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中國核電市場的尷尬繁榮:美國技術 中國市場(圖)

21日,注冊資本金167.4億元人民幣的中法合資項目———台山核電合營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該公司是目前國內電力領域投資規模最大的中外合資企業。這一項目隻是中國清潔能源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dy/o/2009-12-22/1261428609_9iQoyN.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有這樣一組數據顯示中國目前已是 世 界 上 核 電 在 建 規 模 最 大 的國家:截至今年11月底,已擁有11座核反應堆,總發電能力達910萬千瓦,核準在建核電機組24台,總裝機容量2540萬千瓦。中國風電裝機容量連續三年翻番增長,截至今年前三季度不完全統計顯示,全國風電累計總裝機容量已達到1585萬千瓦,2010年底有望超過3000萬千瓦,到2020年將突破1 億千瓦。中國太陽能光伏發電和光熱發電產業近年來也呈現快速發展之勢,特別是光伏的產能和產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位……

  德國世界經濟研究所專家理茨霍夫說:“中國有望在2009年超過德國成為可再生能源項目投資總額最多的國家。”但這位專門致力於世 界 能源 經 濟 研 究 的 專 家 同 時表示:“中國在再生能源領域還沒有什麽核心技術。”這位坦誠的“老外”一語道破了中國清潔能源產業繁榮背後的尷尬。

  聚焦 1 “風光”背後:缺少自主創新,持續發展堪憂

  談及清潔能源領域的成就,中國近年來在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產業的快速增長最為“風光”。

  先說風電。來自國家能源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底,中國風電裝機容量連續三年翻番增長,達到1217萬千瓦,居世界第四;而今年前三季度全國19個風電重點省(區)新建成風電項目93個,總裝機容量559萬千瓦,全國累計總裝機容量達到約1585萬千瓦。預計2010年底有望突破3000 萬千瓦。

  中國風電產業的快速發展使得世界自然基金會 駐 北 京 代 表 德 莫 特·戈 爾 曼 先 生 備 受 “ 鼓舞”。他形象地說:“中國每小時就安裝一台百萬瓦特的風力發電機,這比每周新增一個火力發電廠更鼓舞人心。”

  再說太陽能發電。據統計,全球1/3的太陽能電池由中國廠商生產,這個數字是美國的6倍。國家能源專家谘詢委員會專家、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所長許洪華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目前中國太陽能光伏的產能和產量已居世界第一位;隨著“光明工程”、“送電到鄉”、“金太陽工程”等一批國家項目的實施,國內太陽能發電市場亦開始快速啟動。

  然而,中國風電和太陽能發電“風光”的背後卻存在著隱憂。

  以風電為例,前幾年因為各路資本看好風電設備市場,一擁而上,不是向國外引進整機,就是尋求特許合作,以致國內大部分的風機製造商沒有自主知識產權。國內風電專家陳濤舉例說:“比如,上海電氣就是買德國D ew ind公司的特許,交了定金後,德國人給圖紙手把手地教如何製造一套風電設備,不能做任何修改創新。沒有自主產權,也就是說在技術上隻能亦步亦趨地跟著德國走。”

  2009年揮資30億元進入中國風電製造業的世界風電巨頭維斯塔斯向媒體宣稱:維斯塔斯在中國的目標是實現風機生產100%本土化。然而,前不久《經濟參考報》記者在赴丹麥奧爾胡斯市的維斯塔斯總部采訪時發現,這家世界級風電企業的最核心技術———控製係統工廠和技術研發中心,始終沒有向丹麥以外的任何國家轉移。其控製係統工廠總裁索羅森說:“由該工廠生產的核心技術產品足夠滿足全世界維斯塔斯風機的需求。”

  太陽能產業也是如此。許洪華研究員告訴記者:“我國目前是全球太陽能發電產業最大的市場之一,但僅靠市場換不來領先的技術。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持續發展能力欠缺,是中國太陽能發電產業的軟肋。”

  據長城證券的新能源行業分析師周濤介紹,雖然國內一些企業已成為全球領先的太陽能光伏企業,但在光伏電池製造領域,最前沿的核心技術還沒有掌握在中國人手中。他說:“目前世界上能夠投入商業運營的是一代單晶太陽能電池及組件和二代薄膜電池及組件,我國在製造薄膜電池組件上缺乏核心技術,必須向美國、瑞士、日本等國家購買整條生產線。”

