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油價真的“高於美國”嗎?中石化為何拋裸油概念

本文內容已被 [ 的 ] 在 2009-08-14 18:45:44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隨著國際油價大跌,國內消費者對中國油價“接軌”的熱情再度高漲。但是,這一問題的核心顯然不在應否接軌的爭論,而是更高的透明度和競爭性。

  距離下一個中國成品油調價時間窗口還剩一周,眼看國際原油價格連續下挫,由於擔心油價下調,民營油商首先發起了在零售終端的大幅降價促銷,以消化高成本庫存。

  7月13日,NYMEX原油期貨WTI一度下探到58.32美元。在經過連續10個交易日的下跌之後,相比6月30日創造的73.38美元此前高點,跌幅已達20%,國際油價回落到5月中下旬水平。而在國際油價60美元之上,中國國內成品油價已經曆兩次上調,幅度高達1000元/噸,並由此引發關於國內油價已經“高於美國”的爭論。

  而麵對這一輿論漩渦,在一個缺乏透明度和競爭的市場,“百口莫辯”,似乎已經越來越成為行業寡頭們的現實困境。

  “補漲”論

  “現在國內成品油價格高於美國市場是現實情況。”7月8日,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在電話中對記者說。

  當日,《上海證券報》引述來自“中石化權威人士”的數據,稱中國國內銷售的成品油,其“裸油”價格,實際低於美國市場成品油價格。

  該報道引用的統計數據顯示,以7月6日的油價水平為例,美國當天的汽油零售價為每加侖261.2美分,其中包含了聯邦稅18.4美分/加侖以及州稅21.72美分/加侖,稅占比為15.36%。按照匯率折算之後,美國不含稅的汽油價格折合人民幣為3.99元/升。

  而7月6日中國90號汽油的最高零售價為7543.67元/噸,其中包含了增值稅1096.09元/噸、消費稅1388元/噸、城建等稅收 248.409元/噸,稅占比為36.22%。上述計算方式,計算出的不含稅的國內汽油價格為3.47元/升,比美國低13.03%。

  這一辯解隨即遭到了公眾的激烈質疑。而引爆這場關於“高低”爭論的,正是上月底的最近一次調升國內成品油價。

  6月29日,國家發改委公布成品油價格調整方案,決定自2009年6月30日零時起,國內汽柴油價格上調600元/噸,上調幅度在10%左右。這已經是當月的第二次調整,此前,6月1日,汽柴油價格已經上調了400元/噸。

  根據5月8日國家發改委出台的《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汽柴油最高零售價格以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為基礎,考慮平均加工成本、稅金、合理流通環節費用和適當利潤確定。

  當國際市場原油連續22個交易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時,可相應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

  記者注意到,在此次成品油價格調整的時間窗口上,國際原油價格正處於2008年四季度大跌以來的高位。6月30日,WTI一度衝高到73.38美元/桶。

  對於此輪油價調整,業內人士普遍解讀為“補漲”,因為6月1日的上調幅度未能充分反映當時國際油價水平。

  5月1日,WTI以50.87美元/桶開盤,經過一個月連續上漲,5月29日以當日最高價66.64美元/桶收盤,月度上漲幅度高達31%。此間,中國成品油價並未上調,國內煉廠麵臨虧損壓力的聲音再次響起。

  “5月中下旬,中石油、中石化已經提高了批發價,出現了批零倒掛現象。”7月10日,一位浙江油商對記者說,這意味著,民營油商從兩大巨頭獲得成品油的渠道被切斷。

  “(中石化)引用的數據是有選擇性的,沒有考慮美國市場不同地區油價的巨大差異,以及中美市場油品標準的不同。”7月14日,中國能源網CIO韓曉平在電話中對記者表示,“油價高於美國無所謂合理不合理,但是不能否認降價空間的存在。”

  高於美國的現實

  實際上,早在公眾開始關注中國成品油價格高於美國油價之前,行業人士已經注意到這一現實。

  林伯強表示,美國汽油價格是市場化的,能反映國際市場原油價格,而中國實行成品油價格管製,所以中美兩國市場油價比較,高低變化無常。

  比如,2008年國際原油價格經曆了一次快速上升和急速下跌的過程,受此影響,中美成品油價差也發生了變化。2008年1月到9月,美國普通汽油零售價格一直高於中國。之後,國際原油價格急速下跌,當年10月份北京93號汽油價格開始超越美國價格,並且之間的差距一直保持在每升2元左右,2009年5 月,隨著國際油價的上漲,兩者之間的差距縮小。

  “當時,國內油價遲遲不降,使人們看到決策部門對中石化的‘補償心理’。”7月14日,韓曉平對記者分析說。2008年前三季度,由於原油價格高漲,中石化煉油業務造成巨額虧損,在四季度原油價格大幅回落之後,中國成品油價未有相應下調,使中石化們迎來“最美好的時光”。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6月1日起調升汽、柴油價格之後,北京市93號汽油已由每升5.56元上升到了5.89元。而當日,美國普通汽油的周平均零售價格為每加侖2.524美元,按照當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6.83計算,折合人民幣每升4.56元。

  也就是說,6月1日調價之前,北京汽油價格已經比美國普通汽油平均每升高1元,調整後更高出1.33元。即便與美國汽油價格最高的加利福尼亞州、汽油稅最高的紐約州相比,6月1日調價前北京汽油價格也分別高出兩州每升0.59元、0.85元,調價之後更高出0.92 元、1.18元。

  而在經過6月30日的價格調升之後,人們突然意識到,6.37元/升的油價(北京93#汽油),已經與2008年國際油價高峰期的價格無異,當時,WTI一度躥至140美元以上。

  由此,關於油價的爭論驟然增多。

  記者注意到,美國能源資料協會(EIA)最新統計,7月13日過去的一周,包含全部稅項的全美汽油均價為2.542美元/加侖,其中價格最高的地區為加利福尼亞州,含稅油價為2.727美元/加侖,價格最低的是煉油廠密集的墨西哥灣地區(Gulf Coast),含稅油價僅為2.494美元/加侖。

  以當期匯率折算,即使價格最高的加利福尼亞州,其含稅油價也不過4.92元/升。

  那麽,中國市場高漲的油價,到底高在哪裏呢?

