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環退休醉心改編京劇 傳統戲煥發出新生命力(圖)

來源: aTouchofZen 2009-10-21 11:28:17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6386 bytes)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22594/22594258.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李瑞環與京劇

李瑞環的愛好是哲學和京戲。退休後出了一本書,收錄了他近25年來的文章和講話,內容大到治國方略,小到工程設計,書名為《學哲學用哲學》。李瑞環還醉心於京劇曲目的改編。他力主推動的《中國京劇音像集萃》裏,收錄了他親自修訂的四部傳統大戲。

紈絝子弟胡為登場唱到:“我爸爸胡搞。隻因他老人家曾做過一任縣官,官當的時間不長,錢撈的不少,算得上高效益!”“老子他撈錢不擇手段,小子我花錢不講章法;老子敢撈,兒子敢花。這叫什麽?這叫生態平衡。”

這是李瑞環先後十易其稿、改編自梅派名劇《生死恨》的《韓玉娘》裏的唱段,《韓玉娘》的改編被認為是“既繼承原劇精華又脫胎換骨的一出新戲,為傳統京劇的改編提供了成功的範例”。

眾所周知,卸任後的李瑞環醉心於京劇曲目的改編。

2009 年4月6日至4月12日,“李瑞環改編劇目匯演”在天津中華劇院舉行。《西廂記》、《韓玉娘》、《劉蘭芝》、《金山寺·斷橋·雷峰塔》(簡稱《金·斷· 雷》)、《楚宮恨》五出大戲第一次匯演,來自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方10家院團及海外京劇名家、演員參加演出,以豪華而強勁的陣容演繹李瑞環同誌精心改編的五大傳統劇目。

京劇傳統劇目原本是極為豐富多彩的,有“唐三千、宋八百,唱不盡的‘三’(國)、列國”之稱。1989年出版的《京劇劇目辭典》,多達5300餘出。

然而近些年來,京劇舞台卻一直苦於劇目單調貧乏,實際演出劇目不過數十出,總是一些熟戲演來演去,大量的傳統劇目流失或瀕臨失傳,甚至某些名劇和年代並不久遠的新編戲也處於擱置、輟演狀態。

京劇這種“廣有家財”而又在劇目上捉襟見肘的困窘局麵,究其原因,首先是“一劇之本”還有著不同程度的加工、錘煉餘地,由於曆史的局限,一些劇目節奏緩慢,劇情前後重複、拖遝,過於冗長,傳統戲則普遍存在詞句不通,為了合轍押韻而拚湊“水詞”的問題。還有的人物行為、情節安排前後矛盾,不合情理等等,劇本的這些缺憾與精美的表演藝術越來越不相適應,難以被當代觀眾所接受,造成許多內容很好也不乏精彩表演和唱段的劇目“曲傳而戲難傳”。

於是及時而認真地挖掘、整理和改編,就成為幫這些塵封的優秀劇目打開時代通道的當務之急。

李瑞環多次呼籲,振興京劇要從“一劇之本”的加工、改編入手,適應時代和觀眾的欣賞需求。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李瑞環還在天津市長的位子上,就在繁忙政務之餘修訂、整理、改編劇本,此後20餘年不斷修改。這次匯演展示的是他投入精力最多、全劇整體修改量最大,也最具影響的改編劇目。

李瑞環改編的劇目大部分都是文戲,因為文戲更重文本和唱詞,且故事大多是家喻戶曉的民間傳說,也曾屬於京劇曆史上的名劇或曾在舞台熱演的大師、流派代表劇目。

在改編中,他不是為改而改,而是堅持從劇目實際和時代、觀眾需要出發;不是隨意變型,改得麵目全非。針對具體劇目具體分析,有的放矢。對全局從主題思想到情節結構、人物塑造都通盤謀劃,巧為剪裁,在文字上精雕細琢,芟除枝蔓,減少重複,增減並改,補缺潤色,在精煉全劇的同時,使得主要人物形象和核心唱段得到了強化和豐富。

幾乎所有的劇目都由原來的4個多小時精簡為2個多小時,但又保留了經典唱段。一位老戲迷散戲後對記者說:原來也看過這個題材的戲,這次改編後,感覺結構很幹淨、明了,同時把大量時間留給精彩唱段,很是過癮!

