館作為永久性建築保存下來。我想,除了這些有形的建築之外,上海世博會也必將和奧運會一樣,在給世人送上無數驚喜的同時,給中國留下一筆豐富的財富和遺產。

2010年上海世博會,一定會加快長三角一體化步伐,促進區域經濟合作繁榮。還有利於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和地位。預計,世博會期間,國外遊客可能超過500萬,許多國家的元首、政府首腦和王室成員也將參觀上海世博會。

上海世博會還有利於推動人類的科技創新和文明進步,它是當今世界各國科技成果和創新理念集中展示的國際舞台,它對舉辦國和舉辦城市的科技創新將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上海世博會還有利於造就一支高素質人才隊伍。我們欣喜地看到,從世博會的申辦到籌辦和舉辦,許多高科技、高素質的人才參與其中,尖端的人才在推動辦一屆成功精彩難忘的世博會方麵發揮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瞭望》文章:世博之聲

上海世博會是繼北京奧運會後我國舉辦的又一個世界盛會。辦好上海世博會,對於展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和文明進步形象、促進我國同世界各國各地區交流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於妥善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促進世界經濟複蘇,也將發揮積極作用。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2009年7月15日在北京參觀“走進世博會——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暨世博會曆史回顧展覽”時說。

世博會作為“經濟的奧林匹克”,多次扮演著引領世界經濟走出蕭條的重要角色,對於整個世界經濟有很強的推動力。上海世博會的籌辦,將直接拉動投資、擴大就業,並且能有效拉動旅遊、購物等消費需求,對推動經濟發展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還未見底的情況下,對我們提振信心、凝聚人心,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上海市世博會籌辦工作領導小組組長俞正聲,2009年5月在《求是》雜誌發表評論。

我希望大家來看看中國,了解一個進步的中國、和平的中國、文明的中國、理性的中國。這樣的中國不可怕!

——國際展覽局名譽主席、中國前駐法大使吳建民,2009年7月5日,在上海世博會倒計時300天,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

非常精彩,這在世博會展覽中是第一次,給了每一位網民參觀世博會的機會。

——德國人顧達特讚歎。網上世博會是上海世博會的組成部分,集推介、導引、展示、教育四大功能於一體。

上海世博會將是一次改變曆史的事件,將為世博會曆史確立新的標準,就像2008年北京奧運會為奧運會曆史確立了一個新的標準一樣。

——上海世博會合作夥伴、美國Christie公司亞太區銷售總監肯·維特利說。

我們的國家館將會展示出美國的商業、科技發展、文化和價值觀,加強中美兩國人民的友誼,它也將展示出美國決心與中國建立更高瞻遠矚的積極的關係。

——美國國務卿希拉裏·克林頓2009年7月在華盛頓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自倫敦水晶宮、芝加哥和紐約的精彩盛事後,世博會已經失去了它的光彩。誰還記得上一屆世博會是何時何地舉辦的?但是上海決心要複興世博會,為世博會帶來新生。

——美國《時代》雜誌2008年9月發表評論。

想想一個世紀以前聖路易斯和芝加哥世博會帶來的樂觀心態和北京奧運會帶來的活力,你就明白了。

——《紐約時報》2009年12月2日在一篇報道中談及世博會的效應。

這次盛會無疑會在短期內促進上海的經濟發展,尤其是在國內遊客中提高中國的國家聲望。但上海對這次盛會的期望是非常之高的:它會帶來更持久的遺產嗎?抑或隻是給奢侈酒店帶來一時的經濟泡沫,過後幾年泡沫就破滅?

