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有所作為”?既是中國外交的挑戰,也是中國發展的機遇。圖為2009年9月22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出席在紐約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 本報資料圖
外交戰略 當中國崛起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中國自己準備好了在外交上更自信地發聲,準備好了讓世界分享崛起的成果了嗎?與其讓外界對中國強大起來後的追求做疑惑與猜想,不如自己積極求解外交大戰略的未來該何去何從,以膽識和魄力去承擔更大的國際擔當。
中國可以有更多的國際擔當
中國不僅應該為自身謀取更大的、獨立的國際話語權,而且可以承擔更多的國際義務,讓國際社會分享“崛起”的成果
如果沒有金融危機,中國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的時間指向2050年;但如今,達到這一目標,中國隻需要等到2027年——這是今年12月初,來自投資銀行高盛公司的最新預測。
幾乎在同一天,美國一家名為“全球語言監測”的機構通過分析發現,“中國崛起”4個字成為10年來全球閱讀量最大的新聞,它超過了包括伊拉克戰爭、“9·11”恐怖襲擊等在內的熱門事件。
路透社記者說,其實這樣的新聞並不令人吃驚,因為在“後危機”時代,中國確實是世界舞台最受關注的“明星”。不過與此同時,這一點也意味著更多的國際義務和國際責任。
中國說“不”很硬氣
最新的期待在聯合國年底一場最大規模的會議——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展露無遺。與會前,不少外國媒體把氣候大會的成敗直接歸納為“中國因素的關鍵作用”,似乎忘記了這本是一場發達國家集團和發展中國家集團的較量和談判。
中央電視台特約評論員宋曉軍事後告訴《國際先驅導報》,他等了一年,終於在這場會議中看到了中國外交“讓人眼前一亮的地方”。
這指的是中美在氣候問題上的唇槍舌劍,尤其當中國代表因“技術問題”被拒入場時,代表團副團長、國家發改委天氣司司長蘇偉用英語不滿地表示:“大會開始第一天我不高興,第二天是很不高興,今天是非常的不高興。”
三個“不高興”在宋曉軍眼裏,恰好印證了此前他一直秉持的觀點:中國對西方應“有條件地決裂”;中國應勇於在國際社會上除暴安良,在強國道路上掃清頹風……
宋曉軍把中國向西方說“不”的態度形容為“素麵朝天”的外交方式。他表示,“既然中國崛起已成為既定事實,那就堅持自己的崛起道路,為什麽要擔心‘中國威脅論’呢?”
“有些作為”還不夠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王逸舟則認為,隨著經濟實力增大,中國必須爭取話語權。“我們不是叫板,但必須把自己的要求講出來。”
其實早在今年4月初,王逸舟便做出過這樣的表態。當時,20國集團(G20)領導人第二次金融峰會剛剛結束,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為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力量爭取更多代表權和發言權的表現令外界印象深刻。
有媒體援引部分學者的評論說,中國在峰會前一係列主動出擊舉措,反映出中國外交政策正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而出現明顯變化,從過往的“決不當頭” 轉向“有所作為”。其中,去年年底,中國以前所未有的強硬態度回擊法國總統薩科齊一意孤行會見達賴的做法,被視為外交政策“有所作為”的典型一例。
香港《文匯報》進一步估算後發現,2009年,僅胡錦濤主席和溫家寶總理就出訪10餘次,參加多邊會議16場,訪問國家達20多個,是近幾年來最多的出訪紀錄。而這一年,無論是在朝核、伊核等地區熱點問題上,還是國際金融體係改革、氣候變化等全球性議題前,世界總能聽到中國領導人更加自信與明確的聲音。
不過,“現在還隻能算得上是‘有些作為’,還不是‘有所作為’。”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坦言,判斷是否“有所作為”的標準主要是看外交與國內經濟發展是否能相輔相成。“一個典型事例就是中國今年連續遭遇到的反傾銷事件。”他說:“當‘中國製造’走出去時,怎麽樣更好地保護海外利益?雖然打‘貿易戰’一說可能會被很多人不認同,但中國在這一問題上的確應該更強硬一些。”
有觀察人士認為,在一些國際性議題上,中國不僅可以代表自己,還可以惠及其他一些發展中國家,代表他們發聲,甚至讓他們分享中國崛起的成果。
中國外交必須表達中國文明
對中國外交大戰略的未來走勢,王逸舟提出了一係列思考:中國的國防和軍事現代化過程,在多大程度上能夠避免與其他大國和周邊鄰國安全利益產生摩擦碰撞?中國已經和將要承擔的國際義務,究竟是對主要大國及其主導的規則負責,還是對國際社會和人類的一般利益負責?這之間的異同又該如何判斷?……
鄭永年則是明確地建議,“中國首先可以在軍事外交上更大膽一些。”“中國和美國、日本、東盟等之間都正開展著防務磋商的活動,但是相對而言,還是比較小心翼翼。要知道在軍事安全領域,世界需要中國的積極參與。”
此外,鑒於西方利用“新殖民主義”損害中國在非洲的利益,鄭永年也呼籲中國盡快確立能夠解釋自己國際行為的、獨立的話語。“中國在崛起過程中,努力學習西方的經驗。但學習西方並不是要把中國變成另外一個西方國家。中國必須同時吸取西方失敗的教訓。作為一個文明國家,中國外交應具有文明的底蘊。中國的外交也必須表達中國文明,這或許也是中國對國際關係所能做出的一個貢獻。”(152)#
中國應保持國際權力與責任的平衡
【專家】閻學通 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
《國際先驅導報》:在“中國崛起”已成為不爭事實的背景下,中國是否需要調整“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內涵和重心?
