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將人口“高利貸”當“紅利”

不要將人口“高利貸”當“紅利”

作者: 水寒

人口學家們認為的“人口紅利”,是指一個國家的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大,撫養率比較低,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人口條件,整個國家的經濟成高儲蓄、高投資和高增長的局麵。他們認為計劃生育降低了撫養比,為中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有些學者甚至量化出計劃生育對中國經濟發展做出了1/4以上的貢獻。其實這種靠降低生育率獲取“人口紅利”的說法是極為荒謬的。

撫養比又稱撫養係數、負擔係數。它是指人口中非勞動年齡人口數與勞動年齡人口數之比,以百分數表示。

其計算公式是:撫養比=(非勞動年齡人口數÷勞動年齡人口數)×100%

非勞動年齡人口指14歲及以下和65歲及以上人口;勞動年齡人口指15~64周歲人口。

撫養比又分為兒童撫養比和老年撫養比。

老年撫養比=(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數÷勞動年齡人口數)×100%
兒童撫養比=(0-14歲人口數÷勞動年齡人口數)×100%

總撫養比=兒童撫養比 + 老年撫養比

其實兒童撫養比是人口投資,老年撫養比是人口還債。降低兒童撫養比是降低人口投資,是人口高利貸。但是現在主流人口學家卻將這種人口高利貸當成人口紅利了!

聯合國人口基金2008年曾對國家人口進行過預測,筆者認為低方案最為可信,而中方案過於樂觀。但聯合國人口基金對外宣傳的是中方案。即便用中方案也足以說明降低兒童撫養比是借貸“人口高利貸”。筆者在本文采納的國際數據為聯合國的中方案數據,中國數據為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和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



以韓國為例,上圖為韓國曆年生育率和撫養比,黑線為生育率,紅線為老年撫養比,藍線為兒童撫養比,紫紅線為總撫養比。從圖可見,韓國在1960年之前與中國一樣是高生育率,生育率在6.0以上,每個婦女生育6個以上孩子(2005年之後的生育率數據是聯合國預測數據),兒童撫養比很高,超過75%,也就是說1個勞動人口需要撫養0.75個兒童。當時壽命還不太長,還處在延長階段,過去高生育率時期出生的人口都還沒有到老年,老年撫養比很低,隻有6%左右,兒童撫養比是總撫養比的大頭,總撫養比在0.85左右,也就是說1個勞動年齡人口撫養0.85個非勞動年齡人口,勞動人口負擔很重。1960年代韓國經濟開始起步,人們自發減少生育,形成了生育率自發下滑的“勢能”,如果不采取任何控製生育的政策,生育率也會自發下滑的;但韓國在1962年代開始提倡隻生兩個孩子,等於是給生育率下降額外提供了“動能”。在“勢能”和“動能”的雙重作用下,韓國生育率從6.0快速下滑,到1980年代初期低於世代更替水平2.1,現在隻有1.1左右了。由於出生人口的減少,使得兒童撫養比降低,從而也降低了總撫養比,韓國總撫養比在1980年代後期低於50%,現在不到40%。總撫養比下降的過程被稱為人口紅利時期。韓國也被國際主流人口學家稱為少生快富的典範。

但是兒童撫養比的降低等於是人口投資的降低,必然導致其後勞動年齡人口的補充不足,從而導致老年撫養比從1980年的6%左右不斷增加。2000年之後兒童撫養比的降低被老年撫養比的增加所抵消,總撫養基本穩定下來;但是隨著老年撫養比的快速增加,這種均勢在2015年將被打破,其後韓國的總撫養比將快速攀升,到2050年將恢複到85%左右。

就是說,韓國現在仍然在人口紅利時期,撫養比仍然很低,決策層還沒有真正意識到人口問題的嚴重性,出台的鼓勵生育率政策還不痛不癢,但是今後將是欲哭無淚!