——英國《金融時報》2009年4月29日報道稱。

這是在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地區的最有活力的城市裏的最引人入勝的地方。這是中國,每個國家、每家企業都想在這裏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麵。

——美國世博組織委員會副會長EllenEliasoph說。

為了更好地與上海世博會組織者交流,我早已開始學習中文了。從2009年1月開始,到現在已經學了9個月了。

——日本展區總代表、指導委員會主席塚本弘2009年9月24日說。

上海世博會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與2010年世界衛生日的主題“城市與健康”十分吻合,衷心希望上海世博會能夠推動世界對這一問題的思考。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說。

2010年,像奧運會一樣,我們國家也將第一次舉辦世博會。我們能夠成功舉辦奧運會,也一定能夠成功舉辦世博會。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香港中華總商會名譽會長霍震寰表示。

丹麥展館的中心,將是雕塑家愛德華·埃裏克森根據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中的主人公形象,用青銅澆鑄的“小美人魚”像。丹麥政府已選定一位中國藝術家專門創作一件藝術品,在“小美人魚”離開家鄉時替它迎接到丹麥的遊客,這也是丹中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丹麥副首相兼經濟和貿易大臣萊娜·埃斯珀森說。

這不僅是為了滿足德方工作人員的需要,讓他們在緊張繁忙的工作之後吃上可口的家鄉菜,更重要的還是考慮到觀眾,特別是那些沒有到過德國的觀眾,可能想要品嚐一下德國的菜肴。

——德國上海世博會新聞部經理孔然蒂女士,在柏林接受中國駐德記者聯合采訪時,回應“為什麽要帶德國廚師參展”。

《瞭望》文章:從水晶宮到黃浦江

江南造船廠、南市發電廠的工業遺跡,作為19世紀中國工業化發軔的曆史見證,以新的麵貌,被21世紀的世博會留在了黃浦江邊


2009年12月22日,黃浦江西岸,在被譽為“中國第一廠”的江南造船廠,挖掘機在緊張作業,建築工人在將舊廠房改造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中國船舶館。

1865年,李鴻章以4萬兩白銀買下美商旗記鐵廠的機器設備,又以2萬兩白銀買下庫存原料,建立了江南製造總局。1867年,江南製造總局搬到黃浦江邊,成為江南造船廠的前身和中國近代工業的發源地之一。

“洋務企業由造‘船炮’開始。洋務運動時,外國商品在中國市場上,質量、價格都有很大優勢,這給中國貿易造成很大逆差,有眼光的中國人認為,中國應該舉辦工業。”上海社科院副院長、曆史研究所所長熊月之對本刊記者說。

1851年倫敦世博會上,通體透明、龐大雄偉的“水晶宮”裏,展示著大功率蒸汽機、火車頭、高速汽輪船、汽壓機、起重機,先進的煉鋼法,以及隧道、橋梁等大型模型,它們匯聚了人類進入工業時代的巨大成就。

158年後——2009年12月7日至19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15次會議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超過85個國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腦、192個國家的環境部長出席大會,就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展開談判。

人類已經意識到了工業時代排放的溫室氣體可能造成的嚴重後果。13天的漫長會議,最終換來一份不具備法律效力的《哥本哈根協定》。

2010年上海世博會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黃浦江畔的這場盛會,將凝聚人類對工業文明的何種思考?在人類半數以上人口已寓居於城市的今天,人類在地球表麵上留下的最大構造物——城市,將以怎樣的方式“讓生活更美好”?

禮讚工業文明

“在工業革命時代歐洲各國舉辦的博覽會,一般都冠有‘工業博覽會’的名稱,實際上就是現代意義的文明博覽會。”上海圖書館館長、2010年上海世博會主題演繹顧問吳建中對本刊記者說。

1850年,英國的鐵產量超過了全世界總量的50%,煤產量占世界總量的60%,英國生產了當時世界上近一半的工業製品,工業革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被譽為“世界工廠”。

“為了展示工業革命的成果,歐洲各國相繼舉辦了一些博覽會,其中英法兩國之間相互競爭,舉辦頻率較高。英國阿爾伯特親王便產生了舉辦全球規模的博覽會的想法。”吳建中介紹說。

1849年6月30日,白金漢宮召開會議,參加者有皇家藝術協會成員、全國博覽會組委會成員、建築公司成員和阿爾伯特親王,他們討論了舉辦世博會的想法。

1850年1月3日,世博會皇家委員會成立。隨後,維多利亞女王以國家名義向世界各國發出世博會參展邀請。

1851年5月1日,第一屆世博會正式開幕,超過50萬人聚集在海德公園四周。舉辦展覽的場館是由玻璃、鐵和木材構成的宏偉建築,代表了工業時代的建築奇跡,人們稱它為“水晶宮”。

