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家帶你看國慶閱兵:本質上是場“國家歌劇”(組圖)

來源: 燕赤霞 2009-09-24 11:57:16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7521 bytes)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21674/21674658.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閱兵零距離

請想象:全世界五分之一的目光注視一處,將凝聚成一個多麽強大的氣場!

10月1日,長安街,大閱兵主場。在這裏,共和國曆史的腳步聲又將隆隆響起。

“一切願意新生的

到這裏來罷

最美好最純潔的希望

在等待著你!”

60年前,在同樣強大的氣場裏,一位詩人說,這是毛澤東在中國新生的時間大門上寫下的詩句。

60年後的今天,共和國已曆經歲月滄桑,他的表情更為剛毅,目光多了深邃。他已是一個更有擔當的角色。

美好而純潔的希望,依然在等待。

行家帶你看閱兵

專訪著名軍事專家徐光裕將軍

外行看熱鬧,比如方隊是否整齊雄壯,坦克、大炮、導彈又多又威武。而內行看門道:武器有哪些新品種,是什麽新型號,性能大概怎樣。

9月6日大閱兵第一次演練,盡管夜幕低垂,心癢難耐的軍事迷和觀察家們還是各顯神通,拍攝了大量照片。著名軍事專家徐光裕老將軍連夜上網,將這30個方隊的貼圖,來來回回研究了好幾遍。

《新民周刊》:您是1934年生人,經曆過新中國成立以來大部分國慶閱兵,請您回顧一下您觀看曆次閱兵最強烈的感受是什麽?

徐光裕:最晚1948年參軍的才能參加開國大典,我是1950年參軍的,錯過了到天安門的機會。1950年10月,我們的部隊在四川,也沒趕上閱兵。當時交通調動沒有現在這麽方便,從1949年到1959年,參加閱兵的基本上都是北京軍區的部隊,哪有現在這麽大規模,用整個沙河機場來練兵。

1951年我就從四川調到北京,除了1958年炮擊金門到前線,基本上都在總部,觀看了以後所有的閱兵活動。

這60年來,每次閱兵我們軍隊的武器裝備和精神麵貌都有不同。

在 50年代,閱兵的主要特點是“騾馬隊”和“萬國牌”。能進城就很不容易了,開國大典上,驢子拉著火炮過天安門,牽牲口的人就感到很自豪。當時我們的裝備,日式、美式、蘇式、國民黨造的,我們全都有,大多都是繳獲來的,所以是“萬國牌”。以我自己為例,光我扛過的槍製式就很多。剛參軍的時候,我隻有16歲,扛的是日本的三八大蓋,上了刺刀比我還高;打了一次靶就換成了國民黨的79式步槍,口徑更大;沒多久,又換了蘇聯進口的帶槍刺的步槍。嶄新的蘇式步槍還是油封狀態,我們可高興了,把它當寶貝一樣,拿回來就趕緊擦。當時部隊裝備的坦克、汽車,包括吉普,也基本都是蘇聯進口的。那時候我們閱兵隻請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的貴賓來參觀,比如蘇聯、朝鮮、羅馬尼亞等,但西方也很關注。從抗美援朝、到中印和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他們知道我們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特點,就是雖然手裏的裝備五花八門,但是什麽仗都敢打,什麽武器都會用。

到六七十年代,我們的裝備開始有變化了,蘇聯的裝備和我們自己國產仿造的裝備逐步交錯出現。在這期間,我們成功研製出坦克、殲擊機、轟炸機和導彈、驅逐艦等大批常規武器裝備,創造出“兩彈一星”的奇跡,國產AK47步槍也開始出現。

印象最深刻的是軍裝。1955年實行軍銜製以前,我們穿的軍裝樣式非常簡單,全都是布做的,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胸章也是印在布上的,八一帽徽是鋁箔壓片,時間一長漆就掉了,總覺得不夠威武。

1955年授銜之後有很大改善,開始佩戴肩章,但高級幹部才有呢子穿,普通軍官、士兵還是一身布,隻是改進為斜紋布和的確涼。不像現在的新軍服全部是高質量的棉、呢麵料,而且是量體裁衣。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的軍服都存在不夠合身的現象。

改革開放以後,我們的閱兵儀式一次比一次威武。新軍服連士兵都是高級布料、馬褲呢,用料質量明顯提高。軍銜一戴,又增加了胸標、姓名牌、級別資曆勳標、臂章、綬帶等,顯得非常威武、正規化。事實上,服裝的變化與我們人均軍費的提高有很大的關係。80年代我們人均軍費隻有幾千美元,還不到5000美元,比印度的7000美元還少,裝備和服裝還能好到哪裏去?現在提高到3萬美元,比80年代高了6倍。軍隊裏吃的也好了,以前每個士兵一天夥食費是幾元錢,現在是十幾元甚至幾十元錢。軍隊廚師還專門開了訓練班,白案、紅案、掌勺的,都有學曆。如今拍長征過草地,“紅軍戰士”明顯偏壯,再想找當年拍《渡江偵察記》時那麽瘦弱的都難了。當然,這些都是托了國家總體經濟發展的福。


《新民周刊》:您認為本次大閱兵在武器裝備上最大的看點有哪些?

徐光裕: 我覺得這次閱兵主要的亮點,一是解放軍新式武器裝備的亮相,二是新兵種的風貌。

先說武器裝備。中國老百姓和外國人最關注的就是閱兵中出現的武器裝備。所謂外行看熱鬧,比如方隊是否整齊雄壯,坦克、大炮、導彈又多又威武。而內行看門道:武器有哪些新品種,是什麽新型號,性能大概怎樣。這次閱兵中的最值得關注的裝備我想有以下一些:

陸戰有高機動野戰車。1999年時我們還沒有高機動野戰車,隻有軍用吉普。這一次,我們的指揮車、引導車都是“中國的悍馬”——東風猛士。這種車一輛造價 80多萬,機動性非常好,川藏公路上跑過,新疆大戈壁跑過,北到黑龍江,南至廣東、海南。從零下41度到高溫46度隨時發動,發動機不會熄火。加滿油一次可以跑500公裏。迂回、包圍、機動,過去步兵全部靠兩條腿,現在有了它,再差的地形、路麵都擋不住。一輛車可以裝一個班,一個連12輛車就拉走了。它具有多用途、多型號的特點,既可以運傷員、拉給養,裝電台、偵察器材,還可以作為武器平台使用,裝載打直升機的肩扛式對空導彈、輕機槍甚至一兩米長的反坦克導彈。這種車吸收了美國悍馬和很多其他國家高機動野戰車的優點,又實現了全部國產化,打起仗來沒有人能限製我們。外國人一看“猛士”出來了,就知道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步兵機械化的程度已經達到國際同類的先進水平。

坦克也是陸戰中間的主戰裝備。看一個國家的陸軍裝備,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看坦克的攻擊力、機動力、防護力和信息化的水平。1999年我們隻有96式坦克,但這次閱兵中將出現99式主戰坦克。這個型號的坦克超過50噸,性能非常好。世界上最好的主戰坦克是德國的“豹”2,其次是美國的M1A2,而我們的99式主戰坦克絕對可以進入世界三甲之列,很多指標已經超過了他們,比如火炮在發射動能穿甲彈時,可穿透1米的鋼裝甲,火力強度可以說是世界第一。不僅白天能打,晚上也能打,是國際上公認的比較厲害的坦克。