扶養兒童是動物本能,是物種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而撫養老人卻不是動物本能,大多數動物都不養老。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因為兒童代表希望,如果不扶養兒童,意味著種族的斷絕。而如果不撫養老人,種族還是能夠延續下去的。但對於人類社會來說,撫養老人也很重要,老人得到撫養,意味著當初對孩子的投資有了回報,投資有保障,人口投資鏈有信用;如果老無所養,那麽等於人口投資鏈斷裂,今後沒人願意養孩子了,生育率會持續低迷,社會難以持續發展。



日本是另外一個例子,戰後日本經濟開始快速增長,日本生育率在1950年代初就從1949年的4.5左右急劇下滑,到1950年代後期穩定在世代更替水平,並且一直穩定到1970年代初期,然後低於更替水平,現在隻有1.2左右。生育率下降導致兒童撫養比和總撫養比的降低,出現所謂的“人口紅利”,日本的生育模式,被國際社會高度評價。但是由於勞動人口的補充不足,老年撫養比快速增長,在1960年代後期總撫養比穩定在45%左右,這種均勢一直持續到1990年代初期,這段時間是日本的輝煌時期。但是由於年輕勞動人口的不足,老年撫養比不斷增加,總撫養比在1990年代開始不斷攀升,到2050年將達到100%左右,也就是1個勞動人口撫養1個非勞動人口,中位年齡將超過55歲,成為一個老氣橫秋的國家。在沉重的老年化壓力下,更加無力進行人口投資,更加養不起孩子,國力也就難以恢複。可以說,日本是“千年曆史,百年輝煌”,今後日本又將變為一個默默無聞的國家。

老年人作為消費者和兒童作為消費者,對經濟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兒童撫養比兒童作為消費者,促進產業升級,創造的就業機會也多得多;老年作為消費者,導致產業停滯。比如日本目前總撫養比仍然隻有55%左右,與1950年代差不多,但是現在總撫養比是以老年撫養比為主,經濟持續低迷;而1950年代是以兒童撫養比為主,經濟朝氣蓬勃。

經濟發展是生育率下降的“勢能”,是大能量的,並且是“免費”的,日本生育率從4.9降低到2.1隻花了不到10年時間;韓國生育率從6.0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隻花了20多年時間。但是鼓勵生育需要強大的“動能”,是非常昂貴的,並且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研製”出成功鼓勵生育的“發動機”,日本鼓勵生育率十多年了,但是生育率卻不升反降;法國鼓勵生育已經幾十年了,但是至今仍隻能將生育率穩定在1.8左右,絞盡腦汁也無力將生育率提升到世代更替水平2.1。

美國是發達國家人口結構最好的國家。美國在1980年代遏製了生育率下降的勢頭,此後成功將生育率提升到稍低於世代更替水平。


除美國外,發達國家中人口結構最好的要算法國。



美國和法國在1970年代後期之後生育率都相對穩定,但是美國的生育率是穩定在2.05左右附近(接近世代更替水平2.1),而法國卻是穩定在1.85左右。生育率的0.2左右的差別,反映在老年化方麵卻是非常大的,美國在2050年的老年撫養比隻有35%,而法國卻有47%,可謂是失之毫厘,差之千裏。日本在1955年到1975年生育率也保持穩定,當時穩定在2.1左右,因此現在老年化還能夠承受;1990年代之後日本生育率再次穩定,但是卻穩定在1.3左右,這就必然導致今後難以承受的的老年化。

人口有幾十年的周期,生育率下滑(人口投資的降低)和老年撫養比的增加(人口還債)有幾十年的滯後期。從美國和韓國的生育模式可以看出,生育率下降越快,今後老年撫養比上升也越快。韓國生育率從6.0快速下降到1.1,今後老年撫養比也將快速反彈,並且反彈勢能很大。美國生育率下降幅度低,老年撫養比反彈勢能小。

中國今後的人口問題比日本和韓國還要嚴重,因為中國除了有經濟發展這一促進生育率下降的“勢能”外,還在1970年代實行了強製性的計劃生育(隻允許生兩三個孩子),等於是將從懸崖下自發下滑的球踢了一腳,生育率在1980年代初降低到世代更替水平附近;1980年代中國實行農村體製改革,生育文化有所恢複,生育率下滑的球碰到了一個小坎,這個時候就應該乘機停止計劃生育,但是中國卻在1980年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並將計劃生育定位基本國策,等於是加大馬力將生育率的球往懸崖下推,結果生育率在1990年代中期之後將隻有1.3左右了,2000年人口普查顯示隻有1.22了。現在很多人在指責“80後”,其實“80後”並不是問題,因為當時中國還有2.4的生育率,從1981-1990年,平均每年出生2200多萬人口,他們正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力;中國的問題將出在“95後”,因為生育率降低到1.3左右,2000年隻有1.22了,每年隻出生1300萬人口了。



生育率的快速下滑導致兒童撫養比(人口投資)的快速下滑,目前總撫養比不到40%,近年還將繼續下滑,中國目前在享受著過去高生育率繁衍的六億多人口所創造的紅利,養老負擔又輕,孩子負擔也小,是曆史上最輕鬆的時候,輕鬆得快飛起來了。但是這種情況並不持久,以2015年為轉折點,中國老年撫養比將快速上升,到2050年將是2個勞動年齡人口對應一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目前是8個勞動年齡人口對應一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並且2050年之後,中國的老年化將進一步加重。今後老年化的重壓會將中國壓趴下,幾代人都爬不起來!