這屆世博會由阿爾伯特親王親自定調,搞了一個展示體係,分成原材料、機器、製造和藝術四類。這代表了當時工業時代歐洲的價值觀:看一個國家是否發達,主要看工業和藝術兩方麵,一方卓越必然會影響到另一方。

“最早的時候,手工業是將藝術結合在產品之中的,進入大工業時代後,人們發現,把藝術、創新要素注入產品將獲得更大的價值。”吳建中介紹說,早期世博會的“主館”均為機器館,反映了那個時代機器代表了工業發展的主流。

1876年美國費城世博會上,貝爾發明的電話機,愛迪生發明的電報機、留聲機,還有改良型自行車、打字機等,初次與世人見麵。

1878年法國巴黎世博會展示了愛迪生發明的鎢絲白熾電燈。

1900年法國巴黎世博會上,最受歡迎的是配有同步錄音的電影,還有能放大1000倍的望遠鏡、第一台無線電收發報機、奧的斯電梯、X射線儀器等。

1904年美國聖路易斯世博會展示了飛機,宣告人類進入航空時代。

1939 年美國紐約世博會展出了後來對人類生活產生重要影響的尼龍、塑料、錄音機、磁帶等產品,這一屆世博會開幕式的電視轉播,是美國人首次收看的電視節目。美國《讀者文摘》描寫道:“幾天以後,數以千計的人們在紐約曼哈頓區的百貨公司門口排起了長隊,爭相觀看和購買這種能接收畫麵和聲音的電視機。”

這些技術展示,給後人留下了一句驚歎:一切始於世博會。

“榮記湖絲”傳奇

1851年春天,上海英商“寶順洋行”買辦徐榮村偶然獲悉英國舉辦第一屆萬國工業產品博覽會的消息,他將自己所經營的“榮記湖絲”打上12包,裝上貨船,緊急運往英國倫敦。

這12包“榮記湖絲”,在倫敦世博會上展覽了半年之久,仍然簇新質佳。最後評選時,評委會的評語是:“在中國展區,上海榮記的絲綢樣品充分顯示了來自桑蠶原產國的絲綢的優質品質,因此評委會授予其獎章。”

徐榮村和“榮記湖絲”,成為中國人和世博會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中國被迫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5處通商口岸。1843年11月,英國首任駐滬領事巴富爾抵達上海,上海從此正式對外開放為商埠。

外國洋行紛至遝來,搶灘上海。1848年,英國植物學家福鈞時隔5年重返上海後寫道:“我上次離開中國時,的確有一兩家洋行正在建築,但是現在,在破爛的中國小屋地區,在棉田及墳地上,已經建立起一座規模巨大的城市了。”

“在 19世紀50年代,中國對外貿易的中心已經轉移到了上海。”熊月之說,“上海原來是一個小縣城,沒有做過政治、文化中心,是外貿中心。上海在開埠之前,商人就比較有地位。上海人沒有強烈的排外傳統,覺得和外國商人做生意,跟與外地商人做生意,沒有太大差別,沒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形成了對外國人比較友好的氛圍。上海開埠比較順利,城市發展很快。”

那些通曉外國語言文字、了解西方商業製度,又熟悉國內商情的中國商人,通過簽訂“合同”、繳納一定的“保證金”而受雇於洋行,成為洋行的買辦。買辦們除了為洋行開展中介業務外,往往同時經營自己的錢莊、當鋪、茶棧、綢莊、布號等,其中的著名人物包括徐榮村、王槐山、唐廷樞、鄭觀應,他們成為那時伴隨沿海城市開放而最早富起來的那批人。

“買辦一開始主要來自廣東香山(注:當時的香山縣範圍包括現在的中山、珠海等),由於毗鄰澳門,香山形成了對西方文化比較認可的環境,商人、買辦的地位很高。在上海,買辦自己參股、開公司,形成了最早一批懂得西方經濟、懂得和外國人做生意的中國商人。”熊月之說,“在倫敦世博會的時候,上海的買辦得以參加,是很正常的事情,他們最了解商業信息,最了解英國,也最了解中國的貿易。”

