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易
——網易年終策劃
500)this.width=500} }" border="0" />
一、
2月3日,武昌火車站,5歲的姐姐羅晶晶和2歲半的弟弟羅再華,跟著去東莞打工的父母一同擠上了春運的火車。2009年春運期間,中國共有1.92億人乘坐火車。每年這個時候為了“回家看看”,成千上萬的農民工,帶著他們的孩子遷徙於農村和城市之間。(長江商報 田振龍/攝)
500)this.width=500} }" border="0" />
二、
2月4日,甘肅榆中,村民社火隊田間求雨,當地農民以這種古老的方式祈求風調雨順。在中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規模已居世界第一位,但那些偏遠和貧困地區的普通農民對於頻發的自然災害依然無能為力。(蘭州晨報 蔣生連/攝)
500)this.width=500} }" border="0" />
三、
2月8日,西安,來自陝西周至縣的召俊看著父母出示《流動人口婚育證明》,為她辦理入學手續。她將要就讀重點小學西安碑林區友誼小學。對於流動人口的子女來說,借讀費、各種需要辦理並出示的證件和融入當地社會的門檻,仍然是他們在城市就學的障礙。(華商報 鄧小衛/攝)
500)this.width=500} }" border="0" />
四、
2月22日,武漢,盤龍城樓盤銷售人員打出“一折”、“二折”的牌子吸引顧客。受金融危機影響,武漢平均房價一度跌到2000元/平米。但在銀行大量貸款進入房市後,武漢的平均房價已經翻番,銷量超07年同期。(武漢晚報 王翮/攝)
500)this.width=500} }" border="0" />
五、
2月27日,昆明,第一人民醫院的護工李建保在服侍病人睡下後,看起雜誌為自己充電。50歲的他,已經兢兢業業做了7年護工。在中國社會逐漸老齡化和空巢化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老人得不到來自家庭的照顧,對護工的需求日益旺盛。(春城晚報 付興華/攝)
500)this.width=500} }" border="0" />
六、
2月28日,杭州,浙江省最大規模招聘會,超過5萬名大學生在雨中等待進場。2009年,中國需要就業的高校畢業生超過700萬人,截至9月1日就業率為74%(國家統計局數字)。中國已決定放緩高校擴招,2010年將僅增長3%。(都市快報 時鵬/攝)
500)this.width=500} }" border="0" />
七、
3月3日,武漢,蔡店中心小學學前班班主任郭炳香在河中為孩子們鋪過河石。當地姚蔡河上一座小橋08年被洪水衝垮,至今無人過問未能修複,300多孩子隻好趟河去上學。(武漢晨報 石一/攝)
500)this.width=500} }" border="0" />
八、
3月17日,浙江省藝校,越劇學員午飯後躺在練功房地上休息。近年來,雖然越劇班一直通過免學費等條件吸引好苗子,但戲劇的不景氣導致招生情況依然不好,更多的時候隻能招收到家庭條件不好的農村孩子。他們的學習生活清苦,就業形勢也不理想。(都市快報 時鵬/攝)
500)this.width=500} }" border="0" />
九、
3月17日,武漢,一名男子正向出租車內的女性乘客下跪,懇求買份報紙。該男子家住武漢丹水池,父母離異多年,並且患有精神類疾病,一直靠賣報紙為生。(長江商報 趙瑞/攝)
500)this.width=500} }" border="0" />
十、
3月20日,昆明,城管拆除北市區一處違章建築。工人緊閉大門,於是城管選擇爬門進去執法。2009年,各地城管繼續參與各種執法,爭議與衝突依舊不斷。(春城晚報 江洋/攝)
500)this.width=500} }" border="0" />
十一、
3月22日,北京,一對夫婦在資助透析室透析。一群來自北京、內蒙古、山西等地的尿毒症患者,因無法負擔醫院的透析費用,他們自己組建了一個自助透析室,並公共簽署生死合同。他們知道這樣做違規,但在高昂的透析費用麵前,他們選擇違規。他們說:“我們的原則就是活著。”(王磊/攝)
500)this.width=500} }" border="0" />
十二、
3月26日,杭州,42歲的老秦站在一棟待拆樓的窗前,次日他將去新疆作一名粉刷匠。受金融危機影響,兩個月前失業的他一直住在這個破樓裏。2009年,在4萬億投資的拉動下,經濟出現回暖,可能出現的大規模民工失業潮得以避免。(青年時報 王振宇/攝)
500)this.width=500} }" border="0" />
十三、
3月31日,北京,一名貼小廣告的男子縱身一跳,為了使他所貼的廣告更高更“安全”,確保不會被撕掉。這些“城市牛皮蘚”是市容執法當局的管理重點。但這些小廣告,不僅是很多低收入者的謀生的手段,也給很多北漂提供了租房等信息。(北京晚報 李剛/攝)
500)this.width=500} }" border="0" />