在海軍方麵,美國人最怕的反航母導彈也出現了,內行一看就知道,是倒數第二個方隊的東風21型中程導彈。東風21型導彈有精密製導係統和變軌能力,飛行路徑不易被偵測,因而它能規避跟蹤係統,增加擊中目標的可能性。這種中程導彈最遠射程可達4000公裏,誤差在100米以內,而一般的航母長度有300多米,所以命中率幾乎是100%。

還有東海10巡航導彈,射程可達1500公裏,命中精度在10米內。由於巡航導彈能以5-7米高度掠海飛行,低於雷達偵測的高度,這意味著軍艦上的雷達非常難發現,攻擊大型水麵艦艇非常有效。打個比方,台灣東岸距離我們才300公裏。而東海10可以飛1500公裏,這意味著可以用巡航導彈在距離台灣島 1000公裏處就可攔擊其他國家的航母,它再過來就要冒極大的風險。這種巡航導彈可以用飛機發射,軍艦、陸上也能發射,它是第一次在閱兵式上出現,這也令西方很關注。

還有一些變化是外表上看不出來的。比如同樣是東風31,過去主打城市等麵狀目標,誤差可以高達幾公裏。現在看起來還是這麽一個大家夥,其實它的射程、可靠性、突防力和精確度等性能都大大提高了。

空軍方麵,萬眾矚目的是殲-10戰鬥機。殲-10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三代戰鬥機,實際上已經達到“三代半”的標準了。超音速、超視距攻擊,也有很強的近距格鬥、空對地攻擊的能力,可以空中加油。但從隱形能力上看,雷達反射麵還有 1-5平方米,還達不到四代戰機零點幾平方米的標準,屬於半隱形。但在國外已經倍受注意,美國現在最好的戰鬥機就是第四代,我們已經是三代半了,這意味著我們已經快追上去了。這樣的飛機對付F16A/B綽綽有餘。

會引起注意的還有武直10武裝直升機、預警機和空中加油機。武直10在設備完善程度和技術水平上與世界上最先進的武裝直升機基本相當,速度、機動能力、反坦克能力以及整個火控雷達係統,一點都不比美國的阿帕奇差,因此必然會引起西方的注目 。

現代化的空軍部隊,如果想提高作戰能力和作戰半徑,一定要有預警機。地球有曲率,地麵雷達功能受限,通過預警機把雷達一下子提到9000米的高空,視野就開闊了,盲區很小,效率大大提高。我們的預警機有圓盤式2000型和平衡木式200型兩種。200型主要用於戰場預警,2000型用於大至幾百公裏的戰區性預警,同時它還有一個更大的功能就是作為空中指揮所,指揮空地協同。

90年代我們曾經從俄羅斯買了一架運輸機,飛到以色列請他們來裝電子設備。美國知道後認為這會強化中國的力量,妨礙美國利益,強加阻撓之後,以色列不得不拆掉電子設備,按合同全額賠款,將飛機退給我們。可見西方對我們的預警機研製有多麽關注。

同樣重要的還有加油機。如果說殲10能飛4500公裏,它的作戰半徑就是航程的三分之一,即1500公裏。而空中加油機能夠增加它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作戰半徑。

《新民周刊》:二戰時已經有空中加油機了,我國為什麽到現在才研製出來?

徐光裕:過去我們的戰略思想是積極防禦,國門以內要什麽加油機?沒油就下來加。現在國防理念已從準備進行傳統國土防禦戰爭轉向能在周邊地區打贏與高科技對手的一場短期高烈度衝突。從海南島到西沙群島是800公裏。從西沙到南沙是800公裏,1600公裏飛機不加油怎麽回來?有了加油機,就意味著這個國家的空軍、海軍能夠出海了。

《新民周刊》:在兵種上,這次閱兵最吸引眼球的就是新增設的特種兵。

徐光裕:實際上特種兵在我們的部隊裏過去叫偵察兵。在編製上,各個軍區都有情報部,情報部下麵直接領導的偵察大隊就是特種兵。現在他們的任務範圍擴大了,不僅有偵察,還包括反恐等特種作戰任務。特種兵十八般武藝樣樣俱全,一戰成名。在閱兵中增設特種兵,說明現代軍事的樣式已經複雜化了。除了陸海空局部戰爭的常規安全領域,恐怖主義、跨國犯罪,海盜、走私等非常規安全領域的問題突出,而我們國家有這個能力對付非常規領域的各種威脅。

《新民周刊》:您認為我們的軍事實力和世界最前沿國家相比有哪些差距?

徐光裕:在陸戰武器上,從主戰坦克、自行火炮、單兵武器上看,我們的水平已經達到世界第一流。在海軍方麵,最明顯的是我們的航母還沒有造出來,沒有海上的製空權,軍艦出去以後得不到飛機的掩護。我們的導彈核潛艇威力和噸位上還不夠大,不過我們的導彈質量不錯,巨浪2號潛射彈道導彈本身能打8000-1萬公裏,潛艇開到太平洋,導彈能夠覆蓋美洲大陸的任何地點。從海上尖端的核力量看,我們也是世界一流。不過這次閱兵我們沒有拿出巨浪2號,隻拿了東風31。在空軍方麵,我們差了半代,第四代隱形飛機還在研製中。考慮怎麽選擇重量更輕、效率更好的飛機表麵隱形材料,飛機的外形也要更圓滑、流線型一點。我認為 5-7年就能列裝了。在信息化方麵:我們在形成空地一體的網絡化方麵比西方國家要差,北鬥星的數量不夠,隻能覆蓋家門口的範圍。我們的軍隊長期沒有仗打也是一個問題。我主張無論維和也好、護航也好,特別是國際上的聯合軍演,要積極參加,好鍛煉部隊。

《新民周刊》:近20年來,我國軍費每年以兩位數增加,被國外批評為軍費增長過快,您怎麽看?

徐光裕:我個人認為,我們的軍費增長不是太快,而是太慢了。現在世界上所有軍事現代化的國家,以德國為例,它的軍人人均軍費開支是每年12.3萬美元,日本是22萬美元,英國是24萬美元,法國是27萬美元,美國是34萬美元,而中國僅有3萬美元。

我統計了許多國家的軍費,國力比較強盛的國家,軍人人均軍費開支應該有10萬美元以上,我們要求不高,至少也應該達到這個標準。事實上,我們從現在開始,每年保持兩位數的軍費遞增,到2020年,才能達到人均10萬,還不夠德國現在的水準,所以說我們的軍費增長速度太快了毫無道理,完全是一種歧視,欺負我們中國人。

《新民周刊》:從您的介紹看,我們的軍事建設與西方國家差距還是不小,這些差距是如何形成的,應該如何減小這種差距?

