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擁而上:中國光伏產業泡沫破滅 巨額投資打水漂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打亂了迅速發展壯大的中國光伏產業的匆匆腳步,國外市場需求萎縮,市場寒冬驟然而至,多數企業虧損、停產,全行業提前步入洗牌。

   《經濟參考報》報道,兩三年間,國內先後有上千億元資金湧入這個新興產業,但缺乏核心技術的支撐,千億元投資半數打“水漂”。在市場泡沫破滅後,中國企業已經並還將付出慘重代價。

    市場現狀篇

    巨額投資或將打“水漂”

  2001年,中國光伏電池產量僅3兆瓦,2007年已達到2000兆瓦,居世界第一,6年增長了600多倍。尤其近兩年大量資金持續迅速湧入這個行業。統計表明,目前我國的光伏產業鏈中,已投產的有10多家多晶矽企業、60多家矽片企業、60多家電池企業、330多家組件企業,太陽能電池產量占到世界總產量的30%。

  長期關注研究新能源的北京潤誠利實投資顧問公司總裁劉華說,以光伏產業鏈上遊原料的多晶矽為例,過去幾年裏,受暴利誘惑,中國企業對多晶矽的投資猛增,即使在技術和人才都不完備的情況下,國內企業也敢於投資建設萬噸級的項目。綜合各方資料統計,截至今年上半年,四川、河南、江蘇、雲南等20多個省有近50家公司正建設、擴建和籌建多晶矽生產線,總建設規模逾17萬噸,總投資超過1000億元。倘若這些產能全部實現,相當於全球多晶矽年需求量的兩倍以上。

  在多晶矽生產大省四川省,2007年多晶矽產量僅700噸,去年突破2000噸,隨著多個項目的建成投產,2010年一個省的總產能將達31750噸。

  但是,去年下半年以來,歐洲各國尤其是西班牙在太陽能領域的政策發生重大轉變,引起全球光伏市場急劇萎縮,中國光伏企業從歐洲接到的訂單銳減,大部分企業歇業停產,庫存高價多晶矽較多的企業損失慘重。

  目前,多晶矽行情已結束暴利,市價回落到70美元/公斤,逼近國內生產企業的成本,四川省一些多晶矽企業因成本高、需求不足而出現了間歇性停產。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薑謙說,這是盲目擴張、產能嚴重過剩後遺症的逐漸顯現。四川多晶矽產業現狀是國內多晶矽產業的縮影,間歇性停產或許隻是新一輪風暴的開始。

  我國多晶矽企業生產成本平均約每公斤70美元,沒有達到規模化生產、未采用閉環式生產的企業成本更是在100美元左右。劉華說,國外大企業每公斤成本僅25至30美元,目前開始了積極擴產。

  劉華等多位投資專家分析說,國外廠商的技術與成本優勢,使得多晶矽價格仍有繼續下探的空間。在這種趨勢下,國內多晶矽生產企業壓力會越來越大。加上國內很多項目都是近一兩年蜂擁上馬,產能將逐步釋放,又遭遇國外廠商擴產,競爭會更慘烈。對此,國內企業如果暫停建設或生產,必須承擔前期巨額投資的損失;而投入生產,又將麵臨巨額虧損。投資分析師們預測,進退兩難的國內多晶矽企業,千億投資至少一半或將打 “水漂”,50多家企業中,最後能存活的也就3家至7家。

    “遍地開花”埋下禍根

    泡沫破滅自吞苦果

  “光伏泡沫就是中國人自己給吹起來的。”無錫尚德公司董事長施正榮說,這種泡沫主要表現在多晶矽的高價格和大規模建設;中國上馬了那麽多電池片和組件生產企業,對多晶矽的需求暴增,導致其價格從每公斤幾十美元一直飛漲到500美元左右。

  2001年,中國光伏產業的領軍企業無錫尚德公司成立,到2005年底成為中國第一家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民營企業,施正榮一躍成為中國“新首富”。在2008年度的胡潤富豪榜上,其賬麵財富達到215億元。與此同時,一批懂得光伏技術或掌握銷售渠道的海歸人才回國創業,先後有10多家國內民營光伏企業在海外上市。

  多晶矽的暴利與尚德等光伏企業海外上市造就的爆炸式財富增長神話令國內企業對光伏產業趨之若鶩,光伏行業開工項目“遍地開花”。以江蘇省為例,距離無錫尚德幾百公裏範圍內,就有林洋新能源、常州天合、南京中電光伏等頗為知名的光伏企業,中小型光伏企業更是數不勝數。光伏產業高速發展,國內一度達到 500多家生產及研發單位,從業人員逾十萬人。

