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和薄熙來兩人的父親都當過中國副總理。年幼時,他們被稱為“高幹子弟”;如今身居高位,被稱為“太子黨”。習近平1953年6月出生,現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薄熙來1949年7月出生,現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習近平有望在 2012年中共十八大後執掌中國,而年長四歲的薄熙來在2012年後能否更上一層樓,至今還是未知數。
習近平尚在中央蟄伏,一如既往的四平八穩,始終沒有什麽顯山露水的表現;薄熙來則在地方大展拳腳,幹得風生水起,近期更是以重慶“打黑”吸引了全國人的眼球。網上不少網民“跪求”,希望薄熙來去他們那裏打黑,或者出任下一屆總理。
“太子黨”中最引人注目的這兩人,反差可謂大矣:一個藏拙,一個顯能,似乎在暗自進行一種較量。盡管在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未來布局中,被聚焦最多的競爭對手是習近平和李克強,而非習近平與薄熙來,但“紅色第二代”中的一博,並非沒有看點。至今的格局顯示,雖然習近平與薄熙來同為“紅二代”,但習近平這個 “老實人”比薄熙來這個“能人”,顯然更讓退下來的老人們放心。
中國的未來,是更需要“老實人”還是更需要“能人”,這是值得尋味的。
家教、性格、經曆各不同
在過去二十多年的仕途中,習近平總是跑在前頭,薄熙來跟隨其後不懈緊追。2001年眼見剛剛追上,不料想習近平在2007年被高人猛然推進中南海,成為中共“儲君”。
薄熙來的“中南海夢”屢試不爽。據稱,2002年和2007年中共十六大和十七大期間,他曾有兩次機會衝擊國務院副總理,但無奈反對者眾,不得入中南海之門。特別是2007年十七大前,身為商務部長的他,與前副總理姚依林的女婿、時任北京市長王歧山競爭即將退休的吳儀副總理之後任,結果敗給王歧山。在此,暫且不表薄熙來與王岐山之輸贏,倒想探討一下造成習近平與薄熙來巨差的原因。
習近平是家中長子,父親習仲勳要求他從小就要樸素勤儉,過百姓生活,甚至在他上學後仍要求他穿姐姐剩下的鞋,把花布鞋染黑了再穿。據筆者一位與習近平同過窗的朋友透露,習從小就是一付少年老成的樣子,很實在、聽話,極會克製自己,即使別人踢他兩腳,他也不會還腳。
薄熙來是家中次子,父親薄一波對他的成長比較放任,薄家不像習家有那麽多約束。文革期間,他家的工作人員以大字報揭發薄家孩子生活優越,少年時就擁有手表、自行車、收音機,對保姆和工作人員沒有“階級感情”。薄熙來的發小(兒時玩伴)透露,他從小就非常機靈,愛耍小聰明,在學校也從來不肯吃虧。
習家與薄家雖然同是紅色背景,但通過上述簡短描述已可看出,家風與教育方式截然不同。另外,薄熙來一表人才,聰明的頭腦加英俊的外貌,令他更加自信。習近平小眼睛大鼻子,其貌不揚,也使他或多或少缺乏薄熙來那種氣宇軒昂的自信。
更大的不同是:習近平9歲時,習仲勳因一本名為《劉誌丹》的小說丟了副總理,被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先後被關押16年。習家的生活從陽光進入黑暗,小小的習近平已開始痛感政治的危險與世態的炎涼,他以後超常的謹慎與忍耐恐怕與此有關。
薄熙來直到“文革”爆發、其父被卷入“61人叛徒集團案”遭受迫害前,一直生活在無憂無慮的幸福中。當他因“黑幫子女”落難時,已是十七八歲,精神上的痛苦自然比習近平強烈,後來他還被關了起來,被強迫勞動。不過,更令薄熙來痛苦的是母親胡明在文革中自殺身亡。
文革中,為響應毛主席“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號召,同時避開北京的政治風暴,剛剛16歲的習近平去父親的故鄉陝西省農村插隊,1969年到 1975年的6年時間裏,在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從知青做上支部書記,後來還被推舉上了清華大學,這裏有他的苦幹,也有他父親的福蔭(他父親雖然被打倒,但在農民心裏仍是大人物)。
薄熙來沒有下鄉插隊的經曆,但4年的所謂“學習班”勞教,勞動強度恐怕也不遜於艱苦的陝北。不過他1972年就進了北京五金機修廠當工人,這幾年比習近平要輕鬆自在。所以他是在讀研究生期間入黨,比習近平晚了6年多。
一個高調張揚,一個低調沉穩
紅色後代從政者中,上世紀八十年代最出名的當屬時任河南省副省長劉源(劉少奇之子)和北京市副市長陳昊蘇(陳毅之子)。後來兩人受低選票影響,九十年代初不得不轉換陣地轉入低調,自此政壇中的“太子黨”被罩著陰影。那時,習、薄兩人雖然位級較低,但壓力相當。
“性格決定命運”。這在習近平與薄熙來身上,呈現出涇渭分明的走向。當“太子黨”再次活躍時,習、薄成了最被看好的兩位。
習近平1993年當福建省委常委和福州市委書記時低調默幹,絕不當出頭鳥,除了福州百姓和圈內人外,沒什麽人知道他。薄熙來則不然,1993年當上大連市長即高調明幹,那一年筆者就見識了他率團來北京宣傳要在大連建“北方香港”的大氣魄,其後大連果然幹得風風火火,他的成功在全國遠播。著名報告文學作家陳祖芬以長篇幅寫他,鳳凰衛視采訪他,國內記者熱棒他,香港等境外媒體也熱追他。他成了全國最璀燦的政治明星。當時,習近平的名氣和政績遠不能與薄熙來相比。
薄熙來超常的宏大氣魄,讓他與過分張揚、自以為是相伴,引起政治生態中的同類排斥:1997年中共十五界中央委員選舉,薄熙來遭遇滑鐵盧,“太子黨”和“太高調”成了他之觴。與此同時,低調與圓厚的習近平當選中央候補委員。這似乎應驗了命運由性格決定之規律。
曾慶紅舉薦 習近平青雲直上
習近平為什麽能夠一飛衝天?是誰把他發射上去的?
通過種種現象和線索分析,曾慶紅起了重要作用。八十年代初,習近平在中南海為耿彪當秘書時,曾慶紅為副總理兼國家計委主任餘秋裏當秘書。無疑,習近平的本分、實在,給曾慶紅留下良好印象。另外,習近平之父習仲勳擔任副總理時,曾慶紅之父曾山擔任內務部長,兩家本來就認識。曾慶紅比習近平大14歲,對這位小老弟,算是欣賞有加。
前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倒台後,誰來接任是個傷腦筋的難題。胡錦濤顧慮人言,無意安排團派人選;江澤民雖仍具影響力,但陳良宇丟其顏麵,令他無力再薦 “海派”,然心又不甘。於是,曾慶紅乘機點將習近平。習雖為太子黨人,但門風樸素,為人謙遜,紮實肯幹,有多年地方管理經驗,最終成為雙方都能接受的人物。
十七大前的人事布局中,曾慶紅處於兩難境地:江希望他下,因他後來疏江親胡;胡希望他留,因他協調能力超凡,他的年齡處於可下可留之間。曾慶紅不愧為 “智多星”,在權衡之後主動請辭,不顧胡溫挽留,理由是為未來交接班考慮,讓位於年輕人。他聲言效忠黨務,要以“伯樂”之姿挖掘人才,最後挖到了習近平。(馬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