徐光裕:造成這些差距有經濟原因也有政治原因。在經濟上,從新中國成立後直到改革開放前我們一直都不富裕,在改革開放後到90年代初期,軍隊服從服務於國家經濟建設大局,裝備建設收縮了戰線。在政治上,建國後受各種極左的東西幹擾。運動搞得太多了,國防現代化也受影響。1989年以後,國外還對我們進行封鎖,因此我們在武器研製方麵進展得比較困難,實際上有些方麵屬於停滯狀態。

正因為如此,中國人民解放軍更要急起直追,想辦法提高速度,跟上世界的潮流和先進水平。西方大喊中國威脅論,指責我們軍費增長過快、軍費不透明,這些都是假命題,經不住反駁。我們不要動搖,不要上當,盡量做到綿裏藏針就好。■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21674/21674659.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海軍水兵方隊在烈日下進行嚴格訓練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21674/21674661.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萬眾矚目的殲-10是我國自主研發的戰機

親臨大閱兵


好熱鬧、識大體的北京民眾表示了理解。就連那點磕磕碰碰,聽到外地人耳中似乎都成了一種炫耀的資本。


“明天我們隻上半天班!” 北京人王睿的語氣中透著一絲興奮。

9 月18日晚10時,北京國慶大閱兵前最後一次綜合演練將拉開序幕。當天下午2點,長安街沿線寫字樓裏的白領們,享受了一次難得的提前放假,處於預演區域的學校也都停課半天。雖然距離長安街沿線交通管製還有1個半小時,商場、飯店、銀行也都紛紛打烊。乘班車回家的路上,王睿看到四環上大巴一輛接著一輛,載著滿滿的學生向天安門方向駛去。在那兒,將聚集近20萬名遊行群眾和受閱官兵。

正是周末黃金時段卻要早早關張,難說商家沒有抱怨。交通管製範圍涉及8個區,從二環一路擴至東五環及京通快速路等主幹道,非長安街沿線的企業給員工放假的屈指可數,不知在公交、地鐵甩站的情況下,他們如何穿越偌大的北京城。

早在1949年斟酌開國閱兵地點是放在天安門廣場還是西苑機場之時,周恩來在整整17天的權衡中,已經想到了當天城市交通至少要中斷4小時帶來的不便,而那時北京城的“大餅”,尚未攤出二環。

不過大閱兵畢竟是“十年等一回”,好熱鬧、識大體的北京民眾表示了理解。就連那點磕磕碰碰,聽到外地人耳中似乎都成了一種炫耀的資本。

近水樓台的好處是能先睹為快。通州水戀晶城小區的顏美園,便從自家陽台看到了空軍的閱兵表演。“我正在做飯,突然聽到外麵轟轟直響,窗外正好飛過一架拖著兩根輸油管的空中加油機。接著是戰鬥機,呈人字形,或三架一組,或五架一組,或四架一組成兩排呼嘯而過,一百多架各型戰機足足演練了大半個小時!有一次還看到10架直升機超低空飛行,激動得一個軍事發燒友拚命問我是不是‘武直10’。”

18 日下午,有人在家打醬油,有人上街躲貓貓。雖說電視裏看得更清楚,但有人就喜歡紮堆體驗現場版的刺激。一位丈夫在部隊的女士聽說同事家能看到演練,不顧限行,揣著望遠鏡打車趕到了城東。嫌房間距離太遠,幾個人居然冒險爬上了溫特萊酒店到處尋找最佳觀測點,從六樓到八樓、十六樓又下到二樓,最後被保安發現捉下了樓。

下午5點,受閱戰車開始排成一條長龍,浩浩蕩蕩開出閱兵村,當第一輛抵達天安門時,最後一輛還在閱兵村。和平時期大閱兵更像是一場盛大的“生日Party”。既然是大喜的日子,軍民保持著高度默契。天安門廣場上的遊人在警戒線外翹首以待,大望路口也早已擠滿了看熱鬧的群眾。當上百輛坦克裝甲車駛過濕漉漉的路麵,整個區域都感受到了轟鳴與震顫,街邊一陣沸騰,驚歎聲、相機喀嚓聲此伏彼起。雖說坦克噴出來的柴油霧著實有點嗆人,但上文那位女士還是堅持從頭看到尾,自言即使胸悶也樂意。

網上流傳一個段子。1999年一位新郎官大喜的日子,恰逢CCTV直播建國50周年大閱兵,他率領眾伴郎看得入迷忘了時間,險些誤了終身大事。對這樣的超級“月餅族”而言,“國慶租個長安街酒店客房看閱兵”,可能最大的心願。

日前,位處西長安街的長安街酒店公寓便打出廣告,公然宣稱自家這位置“是大閱兵的主要觀看路段,看國慶大閱兵選擇公寓沒錯!”旅行社也不失時機推出了“國慶北京閱兵遊”。甚至連遠在成都的萬達廣場,都打出隻需消費,就可以通過超大屏幕現場感受閱兵激情,零距離體驗殲10戰機魅力的口號,讓這場國之盛事在消費主義的語境下,變得喜感十足。

但據記者了解,租酒店看閱兵,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對新聞媒體而言,大閱兵不啻為兵家必爭之地,誰都垂涎長安街沿線那屈指可數的幾家星級酒店。50年大慶之時,某外國知名通訊社曾一擲千金,欲豪租貴賓樓總統套間專門用於拍攝閱兵實況,合同都簽了,最終還是泡了湯。此次從9月29日到10月2日中午,北京飯店將被國家征用,客房一律不對外銷售。貴賓樓飯店、北京國際飯店、北京飯店萊佛士、新聞大廈也不對外營業。民族飯店、中國大飯店、凱萊大酒店、萬達索菲特等酒店雖然沒有被征用,但在慶典期間麵臨長安街的客房將被清空,客人可入住不靠近長安街一麵的客房。而且無論什麽人進入酒店都要過安檢,跟機場的一樣嚴格。

辦公地點就在長安街兩側的日本共同社、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和香港有線駐北京新聞中心頗令同行豔羨。但據大閱兵當日香港有線邀請的直播嘉賓徐光裕將軍透露,他將在另一個房間,通過大屏幕看著中央電視台的直播點評,雖然實況與他隻有咫尺之遙。

同樣位於長安街沿線的中國社科院的一位青年學者告訴記者,上周開會他們已經得到通知,自9月28日起就不用去單位上班了。同時得到叮囑,武警會逐個房間檢查,抽屜不要上鎖,臨街的窗戶也會被封起來。

“肯尼迪總統怎麽在眾目睽睽之下被暗殺的?美國人最清楚。殺手在一所公共圖書館倉庫的六層窗前射擊,用的就是一把高精度的狙擊步槍。莫斯科大劇院的爆炸是怎麽發生的?就是提前幾個月將炸藥、武器拆散了,一點一點囤積到附近的一個地下室。”徐光裕將軍認為,像酒店、社科院這樣大的單位很難被恐怖分子所利用,關鍵是一些地下旅館和私人出租的房子。

一位北京市民告訴記者,“要不要到現場去看閱兵”,就像當初把奧運開幕式門票拿到手上,有些猶豫。不去,舍不得;去,又擔心安全問題。

就在17日下午6:30,距離天安門廣場南端不遠的旅遊鬧市區大柵欄發生了一起持刀傷人事件,造成2死12傷。

“作為首都,北京既是保安條件最好的地方,又是一個目標最突出、最容易造成影響的地方。為確保國慶60周年安全,我們已經動用了大量的警力,有些警察還配備了武裝。在六環路上進行人車檢查也已經有20天了。如果有什麽不滿意見想表達,其他地方不好下手,這些人便會看上大柵欄、王府井、東單、西單這些重要的旅遊地。這也說明在這些地方巡邏的人布的點密度不夠。”但徐將軍認為這也是一個兩難。如果“三步一崗、兩步一哨”,又會被某些別有用心的境外媒體說成是“高度神經緊張”。據新華社報道,中央政法委書記周永康已經發出號召,要“打一場國慶安保的人民戰爭”。