倫敦世博會之後,有強烈經營意識的徐榮村意識到自己迎來了更多的商機。他請來畫匠將獎狀上的“翼飛美人”圖案描摹下來,作為榮記產品的商標,廣為宣傳。榮記商品遂暢銷中外市場,徐榮村的生意越發紅火。

“開風氣而勸工商”

1894年春,甲午中日戰爭前夕,鄭觀應出版《盛世危言》,提出了在上海舉辦世博會的主張。他寫道:“故欲富華民,必興商務,欲興商務,必開會場。欲籌賽會之區,必自上海始。”

他認為,“振興商務有三要焉:以賽會開其始,以公司持其繼,以稅則要其終。”世博會可以使“民之靈明日辟,工藝日精,物產日增,商務日盛”。

《盛世危言》得到了光緒皇帝的賞識。在此之前,清政府視世博會為“炫奇會”或“賽奇會”,在大多數中國人眼中,科學技術不過是“奇技淫巧”。

1866年,清政府總理衙門收到參加1867年巴黎世博會的邀請,但對博覽會免除參展出口稅的管理產生疑慮,擔心免稅將發生走私偷漏,因而仍然未能以官方名義答應參展。

1870年,奧匈帝國宣布1873年在維也納舉辦世博會,並邀請中國參會。在奧匈公使的一再請求下,清政府勉強同意民間商人自願選物赴會,具體事務由海關代為協調。

時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英國人赫德,認為參加國際博覽會有利於促進中國與世界的聯係與交往。截至1905年,由中國海關承辦的國際博覽會的展出事務,已不少於29次。

“那時(中國)軍隊裏麵有洋顧問,政府裏麵有洋官員。清政府把赫德他們看作自己的雇員,是‘客卿’,他們參加世博會是代表中國的。”熊月之說。

1873年維也納世博會,中國代表團是清一色的外國人。展品小到米麵油鹽醬醋茶等土特產,大到雕刻屏風、紅木家具和完整展示中國絲織過程的大型模具,連滿族的兵服、軍旗,貴族們玩的鳥籠、煙壺、煙盒也在參展之列。

“在工業革命時代,人家送展的是蒸汽機、發電機等大機器,或電燈、電話等新發明,我們送來送去,都是一些手工藝品和輕工業品。”回顧曆史,吳建中感歎,“在主館當中,始終沒有中國的展品。”

1902 年7月,美國總理會務大臣巴禮德來到中國,當麵邀請光緒皇帝參加1904年美國聖路易斯博覽會。清朝外務部在為參加美國聖路易斯博覽會的奏稿中寫道:“中國物產甲於全球,徒以工藝未興、商情渙散,比諸各國實有不逮。現當整飭庶政之時,適美國有此大會,亟應加意講求,期於工商諸務有所裨益。”

“戊戌變法以後,清政府自己感覺到,國門不打開不行了,工商業不發展就更落後了。在內外交困的局麵下,認識到要變通。”吳建中說。

1904年3月4日,貝子溥倫攜其隨從離開北京,前往美國參加聖路易斯博覽會。博覽會期間,由美國女畫師凱瑟琳·卡爾為慈禧太後所作的油畫像在美國國家畫院正廳懸掛,供人瞻仰。博覽會閉幕後,駐美大臣梁誠將慈禧太後油畫像贈與美國政府。

這一年,慈禧太後召見了南洋華僑張振勳,後者建議召開大規模博覽會,以喚醒人們發展工商業、開闊國人的視野。慈禧深以為然,遂派員出國,考察了聖路易斯世博會、比利時列日世博會、意大利米蘭世博會等,並於1910年在南京舉辦了南洋勸業會。

“勸業是industry的中文翻譯,它包含了該詞匯的兩層含義,既有產業的意思,又有勤奮的意思。當時‘勸業’要表達的是‘開風氣而勸工商’的含義。”吳建中說。

彼時,報界高度評價南洋勸業會為“全國之大鍾表也,商人之大實業學校也,產品之大廣告場也,輸送本國貨以向外國之輪船、鐵道也”,“一日觀會,勝於十年就學”。

清朝覆滅後,中國社會掀起了興辦實業浪潮。1926年,在美國費城世博會上,中國除展示傳統的絲茶繡等產品外,在現代工業方麵,也有了一些突破——上海天廚味精廠的“佛手”牌味精、天津“紅三角”牌燒堿,在這屆世博會上獲得金獎,這代表了中國在化學工業上取得的成就。

