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王四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
--------
來自>
事實上,民族的團結和好戰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麽歐洲人能成功地建立起他們
對全球的統治。征服者的專城努力和冷酷無情使他們能輕易地在美洲大陸取得勝利,這
種專誠努力和冷酷無情與阿茲特克人和印加人的招致毀滅的不團結和軟弱無力的抵抗形
成了鮮明對照。一小撮英國人之所以能征服印度次大陸,與其說是因為他們在技術上占
優勢,不如說是因為印度當時缺乏一種把所有印度人團結在一起的民族主義,不能結成
反對西方入侵者的統一戰線。如果印度人當時受到民族意識的激勵,情況就會完全不同,
相反,如果少數印度冒險家出現在英國,而不是少數英國冒險家出現在印度,其反應也
會完全不同。在中國,情況同樣如此,孫中山已認識到了這一點,他抱怨說,他的同胞
“隻有家庭和家族的團結;沒有民族精神”,因此。他們“隻是一盤散沙”,他們的國
家是“世界上最窮、最弱的國家”。
----------------------------------
是啊!可現實是這樣的嗎?我也總勸那些人做點調查,哪怕看一看,思考一下,也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