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複:小崗村終於在政治舞台上銷聲匿跡了!zt

80年代我國農村“一包就靈”真相zt
作者:易裏 文章發於:烏有之鄉

  今天讀了正義之劍的《小崗村終於在政治舞台上銷聲匿跡了!》一文,感覺這篇文字就和他的名字一樣,正義而有力量。不過,文中也有瑕疵,主要是在說明糧食產量高或不高時有一段文字表達不夠準確。  

  在正義之劍的這篇文章中有這樣一段文字:“當時的糧食產量為什麽會提高那麽多呢?有以下幾個原因:……二,另外的普通隊呢?領導能力一般,沒有什麽工作能力,在群眾麵前沒有號召力,社員們消極怠工。糧食產量徘徊不前……”

  這段文字既象是要說明“當時(分田單幹後--引者注)的糧食產量為什麽會提高那麽多”,又象是在分析毛澤東時代糧食產量為什麽不高,邏輯上顯得不夠順暢,而且分析起產量問題來顯得很不專業,主觀成分多,缺乏說服力。在這裏我想就這段文字中“社員們消極怠工”與“糧食產量徘徊不前”的問題做幾點說明。  

  一、關於“社員們消極怠工”的問題  
  我也是從農村出來的。我在農村分田到戶時已有十幾歲。小時候,候暑假期間也曾少量地參加過生產隊的集體勞動,因此不能說我完全不了解農村。  
  因為我父親曾經一直是生產隊會計,所以我知道集體時期生產隊每次分錢分糧都是既按人頭又按工分,至於多大比例我記得不太準確,大概是“人四分六”,有時好象有“人勞各半”的說法。因此,當時生產隊的農業生產是有“按工分分配”的激勵機製的。  
  在我的印象中,每到年終分配(當時一般習慣叫年終“分紅”),進賬最多的都是勞動力齊整的家庭,有的家庭年終能進好幾百塊錢。那時的錢值錢,幾百塊相當於現在幾萬塊。進錢人家的感覺跟現在的人發了財沒什麽兩樣,既光榮又自豪;而家裏孩子多、孩子小的往往是“出錢”(欠賬)戶,這類家庭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孩子快快長大了好爭工分,以便盡早還清所欠債務,也能發家致富。由於有按工分分配的激勵措施,所以一般社員都是願意多出工。記得我們生產隊有一位社員因為年年出工最多,小病不休息,大家都叫他“舍命王”。
  那時,生產隊不僅有按工分分配的激勵措施,而且,特殊工種還實行“定額”激勵,如割穀插秧規定多少工分一畝,砍田草(山上青草,做綠肥用的)每百斤多少分,砍刺渣(燒火土糞用的)每百斤多少分),摘棉花每百斤多少分……
  至於平常一般性工作是否有“消極怠工”現象,我認為應該是有的,畢竟人的思想境界有差別,但絕大多數是正常出力的,因為大多數人都是要麵子、有尊嚴、不容別人說閑話的。
  
  二、“消極怠工”不影響農業生產  
  如果農民的“消極怠工”致使勞動投入不足,誤了農時,就會影響生產。事實上,當時的勞動力是過剩的。過剩勞動力轉移的方式或途徑主要是興修水利、興辦社隊企業、發展工副業等。當時,我家就有幾人經常從事農業之外的工作,有做木工的、有做裁縫的,父親則在縣一中搞副業。由於勞動力綽綽有餘,當時並不存在勞動投入不足而影響生產的問題。  
  最近,有一位長期不再種田的進城農民跟我說,他不喜歡集體時期“地裏一根草沒有也要天天在地裏鋤來鋤去”的做法。而我跟他說,這種“鋤來鋤去”並非沒有意義,而是保墒的需要(下雨後土壤板結,通過切斷土壤毛細管,可防止水分過快蒸發,保持土壤濕度,使土壤不至於幹旱)。  
  從這位進城農民的埋怨中,我們不難發現,即使真如某些人說的當時的社員都在“磨洋工”,但農業生產仍然做得非常精細,農業生產並沒因為社員的“懶惰”而被耽誤。這說明社員的生產“積極性”與“糧食產量”高低沒有必然聯係。 
 
