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第一台計算機誕生於1956年,中國的首台計算機於1958年由哈軍工研製成功,不是中科院。
1979年,中國研製成功每秒運算500萬次的集成電路計算機--HDS-9。
中國首台億次巨型機是國防科大1983年研製製成的銀河-I,這時美日有了百億次機。 以後中國一步一步有了10億次銀河-II,百億次銀河-III以及千億次曙光。
這些都是自主的基礎上研製的,當然能仿製就仿製,仿製的對象就是美國的克雷機。但是人家是封鎖技術的,不過或明或暗通過各種渠道總能多少得到些技術情報。做機器的師傅有時候也主動請求某總某部協助。
中國一直是在猛追,追得很辛苦,進步也很快,可人家也在猛跑,差距並沒有縮小。某些部件還得進口,89後就被人家卡了一段時間。 後麵的可以利用前麵的某些研究成果而縮短自己產品的研製時間,這叫後發優勢。可人家也有先發優勢。他固然不能完全封鎖技術,但是,一旦你研製成功,美國人就向你傾銷。他的產品已經規模化/商品化多年了,無論性能還是價格都有無法比較的優勢,更尤甚者,人家給你出國考察,培訓、旅遊,這對國人來說是莫大的誘惑。國人大多隻是麵孔和嘴巴愛國,雙腿是隻走不說的,國防科大的產品即使在國內,也難拓展市場。 人家有巨大的商業利潤作下一代產品研發,我們研究工作要靠政府撥款。巴基斯坦想要我們銀河仿真機,無奈美國大爺不放行,說那東西可模擬核子爆炸。
那我們不化那個研製錢,直接買可以嗎?我們可以買更好跟便宜的產品是在自己已經研製成功後,在我們自己還做不了!給多少錢人家都不賣,這時不是市場經濟,而是政治,軍事。我們並沒有輝煌過,想要輝煌特別是整體的輝煌需要在一個好的製度下通過幾代人的努力。現在,微機性能空前提高,技術及應用主要在分布式微機網絡,各國/各大公司對巨型機已不是那麽有興趣了。
還沒有輝煌過
本帖於 2009-08-14 18:45:44 時間, 由超管 論壇管理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