閻學通:“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政策是1989年後應對國際孤立狀態的對外政策,這一政策在當時成功地使我國擺脫了國際孤立。與20年前比,我國現在的國際環境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現在不是缺少外國領導人訪華,而是要訪華的外國領導人太多,接待不過來。既然與時俱進是我們的指導方針,那麽我們為什麽不根據國際環境的變化而調整對外政策呢?把“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重心調整一下不過是程度調整,這仍不適合眼前的國際環境。我認為我國外交政策應進行原則性調整,即以第十一次使節會議提出的,“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政治影響力,經濟競爭力,文化親和力,政治感召力”為外交原則。我將之歸納為“運用綜合國力,維護國家利益”,也可簡潔為“運用國力,維護利益”。
你認為未來中國在哪些領域可以讓世界更多地分享“中國崛起”?
國際社會是一個無政府性質的社會體係,在這個體係中權力與責任基本上是相等的。也就是說承擔多少責任,才可能獲得多少權力。中國麵臨的問題是,國際社會希望中國承擔更多的領導責任,而我們無意提供國際領導。
我們不能提供超過我們自己能力的領導,也不應承擔超越我們能力的責任,但是我們需要根據我國實力地位的提升而承擔相應增加的國際責任,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我國的國際權力。我國可以在許多領域為國際社會提供公共產品,但我認為最為重要的是安全領域。中小國家對大國的最大需求是安全保障。誰為他們提供安全保障,誰就是他們最可靠的朋友。我國應從為周邊國家提供安全保障開始,逐漸為遠處的友好國家提供安全保障。我國為國際社會提供的安全保障一定要限製在我國軍事能力之內,最好是略小於我國的軍事能力。要給國際社會提高安全保障,我國就得不斷增強自己的軍事能力。
中國更主動、更積極地有所作為,會引發更多的“中國威脅論”嗎?
世界上成為頭號強國的事例都是一國主動有所作為的結果,很少有天上掉下來的超級大國地位。在西方一些國家看來,“韜光養晦”一詞的字麵意思是隱藏實力和目的,一些國家認為我國的戰略背後隱藏著一個政治目的,而這個目的被他們理解為是進行報複。
而“運用國力,維護利益”的提法是符合世界普世價值的,容易得到國際支持。這就是為什麽奧巴馬在今年聯合國大會上講,“同各位一樣,我的職責是采取符合本國和本國人民利益的行動,我絕不為捍衛這些利益而道歉”。他的講話受到了與會者的歡迎而不是反對。
希望國家該出手時就出手
【講述者】周堅 40歲 旅德華僑
去年奧運火炬傳遞時,我和眾多在德的華人華僑、留學生們一起走上街頭,為祖國的榮譽搖旗呐喊。途中,很多德國民眾對我們的舉動感到驚訝而紛紛上前詢問。其中,遇到善意的民眾,我們耐心講解真實的西藏是什麽樣;當然也有碰到不懷好意的反華人士,這時我們便與他們激烈辯論。當海外華人們主動組織起來抗擊謠言後,越來越多的德國民眾明白了真相,事態便戲劇性地走向逆轉。我覺得,合理的抗爭是有用的。
今年7月抗議達賴竄訪德國時,現場就有德國的便衣警察約大家談話,事後還有華人朋友被警察傳喚,接受調查。那時我想的最多的就是,希望祖國能保護我們。
當然近幾年來,中歐關係、中德關係處在一個非常微妙的時期,我沒有資格去評判中國外交會選擇怎樣的策略,而當時的策略又是否合適?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於,當受到西方汙蔑時,政府對歐洲、對德國的態度直接能影響到我們海外華人的信心。
在這一點上,今年新上任的中國駐德大使吳紅波的確表現出硬氣。他在不久前接受德國媒體采訪時,頗有外交風範。一開場被問及對德國的印象時,吳大使說,對德國的印象起初不大好,因為這裏是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的地方。而後,吳大使話鋒一轉,說後來對德印象不錯,因為這裏對二戰的反思工作很到位。
這樣的外交話語不卑不亢,既指出了不足,又表現了誠意和欣賞。我想,這也是中國和西方所謂的“鬥而不破”關係的體現吧。在這個過程中,我建議官方和民間力量可以在策略上相互配合:唱紅白臉也好,在節奏上搭配也好,總之我們要“有理、有利、有節、有度”地抗爭。我們不要怕妖魔化中國的言論,而是要 “該出手時就出手”。
我還記得21年前剛到德國時,聽到不絕於耳的“日本威脅論”。當時日本汽車的名聲就像現在被妖魔化的“中國製造”一樣,但質量到底好不好是由消費者說了算的,也就是事實勝於雄辯。上世紀90年代中期,“日本威脅論”煙消雲散,真正有思辨能力的人都不會被謊言欺騙。
按我個人的計算,中國在2019年前後的GDP會超過美國。雖然GDP不代表一切,但它是硬實力的一個體現。麵對德國這樣比較務實的歐洲國家,我相信待中國進入小康社會、總體經濟實力再上一個台階後,“中國威脅論”的市場也會瓦解和消散。
我期盼,小康之年,我們的國家越來越自信。這體現在兩個層麵:一是當我們被反華勢力極端汙蔑和抹黑時,我們迅速站出來有力回擊;二是我們不會糾纏於一些低層次的謊言,而是埋頭實幹,以中國的強大來解決所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