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悉尼先驅晨報》發表文章說,鄧小平為了保障中國在世界的地位曾經提出“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方針。過去,中國遵守了這個方針。
分析家說,今年中國在國際舞台上展現了同其在全球經濟中的分量相匹配的影響力。
澳大利亞和美國應該吸取的教訓是,它們將不得不接受這樣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上,中國願意並且能夠堅持同西方不一致的利益。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戰略問題研究教授休·懷特說:“之前人們或許可以說,中國的經濟一直在增長,但它的政治力量一直滯後。”
他說:“但現在情況再也不是這樣了。2009年,中國不斷增長的政治力量已經成為國際政治中一個不可回避的事實……那種認為中國在各個問題上的立場可被任意左右的想法,已經成為一種落伍的幻想。哥本哈根就是證明。”
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的馬爾科姆·庫克說,世界首次經曆了尚是發展中國家的全球性大國———中國和印度———的崛起。其結果,尤其對諸如澳大利亞這樣的中等國家來說,將是難以預測和令人沮喪的。
庫克說,過去,大國基本都是比較富裕的國家,與我們的想法也比較接近。他說:“今非昔比,這對澳大利亞來說是一個重大變化。世界的趨勢是,中等國家能發揮的作用減少了,即使結果對我們來說具有重要意義。”
懷特說:“中國成為應對金融危機的中心,表明了它在國際上絕對的政治影響力。”
西方與中國需學會磨合
英國《每日電訊報》12月21日發表文章說,中國盡管經濟力量雄厚,但從未如此大膽地顯示這種力量。西方領導人看來當真受了震動,這表明他們有點天真。戈登·布朗首相談到某些國家應該為“敲詐”行為受到譴責,但沒有點中國的名字。
這種找替罪羊的做法沒有好處。中國實際上在減排方麵已經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做的都多。中國已經是經濟強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正在變成環保強國。北京憎惡西方國家的訓斥並不奇怪:這些國家無休止地談論減排,自己所做的卻遠不及中國。
中國這種對減排目標的耿耿於懷說明,西方在與中國打交道時必須要聰明得多才行。
但是,那些傾向於為上周的會議感到絕望的人應該記住,中國仍然需要西方。中國的環保技術也將出口,至少到那些付得起的國家。哥本哈根是一個鮮明的信號,表明西方和中國多麽需要磨合———以及雙方要付出多大努力才能學會這樣。
(責任編輯:劉曉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