  聚焦 2 三代核電:美國技術,中國市場

  站在解決自身能源需求和發展低碳經濟的高度,中國高度重視核電產業的發展。在尋求清潔能源呼聲越來越高的國內外形勢下,中國甚至已經成為引領核電複蘇的重要力量。特別是對於第三代核電A P1000技術,中國作為全球首個“食蟹者”而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

  然而,在核電產業,中國似乎一直在扮演著技術受讓者的角色。眾所周知,第三代核電技術引自美國。

  2006年,美國西屋公司以其A P 1000戰勝法國阿海琺的E P R,贏得中國第三代核電大單 , 為 三 門 、 海 陽 等 核電 站 提 供 包 括4台A P1000機組在內的第三代核電技術。當我們自豪地宣稱“A P 1000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經過美國 核 管 會 認證 和 批 準 的 三 代 半 核 電 站 技 術 ”時,其實有必要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第三代核電(A P 1000)實際上是美國西屋電氣公司在全球首次實現市場轉化。

  其實,中國核電大規模發展的背後一直存在對引進國外核心技術的爭議。

  核電資深專家張祿慶曾是我國三代核電引進的持不同意見者。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鑒於無論是美國的A P1000,還是法國的E PR在世界上都還沒有建成並商業運行的先例,許多業內專家在招標時就建議可以先引進一台機組,等它開工建成並網發電,視其效果再決定後續如何發展,而不是像現在這樣一次就引進4台機組,投資近千億,風險太大。

  對中國引進西屋公司的A P1000核電技術,北大教授路風曾撰文指出,不該放棄中國自主研發並在秦山核電項目中成熟起來的第二代改進核反應堆技術。

  “但是已既成事實,再爭論已無必要。現在需要的是盡快將這些機組建設好。”張祿慶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2010年是很關鍵的時間節點。西屋公司能否按期研製出主泵樣機並通過試驗,將是決定我國首批A P 1000核電項目建設進度的第一關鍵。

  據了解,從核電自主化發展出發,中國第三代核電從引進之初就提出了“三步走”的戰略:第一步,以外方為主,我方全麵參與,建成三門和海陽4台A P 1000機組;第二步,以我為主,外方支持,形成A P 1000沿海和內陸廠址的標準設計,建成內陸和沿海一批第三代核 電 站 , 完 成 消化 吸 收A P 1000技 術 ; 第 三步,形成C A P 1400標準設計,建成C A P 1400重大科技專項示範工程,全麵完成自主創新,形成中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核電技術和品牌。

  但就三代核電本身而言,“美國技術,中國市場”的現實,卻始終是中國核電人內心深處的苦楚。

  聚焦 3 低碳之戰:中國須搶占清潔能源技術製高點

  借助席卷全球的低碳之風,世界清潔能源產業正在迎來全麵發展的春天。然而,當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會場變成不同經濟體之間圍繞減碳爭鬥的“戰場”時,我們驚訝地發現,低碳概念和清潔能源技術也同時成為發達國家製約發展中國家前進的一個新的手段。

  碳關稅在許多發達國家和經濟體甚囂塵上。今年6月22日,獲眾議院通過的《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規定,美國有權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不實施碳減排限額國家的進口產品征收碳關稅。該法案從2020年起開始實施。歐盟一方麵為推動其碳關稅大造輿論,一方麵開始緊鑼密鼓地為推動碳關稅做技術方麵的準備。而法國則明確宣布,碳關稅將於2010年1月1日起開征。

  在為推動碳關稅大造聲勢的同時,發達國家還利用其在清潔能源方麵的技術優勢,對發展中 國 家 進 行 鉗 製 。 作 為 全 球 最 大 的 發 展 中 國家,中國的清潔能源產業雖然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核心技術的缺失卻讓我們不得不付出更多的代價。

  美國總統奧巴馬說:“在開發新能源方麵處於世界領先的國家,將領導21世紀的全球經濟。”美國華裔能源部長朱棣文在訪華期間,對中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給予高度讚賞。但我們注意到,很多中美之間涉及新能源領域的合作項目,大多是美國技術輸出到中國市場。比如,西屋公司的三代核電、愛依斯公司煤礦乏風瓦斯項目等等。

  “不掌握核心技術,我們就會受製於人。”許洪華研究員告訴記者,“在全球清潔能源發展的道路上,我國必須建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體係。”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周鳳起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不應該隻滿足於各種可清潔能源現有的巨大的裝機容量,而應該向自主知識產權方向努力。他說:“過去我們大量的資金用於清潔能源裝機容量的擴充,下一步應該轉向,投入到核心技術的研發和攻關上。”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