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模式牽動世界目光:GDP比1952年增加達77倍

來源: skywalker2010 2009-08-10 01:05:58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0157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skywalker2010 ] 在 2009-08-14 18:45:44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開欄的話 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迎來六十華誕。在這60年的光輝曆程裏,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國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發展成為工業化中期國家,人民生活從貧困邁向總體小康,教科文衛等各項事業迎來了大發展、大跨越。本報從今天起開設“經典中國·輝煌60年”專欄,充分展示新中國成立60年來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領域取得的偉大成就。

  “倫敦瑪莉蓮買了件旗袍送媽媽,莫斯科的夫司基愛上牛肉麵疙瘩,各種顏色的皮膚各種顏色的頭發,嘴裏念的說的開始流行中國話,孔夫子的話越來越國際化……”

  2007年,一個叫S.H.E的青春組合唱紅了這首《中國話》。大街上,聽著MP3的年輕人嘴裏都哼著“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

  這首走紅的歌曲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人越來越成熟的自信。進入新千年以來,中國經濟一直牽動著世界各國的目光;經濟學家們在討論全球經濟時,幾乎不能避開“中國”兩個字。

  如果時光倒退60年,這幾乎是天方夜譚。

  增加了77倍的GDP

  今年7月16日上午10時,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李曉超快步走進位於北京朝陽門內大街的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大廳。上百家境內外媒體的記者擠滿了大廳,大家都在等待他發布上半年中國的經濟發展指標。

  “上半年GDP同比上漲7.1%。”李曉超公布的這一數據,很快被媒體解讀為“中國有望率先走出這輪金融危機,今年中國經濟增速有望保8”。

  在這次金融風暴中,中國經濟的表現一直為全球所關注。中國每一次經濟數據的公布,每一次經濟政策的調整,全世界都在仔細聆聽,都希望中國能作為引擎,帶領全球經濟回暖。

  8月10日出版的美國《時代》周刊,特地為其封麵文章《中國能否拯救世界》配了一幅插圖:一隻熊貓正在給癟了氣的地球打氣。這幅插圖鮮明地表達了世界對中國經濟的期待。

  這幅畫,也是對過去60年來中國經濟的崛起和取得的成就的一種認可。

  新中國成立60年來,經濟連上台階,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實現了由弱到強的巨大轉變。2008年,中國GDP超過30萬億元,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20%,已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提及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經濟狀況,經濟學家與老百姓一樣愛用“一窮二白”來描述。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武力提供了一組數據——

  1952年,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人均工業產品產量為:鋼82公斤,煤724公斤,原油242公斤,電448千瓦時;同期我國人均產量僅為:鋼兩公斤,煤115公斤,原油0.8公斤,電13千瓦時。我國不僅經濟落後,而且現代工業所占比重低,重工業尤其落後。

  就是在那樣的背景下,中國開始了新一輪的長征——經濟長征。

  2008年下半年,英國經濟學家安格斯·麥迪森撰寫的《中國經濟的長期表現》一書在我國經濟學家中流傳。作為世界著名宏觀經濟學家,麥迪森在書中分析了自唐朝以來中國經濟的發展狀況。這部跨越千年的經濟史研究著作,以一個外國人的視角解讀了中國經濟的發展脈絡。

  麥迪森寫道,1750年,中國GDP是全球最高的,占世界GDP總量的32%;到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中國的GDP隻占世界總量的6%,跌到了深穀之底。而轉機出現在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給中華民族的複興帶來了契機。

  在麥迪森看來,雖然新中國經濟前30年的發展碰到了諸多不利因素,比如,國際環境險惡,國內受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影響,政治運動頻繁,又盲目搬用了計劃經濟模式等,但中國經濟仍有可觀的成績,1952年到1978年,26年間中國的GDP增長了3倍。經濟結構出現了可喜的轉變,1952年工業產值隻相當於農業產值的1/7,1978年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相等,中國在工業化道路上起步前進。

  起步於1978年的改革開放,則帶來了中國經濟的騰飛。曾經寫在教科書裏的“三步走”戰略目標早已實現:1987年提前3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 1980年翻一番的第一步戰略目標,1995年實現再翻一番的第二步戰略目標,提前5年進入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的新的發展階段。

  在實現“三步走”的戰略目標進程中,國民經濟實現快速增長,GDP由1978年的3645億元迅速躍升至2008的30萬億元,在世界的位次也由1978年的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3位,與1952年相比增加了77倍。

  30年間,GDP年均實際增長9.8%,大大高於同期世界經濟年平均增長3.0%的速度。與日本經濟起飛階段GDP年平均增長9.2%和韓國經濟起飛階段GDP年平均增長8.5%的表現不相上下。

  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規模的擴大,同時帶來了國家財力的增加,2008年國家財政收入已經突破6萬億元,而30年前的財政收入僅有1000億元。

  “萬元戶”成為曆史名詞

  最近,英國成長基金富達投資組合經理湯姆·尤因在英國《每日電訊》上發表文章說,過去的幾年他多次訪問中國,今年6月他的所見顯示,即使在國際金融危機之後,中國光輝的成績依舊令人震驚。