盡管蘇珊·桑塔格這樣的西方文化人一直對諸如閱兵的美學保持著“警覺”,給大閱兵掛上一個“集權主義美學”的標簽,但也有境外觀察人士給予嚴苛方式訓練出來的方隊極高評價:“ 以中國的國情和軍事傳統,軍人的作戰意誌要比武器來得重要。”

徐將軍認為:“方隊走步的形式和高度的紀律性傳遞出了一個信號:我們國家這些80後、90後的年輕人什麽苦都能吃,他們自覺地願意為國家的強大貢獻自己的力量。”

而一家IT公司的部門總監從“整齊劃一”的正步方陣中,看到的是一種執行力。

國慶50周年前後,有人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為準備這次大慶,花掉了上千億的錢,一切的一切都是踵事增華。”

徐將軍算筆細賬後說,此言差矣。“他是把所有武器裝備的費用都算進去了。整個遊行的隊伍共35個方隊,遊行的群眾10萬人,廣場的學生7萬。這16萬人,每人的開銷為500元,共8000萬。彩車20輛,每輛100萬改裝費,共2000萬。受閱部隊1.2萬人,按10個月300天的訓練算,每天補貼50元,開銷近2億元。再加上廣場裝飾,把天安門廣場路麵換磚頭都算進去,差不多能湊到最多6億元,這不過是半架美國第四代戰機F22的價格。”

徐將軍認為:“一些對閱兵提出不同意見的學者,確實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觀點。他們在決策過程中發出了反對意見,而且是在人大會議上提出的,既是合理,也是合法,這絕對是件好事情。但最後決策的時候要考慮到大多數人的意見,這符合民主集中的原則。我想如果不是大多數人都願意搞閱兵,中央不會下這個決心。”

但在他看來,不能僅抓住國慶是否閱兵,來判斷一個國家尚武不尚武。“美國人也閱兵,隻是不放在國慶節,而是放在總統就職儀式。在展示國防力量上,美國人最賣力、辦法最多。他們一點都不忽略愛國主義和尚武精神,經常通過軍兵種的紀念日、總統的慶典以及各種各樣所謂的開放日來鼓動。

“閱兵確實能夠提振老百姓的愛國主義意識。”王睿說,“我平時沒有機會考慮愛國主義情感。這段時間聽交通廣播,天天有一個小女孩在唱《我愛你祖國》,我還是非常有感觸。但在閱兵的‘表麵功夫’之外,我更在意其背後的國力和軍事實力。相比較而言,人口紅利和出口這樣的話題會讓我思考更多。”■

探訪軍樂團

“站4小時不倒,坐4小時不動,吹4小時不累,憋4小時不尿”。

如果不是司機小寇駕著軍車來接,記者如論如何找不到國慶閱兵聯合軍樂團位於北郊的訓練基地。彼處人跡罕至,原是某裝甲部隊的訓練大院,距離北京城50多公裏。一排排低矮的小平房、幾棟宿舍樓、一棟辦公樓,加上沙坑、單杠、球場,就是全部。午休時間,除了落葉簌簌的聲音,時間仿佛凝固。小寇開玩笑說:“來這裏可以體驗純粹許三多式的生活:除了跑操,還是跑操。”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的杜銀鮫、張平江、餘文傑和曹軍這四位大校,已經在這裏呆了整整3個月。杜銀鮫和張平江吹薩克斯,餘文傑吹圓號,曹軍吹長號。他們都40多歲了,1984年第一次代表解放軍軍樂團加入聯合軍樂團才十七八歲,轉眼間在這個一千多人的團隊裏已經可以當叔叔伯伯。 “年齡最小的隻有17歲,他們的父親都比我們年輕!”

這四位大校在外被尊為藝術家、老師,都是團裏的骨幹,如果不是參加閱兵,他們此時應該是身著燕尾服,優雅地在人民大會堂為外國來賓演奏。

“雖然我們已經參加過兩次閱兵,但再次來到這裏,改變生活方式,和新入伍的戰士一樣,每天6點起床,疊被子、拖地、喊著一二一排隊去吃飯,還是不適應。”杜銀鮫笑著說。

張平江也坦言:“特別是晚上真的很無聊。沒有電視、網絡,從吃完晚飯一直到10:30熄燈,這4個小時基本上要靠你自己去調節。”

為了解悶,餘文傑帶了兩盆小花裝點宿舍,晚上和杜銀鮫一起出去抓蛐蛐。來這兒集訓,兩個老同學像是回到小時候。

在閱兵式上,其他方隊就緊張十幾分鍾,而軍樂團將在天安門前第一個入場,最後一個離場,連續演奏2小時40分鍾,站立時間長達4個小時。於是在聯合軍樂團的訓練駐地,便貼有這樣的標語:“站4小時不倒,坐4小時不動,吹4小時不累,憋4小時不尿”。

集訓數月,每日在烈日下筆挺地暴曬,4位音樂家都變得像鋼鐵戰士一樣黝黑。“剛開始的時候新鞋卡腳,我站得腳趾頭都紫了,像一千隻螞蟻在咬。別人拿到礦泉水都是猛灌,我顧不上解渴,趕緊澆鞋。”不過讓他們自豪的是,雖然參加過大大小小無數慶典,但從沒倒過。

1999年國慶大典第一次在通縣機場預演,那天天氣酷熱,各方隊都有人暈倒,軍樂團在一個半小時的預演中,也暈倒了60多人。從那以後,軍樂團開始苦抓站功。

對樂手而言,他們比沙河閱兵村的士兵們還多了兩項折磨——背譜和噪音。

在閱兵和遊行過程中,軍樂團的樂手們不能看譜,必須把所有的樂譜分毫不差地爛熟於心。短短20天要背誦20首譜子,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但軍樂團的團長於海硬是把這種不可能變成了可能。“我們采取‘榮譽戰術’。誰先背完,就授予先進個人,哪個集體先背完,就授予先進單位。”

背譜命令一下達,樂手們就開始“玩命”了。天不亮就起來練,熄燈之後,很多人又偷偷溜去廁所、樓道甚至小樹林裏背,每天隻睡兩三個小時。

“軍樂團有個小夥子,23首群眾遊行部分的曲子,用了 3天時間就背下來了。而總參有一個1天時間就把9首打擊樂拿下。”張平江說,小夥子們這樣一搞,他們就有點壓力了。“如果按正常作息,沒人背得過我們。有外事工作的時候,都是在集合之前5分鍾把一首國歌背下來。但他們這麽沒日沒夜的,我們到了這把年紀,沒法再去拚體力。不過我們還是提前了5天把譜子全部背完。”

“這次整個樂隊的整體水平比1984年提高了不少。毫不誇張地說,我們第一次合曲的水平,就可以去現場了,我們現在是要做到的是無縫鏈接。不管是解放軍軍樂團還是哪個軍區樂團的,一視同仁,隨機抽查,點哪個背哪個。我們排練一次抽查一次,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背不出來的,除了因為緊張出現個別的小錯誤。”

而這幾位大校的屋裏也經常會有小戰士跑進來,幫他們拖拖地、疊被子,就希望可以多得到點指導。

杜銀鮫他們一次次參加閱兵,不僅沒有一分錢補貼,還會損失很多經濟上的利益。如此舍家舍業,純粹是為了一份榮譽。“國慶大典、香港回歸、澳門回歸、外國總統來訪、汶川慰問演出,我們全在現場,中國所有的大事,都跟我們有關係。而2009年國慶閱兵,將是我們4人最後一次在天安門受閱。一生的榮譽,不是可以用錢來衡量。” ■

於海:這是我一生中最榮耀的時刻

“世界上讓毛主席喊‘萬歲’的文藝團體,隻有我們軍樂團!”

