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組部引進海外人才計劃透明度遭質疑 安家費100萬

來源: civic 2009-08-25 00:57:24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8123 bytes)
4月底,在少有人知情的情況下,“千人計劃”第一批名單悄悄出爐。至遲到9月初,第二批“千人計劃”名單將確定。在結束第二批的公布後不久,即9、10月份,馬上將展開下一批申報和評審工作,進展之快有如迅雷不及掩耳。

  有知情人透露,依據到目前為止所公布的信息,第二批、第三批名單很有可能將與第一批一樣,是“暗箱式”評選、出爐的。

  金融危機下的人才抄底

  2008年年底,由以往僅負責任命高級幹部的中組部牽頭,啟動了一項旨在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千人計劃”——在5到10年內吸引100012316;2000名世界頂級的科學家、企業家以及金融家到中國工作。

  之所以是由中組部牽頭,其一是因為“千人計劃”與以往科學院推出的“百人計劃”、教育部推出的“長江學者”計劃以及自然基金委推出的“傑出青年基金” 計劃不同,“千人計劃”涉及到科技部、教育部和科學院等多個部門,規模宏大;其次是因為“千人計劃”招攬的不僅僅是科學創新類人才,還包括企業、金融等眾多領域的管理人才。

  經過半年的實施,該項目已經確定了首批122名入選者。其中,包括改革開放後出國留學人員中第一位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的科學家王曉東。此前他已經擔任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入選“千人計劃”後,他將全時回國工作。

  清華大學醫學院常務副院長、去年剛從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回國的施一公,參與了“千人計劃”方案前期的起草工作。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該計劃瞄準的都是“世界範圍內的頂尖人才”。

  2008年4月2日,施一公和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在《光明日報》上聯合撰文說,“(中國)整體教授隊伍的水平還與西方發達國家存在相當大的差距”。他們認為,“在今後一段時間內,我國應該重點引進一批在研究領域領先的世界著名大學的一流正教授,使其全職全時回國工作,讓他們在國內一流大學全麵發揮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領軍作用”。同時,“國家應該製定相應的得力政策,為他們創造真正有國際競爭力的科研環境和生活環境,從而在根本上提高我國大學的競爭力”。

  2008年中國科協發布的《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發展研究報告》顯示,中國當前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已經達到4246萬,略高於美國的4200萬,已是世界上科技人力資源第一大國。但中國還遠遠不是一個人力資源強國,高層次科技人才嚴重不足。

  因此這一中國迄今為止最高規格的人才引進計劃,贏得了很多人的讚譽。

  “早就應該出台這樣的計劃。”中國歐美同學會副會長王輝耀說,“中國有越來越多的職位需要曾在海外受過教育、擁有國外工作背景的技術型人才來擔任。這樣中國才能應對越來越全球化、越來越複雜的世界。”

  但這個剛啟動的項目也引發了不少爭議。一些人對該計劃的運行程序及低透明性提出質疑。

  美國關島大學管理學院公共管理與法學研究部主任李寧在他的博客中寫道:“第一批實施的透明性很低,而且沒有公示期,這種做法不能令人滿意。”

  創業者首次受青睞

  第一批入選“千人計劃”的122人中,96位是在大學和研究所工作的“創新人才”,其餘26位則是領導高技術企業的“創業人才”。

  按照中組部的要求,入選者一般應在海外取得博士學位,原則上不超過55歲,並符合下列條件之一:在國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擔任相當於教授職務的專家學者;在國際知名企業和金融機構擔任高級職務的專業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或掌握核心技術,具有海外自主創業經驗,熟悉相關產業領域和國際規則的創業人才;國家急需緊缺的其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

  為了更好地引進和使用海外高層次人才,中組部將在符合條件的高校和科研機構以及中央企業、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立4012316;50個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重點地支持一批能夠突破關鍵技術、發展高新產業、帶動新興學科的戰略科學家和領軍人才回國創新創業。