最早改編成熟的《西廂記》舍棄了大團圓結尾,在長亭送別處就戛然而止,暗含張生、崔鶯鶯的悲劇性結尾,馬連良兒子馬崇仁讚為“改得最精彩之處”。《西廂記》於1999年第二屆中國京劇藝術節上獲“示範演出獎”。

《金·斷·雷》、《楚宮恨》先後在第三、四屆京劇節獲“優秀保留劇目創新獎”和“榮譽改編獎”,《韓玉娘》在2008年第五屆京劇節榮獲“特別榮譽改編獎”。

在這次“李瑞環改編劇目匯演”中,身為張君秋藝術基金會副會長的張派名家薛亞萍在《劉蘭芝》一劇中成功飾演了劉蘭芝這一角色。談及此次匯演,她頗多感慨。“這讓我想起了當年跟著老師張君秋先生與老市長一起改戲的情景。”薛亞萍說。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天津戲曲學校的一批學生麵臨著分配問題,他們後來成立天津青年京劇團。1986年,任天津市市長的李瑞環提出“喊一百句振興京劇口號,不如踏踏實實抓一個團”。從當年6月起,他親自選定劇目和老師,為天津青年京劇團傳授,排演京劇經典劇目,史稱“百日集訓”。

此次集訓,全國生、旦、淨、醜各個行當的名師齊聚天津,李瑞環的老友張君秋被聘為集訓總顧問。

薛亞萍作為一個觀摩生,連同照顧老師張君秋,也參加了這次集訓。

《劉蘭芝》是最早被改編的劇目之一,薛亞萍清楚地記得“老市長”李瑞環和君秋先生在排練現場切磋唱詞,為了豐滿人物,適合現代人的視覺審美,刪節了繁複的場次,專注地在三場戲上下功夫,使情節更加合情合理。

集訓場所在天津賓館,100天時間,排出了10出經典劇目,也帶出了一支“菊壇勁旅”。如今,天津青年京劇團的演員陣容,服飾配備,相比北京京劇團都不差。這次集訓創立了新時期京劇人才培養模式,被全國眾院團引用和推廣。

據說,李瑞環在1985年的一次出門調研途中,聽著車裏的京劇錄音帶,突然產生了一個想法:過去老藝術家的演出很少留下影像,但卻保存了不少錄音。能不能組織他們的親傳弟子或後代中的優秀中青年演員,在熟悉這些演出的老藝術家具體指導幫助下進行配像,力求達到和近似當年的演出形象。這就是“京劇音配像”工程。

在和“音配像”藝人談話時,他指出:“京劇是讓你們改革,不是讓你們改行”。

2007年,所有能找到的戲曲錄音資料終於配完,一共有460出。在慶功宴上,李瑞環感慨地對在座的藝術家們說:“音配像是百年大計,你們的名字都在上麵,100年後,人們都記得你們。100年後,誰會記得李瑞環啊?!”

今天,繼承與發展仍然是京劇藝術的曆史性課題。對傳統劇目的進一步錘煉和提高,追求藝術上的進步,適應時代的需要走向精品化,既是繼承又是發展,是在繼承基礎上的發展,實現高水平傳承中的創新,意義同樣是重大而深遠的。

當然,同樣重要的還有方法問題。《李瑞環改編劇本集》的《後記》中指出:“京劇傳統劇目可改的地方很多,但要按照京劇的規矩改,才能達到既繼承京劇的優良傳統,又不斷創新發展,推陳出新的目的。”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