  下遊的瘋狂投資,拉動了全球多晶矽價格暴漲。而多晶矽暴利,又誘發了國內新一輪投資熱潮。隨著我國太陽能電池生產企業數量增加、產能擴張,對多晶矽的需求量已經連續4年保持100%以上的增長速度。在2008年,全國消耗多晶矽達到1.6萬多噸,國內生產了4000多噸,進口依存度仍超過 3/4。但轟轟烈烈的中國多晶矽投資潮形成的產能剛形成規模,國際國內價格泡沫隨即破滅。

  施正榮說,光伏產業供大於求的局麵本來在今年七八月份就要出現,隻是金融危機把它提前了6至10個月。以國內為例,少說兩三百家,多說五六百家光伏企業,都是在過去兩年內上的。隨著市場逆轉,大量企業歇業停產、乃至破產是自然的事情。

  金融危機後,江西賽維、無錫尚德等10多家在境外上市的企業股票市值在金融危機中縮水嚴重,有的公司股價跌至去年最高點的1/10左右。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08年富豪財富縮水報告中,施正榮財富縮水程度以80%高居榜首。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分析師薑謙認為,國內光伏產業目前麵臨的困境,看似金融危機是導火索,其實禍根早已埋下。受巨大利潤的驅使,前兩年國內企業項目不斷上馬,表麵上非常紅火,但背後卻是產品單一,技術落後,且嚴重依賴海外市場。產能泡沫以這樣的方式一直膨脹下去,就算不經曆金融危機,遲早也要破滅。

   有核心技術者獲暴利

    低水平重複建設者“啃骨頭”

  中國光伏行業已步入大浪淘沙的無情洗牌、擠掉泡沫階段。真正在前一輪暴利行情中賺取暴利的,是牢牢掌握多晶矽生產核心技術的國外企業,中國企業隻是扮演著產業鏈條低端賺取“加工費”的角色。國內企業巨額投資或將損失背後,最令人揪心的還是核心技術缺失之痛。

   目前,多晶矽提純核心技術主要掌握在國外七大製造商手中,金融危機前,中國對多晶矽的需求猛增、他們卻嚴格控製產量,引領多晶矽價格暴漲,現貨市場最高價一度接近每公斤500美元,其成本僅25美元至30美元。劉華說,中國去年進口1.2萬多噸,這些企業按每公斤賺取300美元計算,至少獲利36億美元。

  正是國外廠商製造的多晶矽暴利,誘發了國內多晶矽的投資熱潮。中科院院士王占國教授等多位技術專家認為,國內眾多多晶矽項目的無序上馬,實際上是嚴重的低水平重複建設。無論是自主研發還是引進設備、技術的企業,與國際先進技術相比,仍然有較大差距,尚未徹底解決高能耗和環保問題。

  潛在的危機並沒有釋放。在前一輪的多晶矽暴利行情中,掌握技術的國外企業不急於擴產,但在危機出現後紛紛公布擴產計劃。根據國際七大多晶矽巨頭公布的擴產計劃,其總產能將從2008年底的約6萬噸/年增加到12萬噸/年以上。

  中科院電工研究所太陽能技術研究室主任王文靜等專家分析認為,在國際金融危機下,太陽能矽材料大幅降價,如果需求再進一步降低,會出現歐美企業在價格上大幅殺跌,以達到窒息中國矽材料產業的目的。

  另一方麵,市場萎縮後,國外光伏電站業主對光伏組件的要求提高。由於不少中國企業的技術水平與歐洲、日本企業仍有差距,因此歐洲對光伏組件的嚴格要求實際是對中國企業設立技術門檻。如把單晶矽電池組件,由180瓦板型提高到185瓦,這要求單晶矽電池片的效率達到17.4%,而中國目前隻有3家至5家電池廠可以達到這一效率指標。因此,如果歐洲這一指標成為國際公認的新標準,將加速中國光伏產業的產能淘汰和技術升級。

  而歐洲、日本光伏企業在本輪危機中並未受太大衝擊,關鍵是國內有市場,技術有特長,盡管市場萎縮但通過搶占中國企業的份額而得以穩定增長。事實證明,在金融危機中全球光伏行業受衝擊最小的是掌握了上遊矽料提純核心技術的大企業,受衝擊最大的是中下遊太陽能電池和組件生產商,作為世界第一太陽能電池生產大國,我國眾光伏企業恰恰吞下了有規模無技術的“苦果”。

  專家們認為,光伏行業的危機,本質上是沒有核心技術的危機,中國企業已為此付出慘痛代價或許還將繼續付出代價。提高我國的多晶矽生產技術,加快矽片加工相關工藝技術和生產設備的研發,提高光電轉換效率,打破國外企業的製約,成為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