初探閱兵村,就幸運地聽到武警總隊在合練迎賓曲,軍官中站得最挺最直的一位,正是聯合軍樂團團長、總指揮於海。

在天安門前參加完60周年國慶慶典的最近一次彩排後,他也是這麽腰杆筆挺地指揮軍樂團連奏160分鍾,節拍絲毫不亂。

“自從知道60年大慶要閱兵,我就知道肯定是我擔任總指揮。”於海告訴記者。作為一名軍樂團的成員,他很幸運地在天安門慶典中,為黨和國家的前後四代領導人演奏過。

“1970 年國慶典禮是我唯一一次見到毛主席。作為軍樂團年齡最小的演奏員之一,我當時隻有十四五歲,剛到團裏學吹黑管。我們的演奏隊就在金水橋對麵,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當他走出來一瞬間,《東方紅》的樂曲一起,我真是熱淚盈眶,渾身熱血都沸騰了。時候想起別人和毛主席握了手幾天不洗手,我就把那天戴的領章、帽徽都當寶貝似的收藏起來。”

出於對毛主席的這份敬仰,於海對樂隊、合唱排練《東方紅》要求非常高。在他看來,主席對軍樂團也是倍加厚愛,組建千人軍樂團的決定,就是毛主席親自做出的。

1950年國慶,當聯合軍樂團走過天安門接受檢閱時,毛主席高呼了一句:“軍樂隊萬歲!”40多年後的今天,軍樂團的新一代談起這段曆史的時候,心中依然充滿著自豪感:“世界上讓毛主席喊‘萬歲’的文藝團體,隻有我們軍樂團!”

到了1951年的國慶,毛主席在慶典上看著天安門城樓對麵的演奏隊列忽有所感,對閱兵總指揮聶榮臻說:“我們這麽大的國家,這麽多的人口,天安門廣場又這麽大,應該成立一支千人的軍樂團才相稱。”於是,有了成立全軍的正規的軍樂團的設想。

盡管當時國家經濟非常困難,但聶榮臻硬是撥出了舊人民幣80億元(相當於幣製改革後的80萬元)建團費,其中40億元向捷克斯洛伐克訂購了1000件樂器,餘下的40億用於在北太平莊一帶擴建營房。這在捉襟見肘的年代,已屬大手筆。

據說在20世紀50年代,千人西洋管樂團還差點被千人民樂團所取代,所幸此建議最終被毛主席否決。他在全國音樂周期間對音樂工作者的講話中說:“咱們的軍樂隊,還是用西洋樂器,不必敲鑼打鼓吹喇叭。”

1984年國慶35周年閱兵,於海作為千人聯合樂團的分指揮,接受了以鄧小平為代表的黨和國家第二代領導人的檢閱,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看到大學生們打出“小平你好”的橫幅。

最讓他難忘的是1999年的10月1日,那是他第一次擔任聯合軍樂團的總指揮。在天安門廣場上,這個位置是最前排、最中央、最高處。當他站在上麵,心中隻有兩個字:神聖、激動。

而在54歲的他看來,一生中最榮耀的時刻,應該是今年的10月1日。“我的指揮棒落下,神聖的國歌將被奏響。”

排練中,於海硬是把羅浪請到了閱兵村。開國典禮上,正是29歲的羅浪沉著地指揮200名軍樂隊隊員奏響了雄渾激昂的《義勇軍進行曲》。

“羅浪對現在軍樂團的水平很服氣。他一直期望中國軍樂能達到世界一流水平,這次來很感慨我們現在演奏曲目這麽多,樂理這麽精。他說我們當時水平很差,不認譜,樂器都吹不動、吹不響。”

根據羅浪的回憶,在開國大典上演奏的軍樂團,是以華北軍區軍樂團為主臨時湊集的。說起這支軍樂團的來源頗為有趣。記者曾看到這麽一篇記載:

“1947 年10月,在解放石家莊外圍清風店戰役中,晉察冀軍區野戰兵團殲滅了國民黨第3軍主力,並俘虜了該軍軍長羅曆戎。畢業於黃埔軍校的羅曆戎曾是聶榮臻的學生,見到老師的第一句話是:‘我的人都被你們打散了,槍也被你們繳獲完了,好在這支軍樂隊還算完整,算是送給老師的見麵禮吧。’一個星期後,時任晉察冀軍區抗敵劇社音樂隊隊長的羅浪接到上級通知:速帶人到清風店接受國民黨第3軍軍樂隊。在時任華北軍區宣傳部副部長張致祥的安排下,羅浪帶著學徒單洪順騎著繳獲敵軍的自行車,邊走邊找,經過長達15天的艱難尋覓,終於在保定找到樂隊隊長,在高碑店找到了其他軍樂隊隊員。經過當地駐守部隊組織的政審、鑒定和調查後確定樂隊40人符合政治條件,這40人與抗敵劇社音樂隊原有的10多人,經聶榮臻司令員批準,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軍區軍樂隊。”

1949年8月,組織上決定讓羅浪負責組建一支200多人的聯合軍樂隊,準備為開國大典進行演奏。這支新成立的軍樂隊成員來自五湖四海,有解放軍的宣傳骨幹、起義投誠的舊軍人和收編過來的北平舊警察,使用的樂器也是五花八門。

而負責訓練他們的教員,則是前國民黨軍樂團的團長洪潘。

“管樂在國外有幾百年曆史。但中國過去沒有軍樂,隻有敲鑼打鼓。1896年,袁世凱組建新軍,從德國請人來訓練,剪掉辮子,練習騎馬、射擊,並要求1萬多人的軍隊必須有一個60人左右的軍樂團。”

記者曾看過研究文章,認為國民黨時期的軍樂團不受重視,被諷為“洋吹鼓手”。於海認為該說法有失公道。“國民黨非常重視軍樂團,蔣介石就是國民黨軍樂學校的校長,教務長是洪潘,授少將軍銜。他曾師從豐子愷學習音樂,後來成為‘人民音樂家’冼星海的同窗。”

作為一名從事管樂專業的部隊文藝工作者,於海對洪老先生仰慕已久。專程在這位老前輩93歲那年拜望,笑言“共軍的團長來會見國軍的團長了!”老人哈哈大笑。沒想到分別不到三個月,洪潘先生便與世長辭。

