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2005年不同於2000年
阮一峰 發表於 2005年08月31日 | 分類:首頁 -> 檔案 -> 中國經濟
中國經濟,2005年不同於2000年
作者:Brad Setser(牛津大學副研究員)
譯者:阮一峰
出處:http://www.rgemonitor.com/blog/setser/95062
發表日期:2005年8月11日
譯文出處: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05/08/20052000.html
中國的經濟增長總是依賴出口。這是中國經濟為何如此成功的一個關鍵原因。當麵對來自華盛頓的政治壓力時,中國正試圖保住它經濟增長的核心因素。
中國也總是有高儲蓄率。這是文化導致的,所有東亞國家都大量儲蓄。
這些言論,我聽到太多了。
我想有一個重要因素沒有被考慮。即使按照中國的標準,這個國家目前也過分依賴出口了。出口占中國GDP(國內生產總值)的份額現在是2000年時的兩倍。同樣的,甚至按照中國的標準,這個國家目前也過分儲蓄了。按照我的計算,相比2000年,儲蓄占GDP比重至少上升了15個百分點。
這兩點值得進一步考察。為此我還製作了兩張模擬風險圖(Calculated Risk style graphs)。
1)中國出口占GDP的比重一直在快速增長,連續幾年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遞增。最新數據表明,中國出口目前的年增長速度依然接近30%,這個速度比名義GDP的增長速度幾乎快了兩倍多。2005年7月的出口比上年同期高出了29%,而中國經濟在今年頭7個月裏的出口比上年同期高出了33%。很明顯,出口占GDP的比重會不斷上升。
直到不久以前,進口占中國GDP的比重也在上升。但是,今年不是這樣。7月份的進口比上年僅增長了12.5%——基本和GDP增長率保持一致。中國進口增速的快速下降可能是一個信號,表明這個國家的內部需求正在下降。但是考慮到30%的年出口增長(對任何經濟體來說,將產出的40%用於出口,對經濟都是一個有力的刺激),以及目前仍然高漲的投資,這種情況不一定是事實。另一種可能是,這表明中國對中間商品——比如
鋼鐵和化學品——的生產已經達到了一個臨界點,這個國家已經不再需要進口這些商品了。Jonathan Anderson就是這麽判斷的。Bloomberg通訊社的Nerys Avery注意到,隨著中國轎車公司不斷采用國產零件,對汽車部件的進口正在下降。我懷疑,目前規模巨大的中國電子業也正在不斷用國產部件替代進口部件。
我認為,中國的出口不可能長期快於GDP的增長。我還認為,當進口的增速僅是出口的一半的時候,中國的出口也不可能保持30%的年增長速度。出口和進口如果保持這種速度的話,那麽到2006年,中國的貿易盈餘將達到大約2500億美元,占GDP10%以上。
請看下圖。
在情況1,名義出口增速到2007年放慢到大約15%——或者僅比名義GDP高一點(如果人民幣小幅升值,以美元計算的話,我得到的中國GDP增速大約是13.5%一年)。在情況2,出口依然以30%的速度增長,這使得出口占GDP的比重在2008年達到60%——基本上是1999年或200年水平的三倍。
我認為這是不可能發生的。實際上,我越來越相信,中國對出口的依賴是一種虛弱的表現,而不是經濟強壯的表現。中國的國內需求的增長速度趕不上它生產能力的增長速度。中國缺乏國內需求。對於一個巨型經濟體來說,當出口的規模上升到一種聞所未聞的水平的時候,中國經濟正日益受到全球商業周期的影響。它對美國的依賴是不健康的,風險很大。如果不是中國政府給予巨額的信用透支,美國根本無法負擔它現在從中國購買的全部產品。
2)儲蓄和投資。正如出口占GDP的比重比幾年前大大上升一樣,儲蓄(和投資)也是如此。
請看下圖。儲蓄率來自官方公布的2005年投資占GDP比重的估計值,以及我預測的2005年中國經常帳戶的盈餘(貿易盈餘是1200億美元,服務業、轉移支付和投資收入的盈餘是450億美元,基本與去年持平,兩者相加約占GDP的8%)。