   產業升級篇

    扶伏限劣引導光伏產業升級

  國內光伏產業中存在的低水平重複建設,產能過剩、多數企業因金融危機提前陷入困境的形勢下,專家建議通過重大技術攻關、製定行業標準製定政策,支持光伏產業做強做大。
  行業危機正是調整良機。浙江正泰太陽能公司總經理楊立友博士認為,金融危機後國內多數光伏企業陷入困境,行業發展確實需要國家政策扶一把,但政策必須著眼於引導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而不是在現有的技術水平和產業格局下通過大規模補貼來啟動國內光伏市場。

  對於國內多晶矽的投資過熱,楊立友認為,從長遠看,這一輪投資解決了我國太陽能產業鏈中原料缺乏的問題,但近期政府應當重點梳理已經上馬的項目,對於技術先進,自有資金充裕,地域布局合理的項目予以鼓勵;對技術落後或未經實踐檢驗,盲目上馬的項目進行有效控製。同時,鼓勵多晶矽項目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在競爭中盡快解決工藝,能耗,成本等一係列問題,以優化產業,擺脫當前低水平重複建設嚴重、產能過剩、競爭無序的混亂局麵。

  “我國應盡快實施光伏產品的質量認證製度。”恒輝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安琦說,目前美國已經製訂了UL組件標準,歐洲製訂了TUV標準,不但保證了產品質量,而且已經成為隱性市場門檻,而我國這方麵依然是空白。他建議國家要加快建立光伏產品和發電係統的技術標準和監管體係,將一些有重大影響的企業標準及時轉化為強製性國家標準。對光伏應用市場發展的支持,應嚴格按照相關技術標準,支持那些指標先進的產品和企業。另一方麵,電網公司應抓緊製定嚴格並帶有先導性的並網標準,引導光伏發電企業使用更高質量的光伏產品並改進管理。

  經濟學家、武漢大學教授伍新木等專家還建議,國家應通過光伏應用規劃和新價格機製,引導光伏產業理性投資和技術創新。由於目前光伏技術發展和經濟性變化趨勢已經能夠把握,政府可以製定出更科學合理的光伏裝機規劃,指導行業發展,更充分利用市場機製如特許權招標去發現更合理的光伏電價。

  另外,政府應加大光伏領域的研發投入,加快建立太陽能光伏國家級技術中心,掌握產業關鍵技術、推動技術突破。支持重點包括:在晶體矽材料提純技術上實現進一步突破(包括采用不同的技術路線);努力提高光伏電池的轉換效率;降低晶矽片厚度,減少晶體矽材料的消耗量;加大對薄膜電池、聚光電池等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投入力度;開展應用技術研究,積極推動應用示範工程建設,為大規模應用做好技術和管理準備。

    實施金融創新支持國內光伏企業“走出去”

  發展壯大中國光伏產業,專家建議銀行與保險機構加快金融創新,支持國內企業繼續開拓國際市場,搶占領國際製高點。

  CSI阿特斯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瞿曉鏵介紹說,國外主流太陽能市場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政策保障體係已近成熟。比如德國、西班牙、意大利、美國、日本和韓國的太陽能上網電價均已受立法保護,投資回報率高,風險低。但中國太陽能光伏企業苦於缺乏係統集成和總承包能力,缺乏出口信貸的支持,不能直接參與大型並網太陽能電站建設,在利潤和渠道上均依賴於規模遠小於我們的國外分銷商,這種受製於人的狀況急需改變。

  目前,海外市場已經為中國企業改變這種狀況提供了難得的機遇。瞿曉鏵介紹說,當前,歐美等地一些發達國家正加大對太陽能光伏發電的扶持力度,補貼政策不斷出台,海外光伏發電市場顯現重大商機。另一方麵,因受金融危機影響,歐美金融機構的投融資能力弱化,海外光伏發電項目、工程承包商麵臨融資困難。這為國內光伏產業龍頭企業借助國內融資走向海外項目總包提供了難得的機遇,龍頭企業在海外進行項目總包如能成功,不僅可以緩解光伏電池市場受製於人的局麵,而且也將實現從產品生產商向項目承包商轉變,提高國內光伏產業抗風險能力,還會帶來大量訂單。

  但融資渠道不暢卻成為最大障礙。無錫尚德首席財務官張怡介紹,國內金融機構能提供的一般都是短期貸款,而光伏發電項目需求的融資一般要求20 年左右的貸款期。目前,國內的金融機構還沒有相應的貸款品種。另外,國內金融機構向企業發放與項目掛鉤的貸款,一般要求有貸款向下生成的固定資產作為抵押。國內光伏龍頭企業開展海外項目總包申請放貸時,國內金融機構因對國外的法律、金融體係掌握程度不足,貸款風險評估工作費時費力,有的甚至為此不願放貸。

