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念原始佛法 二十八、梁武帝

來源: 出入自在 2009-08-09 01:05:25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927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出入自在 ] 在 2009-08-14 18:45:44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http://www.shijian.org/html/2006-05/5962p28.htm

作者:希爾伯列克

梁武帝,蕭衍,號佛心天子。生於公元464年。
  公元502年,寶誌謁梁武帝,獻塵尾扇、鐵錫杖。
  公元504年,梁武帝棄道皈佛,親自作願文,並於重雲殿講經。
  公元505年,舉辦水陸法會。
  公元511年,於華林殿公開發表「斷酒肉文」,提倡素食。
  公元512年,註釋大品般若經。
  公元517年,梁廢止宗廟牲牢,改素饌祭祀。又廢全國道觀、道士。
  公元519年,梁武帝從慧約受菩薩戒。
  公元520年,梁武帝迎達摩入金陵,機緣不契,達摩潛往江北。
  公元525年,於同泰寺設千僧會。
  公元527年,捨身同泰寺為侍者。
  公元529年,設無遮大會二次,並捨身同泰寺。
  公元531年,臨幸同泰寺,講涅槃經。
  公元533年,講金字般若經於同泰寺。
  公元535年,臨幸同泰寺,再設無遮大會。
  公元537年,鑄造十方佛金銅像置於同泰寺。同年長幹寺阿育王塔改修,梁武帝臨幸長幹寺,設無遮大會並大赦天下。
  公元538年,再設無遮大會於長幹寺,設盂蘭盆會於同泰寺。
  公元540年,梁贈釋迦佛像及涅槃、般若、金光明等講疏103卷予扶南國。
  公元541年,梁武帝講金字三慧經於重雲殿。贈「涅槃經疏」予宕昌、蠕蠕、高麗、百濟等國。
  公元542年,曇鸞逝世。梁武帝常向北方,敬禮曇鸞菩薩。
  公元544年,臨幸皇基寺。
  公元545年,在長幹寺講般若經之開題,同年捨身同泰寺,設法會,當夜同泰寺燒燬。
  公元547年,又捨身同泰寺設無遮大會。
  公元549年左右,梁武帝崩逝,年86歲。

  梁武帝一生的作為,可以比喻為大乘中國的阿育王,也是大乘人心目中的在家楷模。他樂善好施、講經說法、流佈經像、研究教義、禮遇寺僧乃至捨身入寺…等等熱誠,終生不曾退懈。他的作風也給中國歷代大乘信仰的發展留下了深遠的影響。公元1990年的台灣寺院裡,仍然時興著儀式隆重而費用昂貴的梁皇懺;大乘人為法為教的熱忱,也一直依循著梁武帝的模式推進。

  梁武帝的熱心令人感動讚嘆,但他的見解則以「佛性論」為基礎。這是道生在公元428年,首倡「闡提成佛說」的理論延續,並得到後來傳入大乘「涅槃經」的印證。梁武帝曾經發動60多位朝臣,批判公元483年間,由範縝所著的「神滅論」,並多次親自講說「涅槃經」。梁武帝以帝王的身份,全力發揚「佛性論」,使它在中國的大乘發展中逐漸成了正統。歷代在中國所發展出來的宗派,特別是具有中國獨特風格的天台、華嚴、禪宗和淨土,都受到「佛性論」深刻的影響。雖然達摩初來時的「廓然無聖」與梁武帝的「佛性論」並不相契合,但後來禪宗強調的「以心傳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頓悟之心」、「本來麵目」、「自性清淨」…都有以佛性詮釋的含義;華嚴宗的「三界唯心造」,也被法藏從佛性論的唯心觀點解釋為「如來藏心」。然而「佛性論」在印度初期大乘思想中並不被接受,它是中期大乘所集出的。「佛性論」剛傳入中國的時候,也不為中國大乘思想的主流─般若思想所接受,但慢慢地結合了中國「神不滅論」的思想,又得到梁武帝以「真神為正因體」、「此意因中已有真神性」…的宣揚,終於深深地植入了中國大乘的思潮中。

  公元511年,梁武帝親自於華林殿公開發表「斷酒肉文」,提倡素食,從此樹立了中國大乘教素食的特性。事實上,「不飲酒」是五戒之一,出家人必當斷酒,在家人亦當戒除。「不殺生」亦然。但「食肉」不同於殺生,「不見殺」、「不聞為我殺」、「不疑為我殺」是所謂三淨肉,為戒律中所許食用。佛陀住世時,提婆達多曾經提出五項苦行的禁戒,其中有一項即是要求世尊製戒嚴禁僧團食肉,世尊並未接受。但僧團在可以選擇的狀況中,不妨依照自己的意願取用食物,並非強製要食肉。出家的托缽生活,原來就把食物看成藥石用以治療餓病,或者看成油脂用以潤滑車轂,目的隻在於支持身心的負荷走上解脫之道。至於托缽的行止更是以寧靜安詳的身教來教導世間遠離貪欲的困擾。隨方乞食,豈能指定素食?無上人天福田,又豈能因為堅持素食而障礙了施食者的機緣。況且,解脫之道與腦子裡所思惟的、心裡麵所憶念的有密切關係,而跟胃囊裡裝的並沒有顯著的關係。梁武帝的文告恰巧達成了提婆達多「斷肉食」的心願,也把中國大乘僧侶關進了自炊自爨的寺院裡,從此要為柴、米、油、鹽、醬、醋、茶等經濟生活忙碌,從此失去了托缽的自信自尊,從此失去了以身教默化人間的契機,也逐漸失去了從人間生、老、病、死中覺悟信眾的活力。公元1990年的台灣寺院裡,雖常聽說「出家乃大丈夫之事也,非將相所能為」,但實際上女眾人數卻大幅超過男眾,而男眾每與女眾居住在同一寺院裡,這種特殊的現象在南傳寺院裡是看不到的(南傳僧眾全部都是比丘),究其原因,除了教義的轉變和中國傳統觀念的影響,使其不再吸引男眾出家之外,女眾的炊食能力較高,便於提供男眾夥食,或許也是其中一項因素吧。事實上比丘尼的傳承早已斷絕,居士女即使出家,雖著白衣,持守八戒、十戒,亦當分開居於寺院之外。一旦出家,如果還要為了張羅衣食、莊嚴殿堂乃至經懺法會而煩惱,豈不是著了袈裟事更多?又那裡找時間來專精思惟呢?

  梁武帝以君王的喜好,個人的理解,盡力護持大乘教法,甚至為寺眾講說經論,成了後世白衣說法的典範。他對「法」的熱心研究態度超過了阿育王,可比於迦膩色迦王,他對中國大乘法的影響也超過了歷朝的君王。熱心而缺乏正見的在家帝王,依照自己的意願來接受教法,護持教法,宏揚教法,常會幹擾了教法的發展,導引教法走向另一個不同的方向。時代的潮流、風尚每每因此而形成,所以後世學人亦每每隨波逐流而不自知。

  【引用及參考資料】
  1.雜阿含經。
  2.佛教史年表(慈怡,佛光出版社,1987)
  3.當代學人談佛教(楊惠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6)
  4.佛教古今人物談(冶開等,大乘文化出版社,1980)

所有跟帖: 

注意,皇帝多短命,梁武帝活了86歲 -出入自在- 給 出入自在 發送悄悄話 出入自在 的博客首頁 (48 bytes) () 08/09/2009 postreply 01:15:57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