  他這樣描述此次中國之行:如果星期二晚上10時,走在中國任何一個具有百年曆史的大城市的主要商業街上,你都會發現那裏的繁華程度可以與牛津大街熱鬧的周六相媲美,也許你在中國還會看到更多的霓虹燈。

  尤因說,政府財政的穩健,有理由使中國老百姓對未來感到樂觀,恢複消費的信心。

  尤因的分析是實事求是的,作為60年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成就之一,首先是老百姓的日子更加殷實了。

  從1978年到2008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提高到15781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由133.6元提高到4761元,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

  現在很少有人還記得“黃新文”這個名字,但在30年前,他可是中國數億農民羨慕的對象。1979年2月,人民日報以《靠辛勤勞動過上富裕生活》為題報道了他的事跡:小欖公社埒西二大隊第二生產隊社員黃新文,1978年靠參加生產隊集體勞動所得和發展以養豬為主的家庭副業,全年總收入達1.07萬元。

  這是改革開放後經媒體報道的我國第一個農民“萬元戶”。在那個國家工作人員月收入隻有幾十元的年代,“萬元戶”代表了當時生活的幸福指數。

  但僅僅過了10年,“萬元戶”的說法就演變成了“十萬元戶剛起步,百萬元戶馬馬虎虎,千萬元戶才算富”。這一變化的背後,折射出中國經濟社會的深刻變革,更反映了人們對合理財富追求的肯定以及對富裕生活的向往。

  “萬元戶”消失的時間是1997年。根據1997年國家統計局統計,當年農村人均收入2999.20元,按照戶均4.35人計算,平均戶收入已超過萬元,這意味著相當數量的家庭都成了“萬元戶”。“萬元戶”成為曆史名詞。

  在過去的60年裏,中國的分配結構出現了明顯調整,基本實現了由平均主義突出、收入渠道單一,向以勞動報酬為主、資本和技術等收入為輔的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轉變。

  2007年,在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全部年收入中,工薪收入占68.6%,比1990年下降7.2個百分點;經營淨收入占6.3%,財產性收入占 2.3%,轉移性收入占22.7%,分別比1990年提高4.8、1.3和1.0個百分點。在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中,財產性收入從無到有,占到 3.1%。

  有關專家指出,黨的十六大提出的是,GDP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而黨的十七大報告則提出,“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從GDP總量翻兩番變為人均GDP翻兩番,是一個更高標準的小康,它必將為今後5年老百姓的生活帶來更為顯著、更為全麵的變化。

  許多經濟學家都認為,中國人口較多,單純以經濟總量來衡量,可以表明中國國力的增強,但人均GDP更能反映居民在經濟發展中分享的成果。

  追求又好又快的經濟發展

  從60年前的“一窮二白”,到今天的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成了各國經濟學家競相破解的謎團之一。

  2004年5月7日,美國高盛公司高級顧問、清華大學教授喬舒亞·庫珀·雷默在英國《金融時報》上提出“北京共識”的概念。在雷默看來,“北京共識” 是中國通過艱苦努力、主動創新和大膽實踐,摸索出的一個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模式,具有艱苦努力、主動創新和大膽實驗(如設立經濟特區),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利益,以及循序漸進(如“摸著石頭過河”)等特點。

  雷默認為,“北京共識”的模式不僅關注經濟發展,而且注重社會變化,也涉及政治、生活質量和全球力量平衡等諸多方麵,體現了一種尋求公正與高質量增長的發展思路。建立在“北京共識”基礎上的中國經驗具有普世價值,有不少可供其他發展中國家參考,可算是一些落後國家尋求經濟增長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模式。

  頗具意味的是,在新中國早期經濟發展的曆程中,我們曾走過一條效仿蘇聯經濟發展模式的路子;而今天,中國探索出的中國特色的經濟發展模式,已被越來越多的國外學者認為值得其他國家借鑒。

  從1978年12月開始,中國經濟進入了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目標的經濟快速發展時期。1991年之前的經濟發展和體製變革主要是“摸著石頭過河”,在“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思想指導下,著手調整國民經濟,理順農輕重、積累與消費的關係,製定以翻兩番為目標的新的發展戰略,實行對外開放。

  從1992年到1997年的6年間,由於及時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係,大力推進改革,積極平衡總量,切實調整結構,使“八五”計劃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波動最小的時期。到1997年,我國國民經濟已經提前實現了原定於2000年才實現的翻兩番的任務,基本上改變了我國長期存在的供給主導型的短缺經濟。1998年,我國在亞洲金融危機和世界經濟不景氣的條件下,仍然保持了人民幣匯率穩定和GDP的高速增長。

  “十五”期間,國民經濟在高位平穩運行,我國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建立起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係,產業門類齊全,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大多已位居世界首位,技術水平和產業結構不斷提升。

  當國際經濟學界都在關注中國模式能否為其他國家所借鑒的時候,中國的領導人卻在開始考量過去60年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一些不和諧音符,比如部分經濟的增長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等,提出了經濟發展要又好又快的目標。

  從積貧積弱到人民生活邁向總體小康,從封閉半封閉到直接關係全球經濟複蘇……60年間,中國走過了其他國家幾百年的發展曆程。未來,在不斷開拓創新的努力中,中國將繼續創造令世界矚目的“東方奇跡”。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