反思工業文明

1939年9月1日,紐約世博會尚未閉幕,人們還在盡情想像未來世界的美好生活。這時,德國軍隊利用夜幕的掩護,在2300多架飛機的支援下,對波蘭突然襲擊。

1940年6月14日,巴黎淪陷,隨後,世博會的發源地倫敦也被炸成火海。

在紐約世博會上,愛因斯坦發表演講:“如同藝術一樣,科學如果想真正、充分地完成它的使命,那麽人們對於科學成就,就不應隻是膚淺地理解,而必須認識它的深刻內涵。”

科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扮演了極為活躍的角色。以火箭為推力的航行理論,幫助納粹德國研製出最早的實用型導彈;英國為了防範導彈,組織一批科學家研究如何用好數量有限的雷達網,形成了“運籌學”知識體係。20世紀上半葉發現的原子能,更是在戰場上顯示出極為恐怖的威力。

1958 年,比利時布魯塞爾召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第一屆世博會,它的主題是“科學、文明和人性”。這屆世博會特意建造了一個標誌性建築——原子球,它由9個巨大內空的金屬球體組成,各球之間由26米長、直徑3米的空心鋼管連接。這正是放大無數倍的鐵原子模型,它時刻提醒人們科技對人類的雙刃意義。

“20 世紀是科技的世紀,科技是主導社會發展的一種力量,但那個時代人們對科技幾乎達到了頂禮膜拜的地步,認為科技能解決一切問題。”吳建中說,“比如,DDT 的發明解決了病蟲害的問題,很快贏得了‘萬能殺蟲劑’的稱號。1948年DDT發明者還獲得了諾貝爾獎。但後來人們發現,DDT同時給生態環境與人體健康帶來了不良的影響。”

1962年,美國科學家卡爾鬆在其著作《寂靜的春天》中質疑:DDT進入食物鏈,是導致一些食肉和食魚的鳥接近滅絕的主要原因。

1968 年,30多位來自各國的科學家、教育家和經濟學家成立了一個國際組織——羅馬俱樂部,對長期流行於西方的高增長理論進行反思。1972年,俱樂部小組提交了一份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從人口、工業發展、糧食、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汙染五個方麵提出,目前的經濟增長模式可能給地球和人類帶來毀滅性的災難。

1972年6月5日,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這是國際社會就環境問題召開的第一次世界性會議。會議提出了後來響遍世界的環境保護口號“隻有一個地球”,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確定每年的6月5日為“世界環境日”。

1973年世界石油危機爆發,石油價格暴漲,對發達國家經濟造成了嚴重衝擊。

1974年,離西雅圖隻有一百多公裏的斯波坎舉辦了一次世博會,它以“無汙染的進步”,第一次明確地將環境問題作為世博會的主題。此後,人與環境的和諧,成為世博會關注的主要話題。

重返世博舞台

1982年5月1日,以“能源——世界的原動力”為主題的諾克斯維爾世博會在美國南部小城諾克斯維爾舉行。這是新中國參加的首屆世博會,也是改革開放後中國在大型世界展覽會上的首次亮相。

中國在中國館的布置中,仍然以工藝美術品為主,輔以新能源技術,展出了中國農村推廣衛生能源的沼氣爐,以及太陽能熱水器、太陽灶、太陽能航標燈、太陽能電圍欄、沼氣利用等能源技術。

“這屆世博會(指諾克斯維爾世博會),盡管有沼氣這類與能源有關的介紹,但是大部分還是手工藝品、古代四大發明之類的展品。”吳建中說。

美國人阿爾弗雷德·海勒在參觀中國館之後寫道:“在玻璃櫥窗後展示著現代的花瓶和圍巾、象牙雕刻製品、地毯、椅子、餐具、繪畫、屏風、織錦緞……他們忽視了世博會的能源主題。”

那時,中國還處於工業化的初期階段。1982年,鄧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指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是解決國際國內問題的基礎”。