  按照前述“中石化權威人士”提供的分析,中國市場成品油的價格構成中,稅負明顯高於美國。

  對此,7月10日,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許昆林表示,我國石油資源缺乏,對外依存度已增加到51%,客觀上要求不能實行低稅負或低價的政策,必須切實從節約資源角度入手,利用價格和稅收杠杆,促進石油資源節約和節能減排。

  “稅負上的中美差別是中國的現實,應該是中國階段性經濟發展所要求的,有其合理性。”7月8日,林伯強分析說。事實上,如果去掉養路費部分,中國汽油稅與美國汽油稅就很接近。

  根據2009年1月1日起施行的《成品油價稅費改革方案》,在中國市場銷售的成品油中,每升汽油含有消費稅1元,柴油含有0.8元。

 林伯強認為,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階段中,公路發展有其必要的超前性,這就影響了其經濟性,導致高路橋費的產生。如果燃油稅是用來滿足公路養護和建設費用,那麽,用多少路,負擔多少費用也是公平的。

  表象背後

  “拋出‘裸油’的概念無法掩蓋油價比美國市場高的現實。”7月8日,林伯強說,“對中石油、中石化們不利的,是缺乏競爭機製導致其難以取信公眾。”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的研究結果表明,導致中國油價比美國高的原因,除了稅負因素之外,還有中國汽油零售價格中輸送和銷售環節成本(或利潤)所占比重過高,以及中國煉油廠的原油成本相對較高。

  林的研究結果顯示,美國零售和輸送環節成本一般占零售價格的12%左右,但中國零售和輸送環節一般會占到零售價格的20%左右。如果從絕對值來看,2009年以來,中國汽油輸送和零售環節一般比美國每升高出0.8元,2009年4月比美國每升高1元。

  而造成中國汽油輸送和零售環節成本過高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兩個方麵:一方麵是高輸送和零售成本推高油價,而高油價又造成高運輸成本;另一方麵則是因為中國大部分成品油經營業務受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家國企控製,曆史的南北分界和省、市分級的經營模式沒有完全打破,使成品油區域管製明顯,缺乏一體化的配送體係,配送效率比較低。

  過去數年來,中國國有石油公司在利用其全業務鏈競爭優勢之下,已經使這一領域的民營力量日漸羸弱。

  記者注意到,過去的一年中,中石化為代表的國有石油公司,雖然大喊煉油業務虧損,但是其上遊的勘探、開采,以及下遊的銷售業務卻保持了相當的盈利。況且,在全球石油公司中,煉油業務虧損是普遍現象,並不僅限於中國企業。

  而自2008年第四季度以來,中國國有煉廠相對高企的開工率,也反擊了其麵臨虧損的說法。7月10日,國際能源署(IEA)在其油市月報中表示,全球煉廠第三季產能利用率將低於先前預期,不過中國煉廠可能繼續保持高的開工率,5月時曾意外達到日均730萬桶的紀錄高點。

  根據中國石化(600028.SH)2008年度報告,其煉油業務當年虧損615.38億元,比2007年擴大了5倍;而其營銷及分銷事業部,依然獲得382.09億元的經營利潤,同比增長6.9%。

  “由於其油源上的支配地位,中石化的下遊業務,作為利潤的最終實現環節,是旱澇保收的。”林伯強說。

  2008年煉化業務的虧損,一方麵打擊了“地煉”企業,而對成品油的控製,又打擊了民營的銷售網絡,許多無油可賣的加油站隻有關門大吉。

  數據顯示,中國石化2008年成品油經營量為1.23億噸,錄得同比3.0%的增幅,其中零售量8410萬噸,增長9.8%,而直銷量1963萬噸,下降2.7%,批發量1925萬噸,更是大幅下降14.8%。

  毫無疑問,零售量的上升增強了中石化的盈利能力,而批發量的大幅降低,顯示了甚或是導致了民營銷售網絡的萎縮。

  實際上,這樣的結果並非是政策製定者的初衷,幾乎在每次的調價文件中,國家發改委都會規定對民營企業給予每噸400元的價差。

  “但是,這一規定多數時候都成為一紙空文。”7月10日,前述浙江油商對記者說,該人士在經濟發達的當地,經營著18家加油站。

  為了穩定經營,該人士近年的主要投資都放在儲油設施上,成為經常被指責“囤油”的民營油商。“囤油也是存在商業風險的,但是隻有自己有油,才能夠拉長周期熨平風險。”該人士解釋說,“否則,加油站隻能開開停停,最後出局。”

  “如果不是前期有儲備,我們今年5月份就會虧損。”當時,國家尚未調升成品油價格,但是由於國際油價驟升,中石化提高了批發價,導致再次出現“批零倒掛”。

  “如果民營力量能夠充分參與,相信這樣的質疑聲音會少得多。”7月8日,林伯強表示,“既然(壟斷寡頭們)認為自己更有效率,那完全可以與民營資本公平競爭。”

  “目前我們需要反思的,是繼續堅持價格改革,還是考慮進行機製的改革。”韓曉平說,“形成一個更多主體參與的、競爭性的市場,才是最終方向。”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