  三、決定糧食產量的關鍵因素  
  改革無疑是從小崗村分田單幹開始的。從那時開始,輿論一直都在宣傳--小崗村因為實行了單幹,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了,所以一舉脫貧致富。雖然有人說謊言重複一千遍就會成為真理,但謊言終究是謊言。  

  上世紀80年代分田到戶後,我國廣大農村的糧食產量確實有很大提高,但糧食產量的提高與分田單幹沒有關係,分田單幹與糧食產量提高在時間上的一致純粹是一個巧合。作為一個曾經的農業科技工作者,我不能不嚴肅地指出,80年代我國糧食產量的提高完全是三大因素造成的結果:一是以袁隆平為代表的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長期研究的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在80年代初正好到了全麵突破和大規模推廣應用階段。比如,雜交水稻是1975年育成的,因為後來解決雜交水稻製種過程中的父、母本花期不相遇的問題花了幾年時間,因此,雜交水稻的大麵積推廣正好趕上80年代初的分田單幹。與此同時,分田單幹時期也是化肥開始大麵積使用時期。化肥的增產效果不是普通有機肥能夠相比的。1972年尼克鬆訪華後,我國從美國進口了40多套化肥生產設備,後來經過消化吸收,80年代初全國各地紛紛建起了氮肥廠,開始了化肥的大規模使用。另外,高效農藥取代“六六六”、“波爾多液”、“石流合劑”等低效土法製造的農藥也是在那個時期;二是上世紀70年代大力開展了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工作,讓山地變梯田,讓平原小塊變大塊。為了增加有效土地麵積,有些地方還開展了治堿治沙工作。著名的天下第一村江蘇華西村就是當時“小塊變大塊”的先進典型;三是大力開展了興修水庫、水渠等工作,興修水庫幾十萬座。這些水利設施的相繼投入使用與改土成果相結合,在很大程度上結束了靠天吃飯的曆史,極大地提高了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田的麵積。  

  由此可見,上世紀80年代我國糧食產量大幅提高,完全是糧種、化肥、高效農藥等長期積累的農業科技成果爆炸式推廣應用,以及農田水利設施相繼完善、土壤得到改良產生的綜合效益。這個公開的秘密農民應該是很清楚的。知道了這個秘密,就應該知道,所謂分田單幹導致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進而導致糧食產量提高,這個似是而非的邏輯完全是一個欺世盜名的低劣謊言。

  現在三十年過去了,人們已經不再相信“一包就靈”、“一夜脫貧”的小崗神話,小崗村也許真的要退出曆史舞台了,但小崗村不應該被遺忘,因為它畢竟曾經引領和弘揚了“寧願餓死也不給集體出力”的“高尚道德”和“人不為已,天誅地來”的“先進文化”,小崗村理所當然地應該成為中國人民永遠的“光輝榜樣”和“生動教材”。

網友評論:
【wenh】 我1968-1974在農村插隊。當時農村的情況是吃的飽,但吃的不好。玉米多於小麥(大約70%/30%)。72年開始,農民分了自留地,大約每人2分地。自留地的莊家好過集體是實事,但並非是因為種集體的地不用心,而是小塊地容易操持。79年包產到戶後,農民在吃的反麵有所改善,小麥成為主要(70%)玉米比例減少(30%)。農民的勞動也不象原先那麽緊張了,原先冬天都要出工搞深翻土地,積肥等等農田基本建設,後來冬天閑下來打打牌什麽的,賭博之風慢慢興起。

農民也好景不長。雖然改革之初靠吃以前集體打下的農田基本建設老本加上小塊田上精耕細作,農民生活有所改善,但後來設施失修,種地成本增加,加上教育醫療等經濟負擔加重,農村出現兩極分化,少數有門路的生活得不錯,多數沒門路的,尤其是少勞力的生活艱難。