在解放軍軍樂團剛成立的時候,人們認為軍樂就是慶典上的陪襯,沒有誰把它當做一個正規樂團看待。於海感慨說:“軍樂團過去的水平也確實不高。不像現在國家的音樂教育普及得好,老百姓裏學樂器的太多了,部隊裏有成千上萬樂手供我們挑,來的都是尖子,那時候哪裏找到一個吹號的。我們選人全靠大淘汰,一個中學上千人選出一兩個,十四五歲的時候送過來從頭學,兩年之後還要再淘汰三分之二,這個過程是非常殘酷的,當時都拚了命地學。”

不過在於海剛入伍之時,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間。軍樂團一天僅給一個小時練習業務,其他時間必須政治學習和勞動。我們當時150人,現在剩下的隻有20多個。我隻能說自己幸運。”

而如今,解放軍軍樂團湧現出一批國內一流的作曲家、指揮家、演奏家,演奏的曲風涵蓋爵士樂、室內樂、行進管樂……“我們8月份在國家大劇院的演出,票子被一搶而空。我現在正在策劃在上海大劇院的演出。”

據於海介紹,參加本次閱兵慶典的聯合軍樂團創下了很多新紀錄:“目前這支聯合軍樂團是曆次國慶閱兵規模最大、人數最多,也是演奏水平最高的團隊。我們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從全軍46支專業和業餘軍樂隊裏選拔,最終選中這1300多位高手。”

最初聽說要指揮包括合唱群眾在內的4300人,確實有點擔心,相隔100多米,怎麽能讓所有人都跟我在同一個點上?但經過半年的訓練,他已有絕對把握讓 4300人變成1個人。“以前閱兵,奏樂從喇叭裏傳出來時有時差會幹擾到士兵。後來采用了高科技的音響設備,這個問題已經被完美地解決了。”

2個小時內,聯合軍樂團將幾乎不間斷地演奏19首閱兵樂曲和24首群眾遊行樂曲,共計43首樂曲。於海認為最大的突破是過去閱兵的音樂多演奏進行曲,而這一次,除了常規曲目,還會增加流行歌曲的比重。

於海透露,閱兵樂曲部分的演奏次序是歡迎曲、國歌、軍歌。而群眾遊行樂曲將以慢板的《紅旗頌》開場,演奏的曲目包括《紅旗飄飄》、《我和你》、《愛我中華》、《希望的田野》,《今天是你的生日》、《祝酒歌》。隻是目前什麽曲子對應什麽方隊,依然處於保密中。

而在群眾遊行單元裏,當領導人畫像在遊行中出現時,軍樂團會分別演奏具有代表性的樂曲。“毛主席畫像出現時會演奏《東方紅》,鄧小平是《春天的故事》,江澤民是《走進新時代》,為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配的是《江山》。這4首樂曲拚接在一起,就像一首完整的樂曲,現場還將播放4位國家領導人一句原音剪輯。”

在這位藝術家的心目中,他這次帶著軍樂團創作室精心推出的,不再是為政治任務作陪襯的背景音樂,而是融入合唱、領唱、民族打擊樂等表現形式的一場氣勢恢宏的廣場交響音樂會。■


閱兵從本質上說就是“國家歌劇”的演出。不僅中國,世界各國的閱兵式,也都在通過這種“國家歌劇”向世界含蓄地表達某種“主題”。

閱兵,中國想說什麽?

新中國60周年國慶,舉行了盛大閱兵。像以往一樣,此次閱兵,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關注。事件就一個,議論萬萬千。就像一麵鏡子,可以照出各種各樣的麵孔一樣,不同的人,不同國家、不同心態,折射出來的閱兵解讀大相徑庭。

但是,中國的用意隻有一個。

閱兵史溯源

新中國的閱兵,最早可以追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1931年11月7日,即蘇聯十月革命的慶祝日,經過秋收起義和南昌暴動等血火拚殺,武裝割據了相當地盤的中國共產黨,在瑞金建立了自己的紅色政權,稱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政府主席是毛澤東,“毛主席”的稱呼從此走入中國人的永恒記憶。

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正式成立的當天,瑞金葉坪舉行了隆重的“開國大典”。一係列的政治議程之後,“小新中國”舉行了閱兵式。由大刀、梭鏢和破舊步槍、短褲、草鞋、鬥笠、八角帽組成的冷兵器和熱兵器雜陳的“中國工農紅軍”隊伍,以山野夜空下的提燈遊行(因為害怕空襲),舉行了世界上絕無僅有的“閱兵”。盡管如此,它的蘊意依然是明確的:那就是要推翻舊中國,建立新中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成立和閱兵,標誌著中國革命從此有了相對正規、完備的組織領導機構和行政體係和軍隊係統。這也是中國共產黨區別於當時多如牛毛的土匪、軍閥的最根本的地方:中共不僅有遠大的建國目標,也有自己完備的國家機器的雛形。相比之下,其他的武裝勢力,都形似烏合之眾。

正式建國前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曾經有過5次重大閱兵,每次都有其深刻的內涵在裏麵。1933年的第二次閱兵,給今天的人們留下了“毛主席”的稱呼和“八一”的紅色政治文化遺產。而之後的3次重大閱兵,則像三級跳一樣,成為現代重大曆史轉折關頭,中國革命質變性飛躍的生動寫照。

新中國成立至今,共進行了13次閱兵。每一次的形式和寓意都不一樣。

1950年,新中國一周歲。如果說開國大典的閱兵,是萬國牌武器裝備的展覽,此次閱兵最閃亮的一幕,是騎兵方隊6路縱隊,1900匹坐騎全部是白馬。這是舉世無雙的華麗,也是空前絕後的景觀。那不僅僅是視覺的盛宴,也是騎在馬上的共和國,英俊瀟灑的少年軍姿!

一年前,朱德總司令在閱兵式上發布命令向全國進軍;僅僅一年之後,新命令中就出現了這樣的字樣:朝鮮戰爭爆發、美軍進駐中國領土台灣……命令要求中國人民解放軍做好戰鬥準備。毫無疑問,1949年的人民解放軍,準星裏已牢牢地標定台灣,但是,東北亞局勢的驟然惡化,讓新中國最高層麵臨全新而艱難的戰略抉擇。

閱兵後16天,解放軍進入拉薩。第19天,中國人民誌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中國西南東北左右開弓,西藏和平解放,而從10月底到12月,中國人民誌願軍,一鼓作氣,連續發起三次戰役,把聯合國軍推回三八線,並於次年1月占領漢城。就像那1900匹白馬昂首奮蹄的圖騰所展示的,新中國氣勢如虹!

中國和中國軍隊曆史上又一頁篇章,揭開了。

閱與不閱

之後的閱兵式,令人目不暇接。1953年,閱兵式上出現了中國人民誌願軍方隊。這是繼中國遠征軍出擊緬甸之後,中國軍隊第二次在國門之外,抗擊強敵,並大勝而歸。“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當年的毛澤東眺望祖國山河,筆下如此感慨。在那遍地英雄中就有著四年前的白馬戰士,他們從天安門跨過鴨綠江,打過三八線,堅守上甘嶺。

現在,他們回來了,帶著滿身的硝煙焦土,走上天安門觀禮台。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序列中,到目前為止唯一一次使用中國人民誌願軍的稱謂。他們看著著裝不同的戰友從麵前走過,忍不住心中陣陣激動:由蘇製喀秋莎火箭炮組成的方隊,走過來了。在朝鮮戰爭後期,隨著大批蘇式裝備的到位,中國軍隊與聯合國軍的裝備差距已迅速縮小。特別是曾經在歐洲戰場讓納粹德軍聞風喪膽的“喀秋莎”火箭炮,開起火來如疾風暴雨,不僅讓人在實體上受到殺傷,在心理上也感到恐懼。在極端劣勢的情況下,中國軍隊尚且把聯合國軍打得丟盔卸甲,麵對成建製換裝同等裝備的對手,美國人事實上已經失去了“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和錯誤的對手”繼續打下去的信心。停戰談判開始了。中國勝利了。後來日本人說,日本就是從朝鮮戰爭中才真正相信,中國人是真的站起來了!