十四、
5月1日,四川北川,43歲的高齡孕婦陳蓉在自家新房的重建工地幹活。她的兒子在汶川地震中遇難,之後她選擇了再次懷孕。在地震災區,有很多失去孩子的母親產婦冒著高齡生育的風險,堅強地選擇了“再生產”。(韓萌/攝)
500)this.width=500} }" border="0" />
十五、
5月15日,北京,風華愛心希望小學,學前班的孩子正用自製灑水壺給教室灑水加濕。這所簡陋的民工小學創立於12年前,與城市中公立小學的條件無法相比。許多農民工子女即使進入公立小學,也因為對環境不適應,而重新回到民工子弟學校。(法製晚報 付丁/攝)
500)this.width=500} }" border="0" />
十六、
武震,33歲,原北京花鄉醫院內科護士。2003年4月10日,因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實習期間接診SARS病人而感染SARS,現有十處骨壞死。2007年1月因股骨頭大麵積塌陷,接受實驗性骨移植手術。6年之後,非典幾乎從公眾的視野中消失。非典期間激素的超劑量使用被廣泛認為是病人股骨頭壞死的“真凶”。(張立潔/攝)
500)this.width=500} }" border="0" />
十七、
7月17日,浙江嘉興,來自河南信陽的李風州夫婦在此以放養龍蝦為生,為了工作,全家搬到養殖場旁居住。炎炎夏日,他們的兩個孩子在草房前廢棄的浴缸中消暑,這是他們專屬的遊戲。(嘉興日報 儲永誌/攝)
500)this.width=500} }" border="0" />
十八、
8月2日,廣東東莞,吳樣勝親吻腦癱女兒。女兒一個月前在石龍人民醫院出生時,因醫療過失導致重度腦癱。麵對高昂的醫療費用、複雜的醫療官司、困難的治療,重壓下的吳樣勝在網上發帖表示要殺了女兒。在媒體和網友的關注下吳樣勝決定堅持下去。(東方IC/供圖)
500)this.width=500} }" border="0" />
十九、
8月11日,遼寧鞍山,女焊工董維華在110米高的高爐頂端摘下防護罩。60年來,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工業基地,東北三省上千萬產業工人前赴後繼,將幾代人的青春默默消耗在這些高爐旁。(北京晚報 劉航/攝)
500)this.width=500} }" border="0" />
二十、
8月29日淩晨,北京天安門廣場,一車北京工業大學的學生,剛參加完第一場國慶群眾演練,倒在大巴上睡著,被緩緩載離廣場。整個國慶閱兵,共有18萬人和60輛彩車參加,北京工業大學的學生們則經過了3個月的艱苦訓練。(法製晚報 付丁/攝)
500)this.width=500} }" border="0" />
二十一、
8月30日,雲南南傘,來自緬甸果敢老街的4歲難民魯心蘭在蕩秋千。此前,果敢爆發戰事,超過1萬名果敢難民湧入中國境內雲南省。(瀟湘晨報 楊抒懷/攝)
500)this.width=500} }" border="0" />
二十二、
8月30日,湖南長沙,畢業於長沙大學藝術專業的袁成勳在一家搬家公司做搬運工。他已經畢業2年,這份月薪1500元的工作是他的第7份工作。公司裏另外兩名大學生搬運工才幹半小時就辭職了,他卻堅持了下來。袁成勳說,他寧願吃苦,也不願啃老。(瀟湘晨報 王旻/攝)
500)this.width=500} }" border="0" />
二十三、
9月1日,蘭州火車站,前去新疆采棉花的上千名農民工在地上睡著。為在棉花落地前搶摘完,20餘萬農民工候鳥般奔赴新疆——吸引他們的,是在未來40天,通過每天十餘小時的勞動,將賺到3000塊錢。(蘭州晨報 蔣生連/攝)
500)this.width=500} }" border="0" />
二十四、
9月1日,北京,來自陝西延安的崔迎載著丈夫張永紅和孩子到超市門前賣剪紙畫。她的丈夫和孩子均患“成骨不全症”,一家三口今年5月趕路五天五夜來京求醫。剪紙是崔迎的手藝活兒,也是全家的生活來源,一張剪紙10元到100元不等,但有時卻一張都賣不出去。(法製晚報 林暉/攝)
500)this.width=500} }" border="0" />
二十五、
9月15日,長沙,淩晨5點,5歲的小毛坨躺在一輛三輪車裏睡覺,做環衛工人的媽媽正在不遠處掃地。與毛坨一樣,每年中國有1200萬兒童隨父母一同進城務工。(瀟湘晨報 楊抒懷/攝)
500)this.width=500} }" border="0" />
二十六、
9月22日,河南吉莊村,楊雲華用洗衣機排水管和自行車組裝了一台“呼吸機”,為身患重病的女兒維持生命。中國已經在農村廣泛推廣合作醫療保險,但並不能覆蓋呼吸機的治療費用。無奈的楊雲華全家於是決定自己想辦法為女兒治療。
500)this.width=500} }" border="0" />
二十七、
10月1日,安徽合肥,幾名農民工在簡陋的集體宿舍中收看國慶閱兵儀式的直播。他們不停地調整電視天線,以減少屏幕上的雪花點,分享這個國家那天最盛大的輝煌。