所以“一包就靈”除了作者提到的原因,吃集體經濟打下的老本也是個因素。“一包就靈”的好處在最初幾年曇花一現,隨著時間推移,弊端逐漸顯現,兩極分化,衝突增加,一盤散沙,管製混亂,生活艱辛。
2009-10-4 18:10:13 3分

【和滿】 “向落後看齊。” 2009-10-4 17:55:12 3分

【達芬奇】 對【zfc2001】:

經過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以後,中國農民在思想上的進步是不可忽視的,雖然也有落後分子存在,但農民的大多數是相信黨和毛主席的。就我所在農村來看,當時社員們的思想覺悟不比現在的你差,他們自覺維護集體的利益,自覺同那些損公肥私的行為作鬥爭。現在許多人所不能理解的是,他們竟然也非常關心政治,在田邊地頭經常議論國家大事。
而不像現在,農民們不是外出打工掙命,就是呆在家裏打麻將,要麽就是盯著電視看一些灌輸封建落後思想的精神鴉片。“留守”在農村的老弱病殘們根本不能好好伺弄那些莊稼,基本上仰仗人民公社留下的那點家底,再加上化肥和優良種子。還有大片的良田被非法占地圈起來長期無人耕種,造成極大的浪費。
我在農村的實踐經驗告訴我,人民公社的確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她的組織係統和幹部結構非常適合中國農村的情況,非常適合先進的科學技術推廣應用,也非常適合農田水利建設工程和土壤改造工程的需要,這一點是分田單幹的農民是無論如何做不到的。看看日本吧,那裏的農民不是也形成了某種合作社嗎?想一想為什麽。這是“想當然嗎”?要我說,那個“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才真的是想當然,是一種非常低級的本能行為,全然忘記了作為人是有社會屬性的。
“三年自然災害”的確給許多地方的農民帶來了巨大痛苦,那是什麽原因我想很多人現在已經知道,對於個別地方比如四川省,我知道得更清楚,就是因為某些“土皇帝”不聽毛主席的話,不按客觀規律辦事,大搞官僚主義,大搞攤派,刮“共產風”,為了個人的權利不惜犧牲廣大農民的利益、甚至不顧農民死活造成的,直到現在,經過那個年代的農民還會指名道姓地罵那個人,這難道還不能說明問題嗎?這和共產黨領導的集體化道路有關嗎?中國農村的根本出路就在於集體化這已經是早已被事實所證明的,隻有社會主義才能夠救中國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社會主義道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總要受到“左”和右的幹擾,但是大方向是正確的,應當堅持走下去。因為“人是自私的”就要放棄維護農民的共同利益,就要放棄團結起來追求共產主義目標,那還是共產黨嗎?中國革命還有什麽意義?
看看現在那些失地的農民,看看那些重新處於“一盤散沙”、任由官商宰割的農民吧!誰來維護他們的利益?人們已經開始明白,走回頭路必然要吃二遍苦,受二茬罪。
2009-10-4 17:54:50 3分

【和滿】 從那時開始,輿論一直都在宣傳--小崗村因為實行了單幹,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了,所以一舉脫貧致富。
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是因為小崗村的領導集體很蠢,不能履行生產大隊領導集體的職責。
“公有製經濟快速發展中出現的利益分配”問題,從50年代末開始,就是中國社會的普遍問題,大多數單位經過“文革”以後,發揚民主,開動腦筋,群策群力,都能解決。小崗村的農民、地理條件、生產方式都沒什麽特別的地方。為什麽小崗村那些個別單位不能解決? 2009-10-4 17:53:48 3分
【為了祖國強盛】 完全讚同。 2009-10-4 17:01:02 3分

