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半數華人學者願回國 中國吸引最傑出海歸

 在清華大學剛成立的生命科學院,實驗室儀器尚在安裝,但走廊上貼滿的告示已經預示著初戰告捷——來自美國斯坦福、哈佛和其他海外名牌大學的科研人員,已受聘該學院。院長施一公曾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研究細胞死亡的教授。他說,他們的任務是建立世界一流的科研中心,以“解決生物學的基本之謎”。

  中國正加大力度吸引該國最傑出人才回國,而施就屬於這場運動的最大“俘獲物”之一。去年,北京發起了“千人計劃”,為頂尖華人科學家提供100萬元人民幣的科研資金、豐厚的薪資和大筆實驗室資金。

  “千人計劃”的目標,是解決中國立誌成為創新強國的最大障礙:有經驗的科研人員的嚴重短缺。現在,中國政府對科研投資加大,大陸的大學崗位變得更有吸引力。美國西北大學前神經科學教授饒毅說,10年前,在美華人科學家每100人隻有一人考慮回國,到現在,已有半數人會考慮,“還有機會招到哈佛大學的後起之秀”。饒毅現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

  提高薪酬待遇確實有幫助,但歸國人員說,吸引他們回國的主要原因,還在於有機會從零開始建立一個科研項目。美國實驗室苦於缺少資金,而中國正在擴展。施說,他在中國的收入低於在普林斯頓,他在美國管理一個結構生物學實驗室,並參與創立了一個藥物研究公司。但在清華,他幫助設計了一個生命科學項目,有 1500名學生。迄今,施一公已從美國延攬了22位科研人員成立實驗室,並已對其餘15位發出邀請。

  有時候,歸國人員享有的高待遇,可能導致與國內教師關係緊張。運用現代科學研究中醫的專家魏佳(音譯)說,他在上海交通大學的年薪僅相當於1萬美元。 “這真氣人,高薪隻留給那些還在美國的人。”去年,魏離開上海到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負責一個新研究中心,他在那裏的年薪達6位數。

  不過仍有許多人不為所動。卡內基·梅隆大學電子工程學教授吉米·朱的母校,以14萬美元年薪、住房補貼和超過100萬美元實驗室啟動資金,吸引他回武漢。但朱決定繼續待在美國,部分原因在於他認為,中國國內“科研環境尚未成熟到能促進真正的創新”。而且認為,中國一些官員往往根據個人關係、而非科研成就審批科研撥款。

  歸國人員試圖改變這種狀況。例如,清華大學現在為頂尖科學家提供較長期的撥款,允許他們自由進行真正的創新研究。施院長說,新課程將更注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而非死記硬背的能力。他說,隨著這樣的改變落到實處,中國應該會取得將理論研究轉化為高科技產品的訣竅。他預測說:“當人才到位後,改變會水到渠成。”(Pete Engardio 朱慶和/譯 美國《商業周刊》雜誌11月19日)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