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題:中國給蒙古投下陰影(記者 彼得·斯坦)
中國的經濟增長及其對世界的潛在影響引發的反應既有樂觀,也有恐懼。在歐美,很多企業把中國看作不斷增長的巨大市場,盡管他們的員工麵臨中國低生產成本和技術能力不斷提高的威脅。
而在遙遠的烏蘭巴托街頭,在這個對中國有戰略意義的國家的首都,中國引發的希望和威脅尤其突出。
荒涼的蒙古土地有未開采的礦產和能源,中國激發各國企業對這些礦產和能源的興趣,這讓人樂觀。中國對煤炭、銅和其他蒙古資源的需求,意味著任何投資蒙古采礦業的人都一定能在國界線那一邊找到市場。
但是,在這片自古屬於征服者的土地上,一些蒙古人擔心,自己曾經統治的中國現在可能吞並弱小的蒙古經濟。
蒙古政治組織“正義社會陣線”負責人貢布蘇倫·阿爾斯蘭說:“在我看來,這不是蒙古能不能拿到錢的問題,而是蒙古是否能作為獨立國家生存下去的問題。”他擔心:“蒙古會不會變成中國的殖民地?”
中國已經是蒙古最大的外國投資者,新的資金還在不斷湧入。近來,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承諾將向幾家擁育蒙古資產的礦業公司投資12億美元。這大約相當於蒙古國內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一左右,但還不到中投總資產的0.5%。
俄羅斯過去是蒙古無可爭議的國際盟友,中國的金融影響力讓在那個時代長大的政治家感到不安。“在我們這代人裏,一半以上的工程師都在俄羅斯受過教育,”一位參與外交事務的蒙古議員說,“我們了俄羅斯的技術。他們的文化也更容易理解。”
蒙古領導人擅長保持周邊兩個大國的平衡。新任總理蘇赫巴托爾·巴特包勒德上周接受采訪時說,他歡迎中國投資,但他也在謹慎地促進多個國家的“利益平衡和投資平衡”。換句話說:我們也希望其他投資者來蒙古投資。
與總理關係密切的人士說,在一定程度上出於這方麵的考慮,蒙古急幹看到美國聖路易斯的博地能源公司參與蒙古下一個大型能源項目塔旺陶勒蓋煤礦的開發。一位熟悉此項談判的人士說,博地能源公司是對這個項目感興趣的多家機構之一,中國神華集團也有意參與這個項目。
中國盡管擁有巨大的金融影響力,在蒙古卻相對保持低調。中國在蒙古采礦業發展影響力的方式不是直接購買礦業資產,而是投資於擁有這些資產的公司,比如在加拿大上市的南戈壁能源有限公司。
世界銀行駐烏蘭巴托經理艾爾沙德·賽義德認為,中國對蒙古的行為表現出值得讚揚的克製。他說:“這和非洲完全不同,中國在非洲非常大膽。”也就是說,中國在非洲更傾向於頤指氣使,而且不害怕被世界看到這種表現。
賽義德的話讓人想到,中國或許是因為擔心自己的國際聲譽。這也可能表明,中國認識到,自己已經占據經濟和地理上的優勢;過分的行動可能引發反作用,甚至促使蒙古尋求與俄羅斯加強關係。
中國不斷增強的影響力對蒙古的確有一種必然性,尤其鑒於老一代受過教育的蒙古精英階層被看法不同的新一代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