【zfc2001】 說糧食增長完全是分地的功勞,是不準確的。作者對糧食增長的原因的結論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
但是,要知道,分地是中央為了解決農村問題而作出的一項重要決策,符合當時廣大農民的要求的,沒有聽說過很多堅決拒絕分地而繼續保留集體化道路的生產隊嘛。這項政策是不是得到了農民的擁護?可以問一下當今五十歲以上的農民,問一問人家的感受,不要想當然地以為農民願意走集體化的道路。
我一直生活在農村,有自己的親身經曆。共產黨在農村的政策是切合當時的實際和當時的農民的,因此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冬暖夏涼】說: 小崗村成為改革的典型,就說明了這個改開的自私自利性.以自私自利來指導社會發展,這個社會一定是個惡劣的社會。
這個觀點我是同意的。但是,這是另外的一個問題。
解放了幾十年,不要說普通農民的自私自利的毛病沒有解決掉,一般的共產黨的自私自利的毛病也普遍存在。因此,如果一個政策不切合這個實際的話,是注定要失敗的。果然--也就失敗了。
我認為,如實地指出改革的弊端,不用通過違心地讚美改革前的政策。
農民,在共和國成立以後,始終付出最大的代價,受到最深的傷害。
三年“自然災害”給農民多大的傷害?許多當事人還在,為什麽沒有人去正經地調查一下,就在這裏想當然地寫肯定的文章?這不是個很難的事,出北京一百公裏就能得到許多你意想不到的答案。當然,你要小心有關部門對你的行為的調查。他們對你的興趣要超過你對這個問題的興趣。
我認為,八十年代的糧食增產是實實在在的。雖然不全是分地的功勞,但也不能說沒有一點功勞。應該說,分地對於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符合當時生產力發展的實際,解決了廣大農民吃飯吃好的問題是有相當重要的作用的。 2009-10-4 16:34:46 1分

【達芬奇】 我在農村插隊的時候“兼職”(就是不脫產的)做過記工員和管庫員,社員們對我非常信任。到了晚上我一敲鍾,人們就圍攏過來,挨個匯報他們這一天都幹了些什麽活,幹了多長時間,雖然這些都是生產隊長安排的,但是在但是記工的時候,社員們之間仍然是互相看得到的,因此偷奸耍滑的很難蒙混過關。
關於農時的問題,我的觀察,社員們和隊長一樣很上心,因為他們本來就是平等的,集體的利益是擺在第一位的。因此不會出現因為懶惰而耽誤農時的現象。再者說,當時的大隊幹部,以至於公社的幹部,每當農忙季節都在基層“到處亂跑”,幹部們誰也不敢懈怠。 2009-10-4 15:39:58 5分

【鋼毅】 人們已經不再相信“一包就靈”、“一夜脫貧”的小崗神話,小崗村也許真的要退出曆史舞台了,但小崗村不應該被遺忘,因為它畢竟曾經引領和弘揚了“寧願餓死也不給集體出力”的“高尚道德”和“人不為已,天誅地來”的“先進文化”。
以各顧各為精神支柱的所謂改革及其樣板小崗村應該退出了! 2009-10-4 14:27:51 5分

【塔瑪勒戈壁】 現在,雖然農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遠不及城市,但是農民的人身自由度要大大高於產業工人,這應該是事實。 2009-10-4 13:51:56 3分

【屈原魂】 有文獻記載1965年5月25日毛澤東在井岡山送湖南省委書記張平化下山的時候,大聲問張平化:“你是沒有忘記我在專列上的許諾吧?我為什麽把包產到戶看得那麽嚴重,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村所有製的基礎如果一變,我國以集體經濟為服務對象的工業基礎就會動搖,工業品賣給誰嘛!工業公有製有一天也會變。兩極分化快得很,帝國主義從存在的第一天起,就對中國這個大市場弱肉強食,今天他們在各個領域更是有優勢,內外一夾攻,到時候我們共產黨怎麽保護老百姓的利益,保護工人、農民的利益?!怎麽保護和發展自己民族的工商業,加強國防?!中國是個大國、窮國,帝國主義會讓中國真正富強嗎,那別人靠什麽耀武揚威?!仰人鼻息,我們這個國家就不安穩了”。張平化激動地望著毛主席,大聲地說:“主席,我懂了”。 2009-10-4 13:32:41 3分

所有跟帖: 

我的親眼所見 -ulily- 給 ulily 發送悄悄話 (205 bytes) () 10/04/2009 postreply 06:47:09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