由此推斷出來的儲蓄率看上去有點荒謬,但是不斷上升的儲蓄率背後所隱藏的實質卻是不難理解。
相比GDP,投資增長的速度越來越快,所以投資占GDP的份額在上升。2005年上半年,投資增長了25%。
中國的貿易帳戶盈餘和經常帳戶盈餘也在上升。
經常帳戶盈餘是國內儲蓄與國內投資的差額。
因此——如果中國報道的數據準確的話——儲蓄比投資上升得更快。目前,它占GDP的比重已經高得荒謬了。
結果是,中國經濟看上去比美國經濟更不平衡,儲蓄太多(消費太少),過分依賴出口。
我不認為,中國現在對出口的依賴,可以用來支持人民幣不能升值的觀點。隻要人民幣保持它現在的匯率水平,那麽就有強烈的動機會在中國的出口部門過份投資。這隻會令中國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不管是對美元還是對歐元,當人民幣的真實價值開始大幅升值的時候——我認為這不是會不會發生的問題,而隻是一個時間問題——那麽結果無非是中國的通貨膨脹不斷上升,或者(我擔心)中國的貿易夥伴會發生通貨緊縮。眼下中國經濟的預防措施,應該是趕緊設法降低它的經濟對出口的依賴。
《紐約時報》的說法是對的,很難忽視中美之間的經濟關係正在變得越來越緊張(這種緊張在聯邦儲備係統達拉斯分行Richard Fisher六月份的演講中有所反應)。我不太肯定更靈活的外交,或者讓那些反華人士“閉上嘴”,就能解決這個問題。某些美國人的焦慮確實與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有關。按照目前的趨勢,2006年中國的出口將於美國相當,而按照美元價值計算,中國經濟規模隻相當美國的六分之一。但是,我認為美國的擔心並非完全來自對中國崛起的不理性的恐懼。它們也來自中國經濟內部巨大的不平衡,以及美國經濟內部同樣巨大的不平衡。這些不平衡才是導致摩擦和緊張的真正原因,它們使得中國快速增長的經濟很難在全球經濟秩序中得到應有的反映。
這樣說吧,我不相信中美之間的經濟摩擦能夠通過加強外交溝通來解決。要使兩國的經濟關係(最終是政治關係)更加穩固,就要求采取實際行動來解決內部那些重大的不平衡。將美國的金融穩定建立在中國不斷購買美國國債的基礎上,這是不健康的。將中國的金融穩定建立在每年以30%速度遞增的出口的基礎上,這也是不健康的。美國將不得不接受中國經濟崛起的事實,這一點美國還沒有做到。但是,中國也必須認識到,它的經濟規模已經太大了,以至於不能依靠出口來解決國內的經濟問題。
我沒有看到太平洋兩岸的任何一方,表現出了進行這種必須的改革的強烈意願。美國的政策製定者現在並不關心美國的經常項目赤字,他們看不出美國經濟需要一個政策變化。同樣的,中國的政策製定者的膽怯令我印象深刻。他們不敢采取必要措施,來應對即將來出現更大的不平衡。這種不平衡表現在中國的國內生產能力與內部需求之間,表現在中國的出口和進口之間,表現在投資和儲蓄之間(如果中國的儲蓄率繼續像現在這樣居高不下,它必然將長期持續下去)。中國的中央銀行提議人民幣升值5%,國務院則認為這太激進了。我擔心北京出於政治因素而采取的經濟政策變化,將使得這個國家的政策大大落後於快速變化的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的現實。
(完)
舊文新貼:中國經濟,2005年不同於2000年
所有跟帖:
• 結尾的“膽怯”一說,恰到好處,再看多了解,謝謝! -子英- ♀ (0 bytes) () 08/21/2009 postreply 08:38:19
• 一個大國在國際社會膽子如此之小,令人深思。 -lillyflower- ♀ (0 bytes) () 08/21/2009 postreply 09:22:11
• 對,前三十年的勇氣漸漸越來越少了 -子英- ♀ (0 bytes) () 08/21/2009 postreply 09:30:07
• 回複:舊文新貼:中國經濟,2005年不同於2000年 -唵啊吽- ♂ (64 bytes) () 08/21/2009 postreply 09: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