“上海原來是計劃經濟體製高度完備的城市,作為改革開放的‘後衛’,上個世紀80年代上海的發展速度是落後的。”熊月之說,“在計劃經濟時代,上海積累了很多問題,如交通、住房、汙染等,陷入了貢獻大、變化小的局麵。上海曾經有過輝煌的時代,也‘憋了一口氣’,想要改革。”

1990年初,鄧小平考察上海,回到北京後,他對中央政治局的領導同誌說,我已經退下來了,但還有一件事,我還要說一下,那就是上海的浦東開發,你們要多關心。

1990年4月,中國正式宣布了關於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的決策。

上海站到了改革開放和思想解放的前沿。1991年2月15日,《解放日報》刊登署名“皇甫平”的評論《做改革開放的“帶頭羊”》;3月2日,第二篇“皇甫平”的評論《改革開放要有新思路》指出:“計劃和市場隻是資源配置的兩種手段和形式,而不是劃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標誌。資本主義有計劃,社會主義有市場。這種科學認識的獲得,正是我們在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問題上又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確定:“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這標誌著“改革開放推進到一個全新的階段”。

黃浦江市區段的第一座大橋南浦大橋1991年底建成通車。鄧小平在考察南浦大橋工程時說,上海這麽大,不搞幾座大橋不行。他說:“能早上的就集中資金早上,早上一年早得利一年,不然要拖到下個世紀去了。”

上海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研究員馬學強對本刊記者說:“原來,上海流行著‘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套房’的說法。那是一個時代,也是一種無奈。黃浦江橫亙其中,成為上海城市發展的屏障。隨著浦東的開放,連接浦東、浦西的南浦大橋、楊浦大橋、徐浦大橋、盧浦大橋先後建起來了。”

上海的摩天大樓不斷湧現,城市高度不斷突破——

1994年,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建成,總高度468米;1998年,金茂大廈建成,建築高度420.5米;2008年,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竣工,建築高度492.5米;預計2014年建成的“上海中心”,設計高度為632米。

伴隨著這一係列突飛猛進,2002年12月3日,中國獲得2010年上海世博會主辦權。

“最大公約數”

“1851 年倫敦世博會的水晶宮,標誌著人類從磚石建築的時代,走進了玻璃和鋼鐵的時代,代表了一個時代的到來。而上海世博會,用整個園區作為未來新一代和諧生態城市的試驗和示範,就是主題的最大的演繹。”2010年上海世博會總規劃師、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吳誌強對本刊記者說。

在構思浦江兩岸整個世博園區的規劃時,他發現,浦東場地岸線保有大量的自然原素:泥灘,濕地,草堤;浦西場地岸線則是都市化的城區:工廠、船塢、碼頭。靈感便由此而生:“在浦東大片自然綠色的基地上植入都市的文化元素,如演藝中心、國際論壇和慶典廣場;在浦西都市化的工業基地上植入自然的生態要素,利用船塢建設水麵,裝配場地改為花園。這樣兩岸互相呼應,就構成了動態的、類似太極圖的和諧圖形。這是異質同構,師法的是中華智慧。”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科學發展觀,並把它的基本內涵概括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

200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顯示,中國已進入工業化中期的後半階段。到2008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已經達到46%。

2010年上海世博會,是曆史上第一屆以“城市”為主題的綜合類世博會。

吳建中說:“城市化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對中國來說,城市化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所以我們對城市發展還是很有信心的。在上海世博會上,我們可以看到各國對城市發展的不同關注。發達國家更多提‘自然城市’、‘低碳城市’的概念。發展中國家由於‘城市化早熟’現象,大量人口從農村流向城市,城市無法吸納,便形成了大量貧民窟,所以更多地關注城市鴻溝或貧民窟的問題。不少非洲國家從農村的視角看城市,強調農村發展好了,遏製了農村人口向城市的盲目流動,也是對城市發展的一種貢獻。”

“中國主張和諧城市的理念,突出城市要平衡發展、可持續發展,我覺得這兩個方麵就是現代城市發展的‘最大公約數’。這屆世博會上我們將向世界表明,城市的繁榮是可以和城市化發展同步的,城市的發展既不應以犧牲大部分居民利益為代價,也不應以犧牲自然和環境為代價,這就是和諧城市理念的實質,也是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