500)this.width=500} }" border="0" />
二十八、
10月26日淩晨5點半,長沙湘雅醫院,31歲的楊燕通宵排隊掛號,在醫院開門的擁擠中被擠倒在地,很多人從她身上踩過,導致肩膀骨折。看病難廣泛存在於全國各地,新的醫改方案已經出台,醫療難題等待破局。(瀟湘晨報 楊抒懷/攝)
500)this.width=500} }" border="0" />
二十九、
11月2日,廣州,16名工人爬上海珠橋,為討回工錢。地處市中心修建於1929年的海珠大橋頻頻成為工人跳橋討薪的“最佳”地點,當地交通因此屢受影響,居民抱怨頗多。(廣州日報 曹景榮/攝)
500)this.width=500} }" border="0" />
三十、
11月7日淩晨,湖南長沙,省兒童醫院甲流搶救病房,病人早已進入夢鄉,護士葉輝靠在病房外打盹,“我怕他一不小心把呼吸器上的管子拔掉,得通宵守著他”。在甲流肆虐的今年,不斷激增的今年,不斷激增的病例給救治一線的眾多醫護人員形成了巨大的工作壓力和風險。(瀟湘晨報 楊抒懷/攝)
500)this.width=500} }" border="0" />
三十一、
11月9日,長春市再次迎來降溫天氣,長新街的百餘拆遷戶為了能挑選到較好的安置房戶型,全家在寒風中輪班排隊。其中年齡最大的有75歲。他們在堅持了兩天一夜後終於如願以償。(新文化報 張鵬飛/攝)
500)this.width=500} }" border="0" />
三十二、
11月11日,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組織學生在學院的禮堂注射甲流疫苗。相較於6年前的非典,由於信息披露相對公開透明,公眾麵對甲流顯得從容許多。(梁利峰/攝)
500)this.width=500} }" border="0" />
三十三、
11月13日,武漢,肖莉在當年被拋棄的市場門口守候,盼望與親生父母重逢。她被查出了白血病,急需近親的骨髓配型。24年前,她就是在這裏被親生父母拋棄。肖莉在網上發帖,在故地蹲守。(朱熙勇/攝)
500)this.width=500} }" border="0" />
三十四、
11月15日,貴州望謨,12歲的成真波隻在睡前才舍得開燈複習當天功課,他家電費每月隻有一毛錢。這個貴州貧困山區的孩子2歲時父親去世,9歲時母親改嫁。平日裏他獨自帶著兩個弟弟生活。(賈代騰飛/攝)
500)this.width=500} }" border="0" />
三十五、
11月26日,北京天安門廣場,清潔工在開始一天工作前集合。每年十一黃金周,清潔工們都要承擔此處繁重的清掃工作。而今年正值建國60周年,44萬平方米的天安門廣場及周邊日產垃圾31噸。(梁利峰/攝)
500)this.width=500} }" border="0" />
三十六、
11月29日,湖北武漢,2010年公務員考試試點,考生走進考場。當日,有近百萬人參考爭奪1.5萬個公務員職位。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選擇報考公務員。(長江日報 周超/攝)
500)this.width=500} }" border="0" />
三十七、
11月30日,北京楊閘環島,一隊剛從河北來京的戀人坐在自行車道上,等朋友接他們落腳。在北京這個2000萬人的大都市裏,每天都有無數的年輕人來此尋夢。(法製晚報 黑克/攝)
500)this.width=500} }" border="0" />
三十八、
12月2日,妻子張娜為了不讓趙鵬看見自己疲憊的樣子,獨自在病房外小歇。隻有初中文化的丈夫趙鵬原是當地的赤腳醫生,9年前以一己之力承擔起貴州省大方縣油衫村小學老師的工作。今年11月,趙鵬突然被白血病擊倒,生命垂危,114名孩子再度麵臨失學。(王磊/攝)
500)this.width=500} }" border="0" />
三十九、
12月5日,合肥,馮磊和李蓓蓓在與別人合租的房子內。他們2008年結婚,還有幾個月才能拿到新買的住房。為了這套房子,他們向父母借了8萬塊錢,現在每月工資的一半用來還房貸。說起年初未能下決心買房,馮磊懊悔不已。今年下半年,全國房價飛漲。(吳芳/攝)
500)this.width=500} }" border="0" />
四十、
12月16日,甘肅會寧,會寧二中初三學生張旭良在租住房的窗外讀書,前來縣城陪讀的奶奶張瑞華在窗下做針線活兒。甘肅會寧是一個國家級貧困縣,不少農村家庭把供孩子上大學看做是擺脫貧困的主要出路。如今縣城裏幾個規模不小的“陪讀村”中,陪讀家長已達數千。(聶建江/攝)
500)this.width=500} }" border="0" />
四十一、
12月19日,貴陽市郊區一個垃圾場,一家來自偏遠山區的拾荒者家庭在烤火。隨著再生資源產業的發展,許多人意識到垃圾頗有價值,於是攜家帶口住進垃圾場,從垃圾裏撿回可利用物資,通過分類賣給回收部門,每人每月可收入近千元。(吳東俊/攝)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