由於“三年自然災害” 等因素,自1960年開始取消了每年閱兵的慣例。1971年至1983年,每年的10月1日,北京都以大型的遊園聯歡活動等其他形式慶祝國慶。1979年這一年,南疆戰事轟轟烈烈。舉國爭頌新一代最可愛的人,到處在唱《血染的風采》。這一年是建國30周年。國家既沒有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也沒有組織群眾在天安門廣場舉行遊行活動。10月1日的天安門廣場,與往常一樣,隻有遊人徜徉,鴿子翻飛。作為對共和國30年的慶賀,中共中央於9月30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一個國慶招待會。

就在這貌似平靜的一年,中國這條巨大的航船,慢慢地轉向了……

鄧時代的閱兵

直到1984年,閱兵式才恢複,並成為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次閱兵。此次閱兵,從外觀上一眼就可以看出中國求新突變的心聲。

1984年的國慶閱兵有幾個搶眼的地方:總體上如果我們概略地歸納,可以將1959年建國十周年以前的11次閱兵稱為毛澤東時代的閱兵式;間隔25年之後,黨的第二代領導核心形成,本年度檢閱部隊的首長,正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

筆者時已成為這支英雄部隊的初級軍官。受1979年那場戰爭激發出來的新時代英雄主義的激勵,筆者投筆從戎。但接著就感受到軍隊在整個國家轉型中的變革:軍官再也不從士兵直接生成,所以筆者作為全軍首批軍校生即學生官,也一起載入共和國的軍事史。筆者還參加了“802”華北軍事大演習。由於這些直接的體驗,當我親眼目睹這次閱兵的場景,心中百感交集。

迄今為止,所有的報刊文獻都說,這次閱兵是建國以來規模最大、裝備最新、機械化程度最高的一次大閱兵;說壓軸的海軍導彈部隊方隊、空軍地空導彈部隊方隊引人注目,說武警部隊和女兵首次向全世界亮相,特別說戰略導彈部隊的出場一鳴驚人。

這都沒有錯。但這隻不過是表麵現象。隻有身在其中的人,能感到那場閱兵的巨大寓意。

全國、全世界的人都注意到了一個奇特的現象:受閱部隊和天安門城樓上觀禮的解放軍將領們的衣服不一樣!觀禮者還穿著的確良軍服,戴著解放帽,而受閱方隊卻是大簷帽、軟肩章。這個簡單的對比,正好是一個喻示:中國軍隊和當時的整個國家一樣,正處於變革之中、前進之中。

受閱編隊中,海軍、空軍以及裝甲兵、炮兵的方隊大大增加。46個方隊中,步兵方隊隻有5個,而空中梯隊也有5個。

這就是1979年那場邊境自衛戰爭給中國軍隊帶來的變化。中國軍隊開始注重合成,步兵和地麵力量的主力地位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

中國的第二代領導人,敏銳地感覺到世界政治形勢和軍事形勢的劇變,也深刻地醒悟到自身的差距。

一年後,百萬大裁軍開始。

三年後,軍隊重新實施軍銜製。

閱兵是一種“國家歌劇”

1999年的閱兵是新中國20世紀最後一次閱兵,也是黨的第三代領導核心第一次在天安門廣場檢閱三軍部隊。江澤民在北京軍區司令員李新良的陪同下,乘坐特製的紅旗敞篷轎車檢閱了由42個陸海空和武警方隊。

裝備是另一個抓人眼球的亮點。此次大閱兵展示的武器裝備中,隻有一種型號的自行火箭炮和自行加農榴彈炮參加過1984年閱兵,其餘全是新型武器裝備。直升機編隊、空中加油機“H-6”,類似法國“飛魚”的海軍導彈、新型戰略導彈引起一陣陣驚歎。外國通訊社對於1999年我國的國慶大閱兵展示的新武器有多種報道。其中美聯社、俄通社等外國通訊社報道說:中國今天展示了一些最新軍事裝備,突出表明這支軍隊的實力在日益增強。

陸軍航空兵、海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特警和預備役部隊首次出現在受閱的隊伍裏。中國武裝力量構成的所有成分在此次閱兵中盡顯風采,為世紀末的中國,抹上了一道壯麗的亮色。

1999 年的閱兵可以作為2009年閱兵最近的參照。就軍隊結構和裝備發展而言,10年來的進步曆曆在目。1999年閱兵的42個陸海空方(梯)隊中,裝備方隊 25個。2009年閱兵,裝備方隊達到30個,空中梯隊12個。更重要的是,此次閱兵的所有裝備,均基本實現國產化。毫無疑問,這是30年來中國軍隊現代化的縮影。

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現代戰爭呈現出信息化和空中化的鮮明技術特征。太空技術和網絡技術在軍事領域的應用,更使軍事領域出現顛覆傳統戰爭的趨勢。由軍事技術的質變,帶來的軍事編製、軍事學說的變化,最終必將導致新型軍隊的出現。而新型軍隊的出現,往往伴隨持續的戰爭,和世界政治格局的重新洗牌,曆史就是這樣改變的,並繼續被改變。正是看到了隱藏在這一事實背後的玄機,中國軍隊自1991年海灣戰爭後展開了新的軍事變革。空軍提出從國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備型轉變,海軍提出由近岸向近海發展,造航空母艦的話題也不再羞羞答答。三軍裝備建設都有重大進展,出現在閱兵式上的新型戰略導彈、遠程巡航導彈、預警機、無人機、衛星通信設備及主戰坦克和輕重搭配的主戰飛機、戰鬥轟炸機就是直接的說明。正如中央軍委委員、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梁光烈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指出的那樣:新中國成立之初,我軍陸軍裝備大多是從敵人手中繳獲的“雜牌”,海、空軍裝備數量很少,性能也很落後。現在,我們在天上有軍事衛星、先進戰機,地麵有新型主戰坦克、各種火炮、導彈,海上有先進艦艇、潛艇,可以說西方發達國家擁有的各類裝備,我軍基本都有了,而且不少裝備的性能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既體現了我軍現代化水平,也反映了國家科技實力的巨大變化。