  此外,我國的出口信貸保險目前隻是覆蓋應收賬款無法收回的風險,而應收賬款期限不會超過一年。光伏項目總包貸款,要求出口信貸保險提供20年左右的保險期。這也是國內融資渠道不暢的重要原因。業內人士建議,國家有關部門盡快協調金融機構進行金融創新,為海外光伏項目總包量身定做貸款和保險品種,加快了解貸款項目評估,以便龍頭企業盡早到海外進行項目總包。

  “這是中國光伏企業技術進步、產業升級的必由之路。”浙江正泰太陽能公司總經理楊立友說,為此正泰正利用歐美短期資金短缺的有利時機,積極參與國際、國內的大型電站投資及交鑰匙工程,完成由組件製造商向太陽能電力全麵解決方案提供商的轉型。尚德公司也在美國建立了團隊,並收購了一家美國係統集成商,同時與一家新能源基金合作,共同開發和投資建設太陽能電站。目前已經獲得了美國最大的一個35MW電站的投資建設和經營權,接下來大概兩三年中公司在美國將建設和經營大概超過150萬千瓦的電站。

  湖北銀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陳慈洲認為,金融危機下歐美國家的銀行嚴格控製信貸,對光伏電站項目業主的貸款減少,而國內銀行資金充裕,完全可以出口信貸的方式,支持國內光伏龍頭企業走出去。通過資本輸出,帶動產品出口,並逐步提升我國光伏產業在全球市場分工體係的地位。

    國內市場篇

    啟動國內市場帶動企業發展

  鑒於國內光伏產業產能巨大、多數企業目前陷入困境,而部分龍頭企業相繼突破相關核心技術正努力實現產業化規模化有望引領行業突圍,專家建議,國家應加快啟動國內市場,引領光伏企業發展與產業壯大。

  記者近日在全國一些光伏企業調查時發現,目前無錫尚德等主流光伏廠商已將光伏發電成本降低到1.5元/度,浙江正泰太陽能公司的薄膜光伏發電成本降到每度1.1元到1.3元,且高效薄膜太陽能量產成本可以在0.5至0.7元左右,河北英利更是有望在明年將發電成本降至每度電1元錢。國內光伏產業技術經濟性的持續重大改進,決定了光伏產業發展已進入到了可較大規模示範推廣的階段。

  “這個判斷是國家如何定位光伏產業以及國家應采取什麽樣的發展戰略和政策的基本前提。”浙江正泰太陽能公司總經理楊立友、茂迪新能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廖振勇等光伏專家認為,盡管國內多數光伏企業目前陷入了困境,但絕不能因噎廢食,錯失加快發展光伏產業的良機。與此同時,歐美日等國都在強力推動光伏研發並寄希望於在新能源技術和產業上謀求全球領先,我們必須從國家戰略高度來認識和發展光伏產業。

  楊立友認為,應積極借鑒歐洲成熟太陽能市場的經驗來製定以下幾方麵政策:推出按區域、應用不同而有所區別的太陽能上網電價政策;使太陽能電站的投資回報率在8%至12%左右,形成一定市場機製;新增太陽能電站的電價逐年遞減;引導銀行對太陽能電站項目大力投資,使銀行債務融資可解決85%以上的項目所需資金;製定全國性的太陽能發電並網政策,徹底解決並網難的問題;可以在電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收入來解決太陽能上網電價所需的資金;對太陽能電站投資免征增值稅。

  無錫尚德公司董事長施正榮說,光伏產業發展過去十幾年的發展主要還是靠政策推動。1994年日本第一個推行太陽能政策,帶動日本企業從1994 年到2005年的成本下降了50%,後來歐洲也開始政策推動,又造成了太陽能電池的供不應求。所以說,首先是要有政策的支持,才能有市場,有資金,技術也就有人去研究。國家應從能源戰略高度盡快明確太陽能開發利用地位,通過啟動國內市場來推動技術創新,創造企業升級環境,打造強勢光伏產業。

  上網電價問題,是培育和啟動國內市場的關鍵。CSI阿特斯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瞿曉鏵認為,國家應盡快實施《可再生能源法》的核心條款“上網電價法”。他介紹說,用政策來啟動市場最成功的是德國,在《上網電價法》拉動下,德國的光伏市場成為世界最大、發展最快的市場,光伏市場的年安裝量已經連續三年為世界之首。雖然德國的法定太陽能發電上網電價已從2004年的每度電54歐分降到了2009年的29歐分,但德國光伏市場依然保持了良好發展的勢頭,通過用政策啟動市場,然後逐步減少政策支持,達到了最終使可再生能源直接進入市場競爭的立法初衷,目前歐洲大部分國家都實施了“上網電價法”,這是迄今為止全球所采取的啟動光伏市場中最有效、最科學的舉措。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