人口學家認為降低生育率可以降低兒童撫養比,從而降低總撫養比。將總撫養比的降低視為人口紅利。其實總撫養比並不是越低越好。凡是皆有個度,過猶不及。水和食物是人口的必需品,但是喝水太多也會引起水中毒,吃飯太多會被撐死。同樣,總撫養比過低並不是好事。人口結構最好的美國的總撫養比就從來沒有低於過50%。法國的總撫養比也從沒有低於過50%。發達國家平均總撫養比也隻是降低到50%左右。



最適合經濟發展的總撫養比應為50-60%,消費與就業關係最為和諧,社會也就比較和諧,發達國家在1950-1980年的總撫養比就介入50%到60%。中國1980年代初期社會比較和諧,一個重要的人口學原因是當時的總撫養比介入50%到60%。印度在2003年之後經濟增長率保持在8%以上,一個重要原因是總撫養比介入50%到60%,印度經濟將步入快車道。

總撫養比低於50%,意味著生產與消費結構紊亂,導致就業壓力大。為了保證就業,產品就必須大量廉價外銷,靠國際市場來提供就業機會,等於是全世界都在享受中國的人口紅利。中國目前雖然撫養比低,但是由於高就業壓力,社會和諧度還不如1980年代初期。因此,總撫養比低於50%並非好事,而是壞事,說明人口結構已經出問題了。尤其是總撫養比低於45%其實意味著已經是人口高利貸了,需要盡快調整人口政策。而中國的人口學家卻還在貪圖這種低撫養比,認為低撫養比促進了經濟發展。

生育率越高,意味著經濟發展過程中,生育率下降的勢能越大,生育率下降速度越快,今後人口負債就越重。生育率高,意味著今後的老年人數量多,如果生育率下降速度過快,這些人將老無所養。

因此對於像中國這樣在1960年代生育率曾高達6.0的國家,在1980年代經濟發展過程中不但不應該實行計劃生育,反而需要格外小心生育率過度下降。在1990年就需要出台措施以遏製生育率下降的勢頭。

印度和中國是兩個相反的例子,印度的社會發展水平比中國落後十多年,並未實行計劃生育,政府部門沒有施加“動能”,生育率下降主要靠經濟發展這一“勢能”,下降的比較平滑。人口結構也比較合理,將有近百年的人口紅利可以享受。



1970年代後期中國生育率已經下降到稍高於世代更替水平,當時就應該停止計劃生育,以防止生育率依靠勢能慣性下降,如果1980年就停止計劃生育,那麽生育率會反彈到3.0左右,但是隨著經濟發展,生育率會在1990年代初期降低到世代更替水平。1990年之後就應該出台鼓勵生育的措施,讓生育率不再下滑。那麽中國的撫養比情況如下圖。



可見,如果1980年就停止計劃生育,中國不但人口紅利時期延長,而且今後人口結構年輕得多,養老負擔輕得多。人口總數也隻穩定在15億作用。

從各國情況可見,生育率下滑和老年撫養比的增加是因果關係,生育率是綱,綱舉目張。從生育率可以預測今後的經濟走勢。日本、韓國生育率快速下降,老年化也就非常嚴重,經濟將喪失活力;美國生育率相對穩定,老年化程度也相對穩定,經濟將長期充滿活力。要促進經濟持續發展,必須“舉”起生育率這個“綱”,鼓勵生育;但是中國經濟學家如程恩富等人卻隻看到“目”(人口紅利),提出要全麵一胎化,貪“目”斷“綱”,是殺雞取卵的行徑。

計生委和人口學家惹了彌天大禍,但是卻不敢正視現實,還在裝鴕鳥,用所謂的“人口紅利”一方麵來安慰自己,一方麵繼續愚弄大眾!

不要將人口投資當負擔,不要將人口高利貸當紅利!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