閱兵從本質上說就是“國家歌劇”的演出。不僅中國,世界各國的閱兵式,也都在通過這種“國家歌劇”向世界含蓄地表達某種“主題”。以眼下的這次閱兵而言,筆者認為,中國通過21世紀的第一次閱兵,意在告訴世界:中國建設和諧世界,追求世界和平的決心是堅定不移的;中國不僅有這樣的善意,還擁有支撐善意的力量。當今世界上,一直不乏始終杯葛、阻撓中國的現代化建設的勢力。不僅無休無止地製造中國威脅論,還以軍事基地、或明或暗的軍事聯盟,對中國構築“C”字形陸海戰略包圍圈,支持一些國家侵害中國的島嶼,支持台獨,支持民族分裂分子在中國國內製造動亂。此時此刻,中國以嶄新的軍姿,同時展示多達52型的軍事裝備,就是要告訴那些國際反華勢力和民族分裂勢力,各種幹擾、破壞活動,都是徒勞的,都不能阻擋中國現代化發展的堅定步伐。56個立體方隊,以無言的誓言宣示:中國主張世界和平的決心是堅定的,但中國維護自己利益,捍衛世界和平的決心同樣是堅定的。

如果說戰爭年代的5次重大閱兵,標誌著中國共產黨帶領整個民族走向新中國;建國後的13次國慶大閱兵和2次軍種閱兵,則標誌著20世紀的中國以新的步伐、新的麵貌,闊步走向新世紀。而即將進行的2009 年閱兵,則是21世紀的中國,向著民族複興的輝煌頂點,誓師出征。正像那些生動畫麵所展示的,中國共產黨,中國軍隊,中國人民,她苦難的曆史和曲折的征程,過去是激動人心的,今天依然令人驚歎。她所展現的精神和力量,誠如索爾茲伯裏在《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一書結尾所言:正激勵著一個有著十三億人口的民族,“向著一個無人能夠預言的未來前進”。(作者為著名軍事評論員、空軍大校)■


關於閱兵的爭議

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國情,相互借鑒也是常有之事。但如果硬要把一方當作另一方的標準可就謬以千裏了。


7月14日,是法國國慶節。與往常一樣,在法國的象征香榭裏舍大街舉行了閱兵式。由於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中國也將舉行閱兵式,因此,對中法兩國進行一番比較還是頗有現實意義。

和中國不同,法國國慶節年年舉行閱兵儀式,已經常態化。因此,想必與閱兵相關聯的機構、人員平時都要保留。畢竟國慶遊行興師動眾,僅憑臨時集訓是來不及的,而且好別出心裁的法國,幾乎每年遊行隊伍的構成都有一定的變動,不提前計劃和安排怎麽保證閱兵的成功?不過這樣下來,每年的國慶閱兵耗資是相當巨大的。中國現在的慣例是十年一閱,其聲勢自然不凡。畢竟要展示十年間軍事上的各種進步,其規模自然不可能小。況且,在西方閱兵最大成本是人力,在中國卻並不是。

法國每次國慶閱兵都是三個總動員:政治總動員、三軍總動員和媒體總動員。所有的政治人物都要出頭露麵,甚至包括卸任的前領導人、反對黨領導人等。陸海空三軍更是齊齊亮相,一展雄姿。媒體更是不遑多讓,從一大早就開始現場直播,直到全程結束。而貫穿全程的是愛國主義教育。法國自路易十四和拿破侖時代,就形成了大國意識。這種大國自豪感無時不在。這當然與曆代、曆朝、曆屆政府的努力分不開。

法國國慶閱兵,還往往把外交與內政裹挾進來。去年,總統薩科奇邀請地中海沿岸國家包括頗有爭議的敘利亞總統出席,建立地中海聯盟。以進一步突出法國的大國地位。今年,法國更邀請印度軍隊參加閱兵式,400名印度士兵組成的方隊走過香街,格外引人注目。當然,印度也是年年都舉行國慶閱兵式,兩個國家算是找到共同點了。不過這一次邀請印度士兵和總理出席,其表麵目的是為了軍購,但恐怕還有借印度平衡中國的戰略目標吧。法國的閱兵式也曾出現過中國方隊。二十年前,法國大革命二百周年,跑到海外的一幫流亡人士在法國的扶持下居然也組成一個方隊,行走在香街上。隻可惜,這些人很快就被法國政府拋棄了。說起裹挾到國慶閱兵式上的內政,更為有趣。去年由於前總統希拉克反對邀請敘利亞總統未果,毅然決定抵製。誰都知道希拉克和薩科奇雖然同屬一黨,但雙方卻存在曆史積怨,希拉克也不支持薩科奇競選總統。所以,薩科奇去年第一次閱兵就頗不給希拉克麵子。另外一個有趣的事情是閱兵前一天總理還生龍活虎地工作,但到了國慶這一天,如此重大的場合卻稱病不能出席。國慶一結束,他又再次生龍活虎地工作了。

其實,法國閱不閱兵,如何閱兵,是法國的內政。外人自然不必說三道四。但是奇怪的是,麵對今年中國將要舉行的國慶閱兵,海內外卻已經掀起一股濁浪。要求取消的噪音不斷。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其取消的理由居然是“閱兵是極權國家的傳統和偏好”。這麽說來,法國和印度都是極權國家了。如果中國十年舉行一次是極權國家,那麽每年都要舉行閱兵的法國和印度豈不成了超級極權了?還有人說,今年是世界經濟危機,應該取消。難道法國和印度都不是全球化中的一環,不受經濟危機影響? (法國總統薩科奇國慶節當天已經聲明,不會因為經濟危機而減少國防開支。)難道經濟危機的發源地美國,不知道世道艱難,還要舉行曆史上規模最大、斥資最多的總統就職儀式?

隨著中國的崛起,世界越來越多地關注中國,關注中國的一言一行。這本無可厚非,也是中國成為大國的證明和必經的考驗。但在這一過程中卻出現兩個極端。一是上麵所提到的雙重標準。另一個就是一切以西方為標準來衡量中國。其實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國情,相互借鑒也是常有之事。但如果硬要把一方當作另一方的標準可就謬以千裏了。從曆史上看,還真的有不少荒唐之事。比如中國強大的時候,許多國家自動地把中國作為標準。日本就認為自己的萬世一係不如中國的改朝換代科學,應該向中國學習。法國啟蒙大師伏爾泰也曾把中國當作偶像。當然,西方強大時,許多國家不由自主地把西方的一切都作為標準。當然,除了弱小一方主動把強大一方當作標準外,還有強大一方強要把自己的標準當作全球標準。這其中,還曾造成過極大的誤會。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向來講究禮儀的中國卻被英國描繪成野蠻之徒。除了宣傳的需要外,確實與一件“誤會”有關。中英在廣州對峙,英國希望談判解決(實是以武力相威脅,不戰而屈人之兵),於是派特使打著白旗去要求談判,結果遭到中國軍隊炮轟。於是英國痛斥中國野蠻、落後。其實,打白旗表示談判這種規則僅在當時的歐洲通行,在其他地區並沒有形成共識。此後東西方多次衝突都和不同的標準與規則有關。而這個過程也就是西方標準強迫他國接受的過程。比如強行派駐使館人員,使館人員享受特權,都是當時西方的標準。中國隻是由於不夠強大,戰敗後也隻得接受西方的規則罷了。否則,如果是中國取得勝利,肯定還是中國的“朝貢體係”成為全球規則。

當然,中國落後的時候,某些群體主動把西方標準奉為至寶,還是有情可原。畢竟,曆史上中國強大的時候,西方的精英階層也犯過同樣的錯誤。但是,當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美國最大的債主時,再把西方的一切作為標準,這種思維定勢可以休矣!(作者為巴黎文化沙龍副會長、秘書長,法國《歐洲時報》時事撰稿人)■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