  不過也有人認為,這個雄心勃勃的計劃或許“期許過高了”。

  在李寧看來,能夠在一個領域起到“引領”作用的專家,即使是在世界範圍內數量也是很少的,“這類人才是鳳毛麟角,我對能否找到1000名這個檔次的人才並引進到國內的可行性是懷疑的。”

  但這絲毫沒有影響相關各方的熱情。它們在接到通知後,就開始積極尋找“千人計劃”的候選者。

  盡管迄今中組部尚未發布首批入選者名單,但一些機構已經在4月份到5月份就自行公布了其延攬的“千人計劃”入選者。其中,中國科學院有16人入選。

  在各高校中,中國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清華大學分別有5人入選,人數最多。華中科技大學、浙江大學緊隨其後,都是4人。北京大學也有3人入選。

  中國科技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5所高校還成為國家首批“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

  除了學術人才,“千人計劃”還首次針對創業人才。聚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健是杭州高新技術開發區推薦的入選者。對於自己的入選,這位創業者感到非常意外,因為“此前國家引進人才從沒考慮過創業者,這還是第一次”。

  在美國斯坦福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的王健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千人計劃”把創業者與研究人員納入到同一個人才體係中,是“對無數創業者創新精神的一種肯定和激勵”。

  針對第一批入選者,李寧認為他們“都是科學界或者企業界的精英,是國家真正需要引入的人才”。不過,他還是建議在操作中,“應采取更加實際的做法,把引進人才的目標放低一些,改成引入在海外已經建立了很好的聲譽、回國後能夠幫助提升國內科學技術水平的專家學者”。

  中組部在下發的文件中承諾,將要求用人單位為“千人計劃”的入選者“提供良好的工作條件”。但支助的具體細節仍不明朗。

  最初的方案建議給入選者提供相當於其國外薪水60%左右的薪金,以及根據不同領域的需要給他們512316;7年內最高達800萬的啟動經費。但工資和研究經費需要引進單位出。目前唯一明確的支持是中組部提供的100萬安家費。

  王健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除了拿到了100萬的資助外,“千人計劃”沒有其他實質性的動作,“一切還不確定”。

  引進,還是“追認”?

  在“千人計劃”首批入選者中,有的人早已回國,有些還接受過其他人才計劃的引進,部分創業者也是在國內創業多年的海歸學者。

  這讓包括李寧在內的很多人感到驚訝。李寧說,我理解“千人計劃”應該是引進人才,而不是對現有海歸的“追認”。

  中組部在文件中說,“千人計劃”的評審工作一般分兩步進行:首先請國內外同行專家進行匿名的通訊評審,然後組織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綜合評議。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專項辦公室準備選擇一批知名專家、企業家、風險投資專家等,建立“千人計劃”評審專家庫。每次評審根據申報人的具體情況,在庫中隨機抽選相關領域的專家組成評審小組。

  施一公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千人計劃”是為了引進人才,但同時也是為了留住人才。“如果有的人因為回國早,或者說已經進入了其他的人才計劃,就不能進入更高級別的千人計劃,這對他們不公平。”

  據悉,“千人計劃”的草案之一不僅僅限於吸引海外人才。最初的想法是設立“國家教授”和“國家青年教授”稱號,吸引國內外所有符合條件的人來申請。

  但最終方案仍定位在引進人才。至於一些回國人員的入選,部分原因可能是對已歸國的高端人才的認可,另一個因素也可能是對高端人才判定的困難。

  王健說:“對創業者而言,如果你還沒有取得成績,僅僅是有技術或想法,誰敢肯定你一定能成功呢?”

  另一個引起公眾質疑的問題,是這一宏大的計劃,評選程序並不透明,甚至連入選者名單都不公示。參與“千人”評審的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朱禎指出,第二批“千人”的評審,主要審核的是申請人所遞交的材料,申請人基本不與評審專家麵談,也沒有基本的PPT陳述。

  對此,清華大學教授姚期智認為:“一般而言,公布專家委員會名單比公示‘千人’更重要,因為道德的評判更重要。專家委員會成員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通過專家自律可以對其決定加以約束和考證。”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