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的起床號”:提醒中國應轉變其增長模式

  提要:全球經濟危機表明,亞洲由於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資推動經濟增長,因而對外部經濟震蕩缺乏抵抗力,並且無法擔當世界經濟的領導角色。因此,亞洲新興工業國家,尤其是中國應轉變經濟增長模式。為提高內需,中國須建立社會福利保險製度。而亞洲若能建立消費型經濟,將具有開啟“亞洲世紀”的潛力。

  德國《商報》日前刊登摩根士丹利亞洲區主席斯蒂芬·羅奇的一篇文章,題為《亞洲的起床號》,摘要如下:

  處在危機之後增長疲軟的世界,很多人認為,經濟領導權正在從西方轉移到東方。亞洲世紀的開啟被視為確定無疑。但正如我在《下一個亞洲》一書中闡述的,這種轉移尚未開始。不過,在世界經濟危機的背景下仍存一線希望,即轉移很可能提早而非延後到來。但重要的是,東方國家聽到起床號並將其國民經濟從出口型轉變為消費型。

  危機或許是一聲起床號

  亞洲新興工業國的出口比例在過去10年間從35%提高到超過45%,而個人國內消費比例卻在2008年下跌到45%的創紀錄低穀。因此,該地區缺少承擔起獨立的經濟領導角色的重要前提:一種越來越多地依靠國內市場而不是外部需求的經濟。

  簡而言之:那裏並未呈現出靠自身力量運轉的新世界經濟發動機。亞洲新興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的構成表明,這種不尋常的增長主要依靠出口和與之相關的對基礎設施及生產能力的投資,而非個人消費。因此到目前為止,打上亞洲烙印的世界經濟夢想仍是純粹的願望。當前全球危機發展進程中的倒退證明了上述批判性觀點。由於美國在該新興地區引發的經濟震蕩,所有亞洲國民經濟體要麽立即陷入衰退,要麽至少受到嚴重抑製。該地區對其他國家不斷增長的依賴性不可避免地導致了這一結果。亞洲消費者無力抵擋這種疲軟。

  好消息是,該地區如今顯然在複蘇。壞消息依舊是複蘇的質量值得懷疑:它也非常有可能被證明是虛假的曙光。因為刺激複蘇的主要是中國以信貸為推動力的空前的投資繁榮。2009年上半年,那裏的固定資產投資在經濟增長中所占比例達到88%,超過近10年平均值的兩倍。7萬億元人民幣的新貸款為固定資產投資提供了資金,是有史以來的最大飛躍。因此投資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例達到了45%———這是在較大的現代國民經濟體中從未有過的比例。

  由於整個亞洲的增長現在如此嚴重地依賴中國,因此整個地區的經濟命運取決於這一問題,即中國的複蘇能持續多久。所以在危機後的複蘇階段表現出的不平衡提供了嚴重擔憂的理由。

  對亞洲而言,危機或許是一聲起床號,是對不要固守當前結構太久的警告。

  或許我的警告是錯的。但我認為,在未來3年到5年內,美國消費者需求的增速最多達到1995年到2007年間的一半,那時年均增速達到了差不多4%。即便我說的可能並不完全正確,亞洲———和世界其他地區———依賴出口的國家也將經曆並不愉快的覺醒。

  必須建立一種由內而外的新增長模式

  因此,我認為,亞洲的新興工業國現在必須建立一種更多是由內而外加以推動的新增長模式。對中國而言尤其如此,畢竟幾乎40%的亞洲消費者居住在那裏。但目前,中國的消費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5%。對中國、可能也對所有較大的現代國民經濟體而言是一個創紀錄的低穀。

  當然,對於如何在中國實現更多依靠消費推動的增長的問題,已經有過很多討論。對此沒有什麽秘方。對農村居民的支持肯定是重要的,畢竟他們幾乎占總人口60%。另一點是建立包括相關貿易在內的消費品工業。但在我看來,主要問題是居民在經濟上預先所做的高度準備。美國康奈爾大學經濟學家埃斯瓦爾·普拉薩德的最新評估顯示,中國家庭的儲蓄率為37.5%,比2000年時高出10個百分點。中國消費者在過度儲蓄。隻要這一點不發生改變,失衡就會繼續加劇。

  兩件事助推了這種極其嚴重的儲蓄傾向。其一是在導致了國企大批減少的15年改革進程中對就業崗位和隨之而來的對家庭收入的不安全感。有評估認為,上世紀90 年代中期以來的結構調整造成了6500萬個工作崗位的消失。其二是失業人員缺乏社會保障,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之前已經習慣了由國家擔保的從出生到死亡的“鐵飯碗”。由於缺乏社會福利網絡,家家戶戶自然會盡其所能提前做好準備。

  因此,如果中國想提高內需,建立社會保障機構是其麵臨的緊迫挑戰。與之相關的核心問題有4個:社會保險、養老金、醫療保障和失業保險。但到目前為止,中國在這些領域的進展令人失望。比如,全國社保基金會目前擁有資金820億美元,僅相當於為每名勞動者的一生提供90美元的社會保險。此外,中國國務院最近通過了一項為期3年、總額8500億元人民幣的醫療保險計劃,僅約合每人每年30美元。養老保險製度也是根本不夠的,不管按照支付情況還是資金規模來衡量。除此之外:中國就業市場變革巨大,農村人口大規模移居城市,打短工的農民工比例較高。在這種情況下,失業保險或許能減輕國民對收入降低的恐懼。

  時機已經成熟:中國必須向建立社會福利保險製度投入大筆精力,以便為一種新增長戰略打造基礎。好處將是巨大的。中國對外部震蕩將變得更不敏感。過高儲蓄率的降低也將減少出口過剩並預防其他國家可能采取的貿易限製。將重點更多地轉移到消費和勞務上也會降低經濟對能源和原材料的依賴。緊迫的環境問題也將因此得到更好的解決。

  消費,消費,消費……

  兩年半之前,中國總理溫家寶就為一場變革寫好了劇本。他警告說,中國經濟雖然看似強大,但在表麵之下變得越來越“不穩定、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隻有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將依靠消費推動增長這一新咒語內在化,上述四點才能得以改善。2008年和2009年的經濟大衰退強調了這樣做的必要性。因此,它對亞洲而言是一聲起床號,包含著這一信息:像過去那樣是不再行得通的。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亞洲實現了世界上最扣人心弦的增長神話。不過,如果今後35億人作為消費者共同參與這個神話,它將達到一種完全不同的層次。老亞洲幾乎無法充當全球經濟的發動機,相反,新亞洲將具有開啟盼望已久的亞洲世紀的潛力。

所有跟帖: 

嗬嗬,氣急敗壞 -ak56- 給 ak56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0/30/2009 postreply 19:33:27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