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中國本土消費品牌挑戰外國品牌

來源: 結誠晶 2009-12-07 15:13:43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610 bytes)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文章中國本土消費品牌的崛起挑戰著名外國品牌已成為中國工業發展具有裏程碑意義的趨勢。對此表示懷疑的人隻需在中國東南部省份福建晉江的大街上轉一圈就會一清二楚了。

  在晉江一條百十米長的街道上,有34家店鋪出售不同的國內品牌產品。據信,耐克和阿迪達斯每年在中國的盈利分別高達10億美元。中國國內的競爭對手安踏、特步、361度、李寧星泉、貴人鳥和德爾惠向這兩大品牌發起了挑戰。七匹狼、利郎以及卡賓則將目標瞄向了喬冶·阿瑪尼、波士和傑尼亞。

  這些中國品牌聽起來可能不太熟悉,甚至有點古怪。但現實是,自然規律顛倒過來了,小魚開始吃大魚了。

  十幾年前西方品牌持有者把生產任務外包給中國企業,現在這些中國企業已經成功地推出了自己的品牌,而且在產品質量上與它們為外國品牌店生產的產品沒有區別。

  一位導購指著一件剪裁非常有型的利郎品牌大衣說:“它的麵料是羊絨加少量羊毛,與阿瑪尼服裝完全一樣。”利郎是亞江當地的一家企業,11月份在香港上市,籌集了10.6億港幣的資金。

  這位導購說:“你可以看看價簽,它的價格隻是一件阿瑪尼的零頭。人們不會看商標,所以,看起來你就是穿了一件阿瑪尼。”

  亞江的幾家公司都坦率地承認,模仿對於企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七匹狼是一家在深圳上市的晉江公司。《21世紀經濟報道》援引七匹狼公司總裁周少雄的話說,他的公司一開始也是在模仿外國品牌,後來學會了如何自我創新。該報稱,一開始是模仿“法國鱷魚”,現在,周少雄走在香港的購物中心裏,開始對 “Zara”和“H&M”更感興趣了。

  中國公司與外國對手競爭時有幾個優勢。首先,它們往往不像外國品牌那樣非常依賴特許店,這樣它們就可以更加關注質量和品牌管理。另外一個優勢就是,本土品牌更容易向二線城市擴展,而二線城市正是它們收入的主要來源。

  中國的體育用品市場可能會從2009年的約72億美元增長到2012年的124億美元。如果真是這樣,這一增長速度將使某些中國體育運動品牌在全球占據重要地位,甚至是主導地位。不僅僅是體育運動品牌,時裝及其他消費行業也是如此。

  全球最大的雨傘製造商之一梅花傘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總裁王安邦計劃明年在全國開設數百家品牌店,將其公司業務從單純的製傘轉向出售時尚飾品。梅花傘業將首先瞄準國內市場,然後再通過與合適的外國公司構建夥伴關係來開拓海外市場。王安邦還在伺機收購合適的外國企業。

  王安邦說:“進行海外收購對我們來說不是問題。中國的資本市場資金充足。這對我們不是難事。”不過,重點是要了解海外市場、時尚趨勢和消費者需求。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