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領先地位可持續到複蘇後



中國的領先地位可持續到複蘇後

2009-10-20 16:52
::作者 David Barboza::譯者 朱慶和



  全球經濟衰退令消費者和企業節省開支,與此同時,中國從其出口競爭對手奪取市場份額,鞏固了其在世界貿易中的主導地位。許多經濟學家稱這種情況可能持續到經濟複蘇之後許久。
  今年上半年,中國已超過德國成為世界最大出口國。如今,市場份額的不斷擴大可能導致中國與美國和歐洲的貿易摩擦加劇。中國在一個已萎縮的市場中贏取了較大份額——盡管今年世界貿易因衰退而收縮,但消費者仍選擇購買更便宜的商品,而決心維持出口機器運轉的北京迎合了這種需求。

  中國的工廠在大幅降價——使得中國鞏固了在老市場的地位,同時進入新的市場。最驚人的收獲來自美國市場,今年中國取代加拿大成為美國最大的進口產品供應國。

  此外,在一些產品類別中,中國出口商品的絕對值也在上升。比如,據美國全球貿易信息服務公司的數據,到今年7月份,美國從中國進口的編織類服裝上升了10%,而從墨西哥、洪都拉斯、危地馬拉和薩爾瓦多進口則下降了了19%~24%。

  中國10月14日稱,出口下滑趨勢在9月份有所減緩,僅下降了15%,較之8月份形勢已大為改觀。原因之一在於,中國廠家能通過減少工資和其他生產成本而迅速降價。此間有中國工廠經理表示,是美國買家的要求迫使他們這樣做。分析人士說,很少有其他國家能競爭得過“中國價格”。華盛頓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拉迪說:“中國擁有巨大優勢。他們可以很快做出調整,適應市場變化。他們的勞動力市場具有彈性,當消費者降低質量要求時,中國從中獲益。”

  今年世界很多國家對紡織品配額的限製到期,這也讓中國擴大了市場滲透。同樣重要的是,中國政府出台了支持出口行業的政策,包括保持人民幣對美元的弱勢,通過出口退稅和國有銀行的數十億美元低息貸款補貼出口商。這些措施帶來了顯著效果。2009年上半年,中國向世界其他地方出口的服裝、玩具、電子產品、糧食和其他商品達5210億美元。

  盡管這一數字跟2008年上半年相比下降了22%,但好過其他主要出口國。據全球貿易信息服務公司的數據,同期德國出口下降了34%;日本出口下降了37%;美國下降24%。

  與此同時,中國出口商擔心,盡管他們取得了市場份額,但低成本生產的壓力將損害到產品質量。不過,眼下這種情況可能會持續一段時期,許多經濟學家預測歐洲和美國將經曆漫長的緩慢增長期。瑞士信貸經濟學家陶東(音譯)說:“中國將變得更強大,它的競爭對手在經濟危機中變弱了。中國政府扶持汽車等行業,所以,今後一些新產業可能會加入到出口行列當中。”

  (::美國《紐約時報》10月14日)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