1897 年,清政府上海馬路工程善後局在黃浦江畔十六鋪老太平碼頭創建了南市電燈廠,也就是後來的南市發電廠。本刊記者在世博會園區的浦西片區看到,工人們正在南市發電廠的主廠房施工,將其改建為上海世博會“城市未來探索館”。建於1985年的180米高的煙囪也被保留下來,將成為“世博會氣象景觀塔”。

江南造船廠、南市發電廠的工業遺跡,作為19世紀中國工業化發軔的曆史見證,以新的麵貌,被21世紀的世博會留在了黃浦江邊。


《瞭望》文章:世博之書

《世博文化解讀》,吳建中著,上海大學出版社,2009年3月

作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主題演繹顧問,吳建中認為世博會的核心價值體係有三層含義:“進步”是世博精神和理念的集中體現;“創新”反映了世博會的追求;“交流”強調了世博會作為場所而存在的價值。

據聯合國預測,到201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將占總人口的55%。吳建中說:“相信2010年世博會,我們看到的不是各個地區的商品展示會,或者叫文物展示會,而是具有各個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城市的演繹。”

《文明的進程——世博會的發展與思考》,阿爾弗雷德·海勒著,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3年11月

1939年3月,阿爾弗雷德·海勒在舊金山第一次跨入世界博覽會大門,從那一刻起,他就和世界博覽會結下了一生之緣。2000年漢諾威世博會已是他第16次參觀的國際博覽會了。

從 1981年到1995年,海勒是《世博會季刊》的出版人和編輯。他寫道:“常常有人告訴我,世界博覽會已經老套了。通信交流和娛樂的現代方式已經隨處可見,世博會已經沒有舉辦的必要。話是沒錯,但是世博會還是在不斷舉辦,它們在充實人類生活方麵所起的作用不可估量並影響著公眾態度。”

《曆史的回眸——中國參加世博會的故事》(1851~2008),俞力主編,東方出版中心,2009年6月

本書以豐富的史料講述了中國參加世博會的曆史進程及細節。19世紀中期,英國往昔那種田園詩般的風情不見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個忙忙碌碌的世界。工業化浪潮掀起的時刻,也是世博會誕生的時刻。國際展覽局秘書長洛塞泰斯說:“中國與世博會的曆史,從一個方麵敘述了一個國家與世界的故事。”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上海世博會主題解讀》,上海世博局主題演繹部編著,東方出版中心,2009年6月

上海世博局主題演繹部部長季路德在本書前言中寫道:“世博會主題的推介和解讀,這當然還是上海世博會宣傳推介工作的一部分,但已不是停留在對世博會曆史和籌備過程的一般介紹,而是要介紹世博會的靈魂和宗旨。這本書就是這方麵的一個小小努力。”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時齡評價說:“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對曆屆世博會主題的分析,對城市與生活的關係的理解,對城市文明足跡的追尋。”

《上海世博會可持續規劃設計》,吳誌強主編,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9年5月

1984 年,時任上海市市長汪道涵對吳誌強說:“小吳,能不能收集世博會的資料,上海如果要辦世博會,需要做大量的規劃研究工作。”那年,吳誌強24歲。吳誌強開始不斷收集世博會資料。2000年漢諾威世博會上,整整7天,他每天以20卷膠卷的速度記錄了世博會的每一個角落。2004年10月,吳誌強被任命為上海世博會園區總規劃師。他寫道:“相信上海世博會通過可持續探索,會成為提供人類智慧的平台,這也是我們中國人以極大的努力向世界交出的一份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答卷。”

《走進世博會——世博知識150問》,《上海世博》雜誌編輯部編,東方出版中心,2008年10月

國際展覽局秘書長洛塞泰斯說:“世博會是一個重大的世界性活動,世界上沒有一個類似活動持續這麽長時間,吸引這麽多人參觀,並且展示了這麽多國家和組織的成果,在美麗和睦中把世界各國帶到了一起,吸引了所有人的心。”

美國前總統威廉·麥金萊說:“每一屆博覽會,無論規模大小,都使人類文明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翻開這本書,可以走進世博會的曆史,了解上海世博會的方方麵麵。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